“克己,通信中断了。”
“我知道。”
这种事情,他们之前遇到过两次,一次是在广寒宫基地中,一次是在外出探索过程中。
根据以往的经验,这一次通信中断,极有可能是一次强度比较高的太阳风暴,袭击了月球。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石克己和李建先也不由自主的担心起来,因为之前两次信号中断,过了几分钟通信就恢复正常了。
过了大约23分钟,通信终于恢复正常了。
[月球应急办公室紧急通知:2015年8月5日,下午17时27分,月球区遭受一次强度12.4级的太阳风暴,有一颗在轨激光通信卫星受损……]
看完详细的通知,石克己再一次见识到宇宙的危险。
这一次太阳风暴的袭击,造成月球区损失了一颗激光通信卫星,另外还有两颗通信卫星的一部分系统受损,只能启动备份的系统替换。
其他的遥感卫星、重力感应卫星、高精摄像卫星、激光防御卫星之类,也不同程度受损,虽然没有直接报废,但使用寿命下降了一大截。
至于蟾宫空间站、广寒宫基地,倒是没有什么问题,因为这两个设施中,有磁笼保护系统。
广寒宫基地在通信恢复的第一时间,就联系了外出的石克己俩人,确认俩人和越野车没有问题后,又询问他们,是否继续执行任务。
设备没有问题,石克己和李建先自然选择继续执行任务。
他们这一次出来,是打算花6天时间前进探索,然后再从另一条路,一边返回广寒宫基地,一边顺路勘探沿途地质。
现在才出来3天时间,车辆和宇航服又没有出问题,肯定要继续执行任务。
另一边。
NASA的前哨1基地,却出现大麻烦了。
12.4级的太阳风暴,就算是大中华的卫星,都被干掉一颗,损伤一大片,就更别提NASA的卫星和基地了。
NASA布置在月球轨道的三颗通信卫星,其中一颗被太阳风暴正面扫中,已经变成一块太空垃圾了。
另外两颗通信卫星,一颗损伤了一部分系统,通过备份系统恢复了过来;最后一颗刚好运行到月球另一侧,在这一次太阳风暴中逃过一劫。
但是只剩下两颗通信卫星,这让前哨1的通信,无法保持连续不断,出现了8个小时左右的空窗期。
本来就没有多少颗卫星的NASA,损失了一颗月球通信卫星,另一款月球通信卫星的使用寿命,预计只剩下3.7年左右,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幸好这一次太阳风暴的袭击,没有扫中前哨1,不然事情就大条了。
但是这一次太阳风暴事件,也让NASA更加紧迫起来,毕竟不是每一次都那么幸运的。
万一哪天太阳风暴直接正面横扫前哨1,而刚好前哨1又扛不住,到时候他们就真的非常被动了。
现在的太空竞赛,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如果这个时候前哨1出事情,那诺亚会在月球上孤立无援,总不能向大中华联邦求救吧!
就算是大中华联邦愿意伸出援手,估计诺亚会也不愿意接受,他们宁可让前哨1报废,上面的宇航员牺牲,估计也不会向大中华联邦求救。
毕竟选择求救,就相当于服软和技不如人,这是诺亚会无法接受的结果。
因此这一次NASA更加着急了,他们要补充月球的卫星,增强前哨1基地的防护力量。
只是要短时间内增强前哨1的防护力,要么加厚铅板,要么给基地覆土,或者选择地下基地。
但这三个方案,都不是轻易可以完成的。
加厚铅板方案,则意味着要运输一批铅板过去,而铅本身又重得要命。
基地覆土方案,需要运输一辆挖掘机过去。
当然,NASA也可以选择丐版方案,给宇航员发一把铲子,人工挖土覆盖太空舱,只是这样做的性价比太低了。
最后一个方案——地下基地方案,需要的工程量就更加庞大了,NASA估计把握不住。
NASA陷入了纠结之中。
而航天局这边,却按部就班地推进着月球基地的建设。
随着第一个泡沫硅钢合成舱的投入使用,虽然只是一个日产百吨左右的小型工业舱,但对于之前只能靠科研舱生产材料的广寒宫基地而言,这是一种跨越式的进步。
至少从现在开始,月球基地的物资供应,不再百分百依赖本土了。
生产出来的泡沫硅钢,第一批产品是定制的轨道、轨枕和地基强化柱,是用于铺设铁路的建材。
对于低重力、无明显大气层的月球而言,地面交通采用铁路,可比蓝星的铁路划算,速度上限高,有效载荷也可以提升10倍以上。
因此铺设铁路,成为月球基地向周围扩张的重要手段。
而从蓝星严肃到月球的太空舱,也从之前的科研舱为主,变成了工业舱、生活舱。
至少广寒宫基地需要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善的建材工业、五金工业,可以自己生产建材、五金、太空舱的骨架外壳之类。
到时候,只需要本土供应电机、电子元器件、精密部件之类,月球基地的建设速度,将提升一个量级。
例如太空舱,其中骨架、外壳、复合防护层的重量,占据了整个太空舱70~80%的比例,而这些东西的技术含量,又不是太高,却又是必不可少的东西。
实现月球本地的工业化,才可以让月球基地快速变成月球城市。
下个月,本土将发射三个数控加工舱,让广寒宫基地可以对生产出来的材料,进行深加工。
本来航天局还设想过,使用类似于3D打印的增材制造,奈何现在增材制造中,面临一系列技术问题。
增材制造的难题,有加工速度缓慢、材料相对单一、整体强度不高、加工尺寸比较小。
而且增材制造在月球中,还要面临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原材料问题。
目前可以应用在增材制造的原材料,很大一部分都是有机化合物,月球表面的碳元素丰度并不高,又没有天然的有机矿物,拿什么供应大规模的增材制造。
本来航天局规发展月球工业,就是为了摆脱本土的物资依赖,需要本土大规模供应原材料的增材制造,显然在短时间内,不符合月球的发展战略。
广寒宫基地的工业化有条不紊地推进着。
而石克己、李建先俩人,在平原1号热井的勘探工作,也进行得非常顺利。
根据初步勘探,这个热井在地下大约320~350米的区域,这个深度的温度刚好适合地热发电站。
月球的地热发电站设计,和蓝星不太一样,放弃了烧开水的方式,计划是采用单一的温差发电系统。
“我知道。”
这种事情,他们之前遇到过两次,一次是在广寒宫基地中,一次是在外出探索过程中。
根据以往的经验,这一次通信中断,极有可能是一次强度比较高的太阳风暴,袭击了月球。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石克己和李建先也不由自主的担心起来,因为之前两次信号中断,过了几分钟通信就恢复正常了。
过了大约23分钟,通信终于恢复正常了。
[月球应急办公室紧急通知:2015年8月5日,下午17时27分,月球区遭受一次强度12.4级的太阳风暴,有一颗在轨激光通信卫星受损……]
看完详细的通知,石克己再一次见识到宇宙的危险。
这一次太阳风暴的袭击,造成月球区损失了一颗激光通信卫星,另外还有两颗通信卫星的一部分系统受损,只能启动备份的系统替换。
其他的遥感卫星、重力感应卫星、高精摄像卫星、激光防御卫星之类,也不同程度受损,虽然没有直接报废,但使用寿命下降了一大截。
至于蟾宫空间站、广寒宫基地,倒是没有什么问题,因为这两个设施中,有磁笼保护系统。
广寒宫基地在通信恢复的第一时间,就联系了外出的石克己俩人,确认俩人和越野车没有问题后,又询问他们,是否继续执行任务。
设备没有问题,石克己和李建先自然选择继续执行任务。
他们这一次出来,是打算花6天时间前进探索,然后再从另一条路,一边返回广寒宫基地,一边顺路勘探沿途地质。
现在才出来3天时间,车辆和宇航服又没有出问题,肯定要继续执行任务。
另一边。
NASA的前哨1基地,却出现大麻烦了。
12.4级的太阳风暴,就算是大中华的卫星,都被干掉一颗,损伤一大片,就更别提NASA的卫星和基地了。
NASA布置在月球轨道的三颗通信卫星,其中一颗被太阳风暴正面扫中,已经变成一块太空垃圾了。
另外两颗通信卫星,一颗损伤了一部分系统,通过备份系统恢复了过来;最后一颗刚好运行到月球另一侧,在这一次太阳风暴中逃过一劫。
但是只剩下两颗通信卫星,这让前哨1的通信,无法保持连续不断,出现了8个小时左右的空窗期。
本来就没有多少颗卫星的NASA,损失了一颗月球通信卫星,另一款月球通信卫星的使用寿命,预计只剩下3.7年左右,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幸好这一次太阳风暴的袭击,没有扫中前哨1,不然事情就大条了。
但是这一次太阳风暴事件,也让NASA更加紧迫起来,毕竟不是每一次都那么幸运的。
万一哪天太阳风暴直接正面横扫前哨1,而刚好前哨1又扛不住,到时候他们就真的非常被动了。
现在的太空竞赛,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如果这个时候前哨1出事情,那诺亚会在月球上孤立无援,总不能向大中华联邦求救吧!
就算是大中华联邦愿意伸出援手,估计诺亚会也不愿意接受,他们宁可让前哨1报废,上面的宇航员牺牲,估计也不会向大中华联邦求救。
毕竟选择求救,就相当于服软和技不如人,这是诺亚会无法接受的结果。
因此这一次NASA更加着急了,他们要补充月球的卫星,增强前哨1基地的防护力量。
只是要短时间内增强前哨1的防护力,要么加厚铅板,要么给基地覆土,或者选择地下基地。
但这三个方案,都不是轻易可以完成的。
加厚铅板方案,则意味着要运输一批铅板过去,而铅本身又重得要命。
基地覆土方案,需要运输一辆挖掘机过去。
当然,NASA也可以选择丐版方案,给宇航员发一把铲子,人工挖土覆盖太空舱,只是这样做的性价比太低了。
最后一个方案——地下基地方案,需要的工程量就更加庞大了,NASA估计把握不住。
NASA陷入了纠结之中。
而航天局这边,却按部就班地推进着月球基地的建设。
随着第一个泡沫硅钢合成舱的投入使用,虽然只是一个日产百吨左右的小型工业舱,但对于之前只能靠科研舱生产材料的广寒宫基地而言,这是一种跨越式的进步。
至少从现在开始,月球基地的物资供应,不再百分百依赖本土了。
生产出来的泡沫硅钢,第一批产品是定制的轨道、轨枕和地基强化柱,是用于铺设铁路的建材。
对于低重力、无明显大气层的月球而言,地面交通采用铁路,可比蓝星的铁路划算,速度上限高,有效载荷也可以提升10倍以上。
因此铺设铁路,成为月球基地向周围扩张的重要手段。
而从蓝星严肃到月球的太空舱,也从之前的科研舱为主,变成了工业舱、生活舱。
至少广寒宫基地需要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善的建材工业、五金工业,可以自己生产建材、五金、太空舱的骨架外壳之类。
到时候,只需要本土供应电机、电子元器件、精密部件之类,月球基地的建设速度,将提升一个量级。
例如太空舱,其中骨架、外壳、复合防护层的重量,占据了整个太空舱70~80%的比例,而这些东西的技术含量,又不是太高,却又是必不可少的东西。
实现月球本地的工业化,才可以让月球基地快速变成月球城市。
下个月,本土将发射三个数控加工舱,让广寒宫基地可以对生产出来的材料,进行深加工。
本来航天局还设想过,使用类似于3D打印的增材制造,奈何现在增材制造中,面临一系列技术问题。
增材制造的难题,有加工速度缓慢、材料相对单一、整体强度不高、加工尺寸比较小。
而且增材制造在月球中,还要面临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原材料问题。
目前可以应用在增材制造的原材料,很大一部分都是有机化合物,月球表面的碳元素丰度并不高,又没有天然的有机矿物,拿什么供应大规模的增材制造。
本来航天局规发展月球工业,就是为了摆脱本土的物资依赖,需要本土大规模供应原材料的增材制造,显然在短时间内,不符合月球的发展战略。
广寒宫基地的工业化有条不紊地推进着。
而石克己、李建先俩人,在平原1号热井的勘探工作,也进行得非常顺利。
根据初步勘探,这个热井在地下大约320~350米的区域,这个深度的温度刚好适合地热发电站。
月球的地热发电站设计,和蓝星不太一样,放弃了烧开水的方式,计划是采用单一的温差发电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