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领枢密院的孙子义和提领参谋院的辛弃疾在战争时期有旧交,曾并肩作战过,关系素来不错,所以离开皇宫的时候也是走在一起。
出于对辛弃疾的信任,孙子义就向辛弃疾讲述了自己的感受。
“孔氏何等传承悠远的家族,往前倒推五年,我根本都不敢想象能与他们同朝为官,甚至官职与之相当,更不可能想到会有破灭的那一日。
孔氏在山东的势力之庞大,就算是当初的我也是颇有耳闻,当初我家的产业甚至还和孔氏分支有过合作,合作的还挺愉快……现在看来,正是所谓世事无常啊。”
辛弃疾作为深知内情的官员之一,对于孙子义的感受只是笑了笑。
“他们在做出那些违法乱纪的事情的时候,就该想到会有今日了,按照明律,陛下对孔氏的处置没有任何问题,倒不如说,这才符合陛下所言【法律如山】,我以为这是合适的。”
“倒是没有不合适的,但是我觉得曹凯那厮被拖下去之前说的话也有道理。”
孙子义看了看辛弃疾:“幼安,你也是读过儒家经典的,眼看着孔氏破灭,你对此事就没有一点点的其他感受吗?”
“除了快意还能有什么呢?”
辛弃疾笑道:“我一心为陛下,一心为大明国,没有其他世俗的欲望,对于此事,我只会拍手叫好,希望这样的贪官污吏永远都不要再次出现。”
“你……你总不能觉得天下读书人都是你吧?”
孙子义无奈的笑了笑,问道:“难道你就不担心他所说的读书人震恐,从而集体请愿饶恕孔氏?我觉得这样的事情并非不会出现。
以孔氏在天下读书人群体当中的份量,我觉得很有可能,而事情一旦闹大,陛下必然很难应对,到时候就不好收场了。”
“那又如何?难道犯罪者就不该被惩处吗?就因为他们地位特殊,就可以轻轻放下吗?”
辛弃疾心道孙子义是不知道山东已经被苏咏霖收拾的七七八八,山东系官员包括孔氏在内的势力根基都被摧毁了,山东原有的上层社会关系网已经被苏咏霖撕扯的稀烂。
可以说,这不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行动,而是苏咏霖亲自发起的自下而上的革命行动。
在中都山东系能够发动读书人的力量进行反抗之前,苏咏霖已经铲除了他们发动反抗行动的根基,使得反抗行动就算可以发起,也基本不可能引发什么动乱。
因为他们的大本营已经完蛋了,他们可以调动的社会资源已经不复存在,钱粮、铁器、人口等等造反必要的物资已经不被他们所掌控了。
他们现在只剩下他们自己的身体,还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他们所能做的最多也就是打打嘴炮,没什么别的能耐。
他们只是待宰的羔羊,苏咏霖正愁没有足够的理由把他们一网打尽,现在他们要是自己主动跳出来,那不正好?
而孙子义显然还没有意识到这点,所以他的担忧不无道理。
辛弃疾只是劝说。
“枢相还是不要想得太多,我以为这件事情陛下会严格按照明律来处置,绝不会有徇私舞弊的情况发生,吾等就坐观结局好了。”
孙子义看着辛弃疾,摇头苦笑。
“你可真是太冷静了,恐怕满朝堂如你一般冷静的人实在是不多了。”
“我没有做任何违法乱纪的事情,济南老家除了祖宅和看守祖宅的老仆什么也没有,家族田产已经全部交公,献给朝廷,我只靠俸禄度日,不贪不偷不抢,行得正,坐得直,又有什么好担心的?”
辛弃疾昂首挺胸,正气凛然。
孙子义顿时无言以对。
辛弃疾的所作所为他是看在眼里的,所以他很佩服辛弃疾。
当初苏咏霖攻占济南之时,辛弃疾散尽家财组织军队投靠苏咏霖,等苏咏霖攻破中都之后,提出要把辛弃疾老家的产业买回来还给他,以酬谢他的功劳。
辛弃疾接受了。
但是等拿回产业之后,反手又把产业献给了朝廷,说自己已经不再需要老家产业,只留下祖宅和看守祖宅的老仆就可以了,其他的并不需要留下。
他已经将此身献给大明国,已经没什么别的渴求了,只希望建功立业而已,靠着朝廷给的俸禄已经能生活优越,不需要更多的东西了。
建国前后,中都官员有不少都在燕云之地购置田产,把家人接过来安家立业。
当时苏咏霖还没有明确禁止官员、商人购买土地,所以这样做的人不少,孙子义也跟风买了一些土地,在中都安家。
但是辛弃疾从始至终都没有买过东西,作为帝国高官,他没有任何私产,只有苏咏霖赐给他的参谋总长的府邸,全家上下只靠他的俸禄朝廷给与的福利生活。
除了辛弃疾之外,当时也有一批高级官员、将领没有购买土地,孙子义也没有在乎,只当他们是高风亮节。
等明律颁布之后,孙子义才意识到他们是有先见之明的,他们做的是对的。
“幼安的操守,我是佩服的,我做不到那么清心寡欲,我喜欢喝酒吃肉,喜欢好玩的东西,这个少不了,我唯一感到庆幸的,就是没有让子弟以我的恩荫出仕。”
历朝历代都有荫官制度,做官做到一定地位的官员都可以恩荫直系亲属子弟一人或两人直接做官,不需要经过考试。
苏咏霖建国之初也没有否掉这个制度,所以朝廷里的山东系燕云系外族系的荫官不少。
这也是建国之初缺少官员不得不如此作为的无奈之举。
但是孙子义没有,当时他的儿子十六岁,他拒绝了恩荫,选择让他的儿子读书,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堂堂正正搏个出身。
结果洪武二年第一次科举考试孙子义的儿子没有考中,名落孙山,孙子义沮丧之余,依然没有同意苏咏霖的荫官建议,执意要求他的儿子继续读书,反正还年轻。
现在看来,他的选择无比正确。
现在朝廷如此纷乱,的确不是让儿子出仕的好时机,要是没头没脑的出仕了,谁知道会不会在这一波政治风暴中被牵连?
辛弃疾倒也是觉得孙子义实在是个运气不错的人,苏咏霖在复兴会会议上评价孙子义文化程度布告,觉悟不高,但是难能可贵有知进退、识好歹的特点,这让苏咏霖非常喜欢孙子义。
现在看来,孙子义的种种作为都能让他以非复兴会员的身份精准的避开一些政治风暴,不得不说是他的本事。
可惜,不是所有人都是孙子义,不是所有人都能克制自己的欲望,知进退、识好歹。
所以他们终究逃不过苏咏霖的大清洗。
名正言顺的按照法律来的大清洗。
都不需要捏造罪证和理由,直接就能处置他们,就能让他们好看。
还能怎么说呢?
洪武三年六月初二,大明皇帝苏咏霖在中都正式宣布要对整个中都的官僚系统进行一次彻底的摸底,将贪官污吏违法者请扫干净,一个不留,来一场彻底的大清洗。
然后他立刻将命令发布给了法部、大理寺、都察院,严令司法三司组成联合处理团队对这件事情进行严肃的处置。
量刑要重,不可宽仁,否则不足以体现律法的威严,不足以让这群虫豸感受到法律的严肃。
右都御史孔茂捷、法部尚书沈格、大理寺卿蒋成月三人带领各自的队伍组成联合三法司,以最高的法律权威审判被苏咏霖问罪的数名大明朝高级官员。
出于对辛弃疾的信任,孙子义就向辛弃疾讲述了自己的感受。
“孔氏何等传承悠远的家族,往前倒推五年,我根本都不敢想象能与他们同朝为官,甚至官职与之相当,更不可能想到会有破灭的那一日。
孔氏在山东的势力之庞大,就算是当初的我也是颇有耳闻,当初我家的产业甚至还和孔氏分支有过合作,合作的还挺愉快……现在看来,正是所谓世事无常啊。”
辛弃疾作为深知内情的官员之一,对于孙子义的感受只是笑了笑。
“他们在做出那些违法乱纪的事情的时候,就该想到会有今日了,按照明律,陛下对孔氏的处置没有任何问题,倒不如说,这才符合陛下所言【法律如山】,我以为这是合适的。”
“倒是没有不合适的,但是我觉得曹凯那厮被拖下去之前说的话也有道理。”
孙子义看了看辛弃疾:“幼安,你也是读过儒家经典的,眼看着孔氏破灭,你对此事就没有一点点的其他感受吗?”
“除了快意还能有什么呢?”
辛弃疾笑道:“我一心为陛下,一心为大明国,没有其他世俗的欲望,对于此事,我只会拍手叫好,希望这样的贪官污吏永远都不要再次出现。”
“你……你总不能觉得天下读书人都是你吧?”
孙子义无奈的笑了笑,问道:“难道你就不担心他所说的读书人震恐,从而集体请愿饶恕孔氏?我觉得这样的事情并非不会出现。
以孔氏在天下读书人群体当中的份量,我觉得很有可能,而事情一旦闹大,陛下必然很难应对,到时候就不好收场了。”
“那又如何?难道犯罪者就不该被惩处吗?就因为他们地位特殊,就可以轻轻放下吗?”
辛弃疾心道孙子义是不知道山东已经被苏咏霖收拾的七七八八,山东系官员包括孔氏在内的势力根基都被摧毁了,山东原有的上层社会关系网已经被苏咏霖撕扯的稀烂。
可以说,这不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行动,而是苏咏霖亲自发起的自下而上的革命行动。
在中都山东系能够发动读书人的力量进行反抗之前,苏咏霖已经铲除了他们发动反抗行动的根基,使得反抗行动就算可以发起,也基本不可能引发什么动乱。
因为他们的大本营已经完蛋了,他们可以调动的社会资源已经不复存在,钱粮、铁器、人口等等造反必要的物资已经不被他们所掌控了。
他们现在只剩下他们自己的身体,还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他们所能做的最多也就是打打嘴炮,没什么别的能耐。
他们只是待宰的羔羊,苏咏霖正愁没有足够的理由把他们一网打尽,现在他们要是自己主动跳出来,那不正好?
而孙子义显然还没有意识到这点,所以他的担忧不无道理。
辛弃疾只是劝说。
“枢相还是不要想得太多,我以为这件事情陛下会严格按照明律来处置,绝不会有徇私舞弊的情况发生,吾等就坐观结局好了。”
孙子义看着辛弃疾,摇头苦笑。
“你可真是太冷静了,恐怕满朝堂如你一般冷静的人实在是不多了。”
“我没有做任何违法乱纪的事情,济南老家除了祖宅和看守祖宅的老仆什么也没有,家族田产已经全部交公,献给朝廷,我只靠俸禄度日,不贪不偷不抢,行得正,坐得直,又有什么好担心的?”
辛弃疾昂首挺胸,正气凛然。
孙子义顿时无言以对。
辛弃疾的所作所为他是看在眼里的,所以他很佩服辛弃疾。
当初苏咏霖攻占济南之时,辛弃疾散尽家财组织军队投靠苏咏霖,等苏咏霖攻破中都之后,提出要把辛弃疾老家的产业买回来还给他,以酬谢他的功劳。
辛弃疾接受了。
但是等拿回产业之后,反手又把产业献给了朝廷,说自己已经不再需要老家产业,只留下祖宅和看守祖宅的老仆就可以了,其他的并不需要留下。
他已经将此身献给大明国,已经没什么别的渴求了,只希望建功立业而已,靠着朝廷给的俸禄已经能生活优越,不需要更多的东西了。
建国前后,中都官员有不少都在燕云之地购置田产,把家人接过来安家立业。
当时苏咏霖还没有明确禁止官员、商人购买土地,所以这样做的人不少,孙子义也跟风买了一些土地,在中都安家。
但是辛弃疾从始至终都没有买过东西,作为帝国高官,他没有任何私产,只有苏咏霖赐给他的参谋总长的府邸,全家上下只靠他的俸禄朝廷给与的福利生活。
除了辛弃疾之外,当时也有一批高级官员、将领没有购买土地,孙子义也没有在乎,只当他们是高风亮节。
等明律颁布之后,孙子义才意识到他们是有先见之明的,他们做的是对的。
“幼安的操守,我是佩服的,我做不到那么清心寡欲,我喜欢喝酒吃肉,喜欢好玩的东西,这个少不了,我唯一感到庆幸的,就是没有让子弟以我的恩荫出仕。”
历朝历代都有荫官制度,做官做到一定地位的官员都可以恩荫直系亲属子弟一人或两人直接做官,不需要经过考试。
苏咏霖建国之初也没有否掉这个制度,所以朝廷里的山东系燕云系外族系的荫官不少。
这也是建国之初缺少官员不得不如此作为的无奈之举。
但是孙子义没有,当时他的儿子十六岁,他拒绝了恩荫,选择让他的儿子读书,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堂堂正正搏个出身。
结果洪武二年第一次科举考试孙子义的儿子没有考中,名落孙山,孙子义沮丧之余,依然没有同意苏咏霖的荫官建议,执意要求他的儿子继续读书,反正还年轻。
现在看来,他的选择无比正确。
现在朝廷如此纷乱,的确不是让儿子出仕的好时机,要是没头没脑的出仕了,谁知道会不会在这一波政治风暴中被牵连?
辛弃疾倒也是觉得孙子义实在是个运气不错的人,苏咏霖在复兴会会议上评价孙子义文化程度布告,觉悟不高,但是难能可贵有知进退、识好歹的特点,这让苏咏霖非常喜欢孙子义。
现在看来,孙子义的种种作为都能让他以非复兴会员的身份精准的避开一些政治风暴,不得不说是他的本事。
可惜,不是所有人都是孙子义,不是所有人都能克制自己的欲望,知进退、识好歹。
所以他们终究逃不过苏咏霖的大清洗。
名正言顺的按照法律来的大清洗。
都不需要捏造罪证和理由,直接就能处置他们,就能让他们好看。
还能怎么说呢?
洪武三年六月初二,大明皇帝苏咏霖在中都正式宣布要对整个中都的官僚系统进行一次彻底的摸底,将贪官污吏违法者请扫干净,一个不留,来一场彻底的大清洗。
然后他立刻将命令发布给了法部、大理寺、都察院,严令司法三司组成联合处理团队对这件事情进行严肃的处置。
量刑要重,不可宽仁,否则不足以体现律法的威严,不足以让这群虫豸感受到法律的严肃。
右都御史孔茂捷、法部尚书沈格、大理寺卿蒋成月三人带领各自的队伍组成联合三法司,以最高的法律权威审判被苏咏霖问罪的数名大明朝高级官员。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启明1158,启明1158最新章节,启明1158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启明1158,启明1158最新章节,启明1158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