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英殿中一片寂静,所有人都看得出来,天子明显是动了真怒。
从朝廷到太上皇,区区一个称谓的变动,却无异于扯下了这件事情的最后一块遮羞布,将所有的事情摆到了台面上。
不错,在场众人心里都清楚,这件事情的最大责任,在于太上皇。
但是,从某种角度而言,太上皇在那个时候,代表的就是大明朝廷,他的诏旨带来的后果,就要大明朝廷来承担。
事实上,这也是从古到今,皇帝的正式诏旨下达起来程序复杂的原因,因为诏命一旦发出,无论带来的结果是好是坏,都不是皇帝一个人来承担,而是要整个朝廷共同负责。
权力和责任相伴而生,无论皇帝个人的能力再强,也不可能独自一人为整个天下负责,所以需要朝臣辅助。
既然朝臣担负了替天子牧守天下的责任,自然也要有相匹配的权力,正因如此,过去千年,才会始终存在着君权和臣权的斗争。。
君臣君臣,本就是相伴而生,不可分离的。
所以, 太上皇所做的决定, 尽管只是一份中旨,但是, 出了事端,依旧要朝廷担责,事实上,于谦刚刚所说的话, 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
这件案子的真相一旦揭开, 那么对于关西七卫而言,他们不会去恨某个人,而是会对整个大明朝廷心生怨气。
关西七卫,虽臣服于大明, 可到底并非大明土生土长的子民, 换了后者,如今得到平反,自然感恩戴德。
但是,这种事情放在关西七卫的身上, 却不得不打个问号。
或许, 他们对大明的忠心,让他们早已经将自己当成了大明子民,如此自然最好,虽然之前受了委屈, 但是, 如今沉冤得雪,得沐圣恩, 反而会感激有加。
可, 一旦他们依旧没有将自己当成大明子民,或者,这种忠诚并不足以让他们彻底没有倒戈的心思, 那么,带来的后果, 将是大明所不愿看到的。
不过, 这只是从朝廷和关西七卫的关系而言, 太上皇的旨意和朝廷的诏命并无差别。
落到朝廷内部,这二者的分别仍然是有的。
很明显, 天子如今改口,就是要将这种区别, 给明明白白的摆出来。
被莫名其妙的搅进了天家斗争当中, 老大人心中都不由一阵无奈, 但是,天子既问,不得不答。
于是,陈镒踌躇片刻,看了一眼于谦,只能试探着开口道。
“回陛下,臣等不敢揣测上意, 但是,若以当时情况而论, 或许,太上皇也是想息事宁人,保边境太平, 毕竟,若任礼截杀使臣一事闹开,那么, 关西七卫必然心生不满,若生变故,则得不偿失也。”
不过,这话说的他自己都有几分心虚,更不要提说服天子。
朱祁钰扫了他一眼,淡淡的道。
“如此说来,任礼好大的面子,一人犯罪,竟能牵累整个边境,逼得朝廷不得不替他收拾手尾?”
“杨侯,你久在边境,不妨告诉朕,你觉得,任礼有这么大的本事吗?”
天子既点了人,杨洪自然不敢不答。
事实上,这个时候,他也不会有其他的态度,毕竟,刚刚廷议之上,他和任礼刚刚一副不死不休的架势,这个时候,指望他为任礼说好话,属实是有些痴心妄想。
于是,杨洪没多犹豫,便道。
“陛下,臣觉得此言未免有些过于高看宁远侯了,当初,赤斤蒙古卫既然选择遣使向朝廷举告于他,心中必是清楚,宁远侯此举乃是在欺瞒朝廷。”
“所以,纵然是他截杀使臣之事败露,只要朝廷能够明察秋毫,不偏不倚,关西七卫不仅不会对朝廷心生怨气,反而会更加对朝廷忠心耿耿。”
这才是真正的道理。
任礼代表不了朝廷,如今的事情,之所以棘手到了这种程度,是因为隐瞒这件事情的不是任礼,而是太上皇。
任礼犯了罪,自有朝廷惩治,可太上皇呢?
还是那句话,当时的情景之下,无论太上皇做出的决定是对是错,传扬出去,都会被视为是朝廷的决定。
这也正是如今骑虎难下的原因。
不过,话说到了这个份上,众人也的的确确开始真正的考虑天子所说的问题,那就是,太上皇为何要保任礼呢?
要知道,那个时候的太上皇,可不是如今孤身一人在南宫保养的退位天子,而是名正言顺的继承大位,已经足足当了八年皇帝,顺利亲政,大权在握的皇帝。
任礼不过一介边将,伯爵之位也刚拿到没几年,按理来说,根本放不到那个时候的太上皇眼中,更没有什么值得太上皇如此下死力气保他的理由。
但是,事实就是如此荒谬,太上皇不仅这么做了,而且,还上上下下全部包揽了此事的手尾,这种做法,着实让人想不通。
不过,到底还是有明白人的,譬如,久理刑案的金尚书,从刚刚开始,眉头便皱的紧紧的,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但是,不知为何,却始终没有开口。
但是,作为最开始挑起话头的人,有些事情,金濂始终是逃不过去的。
在杨洪说完之后,天子便将目光落到了他的身上,开口问道。
“金尚书,此案乃是刑部主审,你可有何想法?”
这话看似平常,但是,金濂听完之后,却忍不住叹了口气。
是啊,这案子是刑部的,既然到了手里,就扔不出去了,事到如今,天子既然是这样的态度,有些决定,该下的,还是得下。
于是,沉吟片刻,金濂的声音沉稳而冷静,道。
“陛下容禀,臣斗胆猜测,太上皇有此决定,恐是不想在朝堂上掀起动荡。”
话音落下,在场的其他人眉头也皱了起来,一时没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于是,金濂继续解释道。
“任礼一人,即便有伯爵之位,但既然犯下大罪,自然该当处置,朝局也不至于因此而动荡不安。”
“但是,问题恐怕就出在,后续该如何处置……”
后续?
在场诸人对视一眼,隐约明白了过来,于是,有意无意的,目光都望向了一旁的于谦。
这个时候,金濂在天子的示意下,也没有停下话头,而是继续道。
“此案虽大,但是要处置一个任礼,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如果说一切都属实的话,那么,任礼截杀使臣,是为了阻止赤斤蒙古卫举告他侵占军屯的罪状。”
“而且,这件案子最开始的争端,便是源于赤斤蒙古卫要迁居到肃州附近,朝廷将此案彻查,便要给赤斤蒙古卫一个说法,至少,迁居肃州的合理请求,朝廷是必须要答应的。”
“但是……”
后面的话不必说,所有人都已经明白了。
但是,当初任礼之所以竭力反对赤斤蒙古卫迁居,便是因为他们要迁居之地,已经被开垦出了大片的私田。
这些私田数额庞大,凭任礼一个人,肯定是不可能全部占据的,甘肃的诸多将领,只怕都牵涉其中。
朝廷要安抚赤斤蒙古卫,就要将这些私田全部收回,而且,到时候事情闹得沸沸扬扬,朝廷势必要将整个甘肃的军屯状况都彻查一遍。
就像现在一样,这么大的案子,若是不能有完整详实的证据链,那么,处置一位曾于国有功的勋臣,是必然会遭到非议的。
所以,还是那句话,任礼不算什么,但是,这件案子一旦揭开,背后牵扯出的一系列事端,才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按理来说,这并不算是什么坏事,毕竟,军屯废弛多年,若是能以任礼之案为契机,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整饬行动,对于整个边军的战力军心,都有提振之效。
唯一的害处就是……这么浩大的行动,必然会使朝局动荡一段时间,更重要的是,一旦动手彻查,整个边境,必将面临一场大换血。
如此一来,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边境将只能执行保守固守的策略,想要主动出击,就得等到将领和边军重新磨合好才行。
而这,显然不是刚刚亲政,一心想要仿效父祖建功立业的太上皇想要看到的。
在场的大臣们,虽然有些对兵事不熟悉,但是,也毕竟都是从正统时代走过来的。
说句大不敬的话,他们这位太上皇,自视甚高,且太过急躁,不够稳重,所以,他绝没有这个耐心,慢慢的等边境重新磨合。
从这个角度出发来想,压下此事,自然也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反正,赤斤蒙古卫到宁夏,中间时有劫掠之事发生,使臣一路行来,什么意外都有可能发生。
朝廷要做的,只是将使臣曾经到达宁夏的记录全都销毁,当做什么都没有发生就可以了。
这种状况下,赤斤蒙古卫要怨,也只会怨任礼,和朝廷没关系,而太上皇,则可以继续掌握朝廷大政,保持好边境的稳定,为自己‘建功立业’做准备。
证据都摆在眼前,想要推出结论并不困难,但是,说到底,那是太上皇,这个结论即便就在嘴边,也不是人臣可以议论的。
因此,随着金濂的声音渐止,大殿当中重新陷入了一阵沉寂。
直到片刻之后,上首御阶之上,天子平静的声音响起,字字句句,都像敲打在众人心上一般。
“民间俚语有句话,叫一样米养百样人,这世上有迂腐的不懂丝毫变通的老古板,便有打着为大局计,可牺牲小义的伪君子。”
“这其中,有些人是打着大局的旗号牟取私利,也有些人,是真的觉得大局重于一切,小小道义,若能换得大局安稳,理所应当。”
“但是,朕想说的是,道义无大小,便如礼法一般,后者约束言行,前者约束人心。”
“心偏了,路就偏了,心中失了原则和道义,便走不上正途,一条错误的路,永远也走不到想要的终点!”
“人心中若无道义二字,终会害人害己,酿成大祸!”
这番话说的极重,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是,众人又何尝听不出来,天子所说的,失了原则和道义,走上歧途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如今身在南宫的太上皇。
应当说,这还是头一次,天子这么毫不掩饰的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指责太上皇的过失,尽管,仍然没有明着说出来,可这种举动,毕竟是以前尚未有过的。
底下众人神色各异,但唯有于谦的神色最为复杂,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殿中又沉寂了片刻,御阶上再次响起一声叹息,旋即,众臣便听到,天子再度开口叫道。
“金尚书?”
金濂心情复杂,知道这件差事,到底还是要落在自己的身上。
应该说,从心底里来说,金濂是认可天子刚刚说的那番话的,但是,还是那句话,道理是道理,不能当饭吃。
真正处理起事情来,还是要考虑各个方面的影响的。
别的不说,这件案子要真的就这么全部翻出来,朝野震动还在其次,关西七卫那边也是麻烦,除了这些之外,如今天家好不容易各归其位,这才刚安稳没多久,天子就开始翻太上皇的旧账,传扬出去,还不知道会让朝野如何议论呢。
这种种问题,单是想想,金濂就感觉头皮发麻,他不过就是想好好查个案子,结果谁知道,牵扯出这么大的事端。
早知道,刚开始就闭嘴多好。
不过,事已至此,也没有退路可言了,只希望天子不要让他太过难做吧……
心中一阵叫苦,金尚书还是不得不拱手上前道。
“臣在。”
朱祁钰扫了一眼底下,将众人的神色都收入眼中,随后便道。
“既然此案乃任礼私自所为,不涉甘肃众将领,朕便不动此干戈,撤换诸多将领,但是,此案刑部当严加审理,细致察查,朕仍命你为总督三边军务大臣,总辖甘肃,延绥,宁夏等处军务,予临机专断之权。”
“另外,既然此案涉及到关西七卫,那么,你便持朕旨意,亲自去一趟甘肃,宣赤斤蒙古卫都督阿速入京作证,朕会命王敬等人竭力配合你行事。”
话至此处,朱祁钰的声音顿了顿,想了想,拿起手边的起居注,递了过去,道。
“这本起居注,你也带回去作为物证,不过,此乃宫中密档,你需善加保存,不可轻易示人,此案重大,一应案情全部查清之前,尽量先不要对朝野公布,你可明白?”
这番话含义颇深,金濂接过那本起居注,心中隐隐约约的猜到了天子的用意,但却来不及细想,便点头道。
“陛下放心,臣定不负陛下所望,将此案彻查清楚!”
从朝廷到太上皇,区区一个称谓的变动,却无异于扯下了这件事情的最后一块遮羞布,将所有的事情摆到了台面上。
不错,在场众人心里都清楚,这件事情的最大责任,在于太上皇。
但是,从某种角度而言,太上皇在那个时候,代表的就是大明朝廷,他的诏旨带来的后果,就要大明朝廷来承担。
事实上,这也是从古到今,皇帝的正式诏旨下达起来程序复杂的原因,因为诏命一旦发出,无论带来的结果是好是坏,都不是皇帝一个人来承担,而是要整个朝廷共同负责。
权力和责任相伴而生,无论皇帝个人的能力再强,也不可能独自一人为整个天下负责,所以需要朝臣辅助。
既然朝臣担负了替天子牧守天下的责任,自然也要有相匹配的权力,正因如此,过去千年,才会始终存在着君权和臣权的斗争。。
君臣君臣,本就是相伴而生,不可分离的。
所以, 太上皇所做的决定, 尽管只是一份中旨,但是, 出了事端,依旧要朝廷担责,事实上,于谦刚刚所说的话, 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
这件案子的真相一旦揭开, 那么对于关西七卫而言,他们不会去恨某个人,而是会对整个大明朝廷心生怨气。
关西七卫,虽臣服于大明, 可到底并非大明土生土长的子民, 换了后者,如今得到平反,自然感恩戴德。
但是,这种事情放在关西七卫的身上, 却不得不打个问号。
或许, 他们对大明的忠心,让他们早已经将自己当成了大明子民,如此自然最好,虽然之前受了委屈, 但是, 如今沉冤得雪,得沐圣恩, 反而会感激有加。
可, 一旦他们依旧没有将自己当成大明子民,或者,这种忠诚并不足以让他们彻底没有倒戈的心思, 那么,带来的后果, 将是大明所不愿看到的。
不过, 这只是从朝廷和关西七卫的关系而言, 太上皇的旨意和朝廷的诏命并无差别。
落到朝廷内部,这二者的分别仍然是有的。
很明显, 天子如今改口,就是要将这种区别, 给明明白白的摆出来。
被莫名其妙的搅进了天家斗争当中, 老大人心中都不由一阵无奈, 但是,天子既问,不得不答。
于是,陈镒踌躇片刻,看了一眼于谦,只能试探着开口道。
“回陛下,臣等不敢揣测上意, 但是,若以当时情况而论, 或许,太上皇也是想息事宁人,保边境太平, 毕竟,若任礼截杀使臣一事闹开,那么, 关西七卫必然心生不满,若生变故,则得不偿失也。”
不过,这话说的他自己都有几分心虚,更不要提说服天子。
朱祁钰扫了他一眼,淡淡的道。
“如此说来,任礼好大的面子,一人犯罪,竟能牵累整个边境,逼得朝廷不得不替他收拾手尾?”
“杨侯,你久在边境,不妨告诉朕,你觉得,任礼有这么大的本事吗?”
天子既点了人,杨洪自然不敢不答。
事实上,这个时候,他也不会有其他的态度,毕竟,刚刚廷议之上,他和任礼刚刚一副不死不休的架势,这个时候,指望他为任礼说好话,属实是有些痴心妄想。
于是,杨洪没多犹豫,便道。
“陛下,臣觉得此言未免有些过于高看宁远侯了,当初,赤斤蒙古卫既然选择遣使向朝廷举告于他,心中必是清楚,宁远侯此举乃是在欺瞒朝廷。”
“所以,纵然是他截杀使臣之事败露,只要朝廷能够明察秋毫,不偏不倚,关西七卫不仅不会对朝廷心生怨气,反而会更加对朝廷忠心耿耿。”
这才是真正的道理。
任礼代表不了朝廷,如今的事情,之所以棘手到了这种程度,是因为隐瞒这件事情的不是任礼,而是太上皇。
任礼犯了罪,自有朝廷惩治,可太上皇呢?
还是那句话,当时的情景之下,无论太上皇做出的决定是对是错,传扬出去,都会被视为是朝廷的决定。
这也正是如今骑虎难下的原因。
不过,话说到了这个份上,众人也的的确确开始真正的考虑天子所说的问题,那就是,太上皇为何要保任礼呢?
要知道,那个时候的太上皇,可不是如今孤身一人在南宫保养的退位天子,而是名正言顺的继承大位,已经足足当了八年皇帝,顺利亲政,大权在握的皇帝。
任礼不过一介边将,伯爵之位也刚拿到没几年,按理来说,根本放不到那个时候的太上皇眼中,更没有什么值得太上皇如此下死力气保他的理由。
但是,事实就是如此荒谬,太上皇不仅这么做了,而且,还上上下下全部包揽了此事的手尾,这种做法,着实让人想不通。
不过,到底还是有明白人的,譬如,久理刑案的金尚书,从刚刚开始,眉头便皱的紧紧的,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但是,不知为何,却始终没有开口。
但是,作为最开始挑起话头的人,有些事情,金濂始终是逃不过去的。
在杨洪说完之后,天子便将目光落到了他的身上,开口问道。
“金尚书,此案乃是刑部主审,你可有何想法?”
这话看似平常,但是,金濂听完之后,却忍不住叹了口气。
是啊,这案子是刑部的,既然到了手里,就扔不出去了,事到如今,天子既然是这样的态度,有些决定,该下的,还是得下。
于是,沉吟片刻,金濂的声音沉稳而冷静,道。
“陛下容禀,臣斗胆猜测,太上皇有此决定,恐是不想在朝堂上掀起动荡。”
话音落下,在场的其他人眉头也皱了起来,一时没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于是,金濂继续解释道。
“任礼一人,即便有伯爵之位,但既然犯下大罪,自然该当处置,朝局也不至于因此而动荡不安。”
“但是,问题恐怕就出在,后续该如何处置……”
后续?
在场诸人对视一眼,隐约明白了过来,于是,有意无意的,目光都望向了一旁的于谦。
这个时候,金濂在天子的示意下,也没有停下话头,而是继续道。
“此案虽大,但是要处置一个任礼,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如果说一切都属实的话,那么,任礼截杀使臣,是为了阻止赤斤蒙古卫举告他侵占军屯的罪状。”
“而且,这件案子最开始的争端,便是源于赤斤蒙古卫要迁居到肃州附近,朝廷将此案彻查,便要给赤斤蒙古卫一个说法,至少,迁居肃州的合理请求,朝廷是必须要答应的。”
“但是……”
后面的话不必说,所有人都已经明白了。
但是,当初任礼之所以竭力反对赤斤蒙古卫迁居,便是因为他们要迁居之地,已经被开垦出了大片的私田。
这些私田数额庞大,凭任礼一个人,肯定是不可能全部占据的,甘肃的诸多将领,只怕都牵涉其中。
朝廷要安抚赤斤蒙古卫,就要将这些私田全部收回,而且,到时候事情闹得沸沸扬扬,朝廷势必要将整个甘肃的军屯状况都彻查一遍。
就像现在一样,这么大的案子,若是不能有完整详实的证据链,那么,处置一位曾于国有功的勋臣,是必然会遭到非议的。
所以,还是那句话,任礼不算什么,但是,这件案子一旦揭开,背后牵扯出的一系列事端,才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按理来说,这并不算是什么坏事,毕竟,军屯废弛多年,若是能以任礼之案为契机,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整饬行动,对于整个边军的战力军心,都有提振之效。
唯一的害处就是……这么浩大的行动,必然会使朝局动荡一段时间,更重要的是,一旦动手彻查,整个边境,必将面临一场大换血。
如此一来,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边境将只能执行保守固守的策略,想要主动出击,就得等到将领和边军重新磨合好才行。
而这,显然不是刚刚亲政,一心想要仿效父祖建功立业的太上皇想要看到的。
在场的大臣们,虽然有些对兵事不熟悉,但是,也毕竟都是从正统时代走过来的。
说句大不敬的话,他们这位太上皇,自视甚高,且太过急躁,不够稳重,所以,他绝没有这个耐心,慢慢的等边境重新磨合。
从这个角度出发来想,压下此事,自然也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反正,赤斤蒙古卫到宁夏,中间时有劫掠之事发生,使臣一路行来,什么意外都有可能发生。
朝廷要做的,只是将使臣曾经到达宁夏的记录全都销毁,当做什么都没有发生就可以了。
这种状况下,赤斤蒙古卫要怨,也只会怨任礼,和朝廷没关系,而太上皇,则可以继续掌握朝廷大政,保持好边境的稳定,为自己‘建功立业’做准备。
证据都摆在眼前,想要推出结论并不困难,但是,说到底,那是太上皇,这个结论即便就在嘴边,也不是人臣可以议论的。
因此,随着金濂的声音渐止,大殿当中重新陷入了一阵沉寂。
直到片刻之后,上首御阶之上,天子平静的声音响起,字字句句,都像敲打在众人心上一般。
“民间俚语有句话,叫一样米养百样人,这世上有迂腐的不懂丝毫变通的老古板,便有打着为大局计,可牺牲小义的伪君子。”
“这其中,有些人是打着大局的旗号牟取私利,也有些人,是真的觉得大局重于一切,小小道义,若能换得大局安稳,理所应当。”
“但是,朕想说的是,道义无大小,便如礼法一般,后者约束言行,前者约束人心。”
“心偏了,路就偏了,心中失了原则和道义,便走不上正途,一条错误的路,永远也走不到想要的终点!”
“人心中若无道义二字,终会害人害己,酿成大祸!”
这番话说的极重,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是,众人又何尝听不出来,天子所说的,失了原则和道义,走上歧途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如今身在南宫的太上皇。
应当说,这还是头一次,天子这么毫不掩饰的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指责太上皇的过失,尽管,仍然没有明着说出来,可这种举动,毕竟是以前尚未有过的。
底下众人神色各异,但唯有于谦的神色最为复杂,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殿中又沉寂了片刻,御阶上再次响起一声叹息,旋即,众臣便听到,天子再度开口叫道。
“金尚书?”
金濂心情复杂,知道这件差事,到底还是要落在自己的身上。
应该说,从心底里来说,金濂是认可天子刚刚说的那番话的,但是,还是那句话,道理是道理,不能当饭吃。
真正处理起事情来,还是要考虑各个方面的影响的。
别的不说,这件案子要真的就这么全部翻出来,朝野震动还在其次,关西七卫那边也是麻烦,除了这些之外,如今天家好不容易各归其位,这才刚安稳没多久,天子就开始翻太上皇的旧账,传扬出去,还不知道会让朝野如何议论呢。
这种种问题,单是想想,金濂就感觉头皮发麻,他不过就是想好好查个案子,结果谁知道,牵扯出这么大的事端。
早知道,刚开始就闭嘴多好。
不过,事已至此,也没有退路可言了,只希望天子不要让他太过难做吧……
心中一阵叫苦,金尚书还是不得不拱手上前道。
“臣在。”
朱祁钰扫了一眼底下,将众人的神色都收入眼中,随后便道。
“既然此案乃任礼私自所为,不涉甘肃众将领,朕便不动此干戈,撤换诸多将领,但是,此案刑部当严加审理,细致察查,朕仍命你为总督三边军务大臣,总辖甘肃,延绥,宁夏等处军务,予临机专断之权。”
“另外,既然此案涉及到关西七卫,那么,你便持朕旨意,亲自去一趟甘肃,宣赤斤蒙古卫都督阿速入京作证,朕会命王敬等人竭力配合你行事。”
话至此处,朱祁钰的声音顿了顿,想了想,拿起手边的起居注,递了过去,道。
“这本起居注,你也带回去作为物证,不过,此乃宫中密档,你需善加保存,不可轻易示人,此案重大,一应案情全部查清之前,尽量先不要对朝野公布,你可明白?”
这番话含义颇深,金濂接过那本起居注,心中隐隐约约的猜到了天子的用意,但却来不及细想,便点头道。
“陛下放心,臣定不负陛下所望,将此案彻查清楚!”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皇兄何故造反?,皇兄何故造反?最新章节,皇兄何故造反?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皇兄何故造反?,皇兄何故造反?最新章节,皇兄何故造反?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