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勣年纪渐老之后,已经渐渐不喜干涉家事,包括儿女事,他甚至连朝政军事都懒得过问。
他就是一个退休的老头儿,每天侍弄一下花花草草,用悠闲平静的态度,慢慢走向人生的终点。
一生荣光,名震天下,江山社稷在年轻天子的带领下,虽然偶尔打个踉跄,却也在干劲十足地往前跑,百姓不被官吏祸害,官吏不被昏君祸害,如此世道,已然算得上清平了。
李勣夫复何求?年纪一大把了,还像个老不修似的到处指指点点,多讨厌呀。
但是李钦载的事,终究还是引起了李勣的注意。
这个不省心的孙子,永远也安分不下来,上一次劝谏封禅的事刚摆平,这次又爆出了他与金乡县主的韵事。
「韵事」是一个贬义词,它代表着男女关系混乱,家风不正,品行有亏。
如今李钦载和金乡县主的事已传遍了长安城,市井坊间说得多难听,李勣当然很清楚。
据说朝中不少御史已蠢蠢欲动,参劾的奏疏怕是早已成文,就等着往尚书省递了。
众口铄金之下,又是一场没完没了的嘴仗,有心人再煽风点火一番,嘴仗会慢慢演变成劫难。
朝堂上永远不可能做到没有敌人,这些年来,不知多少双眼睛在暗处冷冷地盯着英国公府,就等着拿捏李家人的把柄,然后将李家彻底扳倒。
所以尽管李勣不愿管儿孙之事,可事关家业,李勣不得不做出一点动作了。
「父亲,钦载又惹下这桩麻烦,看来越闹越大,咱们是不是该插手了?」李思文小心地问道。
李勣嗯了一声,道:「听说此事已闹到天子和皇后面前,可知天子是何态度?」
李思文露出古怪之色,道:「天子倒是没表态,毕竟这又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儿,不过天子给于家的独子于隐下了一道旨,将其贬官,并催促他离京赴任,于隐不敢耽搁,今日下午便匆忙离开了长安城。」
「父亲,可以肯定的是,有了天子这道旨意,于家应该绝了与滕王府结亲的心思。」
李勣眼中闪过一丝笑意,捋须道:「天子心存偏袒,钦载倒是好运气……」
李思文沉声道:「不过,也难免授人以柄,惹得朝臣非议,虽说钦载是我儿子,但……孩儿还是觉得,天子此举不妥。」
李勣摇头:「没什么妥不妥的,世道本就不公平,天子心中自然也有亲疏之分,而且钦载也争气,相比于家之庸碌,钦载好歹也为社稷立过几桩功劳,私下又与天子极为相得。于公于私,天子偏袒钦载是人之常情。」
捋须沉思半晌,李勣缓缓道:「老夫是军方将领,不宜与藩王过从甚密,不过为国荐才,不避亲,不避仇,倒是不必在乎那么多。」
李思文不解地道:「父亲的意思是……」
李勣捋须笑道:「老夫久不问朝事矣,但钦载弄来的那几株番薯粮种,据说对国朝有大用,再过俩月,眼看番薯就要成熟了,接下来关中将会慢慢留种普及,惠泽天下。」
「这可是千古流芳的大事,天子不可能亲力亲为,交给别的朝臣去做,如此拉拢民心的事,不论哪个外臣做都难免犯了忌讳,有笼络民心之嫌。」
「唯有滕王,他是天子的皇叔,既是宗亲,又继嗣无望,既有能力,又无兵权。正适合给钦载打个下手,为天子分忧,将番薯粮种推广出去。」
「你我父子不妨联名给天子上一道奏疏,保举滕王为司农,专职推广番薯粮种,与钦载一同将番薯普及天下。」
李思文一惊:「父亲是打算让钦载和滕王共事?」
李勣悠悠地道:「老夫听钦载说,滕王监察并州路政,功成归
京后,一直赋闲在家,钦载说滕王虽是藩王之尊,但也害怕被天子所恶,更怕天子对他不闻不问,将他排挤出朝堂之外。」
李思文明白了,笑道:「父亲和孩儿联名保举滕王,也算是咱李家向他示好了,不仅解了滕王之忧,又显出李家的胸襟和诚意。」
李勣捋须笑道:「以钦载那张嘴皮子,若与滕王长久共事下来,多少会让滕王的心意动摇一下,不奢求他将金乡县主许配给钦载,至少对他俩的事睁只眼闭只眼,接下来的事,老夫相信钦载会完美解决的。」
李思文笑道:「父亲高明,老谋深算,孩儿佩服。」
李勣笑容突敛,瞥了他一眼,道:「以后在家中不可议论朝堂政事,更不可议论皇室是非。」
李思文愕然:「为何?」
「不为何,因为这是你老子说的。」
…………
久不问政事的李勣,和在吏部任侍郎的李思文,父子俩竟破天荒地联名上疏,荐举滕王为司农。
尚书省接到李勣父子的奏疏后不敢怠慢,右相许敬宗第一时间将奏疏仔细看了几遍,里面的每个字都细细咂摸许久,然后将奏疏递进了太极宫。
太极宫内,李治看到李勣的奏疏后,跟许敬宗一样,认真地看了好几遍,最后哈哈大笑。
荐举滕王为司农,姜不愧是老的辣,亏李勣想得出来。
官职很微妙,李勣恰好拿捏住了这个微妙的点。
藩王当然不宜参与军事,更不宜笼络民心,这都是很犯忌讳的事。
但司农一职,专事农业耕种方面的事宜,而且在推广番薯粮种这方面,滕王也不是首官,李钦载才是,不存在藩王笼络民心的机会。
不得不说,这道荐举奏疏来得既合适,又合时。
当然,李治很清楚李勣父子为何要上这道奏疏,推广番薯一事,朝中早有了布置,司农一职其实可有可无,但是让滕王任这个可有可无的官职,实在太合适了。
李勣为何要上这道奏疏?
还能为啥,当然是为了李钦载和金乡的事,这道奏疏便是为了破两家的冰,安抚滕王的心,也为仇怨越来越深的两人创造沟通的机会。
关于李钦载与金乡的事,李治本就心存偏袒,如今李勣主动送上了机会,李治岂有不答应之理?
于是李治大手一挥,准奏。
滕王府。
大清早滕王刚起床,王府便迎来了宣旨的天使。
抑扬顿挫念了一大通听不懂的废话后,天使话锋一转,宣布了李治的封任旨意。
着滕王任司农,专司番薯普及之事,辅佐渭南县侯李钦载,三年内将番薯推广至整个关中。
他就是一个退休的老头儿,每天侍弄一下花花草草,用悠闲平静的态度,慢慢走向人生的终点。
一生荣光,名震天下,江山社稷在年轻天子的带领下,虽然偶尔打个踉跄,却也在干劲十足地往前跑,百姓不被官吏祸害,官吏不被昏君祸害,如此世道,已然算得上清平了。
李勣夫复何求?年纪一大把了,还像个老不修似的到处指指点点,多讨厌呀。
但是李钦载的事,终究还是引起了李勣的注意。
这个不省心的孙子,永远也安分不下来,上一次劝谏封禅的事刚摆平,这次又爆出了他与金乡县主的韵事。
「韵事」是一个贬义词,它代表着男女关系混乱,家风不正,品行有亏。
如今李钦载和金乡县主的事已传遍了长安城,市井坊间说得多难听,李勣当然很清楚。
据说朝中不少御史已蠢蠢欲动,参劾的奏疏怕是早已成文,就等着往尚书省递了。
众口铄金之下,又是一场没完没了的嘴仗,有心人再煽风点火一番,嘴仗会慢慢演变成劫难。
朝堂上永远不可能做到没有敌人,这些年来,不知多少双眼睛在暗处冷冷地盯着英国公府,就等着拿捏李家人的把柄,然后将李家彻底扳倒。
所以尽管李勣不愿管儿孙之事,可事关家业,李勣不得不做出一点动作了。
「父亲,钦载又惹下这桩麻烦,看来越闹越大,咱们是不是该插手了?」李思文小心地问道。
李勣嗯了一声,道:「听说此事已闹到天子和皇后面前,可知天子是何态度?」
李思文露出古怪之色,道:「天子倒是没表态,毕竟这又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儿,不过天子给于家的独子于隐下了一道旨,将其贬官,并催促他离京赴任,于隐不敢耽搁,今日下午便匆忙离开了长安城。」
「父亲,可以肯定的是,有了天子这道旨意,于家应该绝了与滕王府结亲的心思。」
李勣眼中闪过一丝笑意,捋须道:「天子心存偏袒,钦载倒是好运气……」
李思文沉声道:「不过,也难免授人以柄,惹得朝臣非议,虽说钦载是我儿子,但……孩儿还是觉得,天子此举不妥。」
李勣摇头:「没什么妥不妥的,世道本就不公平,天子心中自然也有亲疏之分,而且钦载也争气,相比于家之庸碌,钦载好歹也为社稷立过几桩功劳,私下又与天子极为相得。于公于私,天子偏袒钦载是人之常情。」
捋须沉思半晌,李勣缓缓道:「老夫是军方将领,不宜与藩王过从甚密,不过为国荐才,不避亲,不避仇,倒是不必在乎那么多。」
李思文不解地道:「父亲的意思是……」
李勣捋须笑道:「老夫久不问朝事矣,但钦载弄来的那几株番薯粮种,据说对国朝有大用,再过俩月,眼看番薯就要成熟了,接下来关中将会慢慢留种普及,惠泽天下。」
「这可是千古流芳的大事,天子不可能亲力亲为,交给别的朝臣去做,如此拉拢民心的事,不论哪个外臣做都难免犯了忌讳,有笼络民心之嫌。」
「唯有滕王,他是天子的皇叔,既是宗亲,又继嗣无望,既有能力,又无兵权。正适合给钦载打个下手,为天子分忧,将番薯粮种推广出去。」
「你我父子不妨联名给天子上一道奏疏,保举滕王为司农,专职推广番薯粮种,与钦载一同将番薯普及天下。」
李思文一惊:「父亲是打算让钦载和滕王共事?」
李勣悠悠地道:「老夫听钦载说,滕王监察并州路政,功成归
京后,一直赋闲在家,钦载说滕王虽是藩王之尊,但也害怕被天子所恶,更怕天子对他不闻不问,将他排挤出朝堂之外。」
李思文明白了,笑道:「父亲和孩儿联名保举滕王,也算是咱李家向他示好了,不仅解了滕王之忧,又显出李家的胸襟和诚意。」
李勣捋须笑道:「以钦载那张嘴皮子,若与滕王长久共事下来,多少会让滕王的心意动摇一下,不奢求他将金乡县主许配给钦载,至少对他俩的事睁只眼闭只眼,接下来的事,老夫相信钦载会完美解决的。」
李思文笑道:「父亲高明,老谋深算,孩儿佩服。」
李勣笑容突敛,瞥了他一眼,道:「以后在家中不可议论朝堂政事,更不可议论皇室是非。」
李思文愕然:「为何?」
「不为何,因为这是你老子说的。」
…………
久不问政事的李勣,和在吏部任侍郎的李思文,父子俩竟破天荒地联名上疏,荐举滕王为司农。
尚书省接到李勣父子的奏疏后不敢怠慢,右相许敬宗第一时间将奏疏仔细看了几遍,里面的每个字都细细咂摸许久,然后将奏疏递进了太极宫。
太极宫内,李治看到李勣的奏疏后,跟许敬宗一样,认真地看了好几遍,最后哈哈大笑。
荐举滕王为司农,姜不愧是老的辣,亏李勣想得出来。
官职很微妙,李勣恰好拿捏住了这个微妙的点。
藩王当然不宜参与军事,更不宜笼络民心,这都是很犯忌讳的事。
但司农一职,专事农业耕种方面的事宜,而且在推广番薯粮种这方面,滕王也不是首官,李钦载才是,不存在藩王笼络民心的机会。
不得不说,这道荐举奏疏来得既合适,又合时。
当然,李治很清楚李勣父子为何要上这道奏疏,推广番薯一事,朝中早有了布置,司农一职其实可有可无,但是让滕王任这个可有可无的官职,实在太合适了。
李勣为何要上这道奏疏?
还能为啥,当然是为了李钦载和金乡的事,这道奏疏便是为了破两家的冰,安抚滕王的心,也为仇怨越来越深的两人创造沟通的机会。
关于李钦载与金乡的事,李治本就心存偏袒,如今李勣主动送上了机会,李治岂有不答应之理?
于是李治大手一挥,准奏。
滕王府。
大清早滕王刚起床,王府便迎来了宣旨的天使。
抑扬顿挫念了一大通听不懂的废话后,天使话锋一转,宣布了李治的封任旨意。
着滕王任司农,专司番薯普及之事,辅佐渭南县侯李钦载,三年内将番薯推广至整个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