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之后、朱允炆半晌无言,沉默了好一阵子、才道,
“方卿,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朕不是已经说了为四叔复爵归籍了么?你因何在诏书中只字不提?”
“陛下容禀,”
方孝孺很从容地向上叩首道,
“如今时节已至入夏,天气暑热降雨,燕军长期驻扎在大名府,对这些以北方士卒为主力的军队来说、肯定是难以适应,时间一久将会不战自疲。臣现在没有提条件的事,正是为下一份诏书做准备,以文书往来借机拖延时间,若能超出一个月,他的将士中军心懈怠、必无再战之意,而陛下可令辽东、真定等地驻守的将士们去袭扰北平。到那时、燕军之内军心涣散、首尾难顾,我军大破燕军就不是很难办到的事了。”
“什么?”
朱允炆听了一愣、问道,
“朕想着与四叔议和,而你想的还是要消灭他么?”
“陛下,”
方孝孺抬起头、看着他道,
“对起兵造反的反贼、当然只有消灭这一种手段来对付,臣知道您不想杀害亲叔,这个臣不能多说什么、也不会加以阻拦,但是,即使要将其擒拿也好、囚禁也罢,最终也还是要消灭叛军不是么?无论他是什么人、犯下谋逆之罪便是万万是宽恕不得的!”
“是么……”
朱允炆现在总算是明白了,原来自己一直以来的那些构想、在这些大臣们看来,根本就是不可能的,曾经起兵与朝庭作战、就永远是谋逆了,而在这些人眼中、四叔只能是叛臣、是反王了。边想着边问道,
“依着你看来,你就真的能平灭掉燕军、擒住燕王么?”
“陛下,那是自然的,”
方孝孺看起来是一脸的想当然,
“毕竟您是天子,您的诏令、普天之下无不服从,对方只是反叛而已、如何又能做得到长期得势呢?”
“那好吧,朕就权且依了你,只要是能让朕最终见到四叔,该当如何随方卿去安排吧。”
朱允炆的语气听上语十分的无力、而又气馁,而实际上也确实如此,听了方孝孺的一席话后,他已经明白了从开始便主张和四叔动武的这些大臣、是不会赞成自己去真正的与燕王讲和的,而那些曾经建议他以安抚为主、与四叔和谈的大臣们,现如今早就闭上了嘴巴、什么都不肯说了。
事到如今、还能再说什么呢,只求皇爷爷与先太子的在天之灵、保佑他们,不要让最终结果发展到叔侄二人、只能决个你死我活的境地才好……
而此时、一直跪在旁边的薛嵓却另有打算,当他听到方孝孺的那一番高谈阔论后,心中不禁暗暗冷笑,因为他知道这些说法燕王早已料想到了,即使实施、也根本难以奏效。可后来听方孝孺的口气、还要同燕王那边继续文书往来,暗道、我可不想再去了,再派使臣的话你找别人吧,想到这里、便打定主意说什么也不肯出门了。
故此,薛嵓自回府之后,便在家告病,根本就不见任何人。这样一来,一时间找不到另外做使者的合适人选,其他人不是推托、就是不能胜任,所以这第二份诏书迟迟没有送出去……
而从另外的一个方面,用兵这部分却依然在进行,虽然燕王表面上果然依其承诺的那样,没有再继续用兵,可接到朝庭指令的盛庸、平安他们却不敢不遵从。可是这些人已经没有心思和燕军展开大规模正面作战,只得时常出动小股队伍袭扰北平到大名之间的燕军粮道,也算是对圣命的执行。
对于这种小打小闹的偷袭,各将领早有接到燕王的军令加以防犯,但接到战报后,朱棣还是有些生气,气就气在那方孝孺真的小看了自己,以为耍这种把戏就能对付得了自己了么?思索了一阵子,此时正值暑热之时,暂时还是不要轻易用兵,依然以上书为主,可如果遣使前往京城,难免过于复杂拖拉,又会耗费不少时间,便告诉已经归附了自己的都指挥武胜、就此事向皇上递上奏折。
折本落到了朱允炆的手中,看过之后、想了想,觉得这上面说的也对,既然已经答应了停战,不将兵力撤回也就罢了,可依然去袭扰对方、确实是没有信用的表现,堂堂的天子怎么能做这样的事呢?想到这儿、便让人又将方孝孺诏来道,
“方卿,朕闻听燕王提出停战后,盛庸、平安他们还在不时的带兵前去骚扰,可有此事么?”
“回皇上,确有此事,”
方孝孺很坦然地答道,
“而且、这正是臣命他们这样去做的。”
“为什么?”
朱允炆皱了皱眉头道,
“四叔已经答应不再用兵,而朕这边也应允了此事,你再这样做、不是让人觉得朝廷无信用可言么?”
“皇上,与叛军之间还要讲什么信义,”
方孝孺毫不迟疑地回答道,
“另外,难道皇上忘了之前臣曾和你说过的策略了?我们正是要让燕军陷入懈怠的状态,然后分别加以袭扰,最后完全将其歼灭。此时正是实现此计的好时机,若错过了就难以再次将各处分散的兵力加以集结起来了。”
“是啊,朕倒是忘记了、方卿开始就是这么打算的……”
分不清是在肯定还是在否定,朱允炆轻轻地说了这么一句。
其实他自己也拿不定主意,凭心而论、他倒是真希望就此罢兵、重新回到平静安宁的日子中,可是他又担心真的会象那些朝臣们所说的那样,若就此不了了之、四叔依然不肯服从自己,将来再想削藩就更是难上加难了。而且方孝孺说的这些、万一要是真的能够就此平息这场战乱,却因为自己的不赞成而错过了机会的话、岂不是可惜了么,所以沉吟了片刻后、才又道,
“好吧,就由你来拿主意吧,但是要记住、处事要谨慎,尽量不要再引发更大的战火与杀戮。”
“臣明白,”
方孝孺向上施了一礼、忽又象是想起了什么似的问道,
“不过、皇上,您又是因何拿这件事来向臣询问的,莫非是燕王又写奏折来给您了?”
“那倒不是,”
朱允炆也没太在意这件事、随口道,
“是都指挥武胜代替四叔上书来询问的。”
“方卿,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朕不是已经说了为四叔复爵归籍了么?你因何在诏书中只字不提?”
“陛下容禀,”
方孝孺很从容地向上叩首道,
“如今时节已至入夏,天气暑热降雨,燕军长期驻扎在大名府,对这些以北方士卒为主力的军队来说、肯定是难以适应,时间一久将会不战自疲。臣现在没有提条件的事,正是为下一份诏书做准备,以文书往来借机拖延时间,若能超出一个月,他的将士中军心懈怠、必无再战之意,而陛下可令辽东、真定等地驻守的将士们去袭扰北平。到那时、燕军之内军心涣散、首尾难顾,我军大破燕军就不是很难办到的事了。”
“什么?”
朱允炆听了一愣、问道,
“朕想着与四叔议和,而你想的还是要消灭他么?”
“陛下,”
方孝孺抬起头、看着他道,
“对起兵造反的反贼、当然只有消灭这一种手段来对付,臣知道您不想杀害亲叔,这个臣不能多说什么、也不会加以阻拦,但是,即使要将其擒拿也好、囚禁也罢,最终也还是要消灭叛军不是么?无论他是什么人、犯下谋逆之罪便是万万是宽恕不得的!”
“是么……”
朱允炆现在总算是明白了,原来自己一直以来的那些构想、在这些大臣们看来,根本就是不可能的,曾经起兵与朝庭作战、就永远是谋逆了,而在这些人眼中、四叔只能是叛臣、是反王了。边想着边问道,
“依着你看来,你就真的能平灭掉燕军、擒住燕王么?”
“陛下,那是自然的,”
方孝孺看起来是一脸的想当然,
“毕竟您是天子,您的诏令、普天之下无不服从,对方只是反叛而已、如何又能做得到长期得势呢?”
“那好吧,朕就权且依了你,只要是能让朕最终见到四叔,该当如何随方卿去安排吧。”
朱允炆的语气听上语十分的无力、而又气馁,而实际上也确实如此,听了方孝孺的一席话后,他已经明白了从开始便主张和四叔动武的这些大臣、是不会赞成自己去真正的与燕王讲和的,而那些曾经建议他以安抚为主、与四叔和谈的大臣们,现如今早就闭上了嘴巴、什么都不肯说了。
事到如今、还能再说什么呢,只求皇爷爷与先太子的在天之灵、保佑他们,不要让最终结果发展到叔侄二人、只能决个你死我活的境地才好……
而此时、一直跪在旁边的薛嵓却另有打算,当他听到方孝孺的那一番高谈阔论后,心中不禁暗暗冷笑,因为他知道这些说法燕王早已料想到了,即使实施、也根本难以奏效。可后来听方孝孺的口气、还要同燕王那边继续文书往来,暗道、我可不想再去了,再派使臣的话你找别人吧,想到这里、便打定主意说什么也不肯出门了。
故此,薛嵓自回府之后,便在家告病,根本就不见任何人。这样一来,一时间找不到另外做使者的合适人选,其他人不是推托、就是不能胜任,所以这第二份诏书迟迟没有送出去……
而从另外的一个方面,用兵这部分却依然在进行,虽然燕王表面上果然依其承诺的那样,没有再继续用兵,可接到朝庭指令的盛庸、平安他们却不敢不遵从。可是这些人已经没有心思和燕军展开大规模正面作战,只得时常出动小股队伍袭扰北平到大名之间的燕军粮道,也算是对圣命的执行。
对于这种小打小闹的偷袭,各将领早有接到燕王的军令加以防犯,但接到战报后,朱棣还是有些生气,气就气在那方孝孺真的小看了自己,以为耍这种把戏就能对付得了自己了么?思索了一阵子,此时正值暑热之时,暂时还是不要轻易用兵,依然以上书为主,可如果遣使前往京城,难免过于复杂拖拉,又会耗费不少时间,便告诉已经归附了自己的都指挥武胜、就此事向皇上递上奏折。
折本落到了朱允炆的手中,看过之后、想了想,觉得这上面说的也对,既然已经答应了停战,不将兵力撤回也就罢了,可依然去袭扰对方、确实是没有信用的表现,堂堂的天子怎么能做这样的事呢?想到这儿、便让人又将方孝孺诏来道,
“方卿,朕闻听燕王提出停战后,盛庸、平安他们还在不时的带兵前去骚扰,可有此事么?”
“回皇上,确有此事,”
方孝孺很坦然地答道,
“而且、这正是臣命他们这样去做的。”
“为什么?”
朱允炆皱了皱眉头道,
“四叔已经答应不再用兵,而朕这边也应允了此事,你再这样做、不是让人觉得朝廷无信用可言么?”
“皇上,与叛军之间还要讲什么信义,”
方孝孺毫不迟疑地回答道,
“另外,难道皇上忘了之前臣曾和你说过的策略了?我们正是要让燕军陷入懈怠的状态,然后分别加以袭扰,最后完全将其歼灭。此时正是实现此计的好时机,若错过了就难以再次将各处分散的兵力加以集结起来了。”
“是啊,朕倒是忘记了、方卿开始就是这么打算的……”
分不清是在肯定还是在否定,朱允炆轻轻地说了这么一句。
其实他自己也拿不定主意,凭心而论、他倒是真希望就此罢兵、重新回到平静安宁的日子中,可是他又担心真的会象那些朝臣们所说的那样,若就此不了了之、四叔依然不肯服从自己,将来再想削藩就更是难上加难了。而且方孝孺说的这些、万一要是真的能够就此平息这场战乱,却因为自己的不赞成而错过了机会的话、岂不是可惜了么,所以沉吟了片刻后、才又道,
“好吧,就由你来拿主意吧,但是要记住、处事要谨慎,尽量不要再引发更大的战火与杀戮。”
“臣明白,”
方孝孺向上施了一礼、忽又象是想起了什么似的问道,
“不过、皇上,您又是因何拿这件事来向臣询问的,莫非是燕王又写奏折来给您了?”
“那倒不是,”
朱允炆也没太在意这件事、随口道,
“是都指挥武胜代替四叔上书来询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