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茶是加香料的,所以极贵,也是富贵人家才喝得起的东西,被誉为富贵的象征,所以才这么受上层阶级的追捧。
叶家几代经营茶叶,靠的就是制茶的手艺。叶家团茶,便是在京城也是有名的。
孟呈炜之所以盯上叶家,而不是直接去榷务司买茶,也是因为榷务司那边出来的都是毛茶。这些毛茶还需要精加工,制成其他茶类,才能卖出好价钱。孟呈炜看上的是叶家制茶的手艺。
但在现代总喝纯茶的叶雅茗,对于这种加了香料的团茶真是敬谢不敏。
作为一个茶企执掌者,对于如何做团茶她也是知道的。现代不少茶叶研究者复制研究宋代团茶。今天回来的马车上,她也细细询问了叶鸿盛一番,虽没来得及去茶坊看过,但对于团茶的制作她有了相当的了解。
她觉得,因为团茶是榨成茶汁后制成的,如果孟呈炜把发霉的茶直接混入茶叶中制成团,那么整个茶团都会有霉味。不说那些买茶的老顾客,就是叶鸿荣也不会上当。
叶鸿荣虽是个败家子,但毕竟是茶叶世家出身的,从十几岁起就被叶崇明逼着去茶厂、茶坊历练,茶叶的好坏他是分得清的,否则叶崇明也不敢把他放到茶坊里去管事。
再者,一般的团茶,中间都会有个孔,就跟铜钱一样,中间的孔或方或圆,便于拿放携带。而且团茶一般都比较小,一团就是一次的量。
可孟呈炜的这批茶,中间却是实心的,还微微凸起,茶团也比一般的团茶大一些。当时卖家给叶鸿荣时,卖家的解释是为了照应那个好看的模具。因为这批团茶是压成了一朵牡丹的形状,中间凸起的部分就是花蕊,倒是显得十分好看。
这时代的人喝团茶,是先将茶放到火上烤,然后放到纸袋中,拿小锤隔着纸袋把茶敲碎,再放到碾子里碾成粉末,过筛,放到茶中击拂成泡沫饮用。
因此这团茶就算只中间夹着发霉的一小团,在喝的时候也会被整个融合在一起,喝下去的时候才发现有霉味。
想到这里,叶雅茗拿了小刀,打算撬开团茶,看看里面的情况。
只是团茶是用糯米糊或甘草膏做粘合剂的,十分坚硬扎实。叶雅茗叫了一个力气大的丫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这才把茶都撬开了。
茶团一撬开,一小团颜色发黑的茶团就显露了出来。
这茶团显然是早就做成了的,硬邦邦的一个小饼,再跟其他茶汁一起制成新茶,故而它跟外面的茶泾渭分明。叶雅茗检查了一下与它相连的茶,发现那个地方的茶并没有沾上霉味。
她把分离出来的茶装进纸袋里,让丫鬟烤干碾碎击打,细细品尝。
因这团茶放了香料,香料的味道还挺重,遮掩了霉味,总之她没喝出什么霉味来。
叶雅茗让丫鬟去把叶鸿盛叫了过来,将她分离出来的茶给叶鸿盛看。
叶鸿盛一接触茶就跟变了个人似的,连气质都不一样了。看着那些分离出来的茶,他神情专注,那种研究学者的儒雅气质更加凸显了。
这时候大约五点多的样子,但在仲秋时节,天色已经暗下来了。
他让丫鬟点了两盏灯过来,把那些茶一点点地拨弄,发现茶叶果然一点儿霉点都没有,闻起来也没有任何异味。
等得泡了一泡来喝,发现茶的味道也不错后,他欣喜道:“这茶还可以处理一下,当成末茶来卖。”
叶雅茗点头:“是的,能减少一点损失也是好的。”
这时代的末茶就是茶粉,是制作茶团时因为不成形或别的原因导致失败,最后烤干碾碎装盒售卖的。价钱自然比团茶要低许多。
团茶可不是现代的茶饼,蒸一蒸再压成模,还能挽救一些,只是味道没原来的那么好。这种硬邦邦的东西实在是没办法再制,只能这样处理了。
“走,把这些茶带上,我们去找你祖父。”叶鸿盛站起来道,“早点告诉他这个好消息,也免得他晚上睡不着。”
今天叶家损失惨重。要是叶鸿昌那里出了意外,拿不回茶银,叶家就算不完蛋,明年的生意也大受影响。现在能挽回一点损失,对于叶崇明来说也是一种安慰。
父女俩便带着茶一起去了正院。
叶崇明讲究养生,每天吃过饭后便会在宅子里走走。今日家中出了大事,回来后又去打了叶鸿荣十几板子,回来后还跟叶老太太吵了一架,人正有些不舒服,打算去前院书房里歇着。
他在去前院的半道上遇见了叶鸿盛父女俩。
“走吧,去书房。”叶崇明实在不愿意看到叶老太太。
三人到了书房,叶鸿盛就把事情说了,又将茶叶拿给叶崇明看。
只要是二儿子认可的茶叶,叶崇明不用看不用尝就知道是好的。
他点头道:“行,那就照茗儿说的做。”他转向叶鸿盛,“明日你把这批茶送到茶厂去,让茶工们把它们都处理了。”
现在茶山已经进入了不采茶的季节,茶厂的茶工也都闲下来了。这会儿正好有空把这批茶处理了。
叶雅茗看叶崇明的紧皱的眉头并没有舒展多少,问道:“祖父,我们的茶坊和茶楼,现在是不是没多少好茶可卖了?”
叶鸿荣犯下的错误虽被弥补了,但叶家为此花了许多钱买绸缎来赔偿。那批茶如果没有发霉的那一团,可谓是质高价廉,叶鸿荣买进了不少的量。
那些买茶的茶客数量虽不多,但能买这茶的都是贪小便宜的,买得多的人都囤了几十上百箧,有可能是打着转手卖出去的打算。
也因此,叶家赔偿出去的银钱不是一笔小数目。介于做买卖的人不会在手里放着大量的闲钱,有钱一般都会买田地、铺面或茶园做投资,叶雅茗估计,叶家这次没准已把手头上的积蓄都花得差不多了。
如果叶鸿昌那里没能把茶银拿回来,那叶家的损失就更惨重了。
叶家几代经营茶叶,靠的就是制茶的手艺。叶家团茶,便是在京城也是有名的。
孟呈炜之所以盯上叶家,而不是直接去榷务司买茶,也是因为榷务司那边出来的都是毛茶。这些毛茶还需要精加工,制成其他茶类,才能卖出好价钱。孟呈炜看上的是叶家制茶的手艺。
但在现代总喝纯茶的叶雅茗,对于这种加了香料的团茶真是敬谢不敏。
作为一个茶企执掌者,对于如何做团茶她也是知道的。现代不少茶叶研究者复制研究宋代团茶。今天回来的马车上,她也细细询问了叶鸿盛一番,虽没来得及去茶坊看过,但对于团茶的制作她有了相当的了解。
她觉得,因为团茶是榨成茶汁后制成的,如果孟呈炜把发霉的茶直接混入茶叶中制成团,那么整个茶团都会有霉味。不说那些买茶的老顾客,就是叶鸿荣也不会上当。
叶鸿荣虽是个败家子,但毕竟是茶叶世家出身的,从十几岁起就被叶崇明逼着去茶厂、茶坊历练,茶叶的好坏他是分得清的,否则叶崇明也不敢把他放到茶坊里去管事。
再者,一般的团茶,中间都会有个孔,就跟铜钱一样,中间的孔或方或圆,便于拿放携带。而且团茶一般都比较小,一团就是一次的量。
可孟呈炜的这批茶,中间却是实心的,还微微凸起,茶团也比一般的团茶大一些。当时卖家给叶鸿荣时,卖家的解释是为了照应那个好看的模具。因为这批团茶是压成了一朵牡丹的形状,中间凸起的部分就是花蕊,倒是显得十分好看。
这时代的人喝团茶,是先将茶放到火上烤,然后放到纸袋中,拿小锤隔着纸袋把茶敲碎,再放到碾子里碾成粉末,过筛,放到茶中击拂成泡沫饮用。
因此这团茶就算只中间夹着发霉的一小团,在喝的时候也会被整个融合在一起,喝下去的时候才发现有霉味。
想到这里,叶雅茗拿了小刀,打算撬开团茶,看看里面的情况。
只是团茶是用糯米糊或甘草膏做粘合剂的,十分坚硬扎实。叶雅茗叫了一个力气大的丫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这才把茶都撬开了。
茶团一撬开,一小团颜色发黑的茶团就显露了出来。
这茶团显然是早就做成了的,硬邦邦的一个小饼,再跟其他茶汁一起制成新茶,故而它跟外面的茶泾渭分明。叶雅茗检查了一下与它相连的茶,发现那个地方的茶并没有沾上霉味。
她把分离出来的茶装进纸袋里,让丫鬟烤干碾碎击打,细细品尝。
因这团茶放了香料,香料的味道还挺重,遮掩了霉味,总之她没喝出什么霉味来。
叶雅茗让丫鬟去把叶鸿盛叫了过来,将她分离出来的茶给叶鸿盛看。
叶鸿盛一接触茶就跟变了个人似的,连气质都不一样了。看着那些分离出来的茶,他神情专注,那种研究学者的儒雅气质更加凸显了。
这时候大约五点多的样子,但在仲秋时节,天色已经暗下来了。
他让丫鬟点了两盏灯过来,把那些茶一点点地拨弄,发现茶叶果然一点儿霉点都没有,闻起来也没有任何异味。
等得泡了一泡来喝,发现茶的味道也不错后,他欣喜道:“这茶还可以处理一下,当成末茶来卖。”
叶雅茗点头:“是的,能减少一点损失也是好的。”
这时代的末茶就是茶粉,是制作茶团时因为不成形或别的原因导致失败,最后烤干碾碎装盒售卖的。价钱自然比团茶要低许多。
团茶可不是现代的茶饼,蒸一蒸再压成模,还能挽救一些,只是味道没原来的那么好。这种硬邦邦的东西实在是没办法再制,只能这样处理了。
“走,把这些茶带上,我们去找你祖父。”叶鸿盛站起来道,“早点告诉他这个好消息,也免得他晚上睡不着。”
今天叶家损失惨重。要是叶鸿昌那里出了意外,拿不回茶银,叶家就算不完蛋,明年的生意也大受影响。现在能挽回一点损失,对于叶崇明来说也是一种安慰。
父女俩便带着茶一起去了正院。
叶崇明讲究养生,每天吃过饭后便会在宅子里走走。今日家中出了大事,回来后又去打了叶鸿荣十几板子,回来后还跟叶老太太吵了一架,人正有些不舒服,打算去前院书房里歇着。
他在去前院的半道上遇见了叶鸿盛父女俩。
“走吧,去书房。”叶崇明实在不愿意看到叶老太太。
三人到了书房,叶鸿盛就把事情说了,又将茶叶拿给叶崇明看。
只要是二儿子认可的茶叶,叶崇明不用看不用尝就知道是好的。
他点头道:“行,那就照茗儿说的做。”他转向叶鸿盛,“明日你把这批茶送到茶厂去,让茶工们把它们都处理了。”
现在茶山已经进入了不采茶的季节,茶厂的茶工也都闲下来了。这会儿正好有空把这批茶处理了。
叶雅茗看叶崇明的紧皱的眉头并没有舒展多少,问道:“祖父,我们的茶坊和茶楼,现在是不是没多少好茶可卖了?”
叶鸿荣犯下的错误虽被弥补了,但叶家为此花了许多钱买绸缎来赔偿。那批茶如果没有发霉的那一团,可谓是质高价廉,叶鸿荣买进了不少的量。
那些买茶的茶客数量虽不多,但能买这茶的都是贪小便宜的,买得多的人都囤了几十上百箧,有可能是打着转手卖出去的打算。
也因此,叶家赔偿出去的银钱不是一笔小数目。介于做买卖的人不会在手里放着大量的闲钱,有钱一般都会买田地、铺面或茶园做投资,叶雅茗估计,叶家这次没准已把手头上的积蓄都花得差不多了。
如果叶鸿昌那里没能把茶银拿回来,那叶家的损失就更惨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