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份,在洛阳关外死磕的石勒连连失利,不得已,只能暂缓攻势,等待援军来到。
他从各地疯狂抽调了二十万兵马,说什么,也要夺回洛阳。
石勒的动向,姚裕也猜出来了,在石勒抽调兵马的同时,姚裕也没有闲着。
他让三弟姚范统帅荆南兵马四万北上,同时,让姚信全衍领兵三万西进,与自己会合在洛阳。
至于姚豹,继续牵制关中,雍据则是继续攻略谯郡,威胁石勒的侧方。
十一月,双方的援军尽皆赶到,姚裕所部十四万兵马,与石勒二十八万大军激战于函谷关外。
这一战,姚裕亲自披甲上阵,指挥作战,勉强保住函谷关不丢。
吃了个小亏的姚裕也不是忍气吞声的主,这不,当天夜里就让二弟姚信与王玄策全衍全耀凉虎等将,袭击了石勒的屯粮之地。
就这样,双方每日互有胜负,一直鏖战足足有五个月之久。
以至于,洛阳城周边,满是尸山血海。
一开始还注意环境的姚裕打到了后面,也没有心情去精心的收拾尸体了。
毕竟每天都是高强度的车轮战下,谁还有这个多余的精力?
双方所有的力量,都在为击败对方而准备着。
又是一个月的苦战,石勒漫说拿下洛阳城,甚至就连洛阳八关,都没有拿下一个。
从洛阳城陷落到现在,整整七个月啊。
七个月来,石勒没有寸功,反而损兵折将许多。
他迟疑,犹豫了。军中存粮无几,士卒也伤亡惨重。再坚持下去,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带着这样的想法,石勒有心想要撤兵,但又恐对下面人没有交代,为此,他每日里唉声叹气不止。
还是丞相张宾看出来了石勒的顾虑,献计表示面子都是虚的,己方刚立国,若是再打下去的话,国家都要崩溃掉了。
洛阳城什么时候夺回来都行,但若是因为这个坏了国家根基。将得不偿失。
至于己方撤兵后姚裕会不会携大胜之威北上,完全不用担心,姚裕之所以死磕洛阳而不派遣兵马攻略其他州郡,必定是想要借助收复故都的功劳,打算回去谋朝窜位呢。既如此,莫不如修书一方给姚裕,两家罢战。
这样的话,己方也能好好的稳定雍凉二州,消化这些年来拿下的土地。
对张宾的话,石勒从来深信不疑。当即,就采纳了他的计策,给姚裕送了一封亲笔信。
信里内容也没有别的,就是说我打不下你,你也奈何不了我。与其让士卒们白白伤亡,莫不如两家罢兵停手。你回去忙你的事情,我回去忙我的事情。等你我两家都稳定了之后,再在战场上分出胜负。
看到这封信的姚裕忍不住笑,心说这石勒还真有意思。
再一看落款,石勒一句足下不死,朕不得安的话,更是让姚裕爽朗大笑,几个月来,因为咒语发作的苦闷,都消散了不少。
最终,姚裕答应了休战。
石勒为表诚意,率领大军撤回邺城,只是留王阳率领一只兵马,镇守河内陈留一带,严防姚裕出尔反尔,趁机北上。
姚裕为了表现诚意,也是如此,他先是让收复了谯郡的雍据停止进军,又让姚豹沈承高侃停止攻略关中。
最后,在留下了全衍镇守洛阳之后,班师还朝。
这一战,从姚裕出兵开始到现在,共计用时十个月。
虽然不如对李雄一战时间长,但兵马损失,粮草消耗,却远远胜过对李雄一战。
其中,光是士卒战死者就有不下三万,受伤者更是不计其数。银钱消耗,怕是在两百万石
以上。
石勒那边不清楚,不过作为攻方,应该是比自己只多不少。
战争打成这样,也算是姚裕出道以来,打过的最惨烈的仗了。
其实,姚裕想好了,若是石勒不撤兵的话,自己就和他一直消耗下去,谁怕谁啊。大不了,玉石俱焚就是。
拼着自己给石勒灭了,也不祸及子孙了。
洛阳攻防战这期间,姚裕想了很多,因为紫阳真人的咒而每日吐血的他,甚至想过自己如果死在洛阳了该怎么办。
若非如此,他也不会让姚信姚范都赶到洛阳了,为的,就是自己有什么不测,二人能及时维持住情况。
好在现在战斗结束了,一切也该结束了。
···
回到建康城的第十天,便有各地官员遵从姚裕的暗示,不断地上表自己辖区内出现祥瑞。
什么井中出现黄龙,林间出现麒麟之类的话层出不穷。
短短的一个月内,光是这样的祥瑞,出现了不下一百多起。
基本上,明眼人都清楚了,这是姚裕该登基称帝了。
蔡氏得知这个消息,彻彻底底的松了一口气,终于等来了这一刻,这下好了,自己娘俩,终于不用再提心吊胆了。
于是乎,蔡氏早早的让谢鲲谢裒兄弟准备好了禅让诏书,就等姚裕那边动作了。
而姚裕这边为了避嫌,也不能表现的过于匆忙了。
在司马懋,夏侯兄弟的带领下,文武百官于八月初一来到姚裕的宋王府,集体劝进。
对此情形,姚裕自然装样子表示诸公要陷害姚裕与不义么为由拒绝。
司马懋等人也不当回事,三次三让么,这个懂得都懂。
于是乎,第二次他们带来了司马褒的禅让诏书来找,姚裕依旧拒绝。
第三次,司马褒仿效汉献帝刘协,在东郊设立祭坛,斋戒沐浴三日,派人终于请来姚裕,当着建康城所有百姓的面,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姚裕上告皇天后土,下告百姓黎民,从司马褒的手中,接过了自己送过去的传国玉玺,披上了黑色龙袍,带上了十二冕旒。祭天称帝,望北坐南,登基坐殿。
定国号为大宋,改元开平,取开太平之意。
至此,从司马炎二六六年创立晋朝开始,至三二一年结束,晋朝共持续五十五年。期间,历经武帝司马炎,惠帝司马衷,怀帝司马炽,废帝司马邺,以及后主司马褒,共五个皇帝。
(本章完)
他从各地疯狂抽调了二十万兵马,说什么,也要夺回洛阳。
石勒的动向,姚裕也猜出来了,在石勒抽调兵马的同时,姚裕也没有闲着。
他让三弟姚范统帅荆南兵马四万北上,同时,让姚信全衍领兵三万西进,与自己会合在洛阳。
至于姚豹,继续牵制关中,雍据则是继续攻略谯郡,威胁石勒的侧方。
十一月,双方的援军尽皆赶到,姚裕所部十四万兵马,与石勒二十八万大军激战于函谷关外。
这一战,姚裕亲自披甲上阵,指挥作战,勉强保住函谷关不丢。
吃了个小亏的姚裕也不是忍气吞声的主,这不,当天夜里就让二弟姚信与王玄策全衍全耀凉虎等将,袭击了石勒的屯粮之地。
就这样,双方每日互有胜负,一直鏖战足足有五个月之久。
以至于,洛阳城周边,满是尸山血海。
一开始还注意环境的姚裕打到了后面,也没有心情去精心的收拾尸体了。
毕竟每天都是高强度的车轮战下,谁还有这个多余的精力?
双方所有的力量,都在为击败对方而准备着。
又是一个月的苦战,石勒漫说拿下洛阳城,甚至就连洛阳八关,都没有拿下一个。
从洛阳城陷落到现在,整整七个月啊。
七个月来,石勒没有寸功,反而损兵折将许多。
他迟疑,犹豫了。军中存粮无几,士卒也伤亡惨重。再坚持下去,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带着这样的想法,石勒有心想要撤兵,但又恐对下面人没有交代,为此,他每日里唉声叹气不止。
还是丞相张宾看出来了石勒的顾虑,献计表示面子都是虚的,己方刚立国,若是再打下去的话,国家都要崩溃掉了。
洛阳城什么时候夺回来都行,但若是因为这个坏了国家根基。将得不偿失。
至于己方撤兵后姚裕会不会携大胜之威北上,完全不用担心,姚裕之所以死磕洛阳而不派遣兵马攻略其他州郡,必定是想要借助收复故都的功劳,打算回去谋朝窜位呢。既如此,莫不如修书一方给姚裕,两家罢战。
这样的话,己方也能好好的稳定雍凉二州,消化这些年来拿下的土地。
对张宾的话,石勒从来深信不疑。当即,就采纳了他的计策,给姚裕送了一封亲笔信。
信里内容也没有别的,就是说我打不下你,你也奈何不了我。与其让士卒们白白伤亡,莫不如两家罢兵停手。你回去忙你的事情,我回去忙我的事情。等你我两家都稳定了之后,再在战场上分出胜负。
看到这封信的姚裕忍不住笑,心说这石勒还真有意思。
再一看落款,石勒一句足下不死,朕不得安的话,更是让姚裕爽朗大笑,几个月来,因为咒语发作的苦闷,都消散了不少。
最终,姚裕答应了休战。
石勒为表诚意,率领大军撤回邺城,只是留王阳率领一只兵马,镇守河内陈留一带,严防姚裕出尔反尔,趁机北上。
姚裕为了表现诚意,也是如此,他先是让收复了谯郡的雍据停止进军,又让姚豹沈承高侃停止攻略关中。
最后,在留下了全衍镇守洛阳之后,班师还朝。
这一战,从姚裕出兵开始到现在,共计用时十个月。
虽然不如对李雄一战时间长,但兵马损失,粮草消耗,却远远胜过对李雄一战。
其中,光是士卒战死者就有不下三万,受伤者更是不计其数。银钱消耗,怕是在两百万石
以上。
石勒那边不清楚,不过作为攻方,应该是比自己只多不少。
战争打成这样,也算是姚裕出道以来,打过的最惨烈的仗了。
其实,姚裕想好了,若是石勒不撤兵的话,自己就和他一直消耗下去,谁怕谁啊。大不了,玉石俱焚就是。
拼着自己给石勒灭了,也不祸及子孙了。
洛阳攻防战这期间,姚裕想了很多,因为紫阳真人的咒而每日吐血的他,甚至想过自己如果死在洛阳了该怎么办。
若非如此,他也不会让姚信姚范都赶到洛阳了,为的,就是自己有什么不测,二人能及时维持住情况。
好在现在战斗结束了,一切也该结束了。
···
回到建康城的第十天,便有各地官员遵从姚裕的暗示,不断地上表自己辖区内出现祥瑞。
什么井中出现黄龙,林间出现麒麟之类的话层出不穷。
短短的一个月内,光是这样的祥瑞,出现了不下一百多起。
基本上,明眼人都清楚了,这是姚裕该登基称帝了。
蔡氏得知这个消息,彻彻底底的松了一口气,终于等来了这一刻,这下好了,自己娘俩,终于不用再提心吊胆了。
于是乎,蔡氏早早的让谢鲲谢裒兄弟准备好了禅让诏书,就等姚裕那边动作了。
而姚裕这边为了避嫌,也不能表现的过于匆忙了。
在司马懋,夏侯兄弟的带领下,文武百官于八月初一来到姚裕的宋王府,集体劝进。
对此情形,姚裕自然装样子表示诸公要陷害姚裕与不义么为由拒绝。
司马懋等人也不当回事,三次三让么,这个懂得都懂。
于是乎,第二次他们带来了司马褒的禅让诏书来找,姚裕依旧拒绝。
第三次,司马褒仿效汉献帝刘协,在东郊设立祭坛,斋戒沐浴三日,派人终于请来姚裕,当着建康城所有百姓的面,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姚裕上告皇天后土,下告百姓黎民,从司马褒的手中,接过了自己送过去的传国玉玺,披上了黑色龙袍,带上了十二冕旒。祭天称帝,望北坐南,登基坐殿。
定国号为大宋,改元开平,取开太平之意。
至此,从司马炎二六六年创立晋朝开始,至三二一年结束,晋朝共持续五十五年。期间,历经武帝司马炎,惠帝司马衷,怀帝司马炽,废帝司马邺,以及后主司马褒,共五个皇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