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杀人者们,乃是至今都未曾死绝的倭人。
对于孙成他们来说,事情就变得好办了起来。
在过去好几年里,应天城其实是有不少廉价甚至可以说是免费的倭人劳力的。
大明的子民们对于这种瘦小却畏惧强权,而又不知为何哪怕他们已经卑躬屈膝到极致,仍然会不自觉心生厌恶的倭人,很是了解。
哪怕倭人和明人在容貌上,看似是一样的。
但只要将一个倭人和一个明人放在一起。
且不用去考虑双方之间的身高,装扮,都能一眼分辨出来,哪一个是善良的明人,哪一个又是该死的倭人。
应天城的百姓们终究还是善良的。
他们只会对这些被称之为倭鼠的倭人,施以不给吃饭,从事最终的劳动,且居住等级在鸡鸭鹅等家禽之下。
那会儿的应天城百姓们,很希望朝廷能将更多的倭鼠弄来。
只是后来,有一年的冬天,朝廷忽然一道旨意,所有的倭人都不见了。
这个所有,就是字面意义上的所有。
凡是入境大明的倭鼠,在官府都有着严格的记录。在谁家劳动,年纪、长相以及周边关系,都有着详尽的记录。
于是,在那一年冬天里。
应天城还有过一段时间的风言风语。
大致意思就是朝廷也觉得这些倭鼠实在是太令人讨厌了,于是就将这些倭鼠全都弄到远离人烟的地方挖坑去了。
多么令人遗憾的事情啊。
应天城的百姓们善良的认为,让这些倭鼠去挖矿,朝廷肯定还要再多给他们喂饭吃,不然怎么保证这些倭鼠能一直在地下挖矿。
朝廷就该给这些倭鼠全都杀了才是。
百姓们自然不知道。
在那一年冬天,应天城里的倭人并没有被弄去挖矿。而是去了一个远离应天城的偏僻之地,挖了很大很大的一个坑。
然后倭人们‘自愿’入坑。
倭人们‘热情’的乞求着大明的京军官兵们用土将他们埋了。
于是,这个故事到此就结束了。
但是应天城里虽然自此没有了倭人,可百姓们对倭人的模样却是清楚的。
当夜色降临,孙成紧了紧身上罩在飞鱼服外面的黑色披风,站在府衙街东边巷子里的一座院门前。
世居此处的老翁斜觎了孙成一眼。
老人家眼里满是嘲讽。
“鞋子也不知道换一换,现在当差这么容易了?”
孙成赶忙低下头,只见自己虽然将黑色披风裹得严实,不露飞鱼服,但脚下的官靴却是明晃晃的。
他尴尬的哼哼了一声:“您老说正事。”
老翁撇撇嘴:“那帮该死的倭鼠啊?好几年都没见到有人家用倭鼠了。”
就在孙成准备打发老人家回屋继续睡觉的时候。
老翁却是拉住了孙成,原本已经是老眼昏花的老人家,此刻眼睛里都闪烁着亮光:“但那天!那天老头子虽然没看见,但这巷子里的脚步声,就是那群该死的倭鼠!这帮倭鼠走路的动静很容易分辨,鬼鬼祟祟的脚步声,老头子记得很清楚!”
孙成脸上露出笑容:“听到声音是从哪个方向来的,又往哪个方向去的?”
老翁很干脆的挥手一指,指向了府衙街边上的那座宅子。
“从那边过来的,往东边去的。”
孙成当即抱拳:“感谢您老了。”
说完他就准备带着人离开。
老翁却是喊了一声:“慢着。”
孙成停下脚步,回头看向老人家。
“巷口那边老李家的孙子,那天一直在巷口玩,他老母当晚还揍了那小子一顿,你们去问问看。”
孙成愣了一下,然后抱起双拳:“谢了!”
老翁挪挪嘴,没有出声,摆了摆手,连院门也忘了关,便往家中走去。
路上,老翁还满脸鄙夷的嘟囔着:“那帮倭鼠怎么还没死绝?”
孙成完全没有想到京师百姓会如此的热情。
尤其是在倭人的问题上。
譬如,巷口那老李家的孙子,原本振振有词什么都不记得了。
然后在他老母接连一阵的狠揍之下,哭声震天的为孙成指了一个方向,并且发誓如果说的是假话,这辈子尿尿都会洒在脚上。
在取得那孩子老母的确定之后,孙成便满意的离开了。
这一伙潜入应天城的倭人很谨慎。
孙成他们这一队人,整晚都在应天城里打转。
那些倭人似乎是知道事后会有人追查线索,以至于到了子夜之后,孙成这才带着人,站在了应天城小安德门外面。
而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在城中七绕八绕的穿梭了大半夜。
应天城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概念。
自从朱元璋占据应天城之后,便开始营造这座城池。
等大明立国的时候,朝廷又下旨迁徙地方富户定居京师,且一同下旨扩建应天城。
于是,应天城从里到外,就有了皇宫、皇城、内城、外城这样的区分。
小安德门就在应天城南,聚宝门西南方。
而在小安德门里面,则是聚宝山。
山西边有好几座寺庙。
有关于这批潜入应天城的倭人最后的去向,还是能仁寺的一个小沙弥告诉孙成他们的。
出了小安德门。
便是真正的应天城外了。
得益于近几年应天府大力开发治下经济,顺带着又给应天城外的田地和村庄重新规划。
如今的应天城外,可以用阡陌交通,纵横均匀来形容。
一座座村庄,刷着整齐的洁白石灰墙,所有的屋顶都是产自应天府的红色砖瓦。
大明对百姓而言,总是格外的宽容和大方。
除了不能用明黄琉璃瓦,百姓用什么颜色的瓦片都是可以的。
而当初时任应天知府邹学玉又觉得,红色瓦片盖在屋顶上,很是鲜艳喜庆,于是整个应天城外的村庄都换上了红瓦片。
“倭人出城,会往哪个方向潜逃躲藏?”
锦衣卫北镇抚司的一名千户官跟在孙成身边,小声的询问了一句。
夜色下,城外村庄的红色隐隐约约,成了很好的分辨方向位置的存在。
如今锦衣卫指挥使还是蒋瓛,北镇抚司的镇抚却已经是张辉了。
自从孙成开始跟随朱允炆前去寻常新大陆,他在锦衣卫内部就只剩下了品级而无具体的官职。
但这并不代表,北镇抚司的千户官就能无视孙成的存在。
毕竟自从前些日子孙成乘坐快船,先于舰队悄悄返回京师,锦衣卫指挥使司衙门里就已经有传言,他将会成为下一任锦衣卫指挥使的不二人选。
孙成目光锁紧:“我们要清楚,倭人潜入城中,犯下杀人的案子之后,他们会如何潜逃?”
千户官眉头微皱:“海军当日就得到消息,将整个长江水面封锁起来,凡是过往船只,必然接受检查。而从目前我们掌握的情况来看,城中必然是有人配合这帮倭人的。所以倭人肯定也清楚,从长江口出海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是很明显的事情。
自从大明水师更名成大明海军,就不单单是名字上的改变。
而是整个海军舰队实力的突飞猛进。
过去,朝廷若是说要封锁某一条水道或者是海面,可能会有人能找出无数的漏洞。
但是现在。
只要想一想,数十艘战舰横陈水面之上,且吨位还远超过去,就是一件多么让人恐怖的事情。
千户官想了想,又说道:“所以江北这一条路,应当是可以排除的。这帮倭人只能是向南或者向西逃窜,绕道远离京师之后,才有可能再行出海。”
孙成却一直沉默着。
千户官以为是自己分析的有什么问题,心中不免紧张起来。
在锦衣卫内部,是等级十分分明的。
只要孙成有那么一刻产生,自己不堪重用的念头,自己往后的官路也就就此而终了。
就在千户官惶惶难安的时候。
孙成却已经开口道:“你说的并没有错,但这是正常的逻辑分析。可是,我们似乎想错了一件事情。”
千户官立马抱拳躬身:“镇抚的意思是?”
“有没有可能,这帮倭人就没有想过要在杀人之后,逃离京师?”
孙成丢出了一个可能,千户官则是瞳孔一震。
“如果这帮倭人当真想要逃走的话,当时就不会花费那么多的功夫和时间在城中和我们绕弯子了!”
千户官瞬间就反应了过来。
他们先前一直忽略了的一个问题。
他们一直以来的思维都是,倭人在杀人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肯定就是逃的远远的。
于是,他们也是在这个方向上去思考问题的。
但是他们却忽略了,如果倭人当真是要逃离应天,那么就会在杀人之后的第一时间,甚至是在杀人之前就安排好了逃离路线。
等倭人将宋、罗、齐三家的人杀光之后,就会立马按照安排好的路线快速逃离应天城,然后在朝廷和官府没有反应过来之前,就已经是趁着这个时间差,远远的离开了应天府才对。
但是倭人们却在应天城中绕起了弯子。
很显然,他们是不想让朝廷的人追查到他们的线索。
这样做的目的,只能是为了他们能够在应天府潜藏起来。
“倭人还会有动作!”
千户官给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
孙成冷静的嗯了一声:“甚至于,杀人很有可能只是一件顺带的事情。倭人所图谋的,将会是一件更大的事情。”
“禅让大典!”
千户官低呼一声,虎躯一震,然后又连忙双手捂住嘴巴,瞳孔地震。
周围的锦衣卫缇骑,亦是混身紧绷着回首看向城内东北方向。
禅让大典!
唯有几个时辰之后的禅让大典,才有可能让这些倭人能够甘愿在应天城犯下三十七条人命案子之后,然后花费大量的事情去绕圈子,重新蛰伏在应天府内。
也只有禅让大典,才能让这些倭人不顾生死。
明人踏上了瀛洲的土地,明人几乎杀光了所有的倭人。
这些残存的倭人有着无数的理由,在大明的禅让大典上制造一些乱子。
甚至……
在几个时辰之后的禅让大典上,虽然按照朝廷之前的要求,地方官员不必入京观礼。
但仍然是有不少的地方三司一级的官员在年前,以各种借口请旨入京,一直等到现在,就为了能在明日的禅让大典上参与观礼。
谁都想能在新皇帝登基称帝的第一天露个面。
而几个时辰之后。
大明朝最有权势的一帮人,将会齐聚禅让大典。
无数的王公贵族,朝堂大臣,都将会聚集在一处。
现场,还会有数不尽的京师百姓和在京的内外商贾,一同观礼。
这将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机会。
只要能制造出一些乱子,都有可能引发不可估量的伤亡。
而如果这些倭人能够再准备的细致一些。
甚至于……
大明现在对火药的运用,已经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
而锦衣卫一直负责掌握这些机密事件,很清楚如果想要在禅让大典上制造动乱或者是毁灭大明朝最顶层的权力者们,用什么方法是最管用的。
千户官忽然浑身发颤。
他实在是不敢想象,当禅让大典上发出一声惊天动地的爆炸声,无数的烟尘升起,电光火石之间。
禅让大典上,还能有多少人幸存下来!
“火药!”
千户官几乎是脱口而出。
孙成则是已经手掌压住腰间佩刀,转过身看向东北方:“只剩几个时辰了,必须查清楚,确保禅让大典不会发生任何事情!”
说完话,孙成已经是在一瞬间迈出脚步,且速度越来越快。
千户官带着人在后面急忙追赶上去。
而千户官则是跟在孙成身边,犹豫了一阵后方才开口道:“镇抚……属下左思右想,觉得若当时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朝中必然有人配合,甚至就是主谋!”
光是几个倭人,就算有无数的手段,也不可能在禅让大典上制造混乱。
唯有朝中有人配合,乃至于是主谋,才有可能做成这件事情。
孙成停下了脚步,此刻他们已经重回应天城外城内。
在东北方向,秦淮河的北岸,就是山川坛和天坛的位置。
几个时辰之后的禅让大典,也将会在这里就行,皇室和朝堂文武百官聚集在此,祭拜天地,等礼成之后才会回宫继续接下来的典礼。
停下脚步的孙成,依然是浑身杀气腾腾。
在黑夜里,他的双眼闪烁着寒芒。
“叛国之汉奸。”
“无论何人。”
“必须死!”(本章完)
对于孙成他们来说,事情就变得好办了起来。
在过去好几年里,应天城其实是有不少廉价甚至可以说是免费的倭人劳力的。
大明的子民们对于这种瘦小却畏惧强权,而又不知为何哪怕他们已经卑躬屈膝到极致,仍然会不自觉心生厌恶的倭人,很是了解。
哪怕倭人和明人在容貌上,看似是一样的。
但只要将一个倭人和一个明人放在一起。
且不用去考虑双方之间的身高,装扮,都能一眼分辨出来,哪一个是善良的明人,哪一个又是该死的倭人。
应天城的百姓们终究还是善良的。
他们只会对这些被称之为倭鼠的倭人,施以不给吃饭,从事最终的劳动,且居住等级在鸡鸭鹅等家禽之下。
那会儿的应天城百姓们,很希望朝廷能将更多的倭鼠弄来。
只是后来,有一年的冬天,朝廷忽然一道旨意,所有的倭人都不见了。
这个所有,就是字面意义上的所有。
凡是入境大明的倭鼠,在官府都有着严格的记录。在谁家劳动,年纪、长相以及周边关系,都有着详尽的记录。
于是,在那一年冬天里。
应天城还有过一段时间的风言风语。
大致意思就是朝廷也觉得这些倭鼠实在是太令人讨厌了,于是就将这些倭鼠全都弄到远离人烟的地方挖坑去了。
多么令人遗憾的事情啊。
应天城的百姓们善良的认为,让这些倭鼠去挖矿,朝廷肯定还要再多给他们喂饭吃,不然怎么保证这些倭鼠能一直在地下挖矿。
朝廷就该给这些倭鼠全都杀了才是。
百姓们自然不知道。
在那一年冬天,应天城里的倭人并没有被弄去挖矿。而是去了一个远离应天城的偏僻之地,挖了很大很大的一个坑。
然后倭人们‘自愿’入坑。
倭人们‘热情’的乞求着大明的京军官兵们用土将他们埋了。
于是,这个故事到此就结束了。
但是应天城里虽然自此没有了倭人,可百姓们对倭人的模样却是清楚的。
当夜色降临,孙成紧了紧身上罩在飞鱼服外面的黑色披风,站在府衙街东边巷子里的一座院门前。
世居此处的老翁斜觎了孙成一眼。
老人家眼里满是嘲讽。
“鞋子也不知道换一换,现在当差这么容易了?”
孙成赶忙低下头,只见自己虽然将黑色披风裹得严实,不露飞鱼服,但脚下的官靴却是明晃晃的。
他尴尬的哼哼了一声:“您老说正事。”
老翁撇撇嘴:“那帮该死的倭鼠啊?好几年都没见到有人家用倭鼠了。”
就在孙成准备打发老人家回屋继续睡觉的时候。
老翁却是拉住了孙成,原本已经是老眼昏花的老人家,此刻眼睛里都闪烁着亮光:“但那天!那天老头子虽然没看见,但这巷子里的脚步声,就是那群该死的倭鼠!这帮倭鼠走路的动静很容易分辨,鬼鬼祟祟的脚步声,老头子记得很清楚!”
孙成脸上露出笑容:“听到声音是从哪个方向来的,又往哪个方向去的?”
老翁很干脆的挥手一指,指向了府衙街边上的那座宅子。
“从那边过来的,往东边去的。”
孙成当即抱拳:“感谢您老了。”
说完他就准备带着人离开。
老翁却是喊了一声:“慢着。”
孙成停下脚步,回头看向老人家。
“巷口那边老李家的孙子,那天一直在巷口玩,他老母当晚还揍了那小子一顿,你们去问问看。”
孙成愣了一下,然后抱起双拳:“谢了!”
老翁挪挪嘴,没有出声,摆了摆手,连院门也忘了关,便往家中走去。
路上,老翁还满脸鄙夷的嘟囔着:“那帮倭鼠怎么还没死绝?”
孙成完全没有想到京师百姓会如此的热情。
尤其是在倭人的问题上。
譬如,巷口那老李家的孙子,原本振振有词什么都不记得了。
然后在他老母接连一阵的狠揍之下,哭声震天的为孙成指了一个方向,并且发誓如果说的是假话,这辈子尿尿都会洒在脚上。
在取得那孩子老母的确定之后,孙成便满意的离开了。
这一伙潜入应天城的倭人很谨慎。
孙成他们这一队人,整晚都在应天城里打转。
那些倭人似乎是知道事后会有人追查线索,以至于到了子夜之后,孙成这才带着人,站在了应天城小安德门外面。
而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在城中七绕八绕的穿梭了大半夜。
应天城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概念。
自从朱元璋占据应天城之后,便开始营造这座城池。
等大明立国的时候,朝廷又下旨迁徙地方富户定居京师,且一同下旨扩建应天城。
于是,应天城从里到外,就有了皇宫、皇城、内城、外城这样的区分。
小安德门就在应天城南,聚宝门西南方。
而在小安德门里面,则是聚宝山。
山西边有好几座寺庙。
有关于这批潜入应天城的倭人最后的去向,还是能仁寺的一个小沙弥告诉孙成他们的。
出了小安德门。
便是真正的应天城外了。
得益于近几年应天府大力开发治下经济,顺带着又给应天城外的田地和村庄重新规划。
如今的应天城外,可以用阡陌交通,纵横均匀来形容。
一座座村庄,刷着整齐的洁白石灰墙,所有的屋顶都是产自应天府的红色砖瓦。
大明对百姓而言,总是格外的宽容和大方。
除了不能用明黄琉璃瓦,百姓用什么颜色的瓦片都是可以的。
而当初时任应天知府邹学玉又觉得,红色瓦片盖在屋顶上,很是鲜艳喜庆,于是整个应天城外的村庄都换上了红瓦片。
“倭人出城,会往哪个方向潜逃躲藏?”
锦衣卫北镇抚司的一名千户官跟在孙成身边,小声的询问了一句。
夜色下,城外村庄的红色隐隐约约,成了很好的分辨方向位置的存在。
如今锦衣卫指挥使还是蒋瓛,北镇抚司的镇抚却已经是张辉了。
自从孙成开始跟随朱允炆前去寻常新大陆,他在锦衣卫内部就只剩下了品级而无具体的官职。
但这并不代表,北镇抚司的千户官就能无视孙成的存在。
毕竟自从前些日子孙成乘坐快船,先于舰队悄悄返回京师,锦衣卫指挥使司衙门里就已经有传言,他将会成为下一任锦衣卫指挥使的不二人选。
孙成目光锁紧:“我们要清楚,倭人潜入城中,犯下杀人的案子之后,他们会如何潜逃?”
千户官眉头微皱:“海军当日就得到消息,将整个长江水面封锁起来,凡是过往船只,必然接受检查。而从目前我们掌握的情况来看,城中必然是有人配合这帮倭人的。所以倭人肯定也清楚,从长江口出海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是很明显的事情。
自从大明水师更名成大明海军,就不单单是名字上的改变。
而是整个海军舰队实力的突飞猛进。
过去,朝廷若是说要封锁某一条水道或者是海面,可能会有人能找出无数的漏洞。
但是现在。
只要想一想,数十艘战舰横陈水面之上,且吨位还远超过去,就是一件多么让人恐怖的事情。
千户官想了想,又说道:“所以江北这一条路,应当是可以排除的。这帮倭人只能是向南或者向西逃窜,绕道远离京师之后,才有可能再行出海。”
孙成却一直沉默着。
千户官以为是自己分析的有什么问题,心中不免紧张起来。
在锦衣卫内部,是等级十分分明的。
只要孙成有那么一刻产生,自己不堪重用的念头,自己往后的官路也就就此而终了。
就在千户官惶惶难安的时候。
孙成却已经开口道:“你说的并没有错,但这是正常的逻辑分析。可是,我们似乎想错了一件事情。”
千户官立马抱拳躬身:“镇抚的意思是?”
“有没有可能,这帮倭人就没有想过要在杀人之后,逃离京师?”
孙成丢出了一个可能,千户官则是瞳孔一震。
“如果这帮倭人当真想要逃走的话,当时就不会花费那么多的功夫和时间在城中和我们绕弯子了!”
千户官瞬间就反应了过来。
他们先前一直忽略了的一个问题。
他们一直以来的思维都是,倭人在杀人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肯定就是逃的远远的。
于是,他们也是在这个方向上去思考问题的。
但是他们却忽略了,如果倭人当真是要逃离应天,那么就会在杀人之后的第一时间,甚至是在杀人之前就安排好了逃离路线。
等倭人将宋、罗、齐三家的人杀光之后,就会立马按照安排好的路线快速逃离应天城,然后在朝廷和官府没有反应过来之前,就已经是趁着这个时间差,远远的离开了应天府才对。
但是倭人们却在应天城中绕起了弯子。
很显然,他们是不想让朝廷的人追查到他们的线索。
这样做的目的,只能是为了他们能够在应天府潜藏起来。
“倭人还会有动作!”
千户官给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
孙成冷静的嗯了一声:“甚至于,杀人很有可能只是一件顺带的事情。倭人所图谋的,将会是一件更大的事情。”
“禅让大典!”
千户官低呼一声,虎躯一震,然后又连忙双手捂住嘴巴,瞳孔地震。
周围的锦衣卫缇骑,亦是混身紧绷着回首看向城内东北方向。
禅让大典!
唯有几个时辰之后的禅让大典,才有可能让这些倭人能够甘愿在应天城犯下三十七条人命案子之后,然后花费大量的事情去绕圈子,重新蛰伏在应天府内。
也只有禅让大典,才能让这些倭人不顾生死。
明人踏上了瀛洲的土地,明人几乎杀光了所有的倭人。
这些残存的倭人有着无数的理由,在大明的禅让大典上制造一些乱子。
甚至……
在几个时辰之后的禅让大典上,虽然按照朝廷之前的要求,地方官员不必入京观礼。
但仍然是有不少的地方三司一级的官员在年前,以各种借口请旨入京,一直等到现在,就为了能在明日的禅让大典上参与观礼。
谁都想能在新皇帝登基称帝的第一天露个面。
而几个时辰之后。
大明朝最有权势的一帮人,将会齐聚禅让大典。
无数的王公贵族,朝堂大臣,都将会聚集在一处。
现场,还会有数不尽的京师百姓和在京的内外商贾,一同观礼。
这将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机会。
只要能制造出一些乱子,都有可能引发不可估量的伤亡。
而如果这些倭人能够再准备的细致一些。
甚至于……
大明现在对火药的运用,已经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
而锦衣卫一直负责掌握这些机密事件,很清楚如果想要在禅让大典上制造动乱或者是毁灭大明朝最顶层的权力者们,用什么方法是最管用的。
千户官忽然浑身发颤。
他实在是不敢想象,当禅让大典上发出一声惊天动地的爆炸声,无数的烟尘升起,电光火石之间。
禅让大典上,还能有多少人幸存下来!
“火药!”
千户官几乎是脱口而出。
孙成则是已经手掌压住腰间佩刀,转过身看向东北方:“只剩几个时辰了,必须查清楚,确保禅让大典不会发生任何事情!”
说完话,孙成已经是在一瞬间迈出脚步,且速度越来越快。
千户官带着人在后面急忙追赶上去。
而千户官则是跟在孙成身边,犹豫了一阵后方才开口道:“镇抚……属下左思右想,觉得若当时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朝中必然有人配合,甚至就是主谋!”
光是几个倭人,就算有无数的手段,也不可能在禅让大典上制造混乱。
唯有朝中有人配合,乃至于是主谋,才有可能做成这件事情。
孙成停下了脚步,此刻他们已经重回应天城外城内。
在东北方向,秦淮河的北岸,就是山川坛和天坛的位置。
几个时辰之后的禅让大典,也将会在这里就行,皇室和朝堂文武百官聚集在此,祭拜天地,等礼成之后才会回宫继续接下来的典礼。
停下脚步的孙成,依然是浑身杀气腾腾。
在黑夜里,他的双眼闪烁着寒芒。
“叛国之汉奸。”
“无论何人。”
“必须死!”(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