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二、刘涛辞官归隐?
英宗(新帝)登基第八个月便将他身边的大太监王振任命为掌司礼监,掌司礼监是内监里最高职位。一能掌管内外奏章,二能替代皇帝批红。一个能批奏章的太监,权利能不大?
这位掌司礼监前不久被太皇太后下了马威,见着内阁大臣都夹起他的尾巴。
“刘大人。”王振三十度鞠躬。
刘涛侧身避开太监的鞠躬,谁的鞠躬都可以接受,就这太监的不能。当年静女与牛先民留在宫里的人告诉他,王振人心不足。正在秘密接触外臣。
“王公公这是去哪?”
王振只落后刘涛半步,“皇上命杂家到内阁去传旨。”
王振与刘涛同到内阁,刘涛直接进门,而王振却停留在外。王振一脸羞涩的表情,像是刚出闺门的大姑娘见到了心仪公子,畏缩站在门外不敢进门。
被晾在内阁的刘涛吃到第五杯茶水时,三公中的一人终于发现了王振。招呼王振进门招呼他坐。
“谢杨大人。”王振九十度鞠躬,非常的受宠若惊。“能与杨大人说上话真是杂家的福分,哪还敢坐下。”
王振的这些举动让刘涛收入眼底,“哼,只有这位姓杨的才会认为这太监是个不错的人。”
英宗上位让三公的势力达到鼎盛,朝堂里没有刘涛的立足之地。一是刘涛以前的敌人太多,二是杨荣的有意打压。
刘涛为避其锋芒选择辞官归隐。
年幼的英宗看着跪在底下的刘涛,“刘大人,事出突然。还是让朕与太皇太后商议一番在做定夺。”
“臣遵旨,臣告退。”
刘涛离开后,英宗问太监王振。“先生认为这是为何?”
在先帝留下的遗训里,从未提过刘涛是个淡泊名利的人。刘涛辞官给英宗一个意料之外。
“皇上,刘大人怕是以退为进。谁不想握一手重权?刘大人以前是手握重权之人,现在怕是熬不住寂寞了吧。”王振说。
“该不该让刘大人辞官?”英宗问。
“皇上还是去与太皇太后商议才行。”王振说。
离开大殿的刘涛听到里面的一声“先生”,刘涛对着阳光嘲笑,叫一个太监做“先生”,真是天大的讽刺。
出宫门刘涛看到太祖皇帝命立在宫门的石碑“宦官不得乱朝政”,这有事一个讽刺。一年年的过去太祖的威力早已经不再,谁还管朝政里的宦官?
刘涛辞官的事让许多人关注着,刘涛是谁?元老级人物,京都里曾经的风云人物。五十多辞官!这可不是谁都敢做。
太皇太后召见刘秦氏,询问刘涛辞官的原因,并侧面打探刘涛不辞官的条件。
刘秦氏穿着命妇服装跪在太皇太后脚下,“……夫君从战场下来留下不少暗伤,近年来老被伤痛所困。想这年纪大了,不能为皇上效劳,不如让位给下面的人。”
刘秦氏这么一说,太皇太后又认为刘涛辞官是真的。刘涛的想法可能是他退下去让儿子刘怀景上位。因为这种例子很多。
秦素兰成功的带偏了太皇太后的思路。
太皇太后想着刘怀景更适合成为皇帝的左右手,便就在内心答应刘涛辞官,但前提是刘涛不能离开京都。
坐在太皇太后边上的孙太后眼也不看秦素兰一眼,她不待见的两个女人同出现在皇宫里。孙太后还是皇后时,有皇太后压着;当她是皇太后时,头上有太皇太后压着。她能开心?
这时刻的孙太后真有几分希望刘涛能辞官,只要刘涛辞官了她就有机会向刘秦氏报复,让刘秦氏过得不好。
“一朝天子一朝臣,刘大人能有这种想法也不出奇。母后照儿媳看,这刘大人的去意强,我们皇家何不成全他?”孙太后说。
太皇太后的慈宁宫只有孙太后这个常客,太皇太后对孙太后的话也听几分。太皇太后是允许刘涛辞官了!
秦素兰看一眼孙太后,笑着说:“赋闲在家也好,能安分些。一日能见着几面。臣妇的子仁的孩儿都已经十岁了,若子仁不尽心尽力为皇上办差,真有可能被他孩儿给赶上。父子二人同站一朝无所谓,若是同做一职就是个笑话。”
秦素兰的意思是说刘涛只有让位才能让子仁上位,子仁若再不上位就会被小辈的追上,这是一个笑话,刘家人不接受。
“是啊,现在的娃子长得快,知识学得快。身为长辈的若不勤劳几分,真真会被后面的赶上。”太皇太后说。
“可不是!”秦素兰高兴。
不管刘涛真辞官还是假辞官,对她都有好。她一直想个人陪她回南京,回去给爹娘扫墓。若是刘涛与她同去最好不过了。秦素兰对刘涛辞官后的日子很是期待。
杨士奇找到刘涛,杨士奇一直将刘涛当作接班人,刘涛突然坚决的辞官让杨士奇想不通。
“健康,你这是以退为进?”杨士奇问。
刘涛给杨士奇倒茶,“您与另两位大人还有精神气,我就无需浪费精力。再说子仁该出头了!健康不该挡路,健康想了两年,发现健康不是很适合当此大任。健康没有掌管天下事的能力只有一颗杀心,若是上战场还好,但在我朝堂上,健康我不适合。”“很抱歉,健康辜负大人的期望!”
杨士奇叹一口气,“今年杨荣已经七十一了,老夫的年纪也不小,该是找继承人的时候,刘涛辞官当时不合适。你何不等上一二年?”
“一家之主好找,一朝之主难为,大人还是多找几个,多想想他们。您该将视线全放到他们身上。”被定为首辅候选人不少,被三公用将来首辅套牢的人不少。刘涛不想成为他们控制的一颗棋子。不是你许诺我高位我便为你效劳。
“健康去意已决,望大人能对子仁照顾一二。”刘涛说得很认真。
刘涛调动了一两个人在掌司礼监王振的耳边说了好些“刘涛离开朝堂有利于公公拉拢朝堂上人的心”的话语。
杨荣同意刘涛辞官,太皇太后同意刘涛辞官,皇帝最信任的王振也建议皇上同意刘涛辞官。这样皇帝就忘记了先帝说的话,同意刘涛辞官,同意刘涛回南京养老。
“皇上,先帝曾经说过刘涛不能离开京城。”太皇太后说。
皇帝很自信,“南京玉京城不远让他回去又如何?让刘涛回南京守皇陵也不错。”
放在跟前还能看着,让刘涛回南京不止是不是放虎归山!太皇太后担忧,她又不能驳回皇帝的圣旨!只能为皇帝好好看着这朝堂。
英宗(新帝)登基第八个月便将他身边的大太监王振任命为掌司礼监,掌司礼监是内监里最高职位。一能掌管内外奏章,二能替代皇帝批红。一个能批奏章的太监,权利能不大?
这位掌司礼监前不久被太皇太后下了马威,见着内阁大臣都夹起他的尾巴。
“刘大人。”王振三十度鞠躬。
刘涛侧身避开太监的鞠躬,谁的鞠躬都可以接受,就这太监的不能。当年静女与牛先民留在宫里的人告诉他,王振人心不足。正在秘密接触外臣。
“王公公这是去哪?”
王振只落后刘涛半步,“皇上命杂家到内阁去传旨。”
王振与刘涛同到内阁,刘涛直接进门,而王振却停留在外。王振一脸羞涩的表情,像是刚出闺门的大姑娘见到了心仪公子,畏缩站在门外不敢进门。
被晾在内阁的刘涛吃到第五杯茶水时,三公中的一人终于发现了王振。招呼王振进门招呼他坐。
“谢杨大人。”王振九十度鞠躬,非常的受宠若惊。“能与杨大人说上话真是杂家的福分,哪还敢坐下。”
王振的这些举动让刘涛收入眼底,“哼,只有这位姓杨的才会认为这太监是个不错的人。”
英宗上位让三公的势力达到鼎盛,朝堂里没有刘涛的立足之地。一是刘涛以前的敌人太多,二是杨荣的有意打压。
刘涛为避其锋芒选择辞官归隐。
年幼的英宗看着跪在底下的刘涛,“刘大人,事出突然。还是让朕与太皇太后商议一番在做定夺。”
“臣遵旨,臣告退。”
刘涛离开后,英宗问太监王振。“先生认为这是为何?”
在先帝留下的遗训里,从未提过刘涛是个淡泊名利的人。刘涛辞官给英宗一个意料之外。
“皇上,刘大人怕是以退为进。谁不想握一手重权?刘大人以前是手握重权之人,现在怕是熬不住寂寞了吧。”王振说。
“该不该让刘大人辞官?”英宗问。
“皇上还是去与太皇太后商议才行。”王振说。
离开大殿的刘涛听到里面的一声“先生”,刘涛对着阳光嘲笑,叫一个太监做“先生”,真是天大的讽刺。
出宫门刘涛看到太祖皇帝命立在宫门的石碑“宦官不得乱朝政”,这有事一个讽刺。一年年的过去太祖的威力早已经不再,谁还管朝政里的宦官?
刘涛辞官的事让许多人关注着,刘涛是谁?元老级人物,京都里曾经的风云人物。五十多辞官!这可不是谁都敢做。
太皇太后召见刘秦氏,询问刘涛辞官的原因,并侧面打探刘涛不辞官的条件。
刘秦氏穿着命妇服装跪在太皇太后脚下,“……夫君从战场下来留下不少暗伤,近年来老被伤痛所困。想这年纪大了,不能为皇上效劳,不如让位给下面的人。”
刘秦氏这么一说,太皇太后又认为刘涛辞官是真的。刘涛的想法可能是他退下去让儿子刘怀景上位。因为这种例子很多。
秦素兰成功的带偏了太皇太后的思路。
太皇太后想着刘怀景更适合成为皇帝的左右手,便就在内心答应刘涛辞官,但前提是刘涛不能离开京都。
坐在太皇太后边上的孙太后眼也不看秦素兰一眼,她不待见的两个女人同出现在皇宫里。孙太后还是皇后时,有皇太后压着;当她是皇太后时,头上有太皇太后压着。她能开心?
这时刻的孙太后真有几分希望刘涛能辞官,只要刘涛辞官了她就有机会向刘秦氏报复,让刘秦氏过得不好。
“一朝天子一朝臣,刘大人能有这种想法也不出奇。母后照儿媳看,这刘大人的去意强,我们皇家何不成全他?”孙太后说。
太皇太后的慈宁宫只有孙太后这个常客,太皇太后对孙太后的话也听几分。太皇太后是允许刘涛辞官了!
秦素兰看一眼孙太后,笑着说:“赋闲在家也好,能安分些。一日能见着几面。臣妇的子仁的孩儿都已经十岁了,若子仁不尽心尽力为皇上办差,真有可能被他孩儿给赶上。父子二人同站一朝无所谓,若是同做一职就是个笑话。”
秦素兰的意思是说刘涛只有让位才能让子仁上位,子仁若再不上位就会被小辈的追上,这是一个笑话,刘家人不接受。
“是啊,现在的娃子长得快,知识学得快。身为长辈的若不勤劳几分,真真会被后面的赶上。”太皇太后说。
“可不是!”秦素兰高兴。
不管刘涛真辞官还是假辞官,对她都有好。她一直想个人陪她回南京,回去给爹娘扫墓。若是刘涛与她同去最好不过了。秦素兰对刘涛辞官后的日子很是期待。
杨士奇找到刘涛,杨士奇一直将刘涛当作接班人,刘涛突然坚决的辞官让杨士奇想不通。
“健康,你这是以退为进?”杨士奇问。
刘涛给杨士奇倒茶,“您与另两位大人还有精神气,我就无需浪费精力。再说子仁该出头了!健康不该挡路,健康想了两年,发现健康不是很适合当此大任。健康没有掌管天下事的能力只有一颗杀心,若是上战场还好,但在我朝堂上,健康我不适合。”“很抱歉,健康辜负大人的期望!”
杨士奇叹一口气,“今年杨荣已经七十一了,老夫的年纪也不小,该是找继承人的时候,刘涛辞官当时不合适。你何不等上一二年?”
“一家之主好找,一朝之主难为,大人还是多找几个,多想想他们。您该将视线全放到他们身上。”被定为首辅候选人不少,被三公用将来首辅套牢的人不少。刘涛不想成为他们控制的一颗棋子。不是你许诺我高位我便为你效劳。
“健康去意已决,望大人能对子仁照顾一二。”刘涛说得很认真。
刘涛调动了一两个人在掌司礼监王振的耳边说了好些“刘涛离开朝堂有利于公公拉拢朝堂上人的心”的话语。
杨荣同意刘涛辞官,太皇太后同意刘涛辞官,皇帝最信任的王振也建议皇上同意刘涛辞官。这样皇帝就忘记了先帝说的话,同意刘涛辞官,同意刘涛回南京养老。
“皇上,先帝曾经说过刘涛不能离开京城。”太皇太后说。
皇帝很自信,“南京玉京城不远让他回去又如何?让刘涛回南京守皇陵也不错。”
放在跟前还能看着,让刘涛回南京不止是不是放虎归山!太皇太后担忧,她又不能驳回皇帝的圣旨!只能为皇帝好好看着这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