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从不会停止,当它来到天启二十七年,这一年的世界各国都似乎更趋向于安稳。
蒙古国在攻下半个克里米亚汗国及其首都后,迅速将部分不愿意转信黄教的男人屠戮,获得了巨量的财富。
根据事后幸存下来的百姓记载,蒙古人的屠刀最少屠杀了东、北部三分之一的人口。
林丹汗在屠杀人口的同时,也将后方已经繁衍到八十六万的蒙古人迁移到了被屠戮一空的克里米亚境内。
由于缺乏男性,一个蒙古男人可以娶两到三个女人。
在林丹汗的奏报中,蒙古国人口大约有两百万人。
为了消化这些人口,同时为了学习如何守城,林丹汗派自己的小儿子阿布奈和三百名蒙古贵族子嗣前往北京学习。
同时,林丹汗将大量财富用于购买火器、粮食、布匹等各种物资。
林丹汗的西进给了大明更大的科技空间,有着蒙古人的隔绝,朱慈燃在三月初九调拨两万台拖拉机前往西海府从事开垦耕种。
四月初十,大明以宗主国身份与蒙古国签订贸易条约。
其中包括了可以装备四万人的武器装备和火炮,以及每年不断递增的粮食数额,还有各种煤炭、布匹、食盐等等生活物资。
贸易条约的签订,让大明获得了东欧的第一个市场,它给大明带来了每年数十万两的贸易额。
这还仅仅是一个局部地区的缩影,真正需要关心的还有很多地方。
五月,明军再次成功南下,进一步打击莫卧儿帝国,摧毁了莫卧儿在边疆地区的绝大多数补给点,击毙莫卧儿军队三万有余。
七月,英国王军获得了大明的支援,查理一世整训军队,希望尽快结束英国内乱。
七月二十三日,西班牙试图进攻法国,被孔代亲王击败。
八月,由唐国发起的狩奴战争结束,各国版图相继深入利未亚大陆,多着数百里,寡者百余里。
九月,齐国军队结束平叛,株林府地区的食人族被剿灭大半,齐王朱由检命大军在株林府境内砍伐林木,建造营寨来短暂休整。
十月,江南由于暴雨而爆发水患,皇帝朱由校命工部尚书孙元化与工部侍郎宋应星走访。
冬月,经过工部统计,军备院出产的蒸汽机,有大概九成用于农业,剩下的一成用于为纺织厂、炼铁炉、面粉厂和其他工业提供旋转式动力。
由于棉纺机和蒸汽机、拖拉机需要大量的铁、钢和煤,因此这些物资的供应量也随之增加。
这一需求的增加需要通过采矿和冶金术方面的一系列改进得到满足。
腊月焦炭被发现,煤能够变为焦炭,正则木头可以变成木炭一样,焦炭证明是和木炭一样有效的,而且便宜得多。
天启二十八年四月,军备院研发了第一台由机械操纵的鼓风炉,大大降低了铁的成本。
新的鼓风炉抛弃了由皮革和木头制成的风箱,改而用一个泵来代替。
这泵由四个装有活塞和阀门的金属气缸组成,并由蒸汽机来驱动,同时军备院还进一步改善了高炉的冶铁方法。
经过调整,大明的炼铁厂能生产出比原先易碎的熔融生铁或生铁更有韧性的热铁。
为了跟上制铁工业的不断上升的需要,采煤技术也有了改善。
大明引进了齐国的安全灯设计,使得矿工在地下的安全性得到大大提升。
这些种种发展的结果,让大明天启二十八年时所生产的煤和铁比世界其余地区合在一起生产的还多。
大明的煤炭产量从天启二十五年的三千二百万吨,上升到天启二十八年的八千万吨。
同样,大明的铁产量从天启二十五年的七百六十二万吨,进一步增长到了天启二十八年的一千二百万吨。
如此庞大的煤铁产量背后是一个庞大的工人团体,由一百二十万矿工、炼铁工所生产出来的煤、铁,已经丰富到了足以用于一般的建设。
因此,大明不仅进入了蒸汽时代,也成功跨入了钢铁时代。
大量生产出来的钢铁让大明在地方建设时不用再束手束脚,而水泥突破三千万吨,更是宣告着大明即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同年十月,大明户部尚书沈廷扬上疏,希望加印三千万两纸币来修建地方设施,对地方的江河水库进行掘深、加高、拓宽等建设,将银子发给百姓。
奏疏上交后,皇帝、东宫与内阁批红,预计天启二十九年农忙后动工。
腊月,经金融司统计,过去三十年里,流入大明的金银铜等矿物价值高达三亿七千余万两,平均每年流入一千二百余万两。
同时,大明流通货币总额大约在四十七亿两,等同平均每年大明都在面对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的速度是每年增长0.25%……
相比较下,大明过去十年新增人口约四千九百余万人,平均每年四百九十万,人口增长率为总人口的2.23%……
因此,金融司上疏提议,将朝廷雇工的最低工价提升至十五文,经济较为发达地区提升至二十文。
同时,朝廷每年加印两千万两纸币。
这份奏疏被上奏后,皇帝朱由校并没有立马批复,而是写信将情况和内容发往了齐国。
腊月尾巴,齐王朱由检的回信到了皇帝朱由校手中。
天启二十九年正月初一的大朝会上,皇帝朱由校同意了金融司的奏疏,但同时将两千万两的印钞数额降低到了一千万两。
同时,户部尚书沈廷扬汇报大明朝田亩总数和人口数量。
截止天启二十八年冬月十五,大明共有耕地十一亿八千四百余万亩,牧场约六十亿亩,人口两亿一千四百余万,其中汉人一亿九千二百二十四万。
比较天启二十三年,大明增加约八千万亩耕地,两千万人。
当然,在过去五年里,大明也对外迁移了三百七十二万余人,因此增长人口应该是接近两千四百万。
五年增长王朝十分之一的人口,这样的人口增长离不开大明的医疗和百姓生活质量的提升。
不管每个时代,生育困难的原因都是环境问题。
在大明这种半工业半农业的环境下,土地就是生产资料,而新生儿一旦降生,朝廷就会分三亩耕地作为贺礼。
三亩耕地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就是巨额财富,在拖拉机下乡的背景下,种三亩地并不花费太多力气,最少相比以前那种人扛犁地的情况来说是这样。
养活一个婴儿,一亩地足够了,因此官府分的三亩地,等同是给一个家庭添加两亩地的收入。
这还只是开始,等孩子入了户籍本后,他也就是生产队中的一员了。
生产队每年开垦出来的土地,也都有孩子的一份。
正常来说,哪怕是每年只分两分地,那到十五岁也有三亩地了。
这三亩地加上官府贺礼的三亩地,合计六亩地。
这些地最少在孩子上完中学前都归其父亲管理,到了中学后,如果还想继续深读大学,其父亲还能再拥有五年的土地使用权。
而且,让孩子上大学,是能最大利益化的一个流程。
只要上了大学,住宿和吃饭问题就都由学校解决,家庭只需要支出书本费和学习中需要的笔墨纸张费用就足够。
大明的教育成本是极低的,朝廷每年都得拿出25%的财政来用于教育,这是教育之所以便宜的原因。
至于这笔银子从哪里来,那自然是通过海外贸易和海外矿产、以及庞大的农业税了。
因此,种种原因下,根本就不存在会有愚农不让孩子上学的现象出现。
孩子上学不仅不会为家里增加负担,反而会减轻负担。
这一整套的设计,都是源于齐王朱由检执政时期,朱由校和内阁从未做过任何更改,而效果也是出奇的好。
对于体验过这个时代农活,并且没有太多娱乐方式的孩子们来说,有各种兴趣班的学校才是他们最想去的地方。
加上齐国没有所谓的期中考,而是只有期末考,孩子们的学业压力也并不大。
因此,朝廷、大人、孩子都愿意延续这个制度,唯一不满的只有地方。
毕竟大明的学校是耕读制,学生们需要自己种菜,所需地方需要弄出耕地给学校。
如果是乡野的学校那还算好,随便划一块荒地就足够了,毕竟学校可以自己找生产队借拖拉机。
可是如果在城里,那耕地就需要迁移人口,推平房屋,或者占用部分待建设用地了。
这些城内土地可都与地方财政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地方上没少上疏内阁,请求将学校统一安置城外。
不过地方的力量太小了,即便他们不愿意,也丝毫影响不了中枢的决定,
长期这样下来,地方上为了弥补财政,自然就会做出许多违规的事情。
天启二十九年三月初二,《大明报》报道了陕西朔方府马邑县的一则新闻。
内容主要是马邑县衙门以各种名目对百姓罚款、收税的乱象。
马邑县耕地不足,城内人口不多,因此为了满足官衙的开支,马邑县的百姓连连出门步行都可能面临被罚款。
民间百姓都觉得衙门穷疯了,不仅仅是马邑,整个朔方府到处都在罚款,出门走路都可能被罚款。
木柴税一文、车马税一文、河道税五文……
诸如这些税还算比较合理,但许多税收就让人后怕了。
被报纸曝光的税收和罚款中,一些菜农的菜比其它村好,因此比邻村出价高出十斤一文,但马邑县衙却以哄抬物价罚款该村三两银子。
三两银子看似不多,却需要卖三万斤菜才能赚回来。
关键在于,罚款收钱之后,官衙也没有让菜农恢复正常价格,而是不管不顾。
菜农和菜商的正常交易所得就这样被马邑县官衙获取,而这仅仅是一个村的现象。
这样的现象还存在于马邑县的各个乡村之中。
在《大明报》的报道中,马邑县的官吏以各种手段方式,在过去一年时间里罚收达四千二百两,而马邑县百姓数量不过三万人。
等同说,每个马邑县百姓平均承担了一百四十文罚款和乱税。
哪怕以大明朝最新的工价,这笔罚款也需要他们工作十天才能赚到。
这篇报道的出现让已经将报纸视为娱乐方式的许多百姓唏嘘,而随之而来的就是《大明报》关于各地乱收税的争相报道。
山西和河南等地农民,均遭到了地方衙门的收税,而税种是大明没有的开荒税。
在大明,从天启五年以来,百姓开荒就从来不用交税,而眼下这个税种居然又死灰复燃。
“这不是明目张胆的抢钱吗?”
“开荒一亩要收一百文税钱?那大明朝每年几千万亩开荒地,岂不是要交近百万两银子?”
“《大明律》上明明鼓励开荒不收税,这两地的衙门也太猖狂了吧?”
“唉……还是齐王殿下在的时候好啊。”
“呵呵……这种官放在齐王殿下在的时候,早就被斩首,三族流放了!”
“可惜殿下……”
京城街头的茶摊上,一些百姓讨论着《大明报》的报纸内容,而茶摊的老板也将几笼蒸好的蒸饺放在了桌上,唏嘘道:
“你们以为就那些地方有?咱们这天子脚下收的也不少。”
“排污税、工关税,门税,市税,客税……”
“这些杂七杂八的税,每个月我这小茶铺子都得交二三百文。”
“二三百文?!”
“他们怎么不去抢啊?”
“天子脚下都敢这样收税?!”
茶摊老板的话一经说出,众人哗然,其中一名较为年轻的工人不免疑惑:“不能报官吗?”
“报官?哈哈哈哈……”众人哄堂大笑,笑容中有几分苦涩。
一个四旬左右的工人无奈解释:“这年头想报官还真的不是你想报官就能报的。”
“报官得写状纸,写状纸必须要用衙门固定的状师,一份状纸就得收你五十文钱。”
“这还不算,有了状纸,你还得去衙门排队,别管前面有没有人,反正让你排着就得排着。”
“想要不排?那先交五十文给门口的衙役帮忙通传,然后你才能排上号。”
“这还只是一部分,真要报官,全部步骤走下来,没个三四百文别想了。”
四旬工人解释着,旁边的人也嘲讽道:
“而且报了也不一定管用,万一遇到官官相护的,不仅不帮你,还要把你的状纸和店名告诉其它衙门。”
“到时候恐怕就不是每个月二三百文能解决的问题了……”
“如今这个世道,凑合着活着就行了,最少在分地和工价上,那群贪官还不敢动手。”
“真到分地和工价动手的那天……”
众人没有再说,而是都摇头唏嘘了起来。
这种时候,他们反而是感觉到了齐王在时的不一样。
众人低头吃饭喝茶,坐在角落的两名年轻人却站起来离开了茶铺。
为首的年轻人相貌俊秀而美,加之身材高大,因此茶客们不免多看了他们二人几眼。
等二人走远,茶客们才收回了目光,继续讨论起了工作和生活上的事情。
“大兄的判断果然没有错,天下百姓早就被杂税弄的怨声载道了,这次收拾了这群贪官污吏,估计能平息一部分民怨!”
走在街上,身着一身天青色圆领袍的朱慈烺对身边人说着,而在他旁边,自然就是等待他毕业才能一同回齐国的夏完淳了。
十九岁的夏完淳虽然年长朱慈烺两岁,但他的身高不过五尺五寸,远不如已经五尺七寸(182)的朱慈烺。
加上相貌上夏完淳仅仅只是清秀,因此一旦出门,便显得他有点像跟班。
不过他倒也不在意这些,而是更在意朱慈烺话中的内容。
《大明报》是国营报纸,是掌握大明民间舆论的利器,因此上面的消息都是经过皇帝、太子和内阁看过才能出现的。
这次杂税的事情闹的那么大,说到底也是朱慈燃想让它闹的那么大。
一个月前朱慈燃收到了齐国的书信,信件自然是朱由检亲笔所写。
信中内容很简略,朱由检主要对朱慈燃说了一些经济上的问题。
当经济上升时,很多事情和矛盾都会被压下去,因此很多皇帝也都不管事,认为后人自有办法解决。
就这样击鼓传花的一代传一代,当问题积攒多了,恰好又经济下行的时候,那么问题就会因为无法解决而被引爆。
朱由检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经过五年的承平,大明已经积攒不少问题了。
他没有说出具体有哪些问题,但朱慈燃作为大明朝的监国,他怎么会不知道大明朝有什么问题?
他之所以没处理,是觉得这些都是小问题,后面他再处理也行。
执政多年,大明又没有对手,他片刻的懈怠是很正常的。
不过,当朱由检的信摆在他面前时,他就知道他不能再这样了。
因此,这次的“杂税”事件,只是朱慈燃准备整顿吏治的第一枪。
接下来,他还有很多手段要一一施展……
“接下来是个机会,我们可以看看监国怎么对付这群贪官污吏的,日后齐国若是遭遇这些,我们也能有些思路。”
夏完淳向朱慈烺提醒着,朱慈烺也微微颌首,扫视了一眼四周摊位。
瞧着那些摊位上的食客都在讨论“杂税”事件,朱慈烺也想到了在庙堂之上的那群衮衮诸公:
“齐国与百姓共天下,非与士大夫共天下……”
(本章完)
蒙古国在攻下半个克里米亚汗国及其首都后,迅速将部分不愿意转信黄教的男人屠戮,获得了巨量的财富。
根据事后幸存下来的百姓记载,蒙古人的屠刀最少屠杀了东、北部三分之一的人口。
林丹汗在屠杀人口的同时,也将后方已经繁衍到八十六万的蒙古人迁移到了被屠戮一空的克里米亚境内。
由于缺乏男性,一个蒙古男人可以娶两到三个女人。
在林丹汗的奏报中,蒙古国人口大约有两百万人。
为了消化这些人口,同时为了学习如何守城,林丹汗派自己的小儿子阿布奈和三百名蒙古贵族子嗣前往北京学习。
同时,林丹汗将大量财富用于购买火器、粮食、布匹等各种物资。
林丹汗的西进给了大明更大的科技空间,有着蒙古人的隔绝,朱慈燃在三月初九调拨两万台拖拉机前往西海府从事开垦耕种。
四月初十,大明以宗主国身份与蒙古国签订贸易条约。
其中包括了可以装备四万人的武器装备和火炮,以及每年不断递增的粮食数额,还有各种煤炭、布匹、食盐等等生活物资。
贸易条约的签订,让大明获得了东欧的第一个市场,它给大明带来了每年数十万两的贸易额。
这还仅仅是一个局部地区的缩影,真正需要关心的还有很多地方。
五月,明军再次成功南下,进一步打击莫卧儿帝国,摧毁了莫卧儿在边疆地区的绝大多数补给点,击毙莫卧儿军队三万有余。
七月,英国王军获得了大明的支援,查理一世整训军队,希望尽快结束英国内乱。
七月二十三日,西班牙试图进攻法国,被孔代亲王击败。
八月,由唐国发起的狩奴战争结束,各国版图相继深入利未亚大陆,多着数百里,寡者百余里。
九月,齐国军队结束平叛,株林府地区的食人族被剿灭大半,齐王朱由检命大军在株林府境内砍伐林木,建造营寨来短暂休整。
十月,江南由于暴雨而爆发水患,皇帝朱由校命工部尚书孙元化与工部侍郎宋应星走访。
冬月,经过工部统计,军备院出产的蒸汽机,有大概九成用于农业,剩下的一成用于为纺织厂、炼铁炉、面粉厂和其他工业提供旋转式动力。
由于棉纺机和蒸汽机、拖拉机需要大量的铁、钢和煤,因此这些物资的供应量也随之增加。
这一需求的增加需要通过采矿和冶金术方面的一系列改进得到满足。
腊月焦炭被发现,煤能够变为焦炭,正则木头可以变成木炭一样,焦炭证明是和木炭一样有效的,而且便宜得多。
天启二十八年四月,军备院研发了第一台由机械操纵的鼓风炉,大大降低了铁的成本。
新的鼓风炉抛弃了由皮革和木头制成的风箱,改而用一个泵来代替。
这泵由四个装有活塞和阀门的金属气缸组成,并由蒸汽机来驱动,同时军备院还进一步改善了高炉的冶铁方法。
经过调整,大明的炼铁厂能生产出比原先易碎的熔融生铁或生铁更有韧性的热铁。
为了跟上制铁工业的不断上升的需要,采煤技术也有了改善。
大明引进了齐国的安全灯设计,使得矿工在地下的安全性得到大大提升。
这些种种发展的结果,让大明天启二十八年时所生产的煤和铁比世界其余地区合在一起生产的还多。
大明的煤炭产量从天启二十五年的三千二百万吨,上升到天启二十八年的八千万吨。
同样,大明的铁产量从天启二十五年的七百六十二万吨,进一步增长到了天启二十八年的一千二百万吨。
如此庞大的煤铁产量背后是一个庞大的工人团体,由一百二十万矿工、炼铁工所生产出来的煤、铁,已经丰富到了足以用于一般的建设。
因此,大明不仅进入了蒸汽时代,也成功跨入了钢铁时代。
大量生产出来的钢铁让大明在地方建设时不用再束手束脚,而水泥突破三千万吨,更是宣告着大明即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同年十月,大明户部尚书沈廷扬上疏,希望加印三千万两纸币来修建地方设施,对地方的江河水库进行掘深、加高、拓宽等建设,将银子发给百姓。
奏疏上交后,皇帝、东宫与内阁批红,预计天启二十九年农忙后动工。
腊月,经金融司统计,过去三十年里,流入大明的金银铜等矿物价值高达三亿七千余万两,平均每年流入一千二百余万两。
同时,大明流通货币总额大约在四十七亿两,等同平均每年大明都在面对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的速度是每年增长0.25%……
相比较下,大明过去十年新增人口约四千九百余万人,平均每年四百九十万,人口增长率为总人口的2.23%……
因此,金融司上疏提议,将朝廷雇工的最低工价提升至十五文,经济较为发达地区提升至二十文。
同时,朝廷每年加印两千万两纸币。
这份奏疏被上奏后,皇帝朱由校并没有立马批复,而是写信将情况和内容发往了齐国。
腊月尾巴,齐王朱由检的回信到了皇帝朱由校手中。
天启二十九年正月初一的大朝会上,皇帝朱由校同意了金融司的奏疏,但同时将两千万两的印钞数额降低到了一千万两。
同时,户部尚书沈廷扬汇报大明朝田亩总数和人口数量。
截止天启二十八年冬月十五,大明共有耕地十一亿八千四百余万亩,牧场约六十亿亩,人口两亿一千四百余万,其中汉人一亿九千二百二十四万。
比较天启二十三年,大明增加约八千万亩耕地,两千万人。
当然,在过去五年里,大明也对外迁移了三百七十二万余人,因此增长人口应该是接近两千四百万。
五年增长王朝十分之一的人口,这样的人口增长离不开大明的医疗和百姓生活质量的提升。
不管每个时代,生育困难的原因都是环境问题。
在大明这种半工业半农业的环境下,土地就是生产资料,而新生儿一旦降生,朝廷就会分三亩耕地作为贺礼。
三亩耕地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就是巨额财富,在拖拉机下乡的背景下,种三亩地并不花费太多力气,最少相比以前那种人扛犁地的情况来说是这样。
养活一个婴儿,一亩地足够了,因此官府分的三亩地,等同是给一个家庭添加两亩地的收入。
这还只是开始,等孩子入了户籍本后,他也就是生产队中的一员了。
生产队每年开垦出来的土地,也都有孩子的一份。
正常来说,哪怕是每年只分两分地,那到十五岁也有三亩地了。
这三亩地加上官府贺礼的三亩地,合计六亩地。
这些地最少在孩子上完中学前都归其父亲管理,到了中学后,如果还想继续深读大学,其父亲还能再拥有五年的土地使用权。
而且,让孩子上大学,是能最大利益化的一个流程。
只要上了大学,住宿和吃饭问题就都由学校解决,家庭只需要支出书本费和学习中需要的笔墨纸张费用就足够。
大明的教育成本是极低的,朝廷每年都得拿出25%的财政来用于教育,这是教育之所以便宜的原因。
至于这笔银子从哪里来,那自然是通过海外贸易和海外矿产、以及庞大的农业税了。
因此,种种原因下,根本就不存在会有愚农不让孩子上学的现象出现。
孩子上学不仅不会为家里增加负担,反而会减轻负担。
这一整套的设计,都是源于齐王朱由检执政时期,朱由校和内阁从未做过任何更改,而效果也是出奇的好。
对于体验过这个时代农活,并且没有太多娱乐方式的孩子们来说,有各种兴趣班的学校才是他们最想去的地方。
加上齐国没有所谓的期中考,而是只有期末考,孩子们的学业压力也并不大。
因此,朝廷、大人、孩子都愿意延续这个制度,唯一不满的只有地方。
毕竟大明的学校是耕读制,学生们需要自己种菜,所需地方需要弄出耕地给学校。
如果是乡野的学校那还算好,随便划一块荒地就足够了,毕竟学校可以自己找生产队借拖拉机。
可是如果在城里,那耕地就需要迁移人口,推平房屋,或者占用部分待建设用地了。
这些城内土地可都与地方财政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地方上没少上疏内阁,请求将学校统一安置城外。
不过地方的力量太小了,即便他们不愿意,也丝毫影响不了中枢的决定,
长期这样下来,地方上为了弥补财政,自然就会做出许多违规的事情。
天启二十九年三月初二,《大明报》报道了陕西朔方府马邑县的一则新闻。
内容主要是马邑县衙门以各种名目对百姓罚款、收税的乱象。
马邑县耕地不足,城内人口不多,因此为了满足官衙的开支,马邑县的百姓连连出门步行都可能面临被罚款。
民间百姓都觉得衙门穷疯了,不仅仅是马邑,整个朔方府到处都在罚款,出门走路都可能被罚款。
木柴税一文、车马税一文、河道税五文……
诸如这些税还算比较合理,但许多税收就让人后怕了。
被报纸曝光的税收和罚款中,一些菜农的菜比其它村好,因此比邻村出价高出十斤一文,但马邑县衙却以哄抬物价罚款该村三两银子。
三两银子看似不多,却需要卖三万斤菜才能赚回来。
关键在于,罚款收钱之后,官衙也没有让菜农恢复正常价格,而是不管不顾。
菜农和菜商的正常交易所得就这样被马邑县官衙获取,而这仅仅是一个村的现象。
这样的现象还存在于马邑县的各个乡村之中。
在《大明报》的报道中,马邑县的官吏以各种手段方式,在过去一年时间里罚收达四千二百两,而马邑县百姓数量不过三万人。
等同说,每个马邑县百姓平均承担了一百四十文罚款和乱税。
哪怕以大明朝最新的工价,这笔罚款也需要他们工作十天才能赚到。
这篇报道的出现让已经将报纸视为娱乐方式的许多百姓唏嘘,而随之而来的就是《大明报》关于各地乱收税的争相报道。
山西和河南等地农民,均遭到了地方衙门的收税,而税种是大明没有的开荒税。
在大明,从天启五年以来,百姓开荒就从来不用交税,而眼下这个税种居然又死灰复燃。
“这不是明目张胆的抢钱吗?”
“开荒一亩要收一百文税钱?那大明朝每年几千万亩开荒地,岂不是要交近百万两银子?”
“《大明律》上明明鼓励开荒不收税,这两地的衙门也太猖狂了吧?”
“唉……还是齐王殿下在的时候好啊。”
“呵呵……这种官放在齐王殿下在的时候,早就被斩首,三族流放了!”
“可惜殿下……”
京城街头的茶摊上,一些百姓讨论着《大明报》的报纸内容,而茶摊的老板也将几笼蒸好的蒸饺放在了桌上,唏嘘道:
“你们以为就那些地方有?咱们这天子脚下收的也不少。”
“排污税、工关税,门税,市税,客税……”
“这些杂七杂八的税,每个月我这小茶铺子都得交二三百文。”
“二三百文?!”
“他们怎么不去抢啊?”
“天子脚下都敢这样收税?!”
茶摊老板的话一经说出,众人哗然,其中一名较为年轻的工人不免疑惑:“不能报官吗?”
“报官?哈哈哈哈……”众人哄堂大笑,笑容中有几分苦涩。
一个四旬左右的工人无奈解释:“这年头想报官还真的不是你想报官就能报的。”
“报官得写状纸,写状纸必须要用衙门固定的状师,一份状纸就得收你五十文钱。”
“这还不算,有了状纸,你还得去衙门排队,别管前面有没有人,反正让你排着就得排着。”
“想要不排?那先交五十文给门口的衙役帮忙通传,然后你才能排上号。”
“这还只是一部分,真要报官,全部步骤走下来,没个三四百文别想了。”
四旬工人解释着,旁边的人也嘲讽道:
“而且报了也不一定管用,万一遇到官官相护的,不仅不帮你,还要把你的状纸和店名告诉其它衙门。”
“到时候恐怕就不是每个月二三百文能解决的问题了……”
“如今这个世道,凑合着活着就行了,最少在分地和工价上,那群贪官还不敢动手。”
“真到分地和工价动手的那天……”
众人没有再说,而是都摇头唏嘘了起来。
这种时候,他们反而是感觉到了齐王在时的不一样。
众人低头吃饭喝茶,坐在角落的两名年轻人却站起来离开了茶铺。
为首的年轻人相貌俊秀而美,加之身材高大,因此茶客们不免多看了他们二人几眼。
等二人走远,茶客们才收回了目光,继续讨论起了工作和生活上的事情。
“大兄的判断果然没有错,天下百姓早就被杂税弄的怨声载道了,这次收拾了这群贪官污吏,估计能平息一部分民怨!”
走在街上,身着一身天青色圆领袍的朱慈烺对身边人说着,而在他旁边,自然就是等待他毕业才能一同回齐国的夏完淳了。
十九岁的夏完淳虽然年长朱慈烺两岁,但他的身高不过五尺五寸,远不如已经五尺七寸(182)的朱慈烺。
加上相貌上夏完淳仅仅只是清秀,因此一旦出门,便显得他有点像跟班。
不过他倒也不在意这些,而是更在意朱慈烺话中的内容。
《大明报》是国营报纸,是掌握大明民间舆论的利器,因此上面的消息都是经过皇帝、太子和内阁看过才能出现的。
这次杂税的事情闹的那么大,说到底也是朱慈燃想让它闹的那么大。
一个月前朱慈燃收到了齐国的书信,信件自然是朱由检亲笔所写。
信中内容很简略,朱由检主要对朱慈燃说了一些经济上的问题。
当经济上升时,很多事情和矛盾都会被压下去,因此很多皇帝也都不管事,认为后人自有办法解决。
就这样击鼓传花的一代传一代,当问题积攒多了,恰好又经济下行的时候,那么问题就会因为无法解决而被引爆。
朱由检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经过五年的承平,大明已经积攒不少问题了。
他没有说出具体有哪些问题,但朱慈燃作为大明朝的监国,他怎么会不知道大明朝有什么问题?
他之所以没处理,是觉得这些都是小问题,后面他再处理也行。
执政多年,大明又没有对手,他片刻的懈怠是很正常的。
不过,当朱由检的信摆在他面前时,他就知道他不能再这样了。
因此,这次的“杂税”事件,只是朱慈燃准备整顿吏治的第一枪。
接下来,他还有很多手段要一一施展……
“接下来是个机会,我们可以看看监国怎么对付这群贪官污吏的,日后齐国若是遭遇这些,我们也能有些思路。”
夏完淳向朱慈烺提醒着,朱慈烺也微微颌首,扫视了一眼四周摊位。
瞧着那些摊位上的食客都在讨论“杂税”事件,朱慈烺也想到了在庙堂之上的那群衮衮诸公:
“齐国与百姓共天下,非与士大夫共天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