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杨丰,完全抛开了京城的是是非非,带着浩浩荡荡的义女军团沿着运河北上。

  不过到淮安他就得下船了。

  毕竟这时候还是冬天,向北的运河还在封冻中。

  只能步行。

  好在义女们身体都很好,而且精神十足,毕竟她们已经在一路上见识了大明的繁华,都满心欢喜地期待着她们的新生。就是这样浩浩荡荡的队伍在沿途围观中继续北上,等他们一行到达兖州时候皇太孙都已经正式登基了。

  至于年号……

  暂时还是洪武。

  这个得过完年以后才改。

  实际上朱棣在称帝前,也一直用洪武,所以建文四年在明朝官方历史上,一直都是洪武三十五年,至于朱允熥会用什么年号,这个自有大儒给他研究,就用不着杨大使操心了。

  到达兖州的杨大使,直接借用目前还空置的鲁王府。

  当然,不是他出面。

  理论上他此时依然在赶往广州途中。

  带领这些义女的当然还是张缨。

  这时候朱肇煇才刚十岁,依然还只是鲁世子,也依然在京城的十王府居住,这座王府只有鲁王妃偶尔回来巡视一下,而现在正好用来安置杨丰的义女们。而且杨丰短时间内也不准备回去,老朱的葬礼很麻烦,原本历史上朱允炆把他七天下葬,这对于一个皇帝来说是很诡异的,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虽然这个周礼也并没有严格遵守,或长或短都有,甚至还有论年的,但七天还是夸张了,这几乎堪比那些被老贼万段的了。所以哪怕老朱是大明朝第一个皇帝,按照他那恢复古代礼法的原则,也至少得在殡宫里七个月,但朱允炆却一不准叔叔们进京,二则仅仅七天就赶紧把他埋了。

  的确有些诡异。

  其实严重地不合礼法,尤其是在他身边都是大儒的情况下。

  不过朱允熥肯定不会这样。

  而且现在是冬天,本来也不用担心腐坏问题,最终经过朝中的大臣商议,一致确定严格按照礼法,先让他在殡宫冰七个月。

  另外召各地藩王进京会葬。

  他和朱允炆不一样,后者本来心虚,而且七天下葬,也不可能给藩王回来的时间,但他现在基本上藩王都被解决。晋,燕,周,楚四王都已经移封,秦王已经是第二代,而且常升在盯着,齐王是傻子,蜀王他放心的很,其他各王都不成气候,除了湘王在荆州,其他都是偏远边塞,还有不少根本没就藩。可以说他完全不需要担心藩王的造反夺位问题,相反却要以此向天下显示后者对他的臣服,更何况不让人家进京会葬,这本身就是不对的。

  哪怕是普通老百姓,也不能不让儿子回家参加亲爹的葬礼啊!

  七个月足够了。

  哪怕就是朱棣,也有足够的时间从西域赶回。

  他这时候正在昌八里主持修筑迪化城,按照朱元璋的圣旨,在北庭都指挥使和迪化卫到达前,他得带着目前在西域的各军,先把迪化城修筑起来。

  这样北庭都指挥使和迪化卫到达后直接接手就行。

  从迪化到京城无非六千多里,哪怕加上消息传递时间,七个月也足够他回到京城了,至于剩下那些藩王里面就没有比他更远的了,像移藩安南的楚王,开原的韩王,西北的肃王这些都比他近。所以七个月后所有藩王将齐集京城,参加大行皇帝的葬礼并朝见新君,正式完成大明帝国的最高权力更替。

  时间还早呢!

  这时候回京城,杨大使作为外国使节,也要参加各种仪式的。

  还得穿孝。

  虽然他已经把人家女儿推倒,但这种事情还是能免则免。

  杨丰把义女们送到兖州,让张缨继续留下安置她们。

  这王府算张缨找鲁王妃租借,给租金的。

  虽然租借王府这种事情有些夸张,但好在鲁王妃不是第一个。

  因为晋王太妃已经把王府一些房间租给商人当做仓库了。

  晋王移藩后那么大王府留在太原还得维护,而且又没什么用,除了大殿之类重要建筑,像后宅那些房屋完全可以租出去。正好太原工商业发展堪称突飞猛进,一大堆工商业者在城内找不到当仓库的地方,他们既然给钱,晋王太妃当然也就忽略自己的面子问题……

  钱才是最重要的。

  晋王移藩后,无非守着一块苦寒之地。

  也就是杨丰给他们的租金,然后守着商道收点税,当然要抓住一切赚钱机会。

  现在藩王都这样。

  反正皇帝已经准备让他们自己过日子了,事实上去年一堆需要封爵的宗室就没封,他既然不准备给钱,那就不能怨大家不要脸,出租王府什么的只是开始而已。

  杨丰依然假扮商人,然后北上去山西。

  他的包税不需要关心。

  关键是那些从漠北弄来的蒙古人安置。

  不过情况意外的好。

  虽然朔方在晋王太妃看来依然是苦寒之地,但对于那些蒙古人来说已经是乐土了,毕竟漠北的冬天得零下四五十度,而呼和浩特也就零下二三十度,而且在漠北还得忍饥挨饿,在这里衣食无忧。既然这样就让他们继续幸福着吧,反正杨大使答应他们的已经做到,杨大使答应的是带他们到漠南,朔方当然是漠南,他紧接着北上会宁,然后钻进屯垦区,在零下三十度的严寒中猫冬了。

  而此时,风雪中的京城。

  一座不起眼的宅邸内。

  “查的怎么样?”

  黄子澄一脸急切地看着正在拂去身上雪花的齐泰。

  只不过后者一身旧儒衫,看起来就像个教书先生。

  齐泰依然是兵部尚书,但黄子澄被朱允熥找个借口罢官,后者登基后对朱允炆系进行大规模清洗,绝大多数都罢了官。不过罢官虽罢官,这些人也绝大多数都在京城,毕竟他们就是准备回家,但准备时间长点,皇帝陛下也不可能让锦衣卫上门抡着大棒往外撵。

  “没有消息。”

  齐泰摇了摇头说。

  “广州也没见过?”

  方孝孺说道。

  他也被罢官了。

  “没有。”

  齐泰摇了摇头。

  “那他能去哪里?就算他不知舰队已经回来,也得去广州,他难不成在江里翻了船喂鱼?”

  黄子澄茫然地幻想着杨丰被喂鱼的快乐场面。

  好吧,他们在找杨丰。

  毕竟杨丰已经很久没消息,朱元璋给他的圣旨,是到广州去乘坐已经准备好的四艘新式战舰,然后到吕宋去迎嘉禾舰队。但嘉禾舰队已经返回京城,这个消息走邸报就算慢,有个把月也到广州了,更何况皇帝驾崩的消息,是以圣旨昭告天下的,这个更快,几天就到广州了。杨丰不可能知道皇帝驾崩了还继续去吕宋,再说他无论去不去,广州那边总归是要露面的。

  现在这是怎么回事?

  “说不定真就出了意外,他从离开安隆司就再没露面,安隆司到广州一路都是崇山峻岭,出个意外也并非不可能。”

  方孝孺说道。

  “上次在海上都没淹死他,广西那河里能淹死他?”

  齐泰无语中。

  “那如何解释他失踪?更何况海上可没大藤峡这些地方,他走水路去广州,一路上都是些獠蛮之民,说不定会出什么意外。他也不是什么不死之身,真要是不死之身,就不用全身层层重铠了,他那个防弹衣只要到外面,几时不是穿着的?

  他一样能被杀死。

  说不定在那个深山峡谷,阴沟翻船,被土人用毒箭射死。

  更何况不管他是不是死了,只要他不在京城,终归是咱们的机会,新君一继位就改科举,重用北人,改税法,这才几天,朝堂之上就已经一片乌烟瘴气。还让那些小人诬告广泽郡王私下怨及大行皇帝,这摆明了就是要罗织罪状害死广泽郡王,咱们大明刚送走一暴君,这又生一暴君。”

  黄子澄冷笑着说道。

  朱允熥一继位,立刻下旨把他惦记已久的科举制度改了。

  也就是分科取士。

  文,工,农,算,兵五科。

  文科就是之前科举考的,但不再限于儒家典籍,简单说就是任意命题来考,不过实际上还是儒家,毕竟出题人还是那些文官。

  但剩下四科与儒家就无关了。

  而且五科进士一个级别,考中后都是最底层,然后根据成绩升迁,文科进士和过去一样还是到县衙,但不一定是县丞,也可能是主簿,甚至典史。不过鼎甲还是进翰林院,但五科鼎甲都进翰林院,二甲还是进京城各衙门,同样从最底层官员做起,然后工科进工部,算科进户部,兵科进兵部,农科虽然没有农部,但却可以和文科一样直接去县衙。这个改革严重伤害了儒生利益,事实上几乎砍去了他们近半位置,而且就算是文科,也不一定全是儒学,毕竟已经不限儒家典籍了。

  出题是文官,但最后核准还是皇帝啊!

  他要考大明律都行。

  儒生们完全被一巴掌打懵了,尤其是南方那些耕读传家的大儒,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寒窗苦读就为跟一群工匠商贩甚至泥腿子竞争?

  农科真是泥腿子。

  当然,实际上是农学生。

  科举改革是系统化的,并不是朝廷一下子开个农科,而是地方上先进行农学教育,利用杨丰为此准备的教材开农校。朱元璋已经建立起了普及全国的基础教育,也就是说民间识字的小孩数量众多,所以这些小孩可以报农校。

  然后学农学。

  学完之后才参加科举。

  不过农学是肯定要下田,比如育种,肥料研究,不下田怎么研究?

  研究肥料的,还得去研究粪丹各种成分呢!

  那气味可是很冲。

  杨丰都得给生产粪丹的工人提供自制防毒面具。

  这个科举分科改革,四年前杨丰就已经在和皇太孙一起设计了。

  甚至试验性质的学校都有不少了。

  其他几科也一样,甚至就连文科其实也有专门的法律之类学校。

  都在杨丰的五台山。

  朱允熥现在只是终于熬到他爷爷死了,自己做皇帝了,可以把原本试验性质的学校向全国推广,反正他科举开了,而第一批农工兵算这些科的学生,就是他和杨丰搞的那些实验性质的学校的,这些是天子门生,直接去考,然后去基层做官。

  皇帝陛下一下子就有了数量不菲的符合自己标准的基层官员。

  然后再开更多此类学校。

  一步步增加杂科进士的数量。

  逐步对官场进行替换。

  这是蓄谋已久的。

  只不过以前老朱不想这么搞,毕竟他明白儒家对维护家天下是非常有利的,但朱允熥不在乎这个,或者说受现代思想影响的他,有自己的维护家天下的理论。

  但是……

  “就算没有杨丰,你我一群儒生难道能做什么?陛下还有神机营,没有神机营还有京营,就算没有杨丰他还有蓝玉。

  你我能做什么?

  燕王都远遁西域,你我能做什么?”

  齐泰说道。

  的确,这个形势简直让人绝望啊!

  “南塘兄,别忘了,咱们是一根绳上的蚂蚱,你觉得我去找陛下,把过去咱们一起的那些密谋抖出,他会不会诛你三族。”

  方孝孺冷笑道。

  齐泰瞪大眼睛……

  “那样你三族也别想跑。”

  他怒道。

  “方某受广泽王知遇之恩,当以死相报,三族而已,十族又如何?方某为报广泽王可舍三族,不知阁下可舍得?”

  方孝孺说道。

  齐泰瞬间僵住了。

  “南塘兄,你不能退缩,其实你也很清楚,咱们不是没办法,只要杨丰不在,咱们就有一线生机,这里有广泽郡王的亲笔信,你不妨先看看。”

  黄子澄看火候到了,把一封信推到齐泰面前说道。

  朱允炆已经被禁足府中,他们没法去见。

  后者愣了一下。

  他紧接着打开信……

  “燕王都远遁西域,你们觉得区区一个湘王,能保护广泽郡王?”

  他紧接着冷笑道。

  好吧,朱允炆的密信,是要他们救出他,然后逃往荆州,去求湘王的保护,毕竟他也知道,这时候不跑就真是等死了。

  “南塘兄,湘王保护不了,那咱们就去求楚王,楚王保护不了,那咱们就去求别的藩王,皇帝陛下要以弟杀兄,做兄长的去求叔父保护,这很合理吧?”

  黄子澄说道。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与暴君相伴的日子,我与暴君相伴的日子最新章节,我与暴君相伴的日子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