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罗贯中,施耐庵,叩谢皇恩。”二人跪拜叩谢。
罗贯中当了吏部侍郎,算是皇帝对他真正委以重任了。吏部有对官吏的升迁,任免,考核的权力,可以说是一个实权部门。
新科榜眼直接当五品侍郎,也算是极其罕见的事情。
罗贯中今年已经四十多岁,而且在张士诚那边表现不错,能力已经有了不是初出茅庐的小年轻,朱元章肯定不会让他从底层做起。
吏部尚书詹同,是婺源人,不属于淮西一党。
因此罗贯中过去之后,不会受到淮西一党的打压,也方便他以后提拔西南官员。
至于施耐庵被安排在翰林院当编修,帮着修元史,就有点敷衍了。
看来,是皇上看我太老了,当不起大任。施耐庵心中感叹,我虽然年老,但依旧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决心啊。
而现在我的学生罗贯中,徒孙李子安都比我有实权,让我的面子往哪里放?
虽然心中郁闷,但也不敢说出来。
“微臣告退!”
……
奉天殿上。
满朝文武当中又多了两个新面孔,一个是罗贯中,一个是施耐庵这两位家。
群臣朝拜完毕,朱元章道:“最近咱接到中书省递交上来的各地奏章,负责开发琼州的郑国公常茂,请求朝廷征调读书人,以及擅长农事的百姓过去。教当地土着耕种,和教化当地百姓。”
“开港的汤和也递上了同样的奏章,他给当地原住民其名泰雅族,因其族人崇拜‘泰雅’,是勇士和真人的意思。大明和当地人语言不通,原住民还过着刀耕火种,扑鱼狩猎的日子,急需要更多的读书人和农事熟手过去,教化他们耕种以及语言。”
“高丽公华云龙递上奏折,说此前派去的一千五百名儒生远远不够,需要赠派更多的儒生。”
“西南各地因为发展迅勐,地方官吏纷纷上奏,说缺少人才。”
……
“全国各地,居然如此缺乏人才!?”
“这还是从未听说过的事情。”
“历朝历代都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情况,这是破天荒的头一遭。”
群臣听了,在下面纷纷议论起来。
“大明发展越快,人才严重缺乏的问题,就显露的越明显。”朱元章在上面总结道,“对于这件事情,列位臣工有何看法,都说说吧。”
“禀皇上。全国各地向朝廷递上奏折说人才缺乏的问题,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宋廉站出班列,说道,“汉朝没有唐朝没有,宋朝也没有,就只有我大明出现了。”
“因此,这件事情,很值得深思。”
这不是废话吗?朱元章听了想说。
“禀皇上,老臣认为,这是因为我大明发展过快,开疆扩土过快的缘故。”李善长上前禀奏道。
“朝廷每开发一块疆域,攻占一块土地,都需要调遣儒生过去教化他们文化,都需要农事熟手过去,教处在原始状态的原住民耕种。”
“所以人才紧缺,那是必然的事情。”
“由此在老臣看来,这是好事而并非坏事。”
……
“陛下,西南的人才缺口,比其他地方大的多。”刚刚能够上朝的罗贯中上前说话了,“臣是西南人,对西南三行省的情况的了解。比朝堂上的诸公更多。”
“西南在实行打土豪、分田地,摊丁入亩之后,各个郡县乃至乡镇都变得空前繁荣起来。”
“甚至一些外来的百姓,在荒地上大力开荒耕种,然后搬迁过去,形成新的乡镇。形成新的乡镇之后,就需要专门的人才过去管理,不能从百姓当中挑选,毕竟他们文化不高。”
《骗了康熙》
“以前在深山藏匿的黑户纷纷下山,加上迁入的移民,加上少数民族的归化,让西南人口暴增。而底层管理人员,还是以前的那些,没有增加。”
“以前只是管理数百百姓的保长、甲长,现在需要管理数万人口,几乎达到了郡县级别。那些保长甲长,已经是事实上的县令了。而以他们的水平,根本做不了县令。以前的郡县,几乎已经达到了州府级别。原来的县令,已经是事实上的知府。”
“以前的底层管理人员文化素养不高,甚至一些底层官吏,还是文盲。”
“不错。”朱元章闻言皱眉,“看来,西南比其他地方更需要人才。”
“而且西南的问题,还必须要引起朝廷足够重视。”罗贯中道,“就算西南地区发展再快,管理不善也是枉然。人口越多,对地方官吏的能力要求越高。”
“禀皇上,汉朝,唐朝,虽然都有盛世,但并未发生人才紧缺的问题。”刘伯温站出来说道,“那是因为汉唐的盛世是逐渐形成的,用了数十年乃至百年的发展时间,循序渐进,因此不会出现人才缺口。而西南的迅勐发展,却只是在数个月之间。”
“数个月就形成了盛世景象,当然会出现人才紧缺的问题。”
“不错!”
“不错!”
“皇上能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就让西南出现盛世景象,远超汉景帝,远超唐太宗。”
“而且华云龙在一个月时间内就征服了高丽,皇上在武功上也远超汉武帝。”
“皇上真乃千古第一圣君也。”
“大明出现人才紧缺的现象,是皇上圣明的表现。”
群臣闻言,纷纷说道。
“不要说全国各地缺少人才了,就连我工部都急缺。”工部尚书单安仁道,“工部正在大炼钢铁,加大力度制造神机火枪,虽然工匠们没日没夜的干,但产量依旧跟不上。”
“还有山西正在大力开采煤矿,开采、运输都需要更多的熟手。”
“臣正想向皇上请旨,给军器局,火药局增调人手呢。”
“看来我大明,必须要马上加大对人才培养的力度了。”朱元章道,“历朝历代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都不够,咱要比以前的皇帝更加重视,这也是形势所逼。”
“虽然以前咱也很重视人才的培养,但其力度明显不够,满足不了朝廷对人才的巨大需求。”
“在加大人才的培养上,各位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罗贯中当了吏部侍郎,算是皇帝对他真正委以重任了。吏部有对官吏的升迁,任免,考核的权力,可以说是一个实权部门。
新科榜眼直接当五品侍郎,也算是极其罕见的事情。
罗贯中今年已经四十多岁,而且在张士诚那边表现不错,能力已经有了不是初出茅庐的小年轻,朱元章肯定不会让他从底层做起。
吏部尚书詹同,是婺源人,不属于淮西一党。
因此罗贯中过去之后,不会受到淮西一党的打压,也方便他以后提拔西南官员。
至于施耐庵被安排在翰林院当编修,帮着修元史,就有点敷衍了。
看来,是皇上看我太老了,当不起大任。施耐庵心中感叹,我虽然年老,但依旧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决心啊。
而现在我的学生罗贯中,徒孙李子安都比我有实权,让我的面子往哪里放?
虽然心中郁闷,但也不敢说出来。
“微臣告退!”
……
奉天殿上。
满朝文武当中又多了两个新面孔,一个是罗贯中,一个是施耐庵这两位家。
群臣朝拜完毕,朱元章道:“最近咱接到中书省递交上来的各地奏章,负责开发琼州的郑国公常茂,请求朝廷征调读书人,以及擅长农事的百姓过去。教当地土着耕种,和教化当地百姓。”
“开港的汤和也递上了同样的奏章,他给当地原住民其名泰雅族,因其族人崇拜‘泰雅’,是勇士和真人的意思。大明和当地人语言不通,原住民还过着刀耕火种,扑鱼狩猎的日子,急需要更多的读书人和农事熟手过去,教化他们耕种以及语言。”
“高丽公华云龙递上奏折,说此前派去的一千五百名儒生远远不够,需要赠派更多的儒生。”
“西南各地因为发展迅勐,地方官吏纷纷上奏,说缺少人才。”
……
“全国各地,居然如此缺乏人才!?”
“这还是从未听说过的事情。”
“历朝历代都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情况,这是破天荒的头一遭。”
群臣听了,在下面纷纷议论起来。
“大明发展越快,人才严重缺乏的问题,就显露的越明显。”朱元章在上面总结道,“对于这件事情,列位臣工有何看法,都说说吧。”
“禀皇上。全国各地向朝廷递上奏折说人才缺乏的问题,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宋廉站出班列,说道,“汉朝没有唐朝没有,宋朝也没有,就只有我大明出现了。”
“因此,这件事情,很值得深思。”
这不是废话吗?朱元章听了想说。
“禀皇上,老臣认为,这是因为我大明发展过快,开疆扩土过快的缘故。”李善长上前禀奏道。
“朝廷每开发一块疆域,攻占一块土地,都需要调遣儒生过去教化他们文化,都需要农事熟手过去,教处在原始状态的原住民耕种。”
“所以人才紧缺,那是必然的事情。”
“由此在老臣看来,这是好事而并非坏事。”
……
“陛下,西南的人才缺口,比其他地方大的多。”刚刚能够上朝的罗贯中上前说话了,“臣是西南人,对西南三行省的情况的了解。比朝堂上的诸公更多。”
“西南在实行打土豪、分田地,摊丁入亩之后,各个郡县乃至乡镇都变得空前繁荣起来。”
“甚至一些外来的百姓,在荒地上大力开荒耕种,然后搬迁过去,形成新的乡镇。形成新的乡镇之后,就需要专门的人才过去管理,不能从百姓当中挑选,毕竟他们文化不高。”
《骗了康熙》
“以前在深山藏匿的黑户纷纷下山,加上迁入的移民,加上少数民族的归化,让西南人口暴增。而底层管理人员,还是以前的那些,没有增加。”
“以前只是管理数百百姓的保长、甲长,现在需要管理数万人口,几乎达到了郡县级别。那些保长甲长,已经是事实上的县令了。而以他们的水平,根本做不了县令。以前的郡县,几乎已经达到了州府级别。原来的县令,已经是事实上的知府。”
“以前的底层管理人员文化素养不高,甚至一些底层官吏,还是文盲。”
“不错。”朱元章闻言皱眉,“看来,西南比其他地方更需要人才。”
“而且西南的问题,还必须要引起朝廷足够重视。”罗贯中道,“就算西南地区发展再快,管理不善也是枉然。人口越多,对地方官吏的能力要求越高。”
“禀皇上,汉朝,唐朝,虽然都有盛世,但并未发生人才紧缺的问题。”刘伯温站出来说道,“那是因为汉唐的盛世是逐渐形成的,用了数十年乃至百年的发展时间,循序渐进,因此不会出现人才缺口。而西南的迅勐发展,却只是在数个月之间。”
“数个月就形成了盛世景象,当然会出现人才紧缺的问题。”
“不错!”
“不错!”
“皇上能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就让西南出现盛世景象,远超汉景帝,远超唐太宗。”
“而且华云龙在一个月时间内就征服了高丽,皇上在武功上也远超汉武帝。”
“皇上真乃千古第一圣君也。”
“大明出现人才紧缺的现象,是皇上圣明的表现。”
群臣闻言,纷纷说道。
“不要说全国各地缺少人才了,就连我工部都急缺。”工部尚书单安仁道,“工部正在大炼钢铁,加大力度制造神机火枪,虽然工匠们没日没夜的干,但产量依旧跟不上。”
“还有山西正在大力开采煤矿,开采、运输都需要更多的熟手。”
“臣正想向皇上请旨,给军器局,火药局增调人手呢。”
“看来我大明,必须要马上加大对人才培养的力度了。”朱元章道,“历朝历代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都不够,咱要比以前的皇帝更加重视,这也是形势所逼。”
“虽然以前咱也很重视人才的培养,但其力度明显不够,满足不了朝廷对人才的巨大需求。”
“在加大人才的培养上,各位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支教五年,大明成了日不落帝国,支教五年,大明成了日不落帝国最新章节,支教五年,大明成了日不落帝国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支教五年,大明成了日不落帝国,支教五年,大明成了日不落帝国最新章节,支教五年,大明成了日不落帝国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