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申屠嘉低沉,而后极具力量的劝谏,或者说‘警告’,天子启和晁错二人的面色,只彻底沉了下去。
——尤其是天子启,在那圈有‘武关’二字的圆圈前蹲了好久,又起身,大致扫了一眼武关周围,以及叛军可能选择的进军路线;
确定申屠嘉这番言论,绝对不是‘危言耸听’之后,天子启的面容之上,便已是看不到丝毫轻松之色······
“臣猜测,内史和陛下想要的,应该是叛军先在关东,在自己的封国纠集部队,然后出发;”
“在向函谷关挺近的路上,看到城池,就攻打城池;看到朝堂的军队,就攻打朝堂的军队。”
“就这么不急不缓的西进,最终聚集在梁国都城:睢阳城外,再和梁王麾下的梁国兵,杀一个两败俱伤?”
思虑间,申屠嘉又一声沙哑的嗓音传入耳中,惹得天子启悄然回过头;
却见那巨大的地图边沿,申屠嘉不知何时,已经捧起了宫人奉上的一碗温水;
一边喝着,一边似闲聊般继续说道:“武关告破,是这场由《削藩策》引发的叛乱,所可能造成的最糟糕的后果;”
“而陛下、内史的预测,则是这场叛乱,最美好的结果。”
“正所谓:未算胜,先算败。”
“——既然陛下已经下定了决心,要通过《削藩策》逼反关东诸侯,那么,就不能只看到最好的结果,也同样要看到最差的结果。”
“再根据如今,我汉家的真实状况,好生思量一番:这最差的结果,陛下,究竟能不能承受得起······”
听到这里,天子启也终是最后看了那巨大的地图一样,才面色阴沉的回过身;
走到申屠嘉身旁,略带恼怒的坐下身来,也接过一碗温蜜水;
一边小口喝着,一边将阴戾的目光,撒向那地图之上,已经取代了自己的位置,正趴在地图上,左右摸索、查看的晁错身上。
而在天子启身侧,申屠嘉却也是彻底打开了话匣,并没有注意到天子启的怪异目光;
再调整一番呼吸,便又继续说起自己,对这场由《削藩策》引发的叛乱的看法。
“臣说,武关可能告破——这是最差的后果;”
“内史说,决战会在梁都睢阳——这是最好的结果。”
“而在这两个最好、最差的结果之间,还有很多种可能性。”
“这些可能性,不会像武关告破那么糟糕;”
“自然,也不会像‘决战睢阳’那么理想······”
就见申屠嘉深吸一口气,又缓缓将手中的水碗,放回面前的案几之上;
侧过头,看见天子启阴沉若水的目光,申屠嘉,却只苦而一笑。
“虽然臣这么说,或许会让陛下认为,臣不恭敬陛下。”
“但臣,也还是要说;”
“——对于战阵之中的事,臣知道的,还是比陛下多一些······”
浅尝遏止般道出一语,待天子启面色稍一僵,申屠嘉又赶忙调转话头;
望向不远处,仍趴在地图上‘考察地形’的内史晁错。
“或者应该说:论治理国家、制定政策的能力,臣这个出身于行伍之间的小卒,根本比不上过去的贾谊,以及如今的内史。”
“但若论对战阵之中、生杀之地的了解,臣,应该还是比贾谊、内史有更多的心得······”
满带试探的话语声,惹得天子启下意识一愣;
待看见申屠嘉望向自己的目光中,那几乎不加以掩饰的试探之意时,天子启,也不由自嘲一笑。
见此,申屠嘉也才终于放下心,长呼出一口气,便继续说道:“战场上的事,和朝堂上的事,最大的一点区别就在于:朝堂上的事,可以提前谋划;”
“只要谋划的足够完善,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就可以完全按照原定的章程,按部就班的推行下去。”
“但在战场之上,一切,都是瞬息万变······”
“虽说战前,双方也都会做谋划,但绝大多数时候,战前所做的谋划,却只能预料到即将发生的十件事情中,比较关键的一两个;”
“所以,在战争的过程中,做将军的人,只能时刻争取将自己的处境,保持在最理想的位置,同时,又尽可能的想到更多不那么理想的处境。”
“然后,针对这些不太理想,甚至很不理想的处境,而时刻做出应对、改变。”
说着说着,申屠嘉的语调中,便也逐渐带上了些许说教之意;
但申屠嘉却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只朝不远处,终于从地图上爬起身,低头走回天子启身边的晁错淡淡一笑。
“而内史的《削藩策》,走的,其实就是阳谋的路子。”
“——通过强硬的手段,削夺那些大国的土地,来逼迫他们起兵造反;”
“再一举挫败这场叛乱,以此,来解决宗亲诸侯尾大不掉、使关东不稳的弊端。”
“但是,就像臣刚才说的:武关告破,是最差的结果;决战睢阳,是最好的结果。”
“在这二者之间,有很多不好不差的结果,需要陛下在战前,就一一做好应对。”
“——比如:如果匈奴人南下,插手其中,该怎么办?”
“赵国如果和匈奴人合兵,该怎么办?”
“叛军如果偷袭荥阳一带的敖仓,甚至是洛阳的武库,该怎么办?”
“更有甚者!”
“——若叛军,压根就不想突破睢阳,不想攻入关中;”
“而只是将关东搅个天翻地覆,然后来一出‘划江而治’,陛下,又该怎么办?!”
随着申屠嘉一句又一句惊醒,天子启的面色,只肉眼可见的愈发阴沉了下去;
与之对应的,则是天子启身旁,身体愈发剧烈的颤抖起来,根本不敢抬起头,和申屠嘉对视的内史晁错······
倒是申屠嘉,仍是一副淡然中,略带些许严峻的神容;
道出这番话,还不忘特地停了一会儿,好让天子启能将自己这番话消化、吸收一番。
待天子启从思虑中缓过神,申屠嘉才缓缓一点头,继续说道:“说起这些,臣就难免想到之前,公子胜曾说过的一句话。”
“公子胜说:建立社稷容易,保卫社稷却很难;”
“这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因为比起‘建立社稷’的一方,可以肆意妄为,集中全部的注意力做一件事,作为‘保卫社稷’的一方,却要同时兼顾到很多方面。”
“就好比这一场即将爆发的叛乱;”
“——臣提出了许多种可能性,甚至都还没有把所有的可能性说出口,也很可能还有臣至今,都没有预料到的可能性。”
“可单就是臣提出的这些可能性,就需要陛下花费无数的心思、动用极为庞大的力量去防备;”
“反观叛军呢?”
“只需要从这些可能性中,随便选择一个,又或者是其中几个,然后毫不迟疑的做就可以了。”
“这就好像战争中,敌人攻击、我方防守;敌人有十万军队,可能从五个方向的其中一个攻来;”
“——而我方,却要在这五个方向,都留下足以抵挡十万敌军的力量······”
毫不迟疑的一番话语,终是惹得天子启有些心惊胆战了起来,下意识伸出手,将衣襟扯开了些;
暗下思虑良久,天子启才略带失神的小声说道:“难道在这样一场叛乱当中,朝堂的胜算,反倒还没有叛军大吗?”
却见申屠嘉闻言,只面带善意的嘿笑起来,就好像听到了儿孙辈,在身边眼巴巴的问自己:爷爷爷爷,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呢······
“臣,给陛下再说明白些。”
“——无论叛乱是否爆发,陛下,都需要在长城一线,维持二十万人以上的防备力量;”
“而在叛乱爆发之后,在函谷关外,也就是洛阳、荥阳、睢阳一线,陛下,也同样要保有至少十万以上的兵力。”
“方才,臣提醒了陛下过后,陛下则又得派出十万兵力,去武关方向驻防。”
“除了这些兵员的调动,陛下还得通过其他的方式,来保证匈奴人,不会参与到这场叛乱当中。”
“再加上各路兵马人吃马嚼、奔袭调动所耗费的粮草、军械,以及动员兵卒、民夫所耗费的国力;”
“这场战争每多出一天,对陛下、对朝堂而言,都是无比庞大的消耗,和负担。”
“但与朝堂相比,叛军,却根本没有这些疑虑。”
“——叛军,不需要戒备北方的匈奴人;”
“——也不需要戒备南方的赵佗;”
“恰恰相反,无论是北方的匈奴人,还是南方的赵佗,都很可能会成为帮助叛军,来牵制朝堂的助力。”
“而且,在军粮、武器方面,叛军也不必有太多讲究,完全可以打到哪里,就吃到哪里;”
“——说到底,还是像公子胜所说的那句话一样:建立社稷之所以容易,是因为建立社稷,是破坏的过程。”
“而守护社稷之所以困难,则是因为守护社稷,是建设、维护的过程。”
“在这样一场叛乱当中,朝堂,就好比一个水碗——要时刻保证自身,没有任何会让水流出去的漏洞;”
“而叛军,则好比一根剑刺——根本不需要将整个碗打碎,只需要用尽所有的力气,在碗上钻出一个洞出来,就算是大功告成······”
随着申屠嘉低沉、平缓,又时刻令人感受到巨大压力的语调落下,宣室殿侧殿,便陷入了一阵漫长的寂静当中。
晁错心中想的,自然是申屠嘉这番话,会让天子启生出怎样的思想改变,以及针对此事,自己如何做出交代的问题。
而此刻的天子启,却是一扫先前,对《削藩策》寄予厚望、对即将爆发的暴乱胜券在握的自信;
几乎是申屠嘉每说出一句话,天子启的自信,便被击溃一分;
到最后,便是天子启,都不由有些动摇了起来······
强迫自己从思绪中回过神,又下意识咽了口唾沫,勉强维持住天子的端庄;
再不由自主的张了张干涸的嘴唇,天子启那坚定不在的目光,才终于落回到申屠嘉的身上。
“既然是这样······”
“那在丞相看来,这样一场叛乱,朝堂的胜算,大概能有多少呢?”
“——七成?”
“还是六成?”
忐忑一语,却惹得申屠嘉摇头一笑,满是唏嘘得抬起头,望向天子启的目光中,也不由带上了满满的苦楚。
“陛下或许不知道,在我们武人当中,有这样一个说法;”
“——如果一场战争,本方没有七成以上的胜算,就不应该主动发动这场战争;”
“而对于别人发动的战争,如果没有四成以上的胜算,便不应该应战,而应当争取和平。”
“至于这一场叛乱,在臣看来,如果直到叛乱爆发的时候,朝堂也依旧没有注意到武关的问题,那胜算,就很可能不到四成,甚至不足三成!”
“甚至即便是现在,臣出言提醒,陛下必然会在武关有所防备的前提下,敌我胜算,也不过是五五之数;”
“五五之数,胜负两说,也正是让臣感到心惊胆战,在过去这几年来,始终不敢同意陛下,通过《削藩策》,来逼反宗亲诸侯的原因。”
“——因为这场战争,变数实在是太多、太大!”
“而朝堂的胜算,却又实在让人放不下心······”
随着申屠嘉这最后一句总结性发言,天子启、晁错二人的面容,终是涌上一片茫然。
尤其是申屠嘉口中,道出的‘五五之数,胜负两说’八个字,更是让这君臣、师生二人,陷入了漫长的呆愣之中······
富拥天下的朝堂中央,面对割据诸侯势力的叛乱,胜负却是五五开?
——别说五成了,就算是八成,天子启都得好好反思反思:区区宗亲诸侯,凭什么能有两成胜算!
而在过去,天子启之所以那么坚定,甚至不惜为了推动《削藩策》,而借太庙一事向申屠嘉发难,也正是因为:在天子启、晁错二人看来,如果叛乱爆发,敌我胜算,必然是九一之数!
没错;
在天子启看来,宗亲诸侯势力,能在叛乱中取得一成的胜算,已经算是‘居心叵测’,对长安中央,有巨大的威胁了。
但在今日,当二人从申屠嘉口中,听到那句‘即便提前考虑到了武关,胜负也还是五五之数’后,二人的心,却是彻底沉了下去。
“五五之数······”
“纵是当年,太祖高皇帝遭遇彭城之败后,面对项籍的胜算,也绝不止五五之数······”
无神发出一声呢喃,天子启的目光,也不由自主的落在了身旁,正试图用下巴戳穿前胸的晁错身上。
盯着学师晁错,足足看了有十息;
看倒晁错的头,几乎低到了于前胸持九十度角;
看的天子启的目光,也终是从最开始的迷茫,到逐渐聚焦,并带上一丝锐利······
“嘶~~~”
“呼~~~~~~······”
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又缓缓将那口气吐出;
站起身,一丝不苟的整理一番着装、衣冠;
便见天子启,做出了一个在过去,始终认为‘朕绝不会这么做’的举动。
“丞相,教我······”
看着眼前,终于敛去盲目的自信,甚至不顾君臣之别,道出这句‘教我’的天子启,申屠嘉的面容之上,也不由涌上些许感怀。
稍叹一口气,又伸出手,再身旁宫人的搀扶下起身,便见申屠嘉也像方才的天子启那般,整理衣冠,收整面容,对天子启沉沉一拜······
“说句倚老卖老的话;”
“——陛下,可以说是老臣亲眼看着,在这未央宫中、在这三辅之地生长起来的。”
“老臣,从来不曾想要阻止陛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也从来不觉得陛下的能力,比太宗孝文皇帝差。”
“臣唯一担心的,是陛下年轻气盛,一时心急,将先太宗孝文皇帝,用二十多年所得出的经营、布局,给全部浪费掉啊······”
满是沧桑的一番话语,也终是让天子启心中,生出了那份早就该有的,对这位开国元勋、五朝老臣的敬重。
而当申屠嘉说出下一句话之后,天子启对申屠嘉的感官,也终于出现了第一次大幅度转变。
“不过,陛下不用担心。”
“臣既然已经答应,不会再阻止陛下推行《削藩策》,就一定会遵守诺言。”
“从今天开始,到叛乱爆发的那一天,臣一定会用尽全力,让朝堂的胜算,提高到‘可以主动发动战争’的七成。”
“而眼下,陛下需要考虑的,恐怕是大约一个月之后,抵达长安的匈奴使者······”
“——对于陛下而言,这,或许是安抚匈奴人,以保证叛乱过程中,匈奴人不会南下叩边,使局势更加复杂的机会··········”
听闻申屠嘉这番表态,天子启面上只一阵五味陈杂,最终,也还是抿紧嘴唇,对申屠嘉点头再拜。
待申屠嘉回过礼,天子启才上前,自然地扶起了申屠嘉的胳膊,嘴上不忘问道:“匈奴使团······”
“丞相,不打算帮朕一起应对吗?”
略带疑虑的一语,却惹得申屠嘉苦笑着摇了摇头,又发出一声满是哀苦的长叹。
“医者说,臣这身子,已经不能再大动肝火了;”
“而匈奴使团前来敲诈,陛下又想专心削藩,就肯定要忍气吞声。”
“——如果陛下可怜老臣,不想让老臣血洒宣室,活活气死在公卿百官,以及匈奴贼子面前的话,就不要难为臣,看到那般令人愤慨的事了······”
(本章完)
——尤其是天子启,在那圈有‘武关’二字的圆圈前蹲了好久,又起身,大致扫了一眼武关周围,以及叛军可能选择的进军路线;
确定申屠嘉这番言论,绝对不是‘危言耸听’之后,天子启的面容之上,便已是看不到丝毫轻松之色······
“臣猜测,内史和陛下想要的,应该是叛军先在关东,在自己的封国纠集部队,然后出发;”
“在向函谷关挺近的路上,看到城池,就攻打城池;看到朝堂的军队,就攻打朝堂的军队。”
“就这么不急不缓的西进,最终聚集在梁国都城:睢阳城外,再和梁王麾下的梁国兵,杀一个两败俱伤?”
思虑间,申屠嘉又一声沙哑的嗓音传入耳中,惹得天子启悄然回过头;
却见那巨大的地图边沿,申屠嘉不知何时,已经捧起了宫人奉上的一碗温水;
一边喝着,一边似闲聊般继续说道:“武关告破,是这场由《削藩策》引发的叛乱,所可能造成的最糟糕的后果;”
“而陛下、内史的预测,则是这场叛乱,最美好的结果。”
“正所谓:未算胜,先算败。”
“——既然陛下已经下定了决心,要通过《削藩策》逼反关东诸侯,那么,就不能只看到最好的结果,也同样要看到最差的结果。”
“再根据如今,我汉家的真实状况,好生思量一番:这最差的结果,陛下,究竟能不能承受得起······”
听到这里,天子启也终是最后看了那巨大的地图一样,才面色阴沉的回过身;
走到申屠嘉身旁,略带恼怒的坐下身来,也接过一碗温蜜水;
一边小口喝着,一边将阴戾的目光,撒向那地图之上,已经取代了自己的位置,正趴在地图上,左右摸索、查看的晁错身上。
而在天子启身侧,申屠嘉却也是彻底打开了话匣,并没有注意到天子启的怪异目光;
再调整一番呼吸,便又继续说起自己,对这场由《削藩策》引发的叛乱的看法。
“臣说,武关可能告破——这是最差的后果;”
“内史说,决战会在梁都睢阳——这是最好的结果。”
“而在这两个最好、最差的结果之间,还有很多种可能性。”
“这些可能性,不会像武关告破那么糟糕;”
“自然,也不会像‘决战睢阳’那么理想······”
就见申屠嘉深吸一口气,又缓缓将手中的水碗,放回面前的案几之上;
侧过头,看见天子启阴沉若水的目光,申屠嘉,却只苦而一笑。
“虽然臣这么说,或许会让陛下认为,臣不恭敬陛下。”
“但臣,也还是要说;”
“——对于战阵之中的事,臣知道的,还是比陛下多一些······”
浅尝遏止般道出一语,待天子启面色稍一僵,申屠嘉又赶忙调转话头;
望向不远处,仍趴在地图上‘考察地形’的内史晁错。
“或者应该说:论治理国家、制定政策的能力,臣这个出身于行伍之间的小卒,根本比不上过去的贾谊,以及如今的内史。”
“但若论对战阵之中、生杀之地的了解,臣,应该还是比贾谊、内史有更多的心得······”
满带试探的话语声,惹得天子启下意识一愣;
待看见申屠嘉望向自己的目光中,那几乎不加以掩饰的试探之意时,天子启,也不由自嘲一笑。
见此,申屠嘉也才终于放下心,长呼出一口气,便继续说道:“战场上的事,和朝堂上的事,最大的一点区别就在于:朝堂上的事,可以提前谋划;”
“只要谋划的足够完善,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就可以完全按照原定的章程,按部就班的推行下去。”
“但在战场之上,一切,都是瞬息万变······”
“虽说战前,双方也都会做谋划,但绝大多数时候,战前所做的谋划,却只能预料到即将发生的十件事情中,比较关键的一两个;”
“所以,在战争的过程中,做将军的人,只能时刻争取将自己的处境,保持在最理想的位置,同时,又尽可能的想到更多不那么理想的处境。”
“然后,针对这些不太理想,甚至很不理想的处境,而时刻做出应对、改变。”
说着说着,申屠嘉的语调中,便也逐渐带上了些许说教之意;
但申屠嘉却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只朝不远处,终于从地图上爬起身,低头走回天子启身边的晁错淡淡一笑。
“而内史的《削藩策》,走的,其实就是阳谋的路子。”
“——通过强硬的手段,削夺那些大国的土地,来逼迫他们起兵造反;”
“再一举挫败这场叛乱,以此,来解决宗亲诸侯尾大不掉、使关东不稳的弊端。”
“但是,就像臣刚才说的:武关告破,是最差的结果;决战睢阳,是最好的结果。”
“在这二者之间,有很多不好不差的结果,需要陛下在战前,就一一做好应对。”
“——比如:如果匈奴人南下,插手其中,该怎么办?”
“赵国如果和匈奴人合兵,该怎么办?”
“叛军如果偷袭荥阳一带的敖仓,甚至是洛阳的武库,该怎么办?”
“更有甚者!”
“——若叛军,压根就不想突破睢阳,不想攻入关中;”
“而只是将关东搅个天翻地覆,然后来一出‘划江而治’,陛下,又该怎么办?!”
随着申屠嘉一句又一句惊醒,天子启的面色,只肉眼可见的愈发阴沉了下去;
与之对应的,则是天子启身旁,身体愈发剧烈的颤抖起来,根本不敢抬起头,和申屠嘉对视的内史晁错······
倒是申屠嘉,仍是一副淡然中,略带些许严峻的神容;
道出这番话,还不忘特地停了一会儿,好让天子启能将自己这番话消化、吸收一番。
待天子启从思虑中缓过神,申屠嘉才缓缓一点头,继续说道:“说起这些,臣就难免想到之前,公子胜曾说过的一句话。”
“公子胜说:建立社稷容易,保卫社稷却很难;”
“这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因为比起‘建立社稷’的一方,可以肆意妄为,集中全部的注意力做一件事,作为‘保卫社稷’的一方,却要同时兼顾到很多方面。”
“就好比这一场即将爆发的叛乱;”
“——臣提出了许多种可能性,甚至都还没有把所有的可能性说出口,也很可能还有臣至今,都没有预料到的可能性。”
“可单就是臣提出的这些可能性,就需要陛下花费无数的心思、动用极为庞大的力量去防备;”
“反观叛军呢?”
“只需要从这些可能性中,随便选择一个,又或者是其中几个,然后毫不迟疑的做就可以了。”
“这就好像战争中,敌人攻击、我方防守;敌人有十万军队,可能从五个方向的其中一个攻来;”
“——而我方,却要在这五个方向,都留下足以抵挡十万敌军的力量······”
毫不迟疑的一番话语,终是惹得天子启有些心惊胆战了起来,下意识伸出手,将衣襟扯开了些;
暗下思虑良久,天子启才略带失神的小声说道:“难道在这样一场叛乱当中,朝堂的胜算,反倒还没有叛军大吗?”
却见申屠嘉闻言,只面带善意的嘿笑起来,就好像听到了儿孙辈,在身边眼巴巴的问自己:爷爷爷爷,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呢······
“臣,给陛下再说明白些。”
“——无论叛乱是否爆发,陛下,都需要在长城一线,维持二十万人以上的防备力量;”
“而在叛乱爆发之后,在函谷关外,也就是洛阳、荥阳、睢阳一线,陛下,也同样要保有至少十万以上的兵力。”
“方才,臣提醒了陛下过后,陛下则又得派出十万兵力,去武关方向驻防。”
“除了这些兵员的调动,陛下还得通过其他的方式,来保证匈奴人,不会参与到这场叛乱当中。”
“再加上各路兵马人吃马嚼、奔袭调动所耗费的粮草、军械,以及动员兵卒、民夫所耗费的国力;”
“这场战争每多出一天,对陛下、对朝堂而言,都是无比庞大的消耗,和负担。”
“但与朝堂相比,叛军,却根本没有这些疑虑。”
“——叛军,不需要戒备北方的匈奴人;”
“——也不需要戒备南方的赵佗;”
“恰恰相反,无论是北方的匈奴人,还是南方的赵佗,都很可能会成为帮助叛军,来牵制朝堂的助力。”
“而且,在军粮、武器方面,叛军也不必有太多讲究,完全可以打到哪里,就吃到哪里;”
“——说到底,还是像公子胜所说的那句话一样:建立社稷之所以容易,是因为建立社稷,是破坏的过程。”
“而守护社稷之所以困难,则是因为守护社稷,是建设、维护的过程。”
“在这样一场叛乱当中,朝堂,就好比一个水碗——要时刻保证自身,没有任何会让水流出去的漏洞;”
“而叛军,则好比一根剑刺——根本不需要将整个碗打碎,只需要用尽所有的力气,在碗上钻出一个洞出来,就算是大功告成······”
随着申屠嘉低沉、平缓,又时刻令人感受到巨大压力的语调落下,宣室殿侧殿,便陷入了一阵漫长的寂静当中。
晁错心中想的,自然是申屠嘉这番话,会让天子启生出怎样的思想改变,以及针对此事,自己如何做出交代的问题。
而此刻的天子启,却是一扫先前,对《削藩策》寄予厚望、对即将爆发的暴乱胜券在握的自信;
几乎是申屠嘉每说出一句话,天子启的自信,便被击溃一分;
到最后,便是天子启,都不由有些动摇了起来······
强迫自己从思绪中回过神,又下意识咽了口唾沫,勉强维持住天子的端庄;
再不由自主的张了张干涸的嘴唇,天子启那坚定不在的目光,才终于落回到申屠嘉的身上。
“既然是这样······”
“那在丞相看来,这样一场叛乱,朝堂的胜算,大概能有多少呢?”
“——七成?”
“还是六成?”
忐忑一语,却惹得申屠嘉摇头一笑,满是唏嘘得抬起头,望向天子启的目光中,也不由带上了满满的苦楚。
“陛下或许不知道,在我们武人当中,有这样一个说法;”
“——如果一场战争,本方没有七成以上的胜算,就不应该主动发动这场战争;”
“而对于别人发动的战争,如果没有四成以上的胜算,便不应该应战,而应当争取和平。”
“至于这一场叛乱,在臣看来,如果直到叛乱爆发的时候,朝堂也依旧没有注意到武关的问题,那胜算,就很可能不到四成,甚至不足三成!”
“甚至即便是现在,臣出言提醒,陛下必然会在武关有所防备的前提下,敌我胜算,也不过是五五之数;”
“五五之数,胜负两说,也正是让臣感到心惊胆战,在过去这几年来,始终不敢同意陛下,通过《削藩策》,来逼反宗亲诸侯的原因。”
“——因为这场战争,变数实在是太多、太大!”
“而朝堂的胜算,却又实在让人放不下心······”
随着申屠嘉这最后一句总结性发言,天子启、晁错二人的面容,终是涌上一片茫然。
尤其是申屠嘉口中,道出的‘五五之数,胜负两说’八个字,更是让这君臣、师生二人,陷入了漫长的呆愣之中······
富拥天下的朝堂中央,面对割据诸侯势力的叛乱,胜负却是五五开?
——别说五成了,就算是八成,天子启都得好好反思反思:区区宗亲诸侯,凭什么能有两成胜算!
而在过去,天子启之所以那么坚定,甚至不惜为了推动《削藩策》,而借太庙一事向申屠嘉发难,也正是因为:在天子启、晁错二人看来,如果叛乱爆发,敌我胜算,必然是九一之数!
没错;
在天子启看来,宗亲诸侯势力,能在叛乱中取得一成的胜算,已经算是‘居心叵测’,对长安中央,有巨大的威胁了。
但在今日,当二人从申屠嘉口中,听到那句‘即便提前考虑到了武关,胜负也还是五五之数’后,二人的心,却是彻底沉了下去。
“五五之数······”
“纵是当年,太祖高皇帝遭遇彭城之败后,面对项籍的胜算,也绝不止五五之数······”
无神发出一声呢喃,天子启的目光,也不由自主的落在了身旁,正试图用下巴戳穿前胸的晁错身上。
盯着学师晁错,足足看了有十息;
看倒晁错的头,几乎低到了于前胸持九十度角;
看的天子启的目光,也终是从最开始的迷茫,到逐渐聚焦,并带上一丝锐利······
“嘶~~~”
“呼~~~~~~······”
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又缓缓将那口气吐出;
站起身,一丝不苟的整理一番着装、衣冠;
便见天子启,做出了一个在过去,始终认为‘朕绝不会这么做’的举动。
“丞相,教我······”
看着眼前,终于敛去盲目的自信,甚至不顾君臣之别,道出这句‘教我’的天子启,申屠嘉的面容之上,也不由涌上些许感怀。
稍叹一口气,又伸出手,再身旁宫人的搀扶下起身,便见申屠嘉也像方才的天子启那般,整理衣冠,收整面容,对天子启沉沉一拜······
“说句倚老卖老的话;”
“——陛下,可以说是老臣亲眼看着,在这未央宫中、在这三辅之地生长起来的。”
“老臣,从来不曾想要阻止陛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也从来不觉得陛下的能力,比太宗孝文皇帝差。”
“臣唯一担心的,是陛下年轻气盛,一时心急,将先太宗孝文皇帝,用二十多年所得出的经营、布局,给全部浪费掉啊······”
满是沧桑的一番话语,也终是让天子启心中,生出了那份早就该有的,对这位开国元勋、五朝老臣的敬重。
而当申屠嘉说出下一句话之后,天子启对申屠嘉的感官,也终于出现了第一次大幅度转变。
“不过,陛下不用担心。”
“臣既然已经答应,不会再阻止陛下推行《削藩策》,就一定会遵守诺言。”
“从今天开始,到叛乱爆发的那一天,臣一定会用尽全力,让朝堂的胜算,提高到‘可以主动发动战争’的七成。”
“而眼下,陛下需要考虑的,恐怕是大约一个月之后,抵达长安的匈奴使者······”
“——对于陛下而言,这,或许是安抚匈奴人,以保证叛乱过程中,匈奴人不会南下叩边,使局势更加复杂的机会··········”
听闻申屠嘉这番表态,天子启面上只一阵五味陈杂,最终,也还是抿紧嘴唇,对申屠嘉点头再拜。
待申屠嘉回过礼,天子启才上前,自然地扶起了申屠嘉的胳膊,嘴上不忘问道:“匈奴使团······”
“丞相,不打算帮朕一起应对吗?”
略带疑虑的一语,却惹得申屠嘉苦笑着摇了摇头,又发出一声满是哀苦的长叹。
“医者说,臣这身子,已经不能再大动肝火了;”
“而匈奴使团前来敲诈,陛下又想专心削藩,就肯定要忍气吞声。”
“——如果陛下可怜老臣,不想让老臣血洒宣室,活活气死在公卿百官,以及匈奴贼子面前的话,就不要难为臣,看到那般令人愤慨的事了······”
(本章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最新章节,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最新章节,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