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过去几年的‘多事之秋’——在天子启新元五年到来之后,时间,过得非常快。

  眨眼,便到了天子启新元五年年初,冬十一月中旬;

  年关审计、年末核算等工作,都在长安朝堂——新组建的九卿班子倾力协作下,有条不紊的得以完成。

  而在冬十一月十五日的朔望朝,太子刘胜时隔数个月,再次出现在了于宣室殿举行的朝议之上。

  每个人都知道:这次朝议、这次朔望朝,将发生几件关乎未来几年,乃至百十间,汉家朝堂对某几件国朝大政的改动,或完善。

  可即便是如此,这一日的朔望朝,也还是给与会的每一个人,都留下了十足深刻的印象。

  ——这场朔望朝,信息量实在是太过于庞大······

  “听说前几日,内史去了太子宫?”

  “之后便是河间、江都诸王,先后至长乐宫请辞,以离京就国······”

  ···

  “馆陶主,最近似也不大安分?”

  “——可不是嘛······”

  “——近些时日,长信殿实在是门庭若市,太后也忙的心力憔悴······”

  ···

  “匈奴使团已经到了长安,也不知道陛下何时召见?”

  “——想来今日,正要商措此事······”

  ···

  跪坐于朝班东席,比首座都还要更靠近御阶的‘专座’,听着身侧传来公卿百官的窃窃私语声,刘胜的面容,只尽是淡漠之色。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今日这场朔望朝,刘胜将一言不发;

  如果可以的话,刘胜甚至宁愿眼睛都不眨一下、身子都不挪半寸。

  但今日这场朔望朝所讨论的每一个议题,都必将和刘胜息息相关。

  今天的朔望朝,是刘胜整个政治生涯,乃至是整个人生的重大转折······

  “陛下驾临~”

  “百官恭迎~”

  “跪~~~”

  “——臣等,恭迎陛下~”

  “——惟愿吾皇千秋万代,长乐未央~~~”

  谒者悠长清雅的唱喏声后,紧接着便是百官轰然拜喏的巨响,以及朝御榻次序跪拜下去的身影;

  约摸三息之后,出现在御榻与御案之间的天子启,也正对着殿中央拱起手,再颇具象征意义的将上身,前倾一个近乎微不可见的角度。

  “诸公且安坐。”

  ···

  “今日朔望朝,诸公百官,畅所欲言。”

  “有政怠而朕不查、民疾苦而朕不知,或一方有难,然朕未曾听闻者,皆当直言以谏。”

  “言之有物者,赏;”

  “查无此事者,亦不惩。”

  “然若确有此事,又知之而不奏者,一经查明,严惩、重处!”

  中气十足的为这场朔望朝做下开场白,天子启深吸一口气,旋即便见探索的目光,撒向殿内的数百道身影。

  不出意外的:天子启的目光,在御榻斜前方位置——刘胜坐在的太子‘专座’上,不受控制的多停留了片刻。

  也就是这片刻停留,让朝班中的几道人影面带郑重的站起身,如收到进攻指示的军士般,按先前的预案各自走上前去。

  “内史臣田叔,有奏!”

  “——陛下新元四年秋,皇长子临江王荣奉诏觐见,入朝长安;”

  “秋九,河间、鲁、江都、长沙、胶西诸王,亦各朝长安。”

  “今,诸王入朝长安者,短则月余,长者如临江王,更已有数月。”

  “太祖高皇帝制:凡汉诸侯,非天子诏不得擅离封土、不得入朝长安,诏朝亦不当逾月。”

  “故,内史臣田叔,顿首顿首,昧死百拜:恳请陛下颁诏,以令临江、河间等诸王,离京就国······”

  ···

  “宗正德侯臣刘通,有奏!”

  “陛下子十数,年齿满而当封王就藩者,则有十。”

  “今,皇长子获封临江王、皇次子获封河间王、皇四子获封鲁王;”

  “皇五子江都王、六子长沙王、八子胶西王。”

  “——此六者,皆已封王就藩。”

  “另皇三子常山王淤,薨而绝嗣,废其国。”

  “皇九子、皇嫡长子胜,则由太后敕封以为皇太子。”

  “除此八者,另有二人,齿满而当封王,然或未得封、或未就藩。”

  “故:宗正德侯臣刘通,顿首顿首,昧死百拜;”

  “恭请陛下颁诏,着皇十子胶西王彘,离京就国。”

  “再亲往长乐,朝太后当面,以商皇七子彭祖封王、就藩事······”

  ···

  “奉常南皮侯臣彭祖,有奏!”

  “臣常闻:夫丈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今储君已立,国朝有后,然久无皇孙诞于人世,此诚天下、宗社之大不幸。”

  “——太子虽年不及冠,亦已至婚娶之龄。”

  “故:奉常南皮侯臣彭祖,顿首顿首,昧死百拜;”

  “恳请陛下亲朝长乐,于太后共商,择贤善温淑,以充太子家······”

  ···

  “太仆臣袁盎,有奏!”

  “匈奴北蛮奸诈,毁先太宗孝文皇帝,于狄酋挛鞮军臣之盟约,擅起刀兵,毁我汉家雁门苑。”

  “雁门苑者,太宗皇帝所亲设、出内库钱而专建,蓄养马匹,供给战马以兴骑军之国器也!”

  “北蛮擅起刀兵,坏我汉家之马政,实欺我汉家无人!”

  “故:太仆臣袁盎,顿首顿首,昧死百拜!”

  “恳请陛下,召北蛮使于宣室,答罪于百官当面!!!”

  ···

  ···

  ······

  有那么一瞬间,聚集在宣室殿内的每一个人,都产生了一种错觉。

  ——这先后站出来的四人,其先后发出的声线,皆交错回荡于殿室之内。

  有田叔沉稳有力,又极其坚定的语调;

  有刘通略显急促,更隐带迫切的嗓音;

  有窦彭祖不疾不徐,侃侃而谈的淡雅;

  也有袁盎杀气腾腾,颇显刚武的粗狂。

  当这四道各具特色,且极具个人特点的嗓音糅杂在一起,并不断回响在每个人而脑海中时,几乎所有人,都流露出了一抹呆愕的神色。

  ——大!

  这四人的举动,背后所隐含的信息量,实在是太大了······

  “唔······”

  “朕就随口一问,便引来九卿当中的四人出身?”

  “看来最近,朕忽略的问题,还真不少啊······”

  “安?”

  听闻天子启这明显言不由衷的‘自嘲’,殿内百官众人,自是忙不迭一躬身。

  什么‘陛下万莫如此’‘陛下言重’‘实在是我们没替陛下把事办好’之类的话,瞬间便充斥于宣室殿上空。

  但在众人都忙着躬下身、低下头的时候,天子启意味深长,甚至颇有些玩味的目光,却是不偏不倚的落在了刘胜的身上。

  “嘿;”

  “臭小子······”

  “反应倒是够快。”

  “就是不知道能不能真的狠下心······”

  颇有些恶趣味的想着,又实在没能从刘胜淡漠的面容上看出什么,天子启却也并不恼;

  只嘿笑着摆摆手,止住百官众人的彩虹屁交响乐,便含笑发出一声短叹。

  “唉~”

  “老啦~”

  “——内史、宗正、奉常、太仆都站出来,一股脑说了那么多,朕都有些反应不过来了。”

  “一个一个来吧。”

  说着,便见天子启又撇了眼刘胜,才带着刻意友好的笑容,望向朝拜另一侧的田叔。

  “内史的话,朕听明白了。”

  “——朕的儿子们入朝长安,滞留的时间都太久,违背了太祖高皇帝定下的规矩。”

  “所以,朕应该让他们各自回去。”

  “是这么回事吧?”

  天子启话音刚落,便见田叔面不改色的沉沉一点头。

  “诸侯王入朝长安,最多只能留一个月,是太祖高皇帝明文定下的规矩;”

  “而宗亲诸侯,是为了替我汉家镇压地方、镇守边地而存在。”

  “如果没有太祖高皇帝定下的规矩,那宗亲诸侯们,肯定会隔几个月就来一次长安,来一次就连续几个月不愿离去。”

  “久而久之,这些宗亲诸侯,和那些滞留长安,却又赋闲在家的彻侯勋贵,也就没什么两样了。”

  “至于镇压地方、镇守边地,自更指望不上这些在长安眷恋不去、对封国不闻不问的‘宗亲诸侯’了······”

  此言一出,殿内众人只齐齐色变;

  数百道目光,瞬间便汇集于刘胜右侧,左右相邻而坐在西席彻侯勋贵们身上。

  ——今日,是朔望朝;

  不同于每五日举行一次,且只有朝臣、官员能参加的常朝:朔望朝,是允许彻侯勋贵出席的。

  而田叔方才那一番话,无疑便是在这些赖在长安不愿意走,又没混上一官半职的二代、三代们脸上,甩下了极为响亮的一记耳光······

  “哼!”

  “这田子卿,端的是目中无人!”

  “不就是做了内史吗?”

  “有什么了不起的!”

  心中如是腹诽着,表面上,彻侯勋贵们却也十分知趣的低下头去,只当刚才什么都没发生、田叔也什么都没说。

  ——在关中,内史的话语权,仅次于太后、天子,以及丞相三人。

  甚至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内史在关中的话语权,甚至不比丞相小到哪里去!

  显而易见的是:对于这些赖在长安,谋求一个九卿出缺的机会的二代、三代们而言,内史这个‘关中土皇帝’,是绝对不能得罪的。

  即便是片刻之前,这个土皇帝,才刚在大家伙脸上甩耳光······

  “内史的意思,朕明白了。”

  ···

  “对了;”

  “太子以为如何?”

  “——太子难道也认为:河间、江都等诸王,在长安滞留了太久吗?”

  见老爷子终还是点到了自己,刘胜即便再不情愿,也只得规规矩矩站起身。

  对天子启躬身一拜,又回过身,对殿内环一拱手,刘胜才神情自然地望向上首,对天子启又一拱手。

  “禀奏父皇。”

  “如果说,儿臣舍不舍得兄长们,那儿臣当然不舍;”

  “这短短月余时间,对分散于天南地北,多年见不到彼此的手足兄弟而言,也绝不足以叙说思念之情。”

  “再者:诸位庶兄们封王就藩,但他们的生母,却都无一例外的留在了长安。”

  “作为晚辈,即便是身为嫡长太子的儿臣,也希望兄长们,能和母亲多见几面、多待一段时间。”

  ···

  “但是;”

  “内史说的,也不无道理。”

  “——诸侯王入朝长安,最多只能留一个月,是太祖高皇帝定下的规矩。”

  “作为子孙后嗣,如果连太祖高皇帝定下的规矩都不遵守,那就等同于背弃我刘氏;”

  “如果不以身作则,我汉家以孝治国,也将自此成为一纸空谈了······”

  毫不做作,神情极其自然的道出这些话,刘胜仍不忘对天子启再一拱手;

  但随后,刘胜却并没有退回座位。

  因为刘胜明显感觉到:今日这场朔望朝,天子启,似乎非常希望能让刘胜,从始至终都参与其中······

  “唔······”

  “好吧。”

  “既然太子都这么说了,若朕再强留,那就是为了一己之私,而破坏国法了。”

  “拟诏吧。”

  “着临江、河间、江都等诸王,即刻整点行装,不日启程,离京就国。”

  “——陛下圣明~”

  ···

  “内史之后,便是宗正了吧?”

  “宗正说了什么来着?”

  “哦······”

  “让胶西王就藩,再和太后商量着,给老七封王······”

  定下‘诸王离京就藩’的事,天子启便将话题,自然地引到了今日的第二个议题。

  只是这一次,天子启直接把难题丢给了刘胜。

  “太子认为呢?”

  “依太子之见,胶西王年不过五岁,朕是否应该忍痛颁诏,让年仅五岁的幼子离开母亲,前往遥远的齐地就藩呢?”

  “还有皇七子,至今都没有封王,是因为朕和太后有其他的考虑;”

  “如今,难道连这件事,也已经到了不可再拖延,必须提上日程的地步吗???”

  带着确定的答案,颇有些玩味的发出这两问,天子启便呵笑着昂起头;

  但不知为何:只刹那间,本还有些玩性的天子启,心中竟对刘胜生出一阵担忧!

  就好像是在担心刘胜的答案,会让自己感到失望;

  又或是刘胜的答案,不能达到自己的预期。

  “真的开窍了?”

  “还是强摁着牛头喝水,逼自己装出这一副果断、决绝的模样······”

  (本章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最新章节,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