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胜并不很清楚:相较于原本的历史时间线,天子启到底是多活了几年,还是少活了几年。
但按照早些年,储君太子之位悬而未决时,天子启曾对刘胜说过的话推断:在这个历史时间线,天子启,或许少活了那么三五年。
——在这个时间线,皇长子刘荣因为其母栗姬的缘故,而错失了储君太子之位。
刘胜也大致能推断出:如果不是自己这个变数,这个时间线的刘荣非但会失去储君太子之位和母亲,甚至就连自己的性命都无法保全。
再有,便是根据天子启当年,对册立储君太子一事所表明的立场,刘胜的乱入,大概率抢走了原本属于皇十子刘彘的大位。
考虑到这一点,再回过头看刘荣在这个时间线的境遇,刘胜就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在原本的历史时间线,皇长子刘荣先是因为母亲的缘故错失了储君太子之位的角逐资格,之后又失去了自己的母亲栗姬。
之后,天子启‘矮子里面拔将军’,或者应该说是排除了练废了前九个,最终选择皇十子刘彘这个‘新号’从头练起。
因为皇十子获立为储,天子启必然就会出于‘小十压不住皇长子’的考虑,而对刘荣痛下杀手。
在那个时间线,没有刘胜以太子的身份出面,保下大哥刘荣的性命,刘荣大概率就会死在天子启之前,甚至是皇十子刘彘获立为储君之前。
而现如今,已经封王就藩的皇十子刘彘,才年仅九岁;
在原本的历史时间线,天子启绝对不会放心的下九岁的太子刘彘,必然会强撑着一口气,尽量撑到刘彘加冠——至少是临近加冠。
但在这个时间线,年纪更长的刘胜,却让天子启勉强放下了心。
再加上刘胜的乱入,让天子启意外接触‘党参’这个计划外的因素,提前透支了最后几年的生命力······
结合此间种种,言而总之,总而言之:这一世的天子启,只勉强活到了四十岁。
出生于吕太后元年,九岁成为太子储君、三十一岁继承皇位的天子启,只在皇位上坐了九年左右,便迎来了人生的终点。
天子启新元九年,秋七月上旬;
在太医令明确表示‘从今天开始,陛下的每一次昏厥,都可能不会再转醒之后’,天子启又多撑了一个多月;
但在七月上旬,这最后一次昏厥之后,天子启,便果真没有再次转醒。
秋七月十二,郎中令周仁奉窦太后之令,于宣室殿行针,意图强行唤醒天子启,以做下最后的交代。
但在周仁行针之后,天子启却只转醒片刻,便再次陷入沉睡。
那片刻转醒,天子启也只是给母亲窦太后、妻子贾皇后,以及太子刘胜简单交代了几句身后之事;
当夜,未央宫钟室之内,便响起那令整个天下,都感到一阵揪心的九响丧钟。
——诸侯六响薨,天子九鸣崩。
天子启新元九年,秋七月十二日夜半,汉天子刘启,驾崩未央宫······
·
“请诸公依序入内;”
“太后、皇后和陛下,都已经等候多时了······”
未央宫,宣室殿外。
几乎是在听到那九声响彻长安城上空的丧钟之时,满朝公卿百官便都穿上了早就准备好的丧服,随后出现在了未央宫司马门外。
对于汉家而言,今日之后,注定是一个新的篇章。
而这个新的篇章,便需要今日天亮之前的早朝,由整个权力金字塔顶层合力开启······
“走吧。”
“随我一起入宫,恭闻大行皇帝遗训,而后拜服效纳新君。”
丞相陶青一语,众公卿百官只齐齐点下头,旋即便从司马门涌入宫内;
以至于都没有几个人注意到:那前来传达指令的宦官,从百官习以为常的宦者令春陀,换成了年轻的太子宫中车属令:夏雀······
“臣等,参见太后~”
“大行皇帝驾崩,臣等,心如刀绞······”
“惟愿太后节哀,值此主少国疑之际,主全大局······”
涌入宣室殿,看到御榻之上的三道身影,百官公卿却自动忽略掉了其余的母子二人,只齐声对窦太后躬身一拜。
而在御榻之上,头系丧布的窦太后,却只悠悠发出一声长叹,旋即微不可闻的缓缓点下头。
“坐吧······”
“都坐吧······”
太后发话,百官公卿自不敢有片刻迟疑,按照各自的位次,于宣室殿两侧次序落座。
也是直到这时,百官众人才敢稍抬起头,打量起御榻上的祖孙三人。
——已经于太庙祭祖告庙,虽还未正式即皇帝位,却也已经身穿天子冠玄、头顶十二硫冠,又在冠玄外套着孝抹、额前系着孝带的新君刘胜,只垂泪无声坐于御榻正中央。
窦太后则落座于刘胜右侧,手持那杆通体棕红的鸠杖,满目哀痛,却也强撑出一副专属于太后的威仪;
贾皇后则并没有坐上御榻,而是跪坐于御榻左侧,面上泪痕未干,眉眼通红依旧。
“大约十年前,我在这里——在这宣室殿,告别了自己的丈夫、汉家的太宗孝文皇帝。”
“今天,我又在这里、又在这宣室殿,送走了自己的儿子······”
“人们常说:人世间最大的哀痛,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
“如此非人的哀痛,我今天,也算是体会到了······”
···
“唉······”
“诸公,也不必太过担忧。”
“自太祖高皇帝驾崩于长乐,遗令孝惠皇帝承继大统以来,汉太后所肩负的责任,就已经被吕太后定下。”
“我虽然没有吕太后那样的能力,也没有薄太后那样宽广的胸襟,却也不至于不知道太后的责任······”
“大行皇帝弥留之际,曾留有遗诏,交代宗庙、社稷;”
“当时,丞相、御史大夫等公卿,也是在场的。”
“如今,大行皇帝宫车晏驾,太子也已经祭祖告庙,身着冠玄,坐在了宣室殿的御榻之上。”
“便由丞相为先,率领公卿百官,恭请大行皇帝遗诏吧······”
窦太后极尽哀婉的语调,只引得殿内百官潸然泪下;
怎奈眼下,实在不是为大行皇帝刘启垂泪、哀痛的时候,便见众人各自抹着泪,而后在丞相陶青的带领下各自起身,于殿中央排列整齐。
“右丞相开封侯臣陶青,率朝公百官、公卿贵戚,恭闻大行皇帝遗训!”
“左丞相建陵侯臣卫绾,携公卿百官,恭闻大行皇帝遗训!”
“臣等,恭闻大行皇帝遗训!!!”
殿内百官众人次序唱喏,并各自道出那句‘恭闻大行皇帝遗训’,便见御阶一侧,已经换上谒者官服的故太子洗马汲黯,双手捧着那块被轻轻叠起的白色绢布,满是庄严的来到了御阶下方正中央的位置。
回过身,对御榻上的窦太后、刘胜,以及御榻侧方的贾皇后躬身一拜,才又正过身,面朝殿中央的公卿百官,神情肃穆的摊开那块绢布。
“大行皇帝遗诏,百官跪闻~”
悠长的唱喏声,只惹得殿内上百道身影齐刷刷跪倒在地;
便见汲黯稍轻轻嗓,而后将那封早已草拟完成,并由御史、尚书郎们润色过的遗诏朗诵而出。
“诏曰:夕者,秦王政行暴政而威压海内,窃居天子之位,使天下苦不堪言,百姓民不堪其重、民不聊生。”
“乃又老病,秦王政不思身后之事,反遍召天下方、术之士于咸阳,欲图仙神长生之道。”
“后不遂,薨沙丘,方有赵高、李斯篡遗诏而立胡亥,乃致秦二世而亡。”
“朕常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
“秦王政不循天道,欲行逆天之举,而致天下战火荼毒,战乱纷起,朕甚不取。”
“——民有俗谚,曰:食五谷杂粮者,则必有生老病死,此天之道,无可悖逆也。”
“今朕大行,乃天行其道,以佑吾汉世代兴昌,延绵不绝,方为吾汉家之大幸······”
···
“皇太子胜,得立于未冠之年,允文允武,仁义爱民,孝长友幼,可堪宗庙。”
“乃令皇太子胜继汉国祚,即皇帝位。”
“太子年幼未冠,暂不摄政,以太后暂掌天子临朝之权,直至新君加冠大婚。”
“乃告天下:朕于社稷无功、于天下民无德,即崩,勿举国丧;”
“停棺七日而葬朕于阳陵,一应丧葬之物从简、随行吏卒从寡。”
“民哭三日、吏泣七日,宗人旬半即可······”
随着汲黯高亢的朗读声散去,殿内的数百道身影,早已各自躬身抹起了泪;
这样一封遗诏,可以说是没有任何能戳中人泪点的内容。
其主旨,不外乎就是大行皇帝刘启交代身后之事,如谁继承皇位、后事怎么操办之类。
但也恰恰是因此,殿内的百官众人,才会感到如此哀痛。
——不愧是陛下啊······
——还是那么务实,场面话一句都不多说,客气话一句都不多讲;
——就连遗诏,都带着这么浓厚的个人特色······
“奉大行皇帝诏谕~”
“太子刘胜,即皇帝位,祭祖告庙,为汉天子~”
“百官跪拜,以纳其忠,遵大行皇帝遗训,世代为新君之臣~”
又一声唱喏声响起,百官众人只赶忙站起身;
便见御榻之上,窦太后已是在宫人的搀扶下站起身,退到御榻一侧,将御榻整个让给了刘胜。
待刘胜昂起头,露出那张遍布泪痕的稚嫩面庞,百官才再行跪拜。
“臣等,参见陛下~~~”
“惟愿陛下千秋万代,长乐未央~”
“惟愿大行皇帝佑我汉祚,万世不衰,传延不绝~”
百官音落,不多不少三息之后,御榻上的刘胜也含泪起身;
灼灼目光在殿内百官身上依次扫过,方拱起手,对百官躬身一还礼。
并未开口唱喏,便就是转过身,走到一旁,自宫人手中接过窦太后的手臂,便又将祖母扶回御榻上坐下身。
这下,变成了窦太后坐在御榻正中央,刘胜却是侧身站在窦太后身旁。
就这简简单单一个举动,便已经是表明了刘胜的态度:朕虽继位,然朝政大权,仍掌于太后之手!
体味到刘胜这一层用意,百官自再一拜,以表明自己完全遵从大行皇帝刘启、新君刘胜的决定。
百官直起身,汲黯悠长的声线便再次响起。
“陛下诏谕~”
“百官跪迎~~~”
汲黯话音落下,才刚直起身的百官,便再一次齐刷刷跪了下去。
“朕未冠之年而承宗庙、社稷之重,此眇眇之身以临天下元元,实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幸有长者代掌朝权,又有忠义之士效力于旁者,此诚先祖庇佑、实天下之大幸也。”
“虽未掌政临朝,亦以此诏谕,乃告天下:”
“——大行皇帝驾崩,朕心甚哀,乃令天下地方郡国:其举国丧。”
“爵公士上、公乘下者,早晚啼哭各十,期七日;”
“爵公乘上、关内侯下,或秩百石上者,早晚啼哭各三十,期十五日;”
“爵关内侯上、秩千石上,又诸刘宗亲、宗人,早晚啼哭各五十五,期五十五日。”
“奉大行皇帝遗训,停棺七日而葬阳陵,乃使临江、河间、江都诸王即发长安,以奔父丧。”
“尊:皇太后窦氏为太皇太后;”
“尊:皇后贾氏为皇太后;”
“尊:馆陶长公主嫖为太长公主;”
“拜:故太子太傅建陵侯卫绾为皇帝太傅,去左丞相职,暂领中尉;”
“魏其侯、章武候、南皮侯,各溢封食邑千户;”
“敕:太后贾氏兄贾贵为忠武侯,食邑五百户。”
···
“大行皇帝驾崩,朕心甚哀,乃令朝堂有司共议,择一美谥,以论定大行皇帝之功过;”
“大行皇帝平灭吴楚,去我汉家诸侯不恭之弊,功虽不及太祖高皇帝,亦差之未多。”
“乃令奉常、宗正有司,论定大行皇帝之庙乐,以慰大行皇帝在天英灵······”
(本章完)
但按照早些年,储君太子之位悬而未决时,天子启曾对刘胜说过的话推断:在这个历史时间线,天子启,或许少活了那么三五年。
——在这个时间线,皇长子刘荣因为其母栗姬的缘故,而错失了储君太子之位。
刘胜也大致能推断出:如果不是自己这个变数,这个时间线的刘荣非但会失去储君太子之位和母亲,甚至就连自己的性命都无法保全。
再有,便是根据天子启当年,对册立储君太子一事所表明的立场,刘胜的乱入,大概率抢走了原本属于皇十子刘彘的大位。
考虑到这一点,再回过头看刘荣在这个时间线的境遇,刘胜就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在原本的历史时间线,皇长子刘荣先是因为母亲的缘故错失了储君太子之位的角逐资格,之后又失去了自己的母亲栗姬。
之后,天子启‘矮子里面拔将军’,或者应该说是排除了练废了前九个,最终选择皇十子刘彘这个‘新号’从头练起。
因为皇十子获立为储,天子启必然就会出于‘小十压不住皇长子’的考虑,而对刘荣痛下杀手。
在那个时间线,没有刘胜以太子的身份出面,保下大哥刘荣的性命,刘荣大概率就会死在天子启之前,甚至是皇十子刘彘获立为储君之前。
而现如今,已经封王就藩的皇十子刘彘,才年仅九岁;
在原本的历史时间线,天子启绝对不会放心的下九岁的太子刘彘,必然会强撑着一口气,尽量撑到刘彘加冠——至少是临近加冠。
但在这个时间线,年纪更长的刘胜,却让天子启勉强放下了心。
再加上刘胜的乱入,让天子启意外接触‘党参’这个计划外的因素,提前透支了最后几年的生命力······
结合此间种种,言而总之,总而言之:这一世的天子启,只勉强活到了四十岁。
出生于吕太后元年,九岁成为太子储君、三十一岁继承皇位的天子启,只在皇位上坐了九年左右,便迎来了人生的终点。
天子启新元九年,秋七月上旬;
在太医令明确表示‘从今天开始,陛下的每一次昏厥,都可能不会再转醒之后’,天子启又多撑了一个多月;
但在七月上旬,这最后一次昏厥之后,天子启,便果真没有再次转醒。
秋七月十二,郎中令周仁奉窦太后之令,于宣室殿行针,意图强行唤醒天子启,以做下最后的交代。
但在周仁行针之后,天子启却只转醒片刻,便再次陷入沉睡。
那片刻转醒,天子启也只是给母亲窦太后、妻子贾皇后,以及太子刘胜简单交代了几句身后之事;
当夜,未央宫钟室之内,便响起那令整个天下,都感到一阵揪心的九响丧钟。
——诸侯六响薨,天子九鸣崩。
天子启新元九年,秋七月十二日夜半,汉天子刘启,驾崩未央宫······
·
“请诸公依序入内;”
“太后、皇后和陛下,都已经等候多时了······”
未央宫,宣室殿外。
几乎是在听到那九声响彻长安城上空的丧钟之时,满朝公卿百官便都穿上了早就准备好的丧服,随后出现在了未央宫司马门外。
对于汉家而言,今日之后,注定是一个新的篇章。
而这个新的篇章,便需要今日天亮之前的早朝,由整个权力金字塔顶层合力开启······
“走吧。”
“随我一起入宫,恭闻大行皇帝遗训,而后拜服效纳新君。”
丞相陶青一语,众公卿百官只齐齐点下头,旋即便从司马门涌入宫内;
以至于都没有几个人注意到:那前来传达指令的宦官,从百官习以为常的宦者令春陀,换成了年轻的太子宫中车属令:夏雀······
“臣等,参见太后~”
“大行皇帝驾崩,臣等,心如刀绞······”
“惟愿太后节哀,值此主少国疑之际,主全大局······”
涌入宣室殿,看到御榻之上的三道身影,百官公卿却自动忽略掉了其余的母子二人,只齐声对窦太后躬身一拜。
而在御榻之上,头系丧布的窦太后,却只悠悠发出一声长叹,旋即微不可闻的缓缓点下头。
“坐吧······”
“都坐吧······”
太后发话,百官公卿自不敢有片刻迟疑,按照各自的位次,于宣室殿两侧次序落座。
也是直到这时,百官众人才敢稍抬起头,打量起御榻上的祖孙三人。
——已经于太庙祭祖告庙,虽还未正式即皇帝位,却也已经身穿天子冠玄、头顶十二硫冠,又在冠玄外套着孝抹、额前系着孝带的新君刘胜,只垂泪无声坐于御榻正中央。
窦太后则落座于刘胜右侧,手持那杆通体棕红的鸠杖,满目哀痛,却也强撑出一副专属于太后的威仪;
贾皇后则并没有坐上御榻,而是跪坐于御榻左侧,面上泪痕未干,眉眼通红依旧。
“大约十年前,我在这里——在这宣室殿,告别了自己的丈夫、汉家的太宗孝文皇帝。”
“今天,我又在这里、又在这宣室殿,送走了自己的儿子······”
“人们常说:人世间最大的哀痛,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
“如此非人的哀痛,我今天,也算是体会到了······”
···
“唉······”
“诸公,也不必太过担忧。”
“自太祖高皇帝驾崩于长乐,遗令孝惠皇帝承继大统以来,汉太后所肩负的责任,就已经被吕太后定下。”
“我虽然没有吕太后那样的能力,也没有薄太后那样宽广的胸襟,却也不至于不知道太后的责任······”
“大行皇帝弥留之际,曾留有遗诏,交代宗庙、社稷;”
“当时,丞相、御史大夫等公卿,也是在场的。”
“如今,大行皇帝宫车晏驾,太子也已经祭祖告庙,身着冠玄,坐在了宣室殿的御榻之上。”
“便由丞相为先,率领公卿百官,恭请大行皇帝遗诏吧······”
窦太后极尽哀婉的语调,只引得殿内百官潸然泪下;
怎奈眼下,实在不是为大行皇帝刘启垂泪、哀痛的时候,便见众人各自抹着泪,而后在丞相陶青的带领下各自起身,于殿中央排列整齐。
“右丞相开封侯臣陶青,率朝公百官、公卿贵戚,恭闻大行皇帝遗训!”
“左丞相建陵侯臣卫绾,携公卿百官,恭闻大行皇帝遗训!”
“臣等,恭闻大行皇帝遗训!!!”
殿内百官众人次序唱喏,并各自道出那句‘恭闻大行皇帝遗训’,便见御阶一侧,已经换上谒者官服的故太子洗马汲黯,双手捧着那块被轻轻叠起的白色绢布,满是庄严的来到了御阶下方正中央的位置。
回过身,对御榻上的窦太后、刘胜,以及御榻侧方的贾皇后躬身一拜,才又正过身,面朝殿中央的公卿百官,神情肃穆的摊开那块绢布。
“大行皇帝遗诏,百官跪闻~”
悠长的唱喏声,只惹得殿内上百道身影齐刷刷跪倒在地;
便见汲黯稍轻轻嗓,而后将那封早已草拟完成,并由御史、尚书郎们润色过的遗诏朗诵而出。
“诏曰:夕者,秦王政行暴政而威压海内,窃居天子之位,使天下苦不堪言,百姓民不堪其重、民不聊生。”
“乃又老病,秦王政不思身后之事,反遍召天下方、术之士于咸阳,欲图仙神长生之道。”
“后不遂,薨沙丘,方有赵高、李斯篡遗诏而立胡亥,乃致秦二世而亡。”
“朕常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
“秦王政不循天道,欲行逆天之举,而致天下战火荼毒,战乱纷起,朕甚不取。”
“——民有俗谚,曰:食五谷杂粮者,则必有生老病死,此天之道,无可悖逆也。”
“今朕大行,乃天行其道,以佑吾汉世代兴昌,延绵不绝,方为吾汉家之大幸······”
···
“皇太子胜,得立于未冠之年,允文允武,仁义爱民,孝长友幼,可堪宗庙。”
“乃令皇太子胜继汉国祚,即皇帝位。”
“太子年幼未冠,暂不摄政,以太后暂掌天子临朝之权,直至新君加冠大婚。”
“乃告天下:朕于社稷无功、于天下民无德,即崩,勿举国丧;”
“停棺七日而葬朕于阳陵,一应丧葬之物从简、随行吏卒从寡。”
“民哭三日、吏泣七日,宗人旬半即可······”
随着汲黯高亢的朗读声散去,殿内的数百道身影,早已各自躬身抹起了泪;
这样一封遗诏,可以说是没有任何能戳中人泪点的内容。
其主旨,不外乎就是大行皇帝刘启交代身后之事,如谁继承皇位、后事怎么操办之类。
但也恰恰是因此,殿内的百官众人,才会感到如此哀痛。
——不愧是陛下啊······
——还是那么务实,场面话一句都不多说,客气话一句都不多讲;
——就连遗诏,都带着这么浓厚的个人特色······
“奉大行皇帝诏谕~”
“太子刘胜,即皇帝位,祭祖告庙,为汉天子~”
“百官跪拜,以纳其忠,遵大行皇帝遗训,世代为新君之臣~”
又一声唱喏声响起,百官众人只赶忙站起身;
便见御榻之上,窦太后已是在宫人的搀扶下站起身,退到御榻一侧,将御榻整个让给了刘胜。
待刘胜昂起头,露出那张遍布泪痕的稚嫩面庞,百官才再行跪拜。
“臣等,参见陛下~~~”
“惟愿陛下千秋万代,长乐未央~”
“惟愿大行皇帝佑我汉祚,万世不衰,传延不绝~”
百官音落,不多不少三息之后,御榻上的刘胜也含泪起身;
灼灼目光在殿内百官身上依次扫过,方拱起手,对百官躬身一还礼。
并未开口唱喏,便就是转过身,走到一旁,自宫人手中接过窦太后的手臂,便又将祖母扶回御榻上坐下身。
这下,变成了窦太后坐在御榻正中央,刘胜却是侧身站在窦太后身旁。
就这简简单单一个举动,便已经是表明了刘胜的态度:朕虽继位,然朝政大权,仍掌于太后之手!
体味到刘胜这一层用意,百官自再一拜,以表明自己完全遵从大行皇帝刘启、新君刘胜的决定。
百官直起身,汲黯悠长的声线便再次响起。
“陛下诏谕~”
“百官跪迎~~~”
汲黯话音落下,才刚直起身的百官,便再一次齐刷刷跪了下去。
“朕未冠之年而承宗庙、社稷之重,此眇眇之身以临天下元元,实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幸有长者代掌朝权,又有忠义之士效力于旁者,此诚先祖庇佑、实天下之大幸也。”
“虽未掌政临朝,亦以此诏谕,乃告天下:”
“——大行皇帝驾崩,朕心甚哀,乃令天下地方郡国:其举国丧。”
“爵公士上、公乘下者,早晚啼哭各十,期七日;”
“爵公乘上、关内侯下,或秩百石上者,早晚啼哭各三十,期十五日;”
“爵关内侯上、秩千石上,又诸刘宗亲、宗人,早晚啼哭各五十五,期五十五日。”
“奉大行皇帝遗训,停棺七日而葬阳陵,乃使临江、河间、江都诸王即发长安,以奔父丧。”
“尊:皇太后窦氏为太皇太后;”
“尊:皇后贾氏为皇太后;”
“尊:馆陶长公主嫖为太长公主;”
“拜:故太子太傅建陵侯卫绾为皇帝太傅,去左丞相职,暂领中尉;”
“魏其侯、章武候、南皮侯,各溢封食邑千户;”
“敕:太后贾氏兄贾贵为忠武侯,食邑五百户。”
···
“大行皇帝驾崩,朕心甚哀,乃令朝堂有司共议,择一美谥,以论定大行皇帝之功过;”
“大行皇帝平灭吴楚,去我汉家诸侯不恭之弊,功虽不及太祖高皇帝,亦差之未多。”
“乃令奉常、宗正有司,论定大行皇帝之庙乐,以慰大行皇帝在天英灵······”
(本章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最新章节,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最新章节,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