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明末 第三百九十一章:割据

小说:风起明末 作者:罗小明 更新时间:2024-12-26 18:48:55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汉中卫报,去年灾害虽急,所幸总镇先见之明,修水利,挖深井,大部分田地还能有所产出,因此受灾影响不重。”

  “按照总镇之前所命,各所都有提前囤积粮草,从开春至冬时,镇下百姓兵丁衣食尚能富足。”

  武平卫,正厅,陈望坐在首座之上,听着陈功的汇报。

  厅内,赵怀良、黄龙、张二,陈鸣、陈衡等一众汉中军内的将校分坐于两侧。

  “自去年夏季起始,自北部西安府、凤翔府、巩昌府等地,往汉中府逃难而来灾民难以尽数。”

  陈功站在厅下,没有避讳,一五一十的将汉中发来的回报念了出来。

  在座的众人,赵怀良、黄龙、张二对于陈望的目的,都是心知肚明。

  赵怀良是最初在陕西的时候便已经跟着陈望的。

  黄龙、张二两人反叛高迎祥之后,不容于起义军,又被官兵排挤,最后是陈望接纳了他们。

  而且事到如今,这些年来,他们做的这些事情也让他们早就没有了退路,只能跟着陈望一条路走到黑。

  陈鸣、陈德等人则是和陈望同宗同族的本家,自然不用避讳。

  如今汉中镇内,包括卫军之中,基本上能做到千总一级的,不是姓陈,就是姓胡。

  只有少数几人,是因为战功卓著,才升为千总。

  任人唯亲的坏处,陈望自然是知晓。

  但是眼下这种情况,陈望需要完全靠的住人来,来掌控汉中镇这一支强军。

  “各关守兵统计汇总,截至今年正月十五,逃难者总数已经多达十万人。”

  陈望眼眉低垂,没有言语。

  陕西,可以说是明末最为艰难的一个省份。

  受灾最重,动乱最凶,兵祸最沸。

  有碑文记:

  盖自累朝以来,饥荒年岁止见牛米三钱。

  倍增七钱者,余等痛此,遭逢尚谓稀有之事。

  岂料崇祯八、九年来蝗、旱交加。

  浸至十三、四年,天降大饥。商洛等处稍康。

  四外男妇奔走就食者、携者、负者、死于道路者不计其数。

  万状疾楚,细陈不尽。

  余等菜囊、糠食,幸得生全。

  出此大劫,回思苦状,可伤可畏,日夜难忘。

  以故纠众,同心立石谨志,后之者考古君子览焉。

  “陕西大疫仍在持续,麦米每斗已至价二两四五钱。”

  “麦米价格被陕、晋两地商贾所控,同心行输送粮米一万三千石入陕,难以上市,只能卖于陕晋商贾,去除损耗,计得白银二十三万七千两。”

  同心行是陈望当初到郧阳府城后,开设的商行。

  商行上下除去力夫之外的基层人员之外,一应管理人员都是监察所内的干事充任。

  商行一开始草创时,只是专门负责与郧阳山区的一众山民聚集地交易。

  经过了不少时日的发展,为了应对越来越大的缺口和需要,正在开始的不断转型。

  现在的同心行,主营粮米贸易,次要经营矿产百货,以供应汉中镇军器局所需。

  “监察所报,各乡镇无粮市人,民死十之七八。”

  “邑西关有人市年少妇人,价竟不及千钱。”

  “有饭一食易一妻,米一升易一婢者。”

  陈功看着手中的文册叹息了一声。

  念到最后,他也是有些难以言语下去。

  厅内众将也是沉默不语,众人大多都是穷苦出身,灾年之时,也曾挣扎求生。

  陈胡两氏在辽东虽然曾是地方大族,但是广宁之败后退入山海关内后,田地财产几乎损失殆尽,两族也为生计奔波挣扎。

  当时两家青壮之所以多投军入伍,就是因为需要银钱安家养族。

  虽不曾卖儿卖女,但是也曾卑躬屈膝,艰难度日。

  多少也能感同身受。

  “晋商……”

  陈望眼神阴鸷,眸光似冰。

  清国之所以能够入主中原,离不开晋商的支持。

  自辽东动乱以来,明廷多次想要以经济封锁限制后金的发展。

  但是因为晋商暗中不断的向着后金输送粮草等军事物资,皆以失败告终。

  甚至于晋商还在暗中传递军事情报,协助后金入侵。

  “商会运粮到西安府内,沿途遭遇劫匪多次,其中不少的队伍训练有素,明显不是等闲匪盗。”

  陈功按着手中的文册,看向陈望说道。

  “运到西安之后,粮食几次三番就要被直接扣下,最后还是打出了我们汉中镇的名号,以及陕西都指挥使司的帮助,最后折中由城中商贾收购。”

  陈望双目微凝,在汉中府内他可以一家独大,但是过了汉中府,情势就发生了变化。

  西安卫的指挥使是罗桂忠,当初在淳化之时,那个带兵援助过他的罗桂忠。

  淳化之战后,陈望因功直接升为了游击。

  罗桂忠也分润军功升了一级,后来孙传庭整顿卫所,提拔罗桂忠成了西安前卫的指挥使。

  当时汉中卫军器局草创之时,也是借助者罗桂忠的路子,迁来一批军匠。

  数年已过,如今的罗桂忠因为战功,加上经营,已经成为了陕西都指挥使司的都指挥同知。

  这其中,自然也是有陈望的支持。

  “罗桂忠那边,应该知道那些商贾的底细吧?”

  陈望端起茶杯,拿起了杯盖,轻泯了一口,语气平淡的问道。

  “监察所那边,已经将当时施压的商贾底细查出,文档已经收集于监察所厅内。”

  “传信给知礼,点出两家,安排军中好人,从监察所调一批人,再找罗桂忠要一批人。”

  陈望毫不掩饰语气中的杀意。

  陕西如今一团乱麻,李自成在西北搅动风云,三边兵马齐聚西北,如何能够管得到西安府来?

  乱世风云起四方,还以为是文官当道的时候?

  这些人还以为现在是原先的时代,还是老黄历的时候。

  “既然不知天高地厚,那就就给他们一个刻苦铭心的教训!”

  陈望语气森冷,毫不留情。

  “要是他们上京告状?”

  陈功停顿了片刻,问道。

  “那就再杀。”

  “杀到他们低头为止,杀到他们服软为止。”

  “看到底是他们的骨头硬,还是我们手中的刀兵利。”

  “每年再拨给监察所白银五千两,让监察所从各地绿林、市井、镖局招募技击好手,专职刺杀买凶之事。”

  陈望眼神冰冷,轻描淡写之间便已经是定下了数千人的生死。

  灾荒年间,恶意囤粮的奸商恶贾,本就该死。

  “此事揭过,日后行事,皆依此例处理,无需在乎影响。”

  陈望放下了手中的茶杯,如今他羽翼已丰,很多时候已经无需再依照规矩办事。

  “汉中军器局报,军工制作已经全面应用水力锻锤。”

  “从河南九卫三所的军器局以及开封的杂造局甄选的工匠,通过同心行的商路已经输送过去了一批。”

  本作品由六九書吧整理上传~~

  “现今汉中军器局,共有工匠两千三百六十七人,每月可产明甲六百领,海誓铳三千三百杆,合格铳刺每月可产已经超过一千。”

  “镇内,第二、第三、第六正兵营,郧阳社兵、合计一万七千三百一十一人,已经完成基本换装,正在进行第四次大规模整训。”

  在官面上,汉中镇下仍然用的镇戍营兵制中的正兵营、援兵营、奇兵营说法。

  但是在汉中镇镇内系统,已经是沿用新制。

  汉中镇下原有的五营兵马,分别是陈望直领的正兵营,陈功和周遇懋两名参将所领的两个援兵营,以及黄龙和张二两人所领的两个游兵营。

  改革的新军制,陈望废除了正、奇、援、游命名的方法,直接用数字命名,同时将步兵营统称为正兵营。

  现在的第二、第三正兵营,就是原先陈功和周遇懋麾下的援兵营。

  这两支部队,一直在汉中府和郧阳府一带,没有频繁的调动。

  如今的汉中镇,陈望交给了胡知礼统带。

  胡知礼如今掌管军法处,兼管监察所,对于地方监察,以及控制力极强。

  第二正兵营,现在由胡知礼代管,整个汉中府内卫军,也由胡知礼直辖。

  第三正兵营则是由周遇懋管辖,同时兼管湖广六营,围攻襄阳城。

  襄阳城仍然在张献忠军的手中把持,襄阳城按照原定的计划,已经成为了后续汉中镇新兵的练兵场。

  两营各有四千余人,合计八千军兵。

  至于第六正兵营,是兵额之外招募的新营,共计有五千人。

  兵源是从各地卫所之中挑选的健勇,还有从普通百姓之中征募而来的青年,队伍中士兵的年龄都在二十岁上下。

  郧阳社兵是征收各处的山民入伍,征召了共计四千余的山民,发放武器作为社下联防的社兵。

  借助权力的真空,还有拿到的郧阳府舆图,在打通了各处山区的联系之后,郧阳府这块肥肉已经被陈望放进了碗中。

  这些山民组成的社兵,让陈望进一步加强了对于郧阳山区的掌控。

  第六正兵营,相当一部分的军兵,都是郧阳山区征召而来的。

  现在的汉中镇,一共有六个正兵营,一个骑兵营。

  分别是第一到第六正兵营,还有近卫第一骑兵营。

  第一正兵营有五千人,其余四个正兵营各有四千,

  合计七营,共计已经有两万九千多人。

  超过朝廷定下兵额整整一万四千人,几乎一倍。

  如此多的兵马,就是放到九边也不算少了。

  在这个各镇营兵都是普遍缺额的情况下,超额如此之多,无疑是异类中的异类。

  不过在纸面和明面上,汉中镇还是只有一万五千多的营兵领饷。

  “镇下卫军的情况如何?”

  镇内营兵的情况,陈望比较清楚。

  胡知礼经常会发来信息汇报镇内的情况,营兵的训练和军备可谓是第一要务。

  “按照目前军器局的产出,等到今年年底,便可以对镇内一万两千名卫军完成换装。”

  陕西北部和中部受灾严重,大量的难民被迫涌入汉中府内。

  这些难民在确保没有疫病之后,被陆续放入关内。

  各地的卫所也因此扩招了不少的人员。

  如今的汉中卫正军人数已经达到了一万两千人,公分四营。

  番号直接沿用镇内番号,为第七、八、九、十正兵营。

  也就说陈望如今手握的直辖兵马,已经超过了四万五千人。

  连带间接控制的湖广六营、河南新军七营、开封社兵合计的三万六千人,总兵力已经超过八万。

  算上高谦、陈永福、陈德等人统领的一众河南营兵,总兵力可达九万余众。

  郧阳山区大量的山民也在陈望手段并用的情况之下,名正言顺的走出了山区,进入汉中府或是郧阳府成为了农夫,在陈望新收的土地上耕种,作为屯民。

  陈望如今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地主、大豪强。

  汉中府和郧阳府、襄阳府,在三十六营的流寇将汉中府和郧阳府、襄阳府打烂之后,陈望成为最大的获利者。

  如今三府内超过半数的土地,都被陈望收归囊中。

  要么是私人的名义,要么则是用卫所的名义。

  两府的卫所、巡检等一系列官方机构,都被陈望所控。

  矿山、湖泊、森林,也都被陈望所攥取在手。

  除此之外,陈望在河南诸府也控制着大量的田地。

  那些田地都是被陈望用各种各样的名义,或者是实际控制于手中。

  用的手段很简单,但是也很有消息,无外乎巧取豪夺四字。

  明朝官方现今对于地方薄弱的控制力,给了陈望徐徐发展的机会。

  陈望甚至还在两府之间设关收税,来往过路的所有商行在经过郧阳和汉中都必须要交足商税。

  不交税自然也是可以,但是沿途山林密布,“盗匪”众多,能不能安全通过就跟汉中镇没有关系了。

  正是依靠着这些收入,才能让陈望养起手底下如此规模的军队,而且还有所富裕。

  陈望很清楚。

  要想扫清六合,荡平八荒,九万人,还远远不够。

  不过。

  九万人。

  已经可以让他在如今这个混乱的时局,完成事实上的割据。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风起明末,风起明末最新章节,风起明末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