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徭役,还减赋税地租,难怪这中土之民如此富足闲散。”
看着沿街且满载丝绢粮米而过的绿水,酒井家次听后忍不住先对增田长盛说起了自己心中的感想,且问着增田长盛:“你说,我们将军能做到让本州也这么富足吗?”
增田长盛对此苦笑,然后看向正拱手行礼的两小孩说:
“甚难!他们的富庶在于无论是耕织还是教化皆在我们之上,所以才能人人闲逸却又人人多才知礼。”
“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天朝上国,无论文治武功皆远高于我们,只沉醉于争权与杀戮的我们与之相比,被称为蛮夷也不完全是轻蔑。”
也不知道是因为本就学习了汉文化,还是人类慕强的本性。
增田长盛现在似乎真的对大明开了滤镜,也似乎是在发自内心且尽量客观的表达自己的感受。
反正,增田长盛陡然说出了自己倭人就该是蛮夷的话来。
这时,酒井家次则突然问着老船夫:“船家,你为何还要出来挣钱,不在家歇着?”
“闲不住!”
“辛苦惯了,突然不用辛苦,还是很难受的。”
老船夫回了几句后就继续唱起江南民歌来。
酒井家次没再说什么。
这时,对岸官道上突然传来了哐当哐当的铁轮声和哒哒的马蹄声。
酒井家次不禁循声一看。
然后,他就看见,居然有数匹大马出现在眼前,且正拉着一又长又大的铁车在木轨上飞奔。
而铁车车厢里,有美若天仙的女子正将手撑在车窗边围炉而坐,也有锦衣华服的男子正捋着胡须对窗而视。
“真正是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这就是上国,若能投生于此,哪怕不为人,只为牛马亦足矣!”
增田长盛这时还忍不住感叹了起来。
酒井家次倒是没有增田长盛这样的感叹,只问着这老船夫:“这是什么车?”
“马拉列车!本朝将作寺新出的,现在多为官差贵眷使用,要是舍得给钱,平民也可以上去,但没有必要。”
老船夫说道。
酒井家次听后不禁喃喃道:“能在木头上跑这么大的车,这是怎么做到的。”
正在酒井家次沉思的时候,他们的船就靠了岸,增田长盛和酒井家次等也就上了岸。
“每人一钱银元,这么贵?”
但就在增田长盛付船钱时,却发现大明的坐船钱贵的离谱,酒井家次更是忍不住说了这么一句,且问着这老船夫:
“这是欺负我们倭人吗,知道一钱银元可以在我们江户买多少米了吗?!”
“你们这些倭人懂什么,在别人都在玩的时候,我还为人撑船为的是什么?”
“难得真的就只是因为闲不住,还不就是因为做这份行当,比干其他杂活值得!”
“以前倒是便宜,驾船的还都是年轻船娘,但现在是什么时代?是新礼的时代!”
“现在没谁会为了几个铜板辛苦一天,就这一两钱的生意,还是因为我这样的人闲不住才愿意干,不然,只会更高!”
这老船夫瞅了增田长盛一眼,然后就呵呵一笑地说起来。
增田长盛等人听后也只得给了银子,而不敢不守这里的规矩。
“这中土物价虽然都很便宜,但涉及到人的价格就特别的贵,之前请的力夫,现在用的船夫,都比在江户招个武士贵。”
酒井家次还因此对增田长盛吐槽起来。
而没多久,增田长盛和酒井家次就进了南都城。
他们在感叹南都繁华,尤其是看见玲珑宝塔而大感惊骇的同时,却也在南都城发现有士民拦官的情况。
“贪吏无辜逮拿本县小民,瞒征已革之税,老父母若还不做主,一味以要进京朝觐为由拖延不为,我等恐不能阻止愤民,而将老父母也定为同党,有窝藏元凶巨恶之嫌。”
“请老父母下轿!”
“请老父母下轿!”
……
增田长盛和酒井家次等因此亲眼看见,一众士子正领着许多百姓拦住了立有“上元正堂”等仪仗牌的上元知县舒应富的仪仗,且当街高喊起来,还押着一被五花大绑的吏员。
很快。
增田长盛和酒井家次就又看见,这知县舒应富还真的瑟瑟发抖地从轿中走了出来,一边捻着汗一边言道:
“这事,本县确实不知情,但本县现在的确诸事繁琐,无暇处理这些事,但既然民情如此,本县也只得挤出时间来办,且请诸位乡民将此贪吏押往县衙大牢,本县这就升堂问案。”
“多谢老父母!”
增田长盛见此不由得问着一旁边的汉人:“敢问这位大爷,这些民为何这么不怕官?”
“为什么要怕?”
“别说是知县,就是巡抚也敢拦!”
“甚至只要有理由,不嫌麻烦的话,还敢锁他们进京去向皇上告状呢。”
这汉人回道。
酒井家次听后不由得在一旁问道:“庶民如此刁蛮,如何管得好?”
“伱这是说的什么话?”
“我们百姓哪里刁蛮?”
“大家都是识文断字的,按照太祖爷所定《大诰》与圣旨条例合法争讼而已!又非打砸抢烧,更没有凌虐殴打官吏。”
这汉人很是无语地回了起来,且道:
“再说,我们要是不在厂卫的帮助下,强势一些,这些狗官永远都不会把新政推行下来!”
“对他们有好处的事,他们比谁都积极,对百姓有好处的事,你要是不争不闹,他就算不能阻止,也会变着法的为难你!”
“这都是我们在圣天子即位后履行善政成功的经验,用大珰们的话说,要君民配合才能惠民强国。”
“果然这上国之民就是不一样!”
增田长盛从旁听后不由得在这之后就对酒井家次说了这么一句。
酒井家次跟着附和道:“现在想想,还是我们江户之民恭顺许多,也绝不会出现这种乱尊卑的事,他们只会为服务贵族与武士而感动荣幸!”
“是啊,这里虽然很富庶,武人也很受优待,但悍民实在是太多,以至于为政者畏民如虎。”
增田长盛跟着附和道。
酒井家次也继续说道:“懒民也很多,不如我们江户之民勤奋,以至于人力用价奇贵,所以什么免徭役、低赋税是不值得我们幕府效仿的,不然底下各藩只会更乱!”
增田长盛也继续点头:“没错,这里其实也没那么好,若是为小民为军士还可,但若为官还不如待在江户,在江户至少尊卑有序,如果我们江户照这样改,只会亡我大和之礼;但不这样改,恐会亡国啊。”
“礼都没有了,要国何用?”
酒井家次直接问了增田长盛一句,且道:“还不如不改!”
增田长盛很是赞同地附和说:“没错!不如不改,最多尽量示好明国,以拖延亡国之日,果然我们的幕府将军也是英明的,知道我们小国和他唐人之大国不一样,与其学明国皇帝改制,不如学朝鲜李氏向明国皇帝示好。”
“他们所用的器物倒是可效仿一下。”
酒井家次看着停在南都城外的马拉列车,再次说了一句,且又看向增田长盛道:“还有农耕织染之技,造屋治水之法,但无论如何,我大和的传统不能丢,安民之礼不能废。”
增田长盛点了点头:“没错,我们当坚持自己的治国之道,只学其术即可,毕竟两国情况不同,而且只要大明皇帝愿意承认我们将军的地位,不承认足利的地位,我们应继续坚持闭关禁海,以免小民受明国如今的文化影响。”
……
“有些糟粕之礼,当弃就要弃!”
“本朝之礼源自周礼,后经孔、荀等发扬,乃至到现在程朱、陆王,一直在演变,与时而新。”
“但有一点未变,那就是礼要关乎敬与仁。”
“故像杀子奉母,并不合礼,乃至以守节之名逼寡妇自缢或守贞亦非礼!”
“夫在有夫妻之礼要守,夫亡本就意味着夫妻之礼已无,只存有父母子嗣之礼,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故不当结果性命,为了子嗣能得到养育而改嫁,乃彰仁爱,亦非不守礼。”
在增田长盛和酒井家次在看见大明诸多情况而认为自己幕府未来还是不应做太大改变时,大明未来的君主,即太子朱常浛则正在被李贽疯狂灌输礼法当求变。
李贽甚至对太子直言,说从礼肇始于周开始就一直在变,一直在合乎时宜的变。
朱常浛听得倒是很受触动。
结合历史,再加上李贽这种儒家另类灌输的新想法,让才十来岁的他更加笃定礼这个东西是要常变的。
只是同样负责教朱常浛的朱赓对此则很不能接受,而当即抨击李贽,说:“殿下,李贽哗众取宠之辈,变乱礼法,蛊惑人心,当请陛下旨诛之!”
“殿下,臣认为李贽不当诛,李贽若因此而被诛,新礼则不存,议礼乃国之大事,不能不让人言。”
焦竑则表达了不同意见。
朱赓听后只得沉默。
朱常浛则对此没有多言,只看向李贽:“李师傅,继续讲吧。”
(本章完)
看着沿街且满载丝绢粮米而过的绿水,酒井家次听后忍不住先对增田长盛说起了自己心中的感想,且问着增田长盛:“你说,我们将军能做到让本州也这么富足吗?”
增田长盛对此苦笑,然后看向正拱手行礼的两小孩说:
“甚难!他们的富庶在于无论是耕织还是教化皆在我们之上,所以才能人人闲逸却又人人多才知礼。”
“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天朝上国,无论文治武功皆远高于我们,只沉醉于争权与杀戮的我们与之相比,被称为蛮夷也不完全是轻蔑。”
也不知道是因为本就学习了汉文化,还是人类慕强的本性。
增田长盛现在似乎真的对大明开了滤镜,也似乎是在发自内心且尽量客观的表达自己的感受。
反正,增田长盛陡然说出了自己倭人就该是蛮夷的话来。
这时,酒井家次则突然问着老船夫:“船家,你为何还要出来挣钱,不在家歇着?”
“闲不住!”
“辛苦惯了,突然不用辛苦,还是很难受的。”
老船夫回了几句后就继续唱起江南民歌来。
酒井家次没再说什么。
这时,对岸官道上突然传来了哐当哐当的铁轮声和哒哒的马蹄声。
酒井家次不禁循声一看。
然后,他就看见,居然有数匹大马出现在眼前,且正拉着一又长又大的铁车在木轨上飞奔。
而铁车车厢里,有美若天仙的女子正将手撑在车窗边围炉而坐,也有锦衣华服的男子正捋着胡须对窗而视。
“真正是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这就是上国,若能投生于此,哪怕不为人,只为牛马亦足矣!”
增田长盛这时还忍不住感叹了起来。
酒井家次倒是没有增田长盛这样的感叹,只问着这老船夫:“这是什么车?”
“马拉列车!本朝将作寺新出的,现在多为官差贵眷使用,要是舍得给钱,平民也可以上去,但没有必要。”
老船夫说道。
酒井家次听后不禁喃喃道:“能在木头上跑这么大的车,这是怎么做到的。”
正在酒井家次沉思的时候,他们的船就靠了岸,增田长盛和酒井家次等也就上了岸。
“每人一钱银元,这么贵?”
但就在增田长盛付船钱时,却发现大明的坐船钱贵的离谱,酒井家次更是忍不住说了这么一句,且问着这老船夫:
“这是欺负我们倭人吗,知道一钱银元可以在我们江户买多少米了吗?!”
“你们这些倭人懂什么,在别人都在玩的时候,我还为人撑船为的是什么?”
“难得真的就只是因为闲不住,还不就是因为做这份行当,比干其他杂活值得!”
“以前倒是便宜,驾船的还都是年轻船娘,但现在是什么时代?是新礼的时代!”
“现在没谁会为了几个铜板辛苦一天,就这一两钱的生意,还是因为我这样的人闲不住才愿意干,不然,只会更高!”
这老船夫瞅了增田长盛一眼,然后就呵呵一笑地说起来。
增田长盛等人听后也只得给了银子,而不敢不守这里的规矩。
“这中土物价虽然都很便宜,但涉及到人的价格就特别的贵,之前请的力夫,现在用的船夫,都比在江户招个武士贵。”
酒井家次还因此对增田长盛吐槽起来。
而没多久,增田长盛和酒井家次就进了南都城。
他们在感叹南都繁华,尤其是看见玲珑宝塔而大感惊骇的同时,却也在南都城发现有士民拦官的情况。
“贪吏无辜逮拿本县小民,瞒征已革之税,老父母若还不做主,一味以要进京朝觐为由拖延不为,我等恐不能阻止愤民,而将老父母也定为同党,有窝藏元凶巨恶之嫌。”
“请老父母下轿!”
“请老父母下轿!”
……
增田长盛和酒井家次等因此亲眼看见,一众士子正领着许多百姓拦住了立有“上元正堂”等仪仗牌的上元知县舒应富的仪仗,且当街高喊起来,还押着一被五花大绑的吏员。
很快。
增田长盛和酒井家次就又看见,这知县舒应富还真的瑟瑟发抖地从轿中走了出来,一边捻着汗一边言道:
“这事,本县确实不知情,但本县现在的确诸事繁琐,无暇处理这些事,但既然民情如此,本县也只得挤出时间来办,且请诸位乡民将此贪吏押往县衙大牢,本县这就升堂问案。”
“多谢老父母!”
增田长盛见此不由得问着一旁边的汉人:“敢问这位大爷,这些民为何这么不怕官?”
“为什么要怕?”
“别说是知县,就是巡抚也敢拦!”
“甚至只要有理由,不嫌麻烦的话,还敢锁他们进京去向皇上告状呢。”
这汉人回道。
酒井家次听后不由得在一旁问道:“庶民如此刁蛮,如何管得好?”
“伱这是说的什么话?”
“我们百姓哪里刁蛮?”
“大家都是识文断字的,按照太祖爷所定《大诰》与圣旨条例合法争讼而已!又非打砸抢烧,更没有凌虐殴打官吏。”
这汉人很是无语地回了起来,且道:
“再说,我们要是不在厂卫的帮助下,强势一些,这些狗官永远都不会把新政推行下来!”
“对他们有好处的事,他们比谁都积极,对百姓有好处的事,你要是不争不闹,他就算不能阻止,也会变着法的为难你!”
“这都是我们在圣天子即位后履行善政成功的经验,用大珰们的话说,要君民配合才能惠民强国。”
“果然这上国之民就是不一样!”
增田长盛从旁听后不由得在这之后就对酒井家次说了这么一句。
酒井家次跟着附和道:“现在想想,还是我们江户之民恭顺许多,也绝不会出现这种乱尊卑的事,他们只会为服务贵族与武士而感动荣幸!”
“是啊,这里虽然很富庶,武人也很受优待,但悍民实在是太多,以至于为政者畏民如虎。”
增田长盛跟着附和道。
酒井家次也继续说道:“懒民也很多,不如我们江户之民勤奋,以至于人力用价奇贵,所以什么免徭役、低赋税是不值得我们幕府效仿的,不然底下各藩只会更乱!”
增田长盛也继续点头:“没错,这里其实也没那么好,若是为小民为军士还可,但若为官还不如待在江户,在江户至少尊卑有序,如果我们江户照这样改,只会亡我大和之礼;但不这样改,恐会亡国啊。”
“礼都没有了,要国何用?”
酒井家次直接问了增田长盛一句,且道:“还不如不改!”
增田长盛很是赞同地附和说:“没错!不如不改,最多尽量示好明国,以拖延亡国之日,果然我们的幕府将军也是英明的,知道我们小国和他唐人之大国不一样,与其学明国皇帝改制,不如学朝鲜李氏向明国皇帝示好。”
“他们所用的器物倒是可效仿一下。”
酒井家次看着停在南都城外的马拉列车,再次说了一句,且又看向增田长盛道:“还有农耕织染之技,造屋治水之法,但无论如何,我大和的传统不能丢,安民之礼不能废。”
增田长盛点了点头:“没错,我们当坚持自己的治国之道,只学其术即可,毕竟两国情况不同,而且只要大明皇帝愿意承认我们将军的地位,不承认足利的地位,我们应继续坚持闭关禁海,以免小民受明国如今的文化影响。”
……
“有些糟粕之礼,当弃就要弃!”
“本朝之礼源自周礼,后经孔、荀等发扬,乃至到现在程朱、陆王,一直在演变,与时而新。”
“但有一点未变,那就是礼要关乎敬与仁。”
“故像杀子奉母,并不合礼,乃至以守节之名逼寡妇自缢或守贞亦非礼!”
“夫在有夫妻之礼要守,夫亡本就意味着夫妻之礼已无,只存有父母子嗣之礼,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故不当结果性命,为了子嗣能得到养育而改嫁,乃彰仁爱,亦非不守礼。”
在增田长盛和酒井家次在看见大明诸多情况而认为自己幕府未来还是不应做太大改变时,大明未来的君主,即太子朱常浛则正在被李贽疯狂灌输礼法当求变。
李贽甚至对太子直言,说从礼肇始于周开始就一直在变,一直在合乎时宜的变。
朱常浛听得倒是很受触动。
结合历史,再加上李贽这种儒家另类灌输的新想法,让才十来岁的他更加笃定礼这个东西是要常变的。
只是同样负责教朱常浛的朱赓对此则很不能接受,而当即抨击李贽,说:“殿下,李贽哗众取宠之辈,变乱礼法,蛊惑人心,当请陛下旨诛之!”
“殿下,臣认为李贽不当诛,李贽若因此而被诛,新礼则不存,议礼乃国之大事,不能不让人言。”
焦竑则表达了不同意见。
朱赓听后只得沉默。
朱常浛则对此没有多言,只看向李贽:“李师傅,继续讲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