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燕京青年报》的高级记者,李向阳在报社内是有一定话语权的,要不然也没办法在最早的一片骂声当中,发文力挺林为民。
当然了,在第一篇文章发表之后,整件事情就已经脱离了他作为一个记者的掌控了。
李向阳对林为民最早的印象是《尤拉之死》,这部短篇在发表当时风格独树一帜,令人过目难忘。
林为民主导的《当代》83年第一期推出的所谓“先锋”,他觉得《尤拉之死》可能更适合这个称呼一点。
其后便是几部谍战,偏向类型化创作风格,但质量上乘,让李向阳一度以为林为民准备在这条道路上一去不复返,可没想到林为民转身便掏出了《霸王别姬》。
这部在李向阳看来,应该算是林为民写作生涯中的一个转折点。
不同于之前写的谍战《潜伏》、《悬崖》这一类的谍战,也不同于市面上一般的伤痕。
《霸王别姬》完美的将艺术性和可读性融于一体,透着一股既亲近又厚重的味道。
他不认为这是一部史诗级的作品,但它可能是一部在当代文坛难以取代并且会一直流传下去的一部经典之作。
跟《霸王别姬》的惊艳相比,林为民发表在《钟山》上的长篇《有话好好说》无论是成绩上,还是从评价上都显得平平无奇。
但这部却是李向阳在林为民那么多的作品当中最喜欢的一部。
《有话好好说》讲的事其实很简单,就是沟通两个字。
在当今的中国文坛,不缺那些愿意写厚重史诗的作家,也不缺追求深刻思想的作家,缺的正是林为民这种对于生活细微之处充满探究欲望的作家。
那些崇高美好的东西固然值得歌颂,可平头老百姓的普通日子就不值得了吗?
李向阳认为,这个年代的很多作家,缺的就是林为民这一份踏实和对于普通老百姓的亲近。
到了八三年之后,《套马人》发表,三十万字的长度是林为民作品当中少见的大部头。李向阳看完后的第一个感受是,林为民已经进入了创作的成熟期。
很多年轻作家,在最开始创作之路的时候,往往要花上几年甚至是十几年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之后,他们逐渐走向成熟。
可是,林为民不同。
《潜伏》、《悬崖》陆续发表,他已经惊人的速度完成了在文学创作道路上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
之后的《风声》、《霸王别姬》他已经有了闲庭信步的趋势。
《有话好好说》,他在试图寻找新的风格和突破。
《套马人》便是他这种尝试的良好反馈,在李向阳看来,《套马人》的诞生和发表,是林为民走向创作成熟的标志,也是将他与国内其他中青年作家区分开的重要里程碑。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因为很多创作者,他们创作的首先取材是通过身边的人、事、物,他们过去的经历,他们身边人过去的经历。
但《套马人》不是这样,这部从题材到内容,与林为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可谓风马牛不相及,可林为民却能够通过文笔弥补这种认知和经验上的缺点,用三十万字的篇幅为广大读者塑造了一个波澜壮阔、起伏跌宕的友情故事。
这样的构思能力,何等强大?这样的文笔,何等优秀?
更不需要说林为民在《套马人》所体现的作者思维,已经远远超脱了很多青年作家在作品当中充斥着主观意识的评论、控诉。
跟那些不成熟的创作者相比,林为民的笔触冷静、克制,但又不失睿智和温情。
在看到《套马人》的中后段时,李向阳一度以为林为民可能会选择给巴音一个因果循环的结局,又或者是一个温暖和谐的结局。
但林为民的选择出乎了他的意料,李向阳相信,也出乎了大多数人的预料。
结局是巴特尔的阿来夫看似接受了巴音,可这个圆满结局却是讥讽式的。
巴音这个人物一下子便脱离了传统意义上好人或者坏人的评价,变的立体和生动起来,作为的绝对主角,让人又爱又恨。
李向阳看完只有一个感觉,巴音这个人物,写活了。
不同于程蝶衣那种先天就带着让人惊艳的“不疯魔不成活”的人设,巴音这样自私自利却良心未泯的形象才是生活中的大多数。
林为民笔下的巴音,没有让读者一味讨厌,也没有狂热的喜爱。
“让人又爱又恨的巴音”,李向阳觉得这应该会是读者们阅读生涯当中一个难以忘记的人物。
笔尖在写完《套马人》之后停了下来,李向阳喝了一口茶,不知不觉茶水已经凉透了。
李向阳起身给自己换了一杯热茶,伏案时间长了,颈椎有些酸痛,他来到办公室的窗边,上午的时候林为民就是坐在这里接受的访问。
眼神望向窗外,李向阳的脑海中不禁陷入了回忆。
“那《追凶》呢?在你这个作者的眼中,《追凶》是一部怎么样的作品?”
“向阳兄,我先问问你吧,你觉得《追凶》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林为民没有直面李向阳的问题,而是反问道。
李向阳沉吟片刻,说道:“如果从传统的创作上来说,我觉得《追凶》是一部炫技之作,侧重叙事技巧,但忽略了故事的内涵和深度。”
“但是呢?”林为民的表情淡定,语气笃定。
李向阳轻笑起来,“但是我觉得,传统的创作观是一直不断被颠覆的。从唐传奇到明清,再到白话,包括国外的那些名著,哪一次我们接受到新鲜事物,不都是对于原有观念的一次冲击吗?”
林为民的笑容有些得意,显然李向阳的话说到了他的心里。
李向阳趁此机会继续道:“我听说伱创作《追凶》的原因就是为了推广先锋,这是真的吗?”
林为民轻轻点了点头,“可以这么说吧。”
“会不会觉得太功利了一些?”
“功利?为了推广先锋,就写了一篇先锋,这个叫功利?”
李向阳也发现了自己话中的漏洞,林为民道:“当年白话文与古文之争靠的是学生们和先生们打嘴炮吗?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话也喊了好几年了,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嘴上假把式,手上的才是真把式。”
林为民换了个坐姿,接着道:“任何一种文学类型,想要被大众所接受并熟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先锋不算什么独门绝技,我只是希望给广大读者朋友们带去一点新鲜的阅读体验,在这种类型的尚未被广为接受的时候,质量过硬的作品是推广的最好方式。”
李向阳颔首,表示赞同。
“为了推广先锋,你真是煞费苦心啊!那么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你觉得《追凶》是一部怎么样的作品呢?”
李向阳不愧是做记者的,绕了半天也没忘了自己的问题。
林为民思忖片刻道:“如果硬要说的,这部应该算是一种脑力游戏吧!”
“脑力游戏?”李向阳第一次听说这个新鲜的词汇。
“你是指华容道、数独这种游戏形式吗?”
“差不多。在我个人的粗浅理解里,文学绝不应该仅仅是苦大仇深的,它更不能只是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是它,寓教于乐是它,娱乐大众也是它。
将文学捧到高高的神坛上,不容亵渎是最可怕的。那不仅会让我们脱离人民群众,说句俗气点的话,也是断了我们这帮靠着爬格子谋生的人的后路。”
李向阳觉得这场采访越来越有意思了,他追问道:“所以说,《追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你和读者做的一次游戏。”
林为民嘴角弯出些许弧度,“我费的脑细胞可比读者们要多的多了。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伤痕、改革中的好作品可能很多,但我这个类型的,不会有太多的精品!”
“为什么?”李向阳问道。
林为民的脸上再次出现那种满是信心的自得,“因为这事儿,需要智商!”
李向阳脑子里想了很多答案,但唯独没想到居然会是这个,他不由得笑了出来,“为民,你这么说,可是要得罪一大帮人啊!”
林为民也跟着笑了起来,“我得罪的人还少吗?”
两人笑完,李向阳正色道:“确实,我光是看着《追凶》这部时就已经费了不少脑细胞,最后还是回头看了两遍之后才算弄明白其中的原委,更别说你这个作者在构思时要消耗多少心力了。”
“我倒不是针对伤痕或者是改革,而是在我们的固有创作观当中,经历这件事,或者说是经验这件事被看的异乎寻常的重要。
这种创作方式确实非常有效果,哪怕是没什么写作经验的人,只要文字和创作思路过关,一样能创作出不错的作品来。
但如果我们自诩专业作家的人,也一味的固守这种偏见,就是对自己固步自封的一种开脱。”
李向阳觉得不能在这个问题上纠缠太久,林为民有点要开炮的迹象。
“《追凶》就谈到这里吧,我们来聊聊《情人》怎么样?”
“我看了你之前的那些评论文章,写的挺不错的,也挺多的。今天我们还要聊《情人》?”
“好不容易采访到你这个作者,肯定要聊一聊的。聊到《情人》,就不得不提这部的创作初衷,姜子隆说这部是你答应已经过世的郭育稻同志才写的。”
林为民摇头,“这么说不太准确。的想法其实早就有了,后来老郭来燕京看病,临走前,说起来这辈子遗憾没写过一部长篇,才有了《情人》里面的‘郭玉道’。”
林为民没有往自己脸上贴金,如实描述了当时的情况。
“那段时间,我去陕西组稿。程忠实你知道吗?前两个月他的《蓝袍先生》还发在《当代》今年的第一期上。”
李向阳道:“我看过,这位的作品很不错。”
“可能我们这些以文字为生的人,多多少少都有这种情节,就是希望可以以文字名留青史。
我记得那时候我去程忠实家里跟他组稿,聊到兴起的时候,老哥拉着我的手说:但愿,但愿哇,但愿,但愿我能给自己弄成个垫得住头的砖头。让人感同身受啊!”
林为民的表情带着几分感叹,李向阳也面有戚戚。
接着又聊了些作品的话题,李向阳终于把话题引到了由《情人》所引发的这场风波。
“对于这几个月来的风波,你有什么想法,或者想说的话吗?”
林为民再次摇头,“那次在中央电视台见面的时候,你非让我说,我说让子弹飞一会。”
“现在呢?”
“现在啊,就让子弹接着飞吧。”
林为民说完这句话,李向阳的表情意味深长。
这话听着大气,可仔细咂摸咂摸,貌似没那么简单啊!
(本章完)
当然了,在第一篇文章发表之后,整件事情就已经脱离了他作为一个记者的掌控了。
李向阳对林为民最早的印象是《尤拉之死》,这部短篇在发表当时风格独树一帜,令人过目难忘。
林为民主导的《当代》83年第一期推出的所谓“先锋”,他觉得《尤拉之死》可能更适合这个称呼一点。
其后便是几部谍战,偏向类型化创作风格,但质量上乘,让李向阳一度以为林为民准备在这条道路上一去不复返,可没想到林为民转身便掏出了《霸王别姬》。
这部在李向阳看来,应该算是林为民写作生涯中的一个转折点。
不同于之前写的谍战《潜伏》、《悬崖》这一类的谍战,也不同于市面上一般的伤痕。
《霸王别姬》完美的将艺术性和可读性融于一体,透着一股既亲近又厚重的味道。
他不认为这是一部史诗级的作品,但它可能是一部在当代文坛难以取代并且会一直流传下去的一部经典之作。
跟《霸王别姬》的惊艳相比,林为民发表在《钟山》上的长篇《有话好好说》无论是成绩上,还是从评价上都显得平平无奇。
但这部却是李向阳在林为民那么多的作品当中最喜欢的一部。
《有话好好说》讲的事其实很简单,就是沟通两个字。
在当今的中国文坛,不缺那些愿意写厚重史诗的作家,也不缺追求深刻思想的作家,缺的正是林为民这种对于生活细微之处充满探究欲望的作家。
那些崇高美好的东西固然值得歌颂,可平头老百姓的普通日子就不值得了吗?
李向阳认为,这个年代的很多作家,缺的就是林为民这一份踏实和对于普通老百姓的亲近。
到了八三年之后,《套马人》发表,三十万字的长度是林为民作品当中少见的大部头。李向阳看完后的第一个感受是,林为民已经进入了创作的成熟期。
很多年轻作家,在最开始创作之路的时候,往往要花上几年甚至是十几年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之后,他们逐渐走向成熟。
可是,林为民不同。
《潜伏》、《悬崖》陆续发表,他已经惊人的速度完成了在文学创作道路上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
之后的《风声》、《霸王别姬》他已经有了闲庭信步的趋势。
《有话好好说》,他在试图寻找新的风格和突破。
《套马人》便是他这种尝试的良好反馈,在李向阳看来,《套马人》的诞生和发表,是林为民走向创作成熟的标志,也是将他与国内其他中青年作家区分开的重要里程碑。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因为很多创作者,他们创作的首先取材是通过身边的人、事、物,他们过去的经历,他们身边人过去的经历。
但《套马人》不是这样,这部从题材到内容,与林为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可谓风马牛不相及,可林为民却能够通过文笔弥补这种认知和经验上的缺点,用三十万字的篇幅为广大读者塑造了一个波澜壮阔、起伏跌宕的友情故事。
这样的构思能力,何等强大?这样的文笔,何等优秀?
更不需要说林为民在《套马人》所体现的作者思维,已经远远超脱了很多青年作家在作品当中充斥着主观意识的评论、控诉。
跟那些不成熟的创作者相比,林为民的笔触冷静、克制,但又不失睿智和温情。
在看到《套马人》的中后段时,李向阳一度以为林为民可能会选择给巴音一个因果循环的结局,又或者是一个温暖和谐的结局。
但林为民的选择出乎了他的意料,李向阳相信,也出乎了大多数人的预料。
结局是巴特尔的阿来夫看似接受了巴音,可这个圆满结局却是讥讽式的。
巴音这个人物一下子便脱离了传统意义上好人或者坏人的评价,变的立体和生动起来,作为的绝对主角,让人又爱又恨。
李向阳看完只有一个感觉,巴音这个人物,写活了。
不同于程蝶衣那种先天就带着让人惊艳的“不疯魔不成活”的人设,巴音这样自私自利却良心未泯的形象才是生活中的大多数。
林为民笔下的巴音,没有让读者一味讨厌,也没有狂热的喜爱。
“让人又爱又恨的巴音”,李向阳觉得这应该会是读者们阅读生涯当中一个难以忘记的人物。
笔尖在写完《套马人》之后停了下来,李向阳喝了一口茶,不知不觉茶水已经凉透了。
李向阳起身给自己换了一杯热茶,伏案时间长了,颈椎有些酸痛,他来到办公室的窗边,上午的时候林为民就是坐在这里接受的访问。
眼神望向窗外,李向阳的脑海中不禁陷入了回忆。
“那《追凶》呢?在你这个作者的眼中,《追凶》是一部怎么样的作品?”
“向阳兄,我先问问你吧,你觉得《追凶》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林为民没有直面李向阳的问题,而是反问道。
李向阳沉吟片刻,说道:“如果从传统的创作上来说,我觉得《追凶》是一部炫技之作,侧重叙事技巧,但忽略了故事的内涵和深度。”
“但是呢?”林为民的表情淡定,语气笃定。
李向阳轻笑起来,“但是我觉得,传统的创作观是一直不断被颠覆的。从唐传奇到明清,再到白话,包括国外的那些名著,哪一次我们接受到新鲜事物,不都是对于原有观念的一次冲击吗?”
林为民的笑容有些得意,显然李向阳的话说到了他的心里。
李向阳趁此机会继续道:“我听说伱创作《追凶》的原因就是为了推广先锋,这是真的吗?”
林为民轻轻点了点头,“可以这么说吧。”
“会不会觉得太功利了一些?”
“功利?为了推广先锋,就写了一篇先锋,这个叫功利?”
李向阳也发现了自己话中的漏洞,林为民道:“当年白话文与古文之争靠的是学生们和先生们打嘴炮吗?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话也喊了好几年了,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嘴上假把式,手上的才是真把式。”
林为民换了个坐姿,接着道:“任何一种文学类型,想要被大众所接受并熟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先锋不算什么独门绝技,我只是希望给广大读者朋友们带去一点新鲜的阅读体验,在这种类型的尚未被广为接受的时候,质量过硬的作品是推广的最好方式。”
李向阳颔首,表示赞同。
“为了推广先锋,你真是煞费苦心啊!那么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你觉得《追凶》是一部怎么样的作品呢?”
李向阳不愧是做记者的,绕了半天也没忘了自己的问题。
林为民思忖片刻道:“如果硬要说的,这部应该算是一种脑力游戏吧!”
“脑力游戏?”李向阳第一次听说这个新鲜的词汇。
“你是指华容道、数独这种游戏形式吗?”
“差不多。在我个人的粗浅理解里,文学绝不应该仅仅是苦大仇深的,它更不能只是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是它,寓教于乐是它,娱乐大众也是它。
将文学捧到高高的神坛上,不容亵渎是最可怕的。那不仅会让我们脱离人民群众,说句俗气点的话,也是断了我们这帮靠着爬格子谋生的人的后路。”
李向阳觉得这场采访越来越有意思了,他追问道:“所以说,《追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你和读者做的一次游戏。”
林为民嘴角弯出些许弧度,“我费的脑细胞可比读者们要多的多了。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伤痕、改革中的好作品可能很多,但我这个类型的,不会有太多的精品!”
“为什么?”李向阳问道。
林为民的脸上再次出现那种满是信心的自得,“因为这事儿,需要智商!”
李向阳脑子里想了很多答案,但唯独没想到居然会是这个,他不由得笑了出来,“为民,你这么说,可是要得罪一大帮人啊!”
林为民也跟着笑了起来,“我得罪的人还少吗?”
两人笑完,李向阳正色道:“确实,我光是看着《追凶》这部时就已经费了不少脑细胞,最后还是回头看了两遍之后才算弄明白其中的原委,更别说你这个作者在构思时要消耗多少心力了。”
“我倒不是针对伤痕或者是改革,而是在我们的固有创作观当中,经历这件事,或者说是经验这件事被看的异乎寻常的重要。
这种创作方式确实非常有效果,哪怕是没什么写作经验的人,只要文字和创作思路过关,一样能创作出不错的作品来。
但如果我们自诩专业作家的人,也一味的固守这种偏见,就是对自己固步自封的一种开脱。”
李向阳觉得不能在这个问题上纠缠太久,林为民有点要开炮的迹象。
“《追凶》就谈到这里吧,我们来聊聊《情人》怎么样?”
“我看了你之前的那些评论文章,写的挺不错的,也挺多的。今天我们还要聊《情人》?”
“好不容易采访到你这个作者,肯定要聊一聊的。聊到《情人》,就不得不提这部的创作初衷,姜子隆说这部是你答应已经过世的郭育稻同志才写的。”
林为民摇头,“这么说不太准确。的想法其实早就有了,后来老郭来燕京看病,临走前,说起来这辈子遗憾没写过一部长篇,才有了《情人》里面的‘郭玉道’。”
林为民没有往自己脸上贴金,如实描述了当时的情况。
“那段时间,我去陕西组稿。程忠实你知道吗?前两个月他的《蓝袍先生》还发在《当代》今年的第一期上。”
李向阳道:“我看过,这位的作品很不错。”
“可能我们这些以文字为生的人,多多少少都有这种情节,就是希望可以以文字名留青史。
我记得那时候我去程忠实家里跟他组稿,聊到兴起的时候,老哥拉着我的手说:但愿,但愿哇,但愿,但愿我能给自己弄成个垫得住头的砖头。让人感同身受啊!”
林为民的表情带着几分感叹,李向阳也面有戚戚。
接着又聊了些作品的话题,李向阳终于把话题引到了由《情人》所引发的这场风波。
“对于这几个月来的风波,你有什么想法,或者想说的话吗?”
林为民再次摇头,“那次在中央电视台见面的时候,你非让我说,我说让子弹飞一会。”
“现在呢?”
“现在啊,就让子弹接着飞吧。”
林为民说完这句话,李向阳的表情意味深长。
这话听着大气,可仔细咂摸咂摸,貌似没那么简单啊!
(本章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1980我的文艺时代,1980我的文艺时代最新章节,1980我的文艺时代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1980我的文艺时代,1980我的文艺时代最新章节,1980我的文艺时代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