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杨铭神清气爽的前往皇城参加朝会。
他昨晚没有喝多,因为当他拎着酒坛子下去的时候,元文都他们一个个的开始装醉,纷纷找借口开熘了。
今天的朝会,由太子杨昭主持,就在东宫的千秋殿,这也是他第一次主持朝会。
杨昭是稳重的,毕竟杨广花费了大心思在长子身上,自打杨广继位之后,杨昭每天都会参加朝会。
以前杨坚时期,太子杨勇只有初一十五才上朝。
今天参议的大事,还是以洛阳为主,修建洛阳,听起来是一个超级大工程,肯定会花费一个天文数字,实则不然。
工程花费,总的可以概括为人力、物力和运输成本,
大隋是府兵制,人力叫做征调,可不叫雇佣,劳工没有工资,会节省很大一部分开支。
修建洛阳征调百姓,叫做服力役,大隋规定,丁男每年的力役只有一个月,也就是说,这一个月,朝廷连粮食都不用管。
眼下大家正在商议的,就是从何处征调民夫。
河南的老百姓肯定是跑不了的,因为洛阳在河南。
民部尚书韦冲道:“营造洛阳,工程浩大,陛下定一年之工期,但以河南之力,恐大不足,尚需从山西河北征调。”
杨昭点头认同,皱眉道:“当年先皇营造京师,征调民夫六十万,此番营造洛阳,当不少于这个数。”
六十万好啊,杨铭赶忙赞成:“太子所言极是,此用工之数,可分摊出去,河南山西河北各出一部分。”
老爹不在,杨昭是特别需要自己的弟弟给他压场的,毕竟这是他第一次主持朝会,有些话说的不妥当,得杨铭出面给他兜着。
当年高颎主持营造大兴,真没用多少人,石料木料都是就地取材,很多都是从汉长安城那边扒下来的,由此可见杨坚高颎是节俭的。
苏威这时候提出了不同意见:
“六十万只怕是不够,金石木料,洛阳都不能自给,石料需从山西开采,木料也需要从南方运送,此两项用工,还需加进去。”
人家这是老成之言,虽然杨铭不喜欢听,但他说的是实话。
洛阳是盆地,没有几座山,这地方非常适合种粮食,虽然北面就是邙山,但石头不能从那开采。
有两个原因,
一,邙山是风水胜地,又是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一,里面埋了那么多牛人,开采的话会坏了人家的风水,肯定会遭到很多人阻拦,毕竟人家是住进邙山了,但是人家的子孙后代都还活着呢,坏祖坟的风水,搁谁也不乐意。
二,邙山的石头不算好,质地密度都远远比不上长平郡,而且长平郡有础石,也就是大理石。
大理石,一般分布在我国的沿海省份,内陆比较稀缺,只有零散分布。
长平郡在洛阳以北两百里,倚靠太行山,算是最合适的石料取材之地。
在大隋,开采大理石,是要命的,这玩意太硬了,没有炸药,只能靠人工一点一点的凿,但是却非常适合用在地面、台、柱、碑、塔、凋像的营造。
据苏威判断,单是从长平郡开采石料,运至大兴,就需要民夫二十万。
大隋的长平郡,也就是现在的山西晋城、高平一带,白起的长平之战,就是在高平打的。
高颎虽然不赞成如此消耗民力,但确实也想不到好的解决办法。
杨昭点头示意苏威继续说。
苏威道:“城墙构造所用砖石,最宜红土为坯,长平郡皆为红土,加之青石可烧制垩(e)灰,所以目下急需在长平郡开挖砖窑灰窑。”
红土是烧砖的主要材料,垩灰就是石灰,太行山遍地石灰岩,也就是青石,属石灰岩的一种。
城墙砖与砖的夹缝,包括与内部夯土粘合,是需要将糯米熬制成汤后,与沙土、石灰浆混在一起,做为粘合剂,等同于古代水泥。
眼下长平郡的砖灰窑数量,肯定供应不了洛阳,所以必须提前开挖,以作准备。
这一项,有需要增加人力近十万之巨。
杨铭听的头都大了。
太子杨昭倒是不在乎这些,他只想着怎么做好前期工作,于是他看向工部侍郎窦彦,说道:
“长平郡诸事,由你安排,陛下返京之后,洛阳便会动土开工,务必不能延误。”
窦彦赶忙点头:“臣明日便出发,往长平郡布置。”
他被杨广封为营东京土工监,材料这一块,是他和另一位工部侍郎柳肃负责。
柳肃是前任兵部尚书柳述的亲叔叔,知道为什么不能给柳述安个造反的罪名的了吧?
至于窦彦,得管李渊叫姑父,但是他比李渊大一岁。
最后议来议去,开采石料、烧石灰、造砖窑,连带运输,一个长平郡就需要征调民夫五十万。
杨铭认为太多了,于是道:“如此大规模的征调,恐会造成动乱,山西叛乱刚平,眼下实在不宜强征。”
长平郡没多少人,根本供应不了五十万劳力,所以这些人,肯定是得整个山西来出,河东也跑不了。
说完,他轻咳一声,高颎立即会意,说道:
“臣以为,当在山西暂时征调二十万民夫,否则我后方供给不上,必出问题,汉王之乱,山西民心尚未安定,确实不宜征调过多。”
杨昭被说动了,皱眉沉思。
他其实也认同杨铭和高颎的观点,山西不比别处,刚经过一场大战,就在民间征调五十万人,只怕百姓会心生抵触。
于是他道:“然洛阳供应,必不能缓,诸位还是要多多想些办法。”
工部侍郎窦彦摇头道:“五十万民夫,只少不多,长平郡至洛阳,隔着一座太行山,山路崎区狭窄,多沟壑急弯,难行之至,既要保障洛阳供应,单是运输一项,二十万都是远远不够的。”
这也是实话,大家说的这些,其实都是以实际角度出发,一点毛病没有。
唯一的问题,就是杨广只定了一年的工期,当年杨坚,可是定了四年。
杨铭已经找不出合适的理由,来推翻这些人的意见,高颎本来就是替杨铭强出头,他心里比谁都清楚,按照这个方案,长平郡那边,怎么也得五十万人。
眼下的朝会,似乎只有杨铭一个人在持反对意见,于是太子杨昭安抚道:
“铭弟不通工事,很多地方还是需要向诸位请教,这样吧,咱们暂时先定下,窦彦立即着手安排,以后视情况而定。”
杨铭叹息一声,看向窦彦道:“征调五十万,必有损耗,窦侍郎以为,伤亡应维持在什么范围,才算合理?”
既然人数上,杨铭已经没办法争取,那么只能是想办法,不要造成过大伤亡,五十万人,死两万,这是杨铭能够接受的极限了。
工程死人,无法避免,后世机械发达,智能化操作都避免不了,何况是这么落后的大隋。
窦彦思索一番后,道:“长平郡地形复杂,几乎没有像样的道路,损伤避无可避,臣以为,亡者当在五万之间,甚至更多。”
他这是非常保守的说法,实际上窦彦心里的数目,是八万以上。
杨素修一个仁寿宫,就死了好几万,也是因为赶工期。
工程死人,死因非常之多,有累死的,饿死的,摔死的,晒死的,冻死的,受伤无法治疗导致的死亡,甚至是一场风寒,都能死人。
想要规避这种情况,只能靠上面的主官,合理安排,有序供应,适当劳作,便可以大大减轻。
杨铭直接拉下脸来,冷哼道:“亡者超过两万,本王必不相饶。”
窦彦瞬间变色。
其他官员也是面面相觑,就连杨昭都愣住了。
因为这是杨铭参加朝会以来,说的最重的一句话,而大家也都知道,杨铭一向说到做到。
窦彦慌了,我特么跟你无冤无仇,你针对我干什么?洛阳也不是我要修的啊?你不是挺赞同吗?
一时间,大殿的气氛有些诡异,不少人出面当和事老,劝杨铭消消气。
杨铭是真的生气了,朝堂里这帮衣冠禽兽,没有几个把老百姓当人看,在他们看来,伤亡就只是一个数字。
但在杨铭心里,那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背负着家庭的重任。
“最多两万!”杨铭阴沉着脸,斩钉截铁道:“超了这个数字,要么你死,要么本王死。”
这下好了,没人再劝了,人家都上升到你死我活的地步了,谁敢劝?
就连杨昭,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窦彦现在,已经打算撂挑子不干了,难度这么大,既要保障供应,还不能多死人,我特么干不了。
延误工期是死,死人多了还是死,于是他直接站起来,怒气冲冲道:
“我这便写奏疏,上奏陛下,这差事我干不了,请陛下换个人干。”
吏部侍郎,官可不小,这可是副部级,再说人家老窦家也不是吃素,被杨铭逼到这个份上,窦彦也是豁出去了。
“好了好了,都别吵了,”杨昭也不高兴了,沉声道:
“让你们来,是议事,不是吵架,秦王的担忧也不无道理,你动什么火?还敢撂挑子,你以为你是谁啊?”
被太子一番训斥,窦彦不敢说话了,悻悻然坐下,
他今天也就四十岁,如果是四十五岁,他都不会跟杨铭叫板。
年轻嘛,火气大。
杨昭不耐烦的摆了摆手:“尔等暂回本部,此事下午再议。”
接着,他又补充道:“秦王留下。”
他昨晚没有喝多,因为当他拎着酒坛子下去的时候,元文都他们一个个的开始装醉,纷纷找借口开熘了。
今天的朝会,由太子杨昭主持,就在东宫的千秋殿,这也是他第一次主持朝会。
杨昭是稳重的,毕竟杨广花费了大心思在长子身上,自打杨广继位之后,杨昭每天都会参加朝会。
以前杨坚时期,太子杨勇只有初一十五才上朝。
今天参议的大事,还是以洛阳为主,修建洛阳,听起来是一个超级大工程,肯定会花费一个天文数字,实则不然。
工程花费,总的可以概括为人力、物力和运输成本,
大隋是府兵制,人力叫做征调,可不叫雇佣,劳工没有工资,会节省很大一部分开支。
修建洛阳征调百姓,叫做服力役,大隋规定,丁男每年的力役只有一个月,也就是说,这一个月,朝廷连粮食都不用管。
眼下大家正在商议的,就是从何处征调民夫。
河南的老百姓肯定是跑不了的,因为洛阳在河南。
民部尚书韦冲道:“营造洛阳,工程浩大,陛下定一年之工期,但以河南之力,恐大不足,尚需从山西河北征调。”
杨昭点头认同,皱眉道:“当年先皇营造京师,征调民夫六十万,此番营造洛阳,当不少于这个数。”
六十万好啊,杨铭赶忙赞成:“太子所言极是,此用工之数,可分摊出去,河南山西河北各出一部分。”
老爹不在,杨昭是特别需要自己的弟弟给他压场的,毕竟这是他第一次主持朝会,有些话说的不妥当,得杨铭出面给他兜着。
当年高颎主持营造大兴,真没用多少人,石料木料都是就地取材,很多都是从汉长安城那边扒下来的,由此可见杨坚高颎是节俭的。
苏威这时候提出了不同意见:
“六十万只怕是不够,金石木料,洛阳都不能自给,石料需从山西开采,木料也需要从南方运送,此两项用工,还需加进去。”
人家这是老成之言,虽然杨铭不喜欢听,但他说的是实话。
洛阳是盆地,没有几座山,这地方非常适合种粮食,虽然北面就是邙山,但石头不能从那开采。
有两个原因,
一,邙山是风水胜地,又是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一,里面埋了那么多牛人,开采的话会坏了人家的风水,肯定会遭到很多人阻拦,毕竟人家是住进邙山了,但是人家的子孙后代都还活着呢,坏祖坟的风水,搁谁也不乐意。
二,邙山的石头不算好,质地密度都远远比不上长平郡,而且长平郡有础石,也就是大理石。
大理石,一般分布在我国的沿海省份,内陆比较稀缺,只有零散分布。
长平郡在洛阳以北两百里,倚靠太行山,算是最合适的石料取材之地。
在大隋,开采大理石,是要命的,这玩意太硬了,没有炸药,只能靠人工一点一点的凿,但是却非常适合用在地面、台、柱、碑、塔、凋像的营造。
据苏威判断,单是从长平郡开采石料,运至大兴,就需要民夫二十万。
大隋的长平郡,也就是现在的山西晋城、高平一带,白起的长平之战,就是在高平打的。
高颎虽然不赞成如此消耗民力,但确实也想不到好的解决办法。
杨昭点头示意苏威继续说。
苏威道:“城墙构造所用砖石,最宜红土为坯,长平郡皆为红土,加之青石可烧制垩(e)灰,所以目下急需在长平郡开挖砖窑灰窑。”
红土是烧砖的主要材料,垩灰就是石灰,太行山遍地石灰岩,也就是青石,属石灰岩的一种。
城墙砖与砖的夹缝,包括与内部夯土粘合,是需要将糯米熬制成汤后,与沙土、石灰浆混在一起,做为粘合剂,等同于古代水泥。
眼下长平郡的砖灰窑数量,肯定供应不了洛阳,所以必须提前开挖,以作准备。
这一项,有需要增加人力近十万之巨。
杨铭听的头都大了。
太子杨昭倒是不在乎这些,他只想着怎么做好前期工作,于是他看向工部侍郎窦彦,说道:
“长平郡诸事,由你安排,陛下返京之后,洛阳便会动土开工,务必不能延误。”
窦彦赶忙点头:“臣明日便出发,往长平郡布置。”
他被杨广封为营东京土工监,材料这一块,是他和另一位工部侍郎柳肃负责。
柳肃是前任兵部尚书柳述的亲叔叔,知道为什么不能给柳述安个造反的罪名的了吧?
至于窦彦,得管李渊叫姑父,但是他比李渊大一岁。
最后议来议去,开采石料、烧石灰、造砖窑,连带运输,一个长平郡就需要征调民夫五十万。
杨铭认为太多了,于是道:“如此大规模的征调,恐会造成动乱,山西叛乱刚平,眼下实在不宜强征。”
长平郡没多少人,根本供应不了五十万劳力,所以这些人,肯定是得整个山西来出,河东也跑不了。
说完,他轻咳一声,高颎立即会意,说道:
“臣以为,当在山西暂时征调二十万民夫,否则我后方供给不上,必出问题,汉王之乱,山西民心尚未安定,确实不宜征调过多。”
杨昭被说动了,皱眉沉思。
他其实也认同杨铭和高颎的观点,山西不比别处,刚经过一场大战,就在民间征调五十万人,只怕百姓会心生抵触。
于是他道:“然洛阳供应,必不能缓,诸位还是要多多想些办法。”
工部侍郎窦彦摇头道:“五十万民夫,只少不多,长平郡至洛阳,隔着一座太行山,山路崎区狭窄,多沟壑急弯,难行之至,既要保障洛阳供应,单是运输一项,二十万都是远远不够的。”
这也是实话,大家说的这些,其实都是以实际角度出发,一点毛病没有。
唯一的问题,就是杨广只定了一年的工期,当年杨坚,可是定了四年。
杨铭已经找不出合适的理由,来推翻这些人的意见,高颎本来就是替杨铭强出头,他心里比谁都清楚,按照这个方案,长平郡那边,怎么也得五十万人。
眼下的朝会,似乎只有杨铭一个人在持反对意见,于是太子杨昭安抚道:
“铭弟不通工事,很多地方还是需要向诸位请教,这样吧,咱们暂时先定下,窦彦立即着手安排,以后视情况而定。”
杨铭叹息一声,看向窦彦道:“征调五十万,必有损耗,窦侍郎以为,伤亡应维持在什么范围,才算合理?”
既然人数上,杨铭已经没办法争取,那么只能是想办法,不要造成过大伤亡,五十万人,死两万,这是杨铭能够接受的极限了。
工程死人,无法避免,后世机械发达,智能化操作都避免不了,何况是这么落后的大隋。
窦彦思索一番后,道:“长平郡地形复杂,几乎没有像样的道路,损伤避无可避,臣以为,亡者当在五万之间,甚至更多。”
他这是非常保守的说法,实际上窦彦心里的数目,是八万以上。
杨素修一个仁寿宫,就死了好几万,也是因为赶工期。
工程死人,死因非常之多,有累死的,饿死的,摔死的,晒死的,冻死的,受伤无法治疗导致的死亡,甚至是一场风寒,都能死人。
想要规避这种情况,只能靠上面的主官,合理安排,有序供应,适当劳作,便可以大大减轻。
杨铭直接拉下脸来,冷哼道:“亡者超过两万,本王必不相饶。”
窦彦瞬间变色。
其他官员也是面面相觑,就连杨昭都愣住了。
因为这是杨铭参加朝会以来,说的最重的一句话,而大家也都知道,杨铭一向说到做到。
窦彦慌了,我特么跟你无冤无仇,你针对我干什么?洛阳也不是我要修的啊?你不是挺赞同吗?
一时间,大殿的气氛有些诡异,不少人出面当和事老,劝杨铭消消气。
杨铭是真的生气了,朝堂里这帮衣冠禽兽,没有几个把老百姓当人看,在他们看来,伤亡就只是一个数字。
但在杨铭心里,那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背负着家庭的重任。
“最多两万!”杨铭阴沉着脸,斩钉截铁道:“超了这个数字,要么你死,要么本王死。”
这下好了,没人再劝了,人家都上升到你死我活的地步了,谁敢劝?
就连杨昭,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窦彦现在,已经打算撂挑子不干了,难度这么大,既要保障供应,还不能多死人,我特么干不了。
延误工期是死,死人多了还是死,于是他直接站起来,怒气冲冲道:
“我这便写奏疏,上奏陛下,这差事我干不了,请陛下换个人干。”
吏部侍郎,官可不小,这可是副部级,再说人家老窦家也不是吃素,被杨铭逼到这个份上,窦彦也是豁出去了。
“好了好了,都别吵了,”杨昭也不高兴了,沉声道:
“让你们来,是议事,不是吵架,秦王的担忧也不无道理,你动什么火?还敢撂挑子,你以为你是谁啊?”
被太子一番训斥,窦彦不敢说话了,悻悻然坐下,
他今天也就四十岁,如果是四十五岁,他都不会跟杨铭叫板。
年轻嘛,火气大。
杨昭不耐烦的摆了摆手:“尔等暂回本部,此事下午再议。”
接着,他又补充道:“秦王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