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淳意的封号,就用了“淳”字。

  雍正定的,为了省事。

  选秀结束。

  雍正继续忙碌国事。

  养心殿。

  下午。

  “皇上,各地上折,欲挪用税银。”张廷玉汇总了消息。各地上的折子,都在跟雍正哭穷,都想挪用税收。

  雍正为啥穷?

  就是因为下面的臣子,不听话,糊弄雍正,挖雍正的墙角。

  “哪里缺银子,就去哪里查贪腐。夏刈,给朕狠狠的查!”雍正很不高兴。

  这处理国事,繁琐的很。

  下面的人,并不那么听话。

  欺上瞒下的事太多。

  这么大的国家,怎么可能管理上没有疏漏?

  有太多的官员,在糊弄雍正。

  雍正勃然大怒,让粘杆处去查贪腐,算是清理一茬蛀虫。

  当然,贪腐的问题,是不可能彻底解决的。

  只能养肥了再杀。

  反正都是取之于民。

  “微臣遵旨!”夏刈领命而去。

  又一轮查贪腐开始了。

  夏刈这几个月,提供证据,联合衙门抄了很多官员的家。(夏刈没有缉捕的权利,雍正限制的。)

  就算这样,夏刈的名声,也彻底臭了。

  弹劾夏刈的奏折,每个月都有很多。

  不过没用,反而弹劾夏刈的官员,被夏刈报复,被找到很多贪污犯罪证据,被抄了家。

  半年抄家得来的银子,比一年的赋税还多。

  雍正缺钱。

  老百姓穷的快要饿死了。

  那么,钱去哪儿了?

  钱都被那些“满嘴仁义道德,满嘴之乎者也”的上层阶级、中层阶级、下层阶级,拿走了。

  雍正岂能容得了他们?

  于是,雍正对他们动刀了。

  抄家的结果,让雍正很满意。

  大大缓解了雍正缺钱的压力。

  雍正又能做更多更重要的事。

  作为皇帝,雍正大权在握,想做的事太多。

  雍正希望,尽快开启工业革命,实现殖民全球的小目标。

  “皇上圣明。”张廷玉也大概明白雍正的意思。下面的人哭穷,可不一定是真的穷,他们是想从雍正口袋里拿钱。有些勤勉但不聪明的皇帝,就会想办法给钱,这就被骗了。

  “皇庄最近怎么样了?”雍正搞了一些农耕方面的技术。

  技术是雍正拿出来的。

  本来雍正没打算拿技术出来。

  但,民以食为天。

  如果能多出产一些粮食,就能让更多的人,不至于饿死。

  所以,雍正随便找了个借口,拿出来一些农业方面的技术。

  其他方面,比如军工,雍正只是吩咐下面的人,努力研制,雍正不会多管,只是承诺大大奖赏。

  之所以问张廷玉,是因为雍正把户部尚书的官职给了张廷玉。

  张廷玉之前是礼部尚书。

  “正要向皇上禀告。皇庄的玉蜀黍长势极佳,产量增加了三成。”张廷玉虽然年纪大了,但他是能臣,是真正用心办事的。(玉蜀黍就是玉米。)

  为了推广新技术,雍正用自己的庄子,做样板。

  作为皇帝,雍正做的任何事,都会被人密切关注。

  只要雍正的皇庄,有了好的变化。

  肯定有无数人,争相模仿。

  “甚好!”雍正点点头,“还有,这田地数量要有限制.,你尽快拟个折子上来。”

  雍正让张廷玉写个奏折,内容就是不同官职,不同爵位,所拥有的田地,是有上限的。

  不能一个县令的田地,比知府还多。

  不能一个男爵,还比子爵的田地多。

  除了雍正外,包括亲王、一等公在内,必须遵守这个规定。

  这样的规定,可以限制官员不停的买入田地,给老百姓减轻压力,让他们能有更多的生存空间。

  当然,下面变通的方法肯定有。毕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不过,雍正说了,不管什么对策,只要发现不对劲,就直接抄家查办,不需要在乎“死规矩”,不能让人钻漏洞。

  毕竟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规定要活用,用其真意便可,不需要‘教条式’使用。

  不过,这样的说法,又会形成‘人治腐败’。

  很多事就是这样,知易行难。

  想做好一件事,有无数的阻碍。(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心不足蛇吞象。)

  “微臣遵旨。”张廷玉有些担忧。雍正这样的规定,怕是有麻烦,很容易引起群臣不满。

  不过,应该还是有一部分人支持的。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贪得无厌。

  总有几个清官的。

  张廷玉犹豫一下,“皇上,不知能否给予奖赏?”

  “奖赏?”

  “主动减少田地的官员,可以给与奖赏.”

  张廷玉的意思是,田地超标的官员,如果按规定主动减少田地,就在其他方面,给找补一下。

  比如允许其子弟进皇家的书院学习,或者允许其补缺官职,等等一些厚待方法,算是安抚。

  一手大棒,一手萝卜。

  “也可。”雍正点头答应了。改革肯定有阻力,能减少阻力,也是好事。

  “皇上圣明!”张廷玉又拍马屁。

  “另外,皇庄要减轻赋税.,其他地方的赋税,不能超过皇庄,否则,严惩不贷!”雍正又说了一条惠民规定。

  这个年代,赋税太重,老百姓挣扎在生死线上。

  随便有个天灾人祸,就要家破人亡。

  “这”张廷玉犹豫一下,“皇上,此事重大,不宜操之过急。”

  张廷玉明白雍正这样做的用意,就是想让老百姓过的好一点。

  但,

  刚说了一个,限制田地数量的规定,

  又一个规定,要减轻赋税,

  这样做,一定会让群臣联合起来抗议,结果肯定是一件都做不成。(强行做,肯定适得其反。)

  毕竟,群臣是既得利益者。

  老百姓是最底层的被剥削者。

  既得利益者,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剥削最底层的人。

  因为,最底层的人,被欺负了,也是白白被欺负。他们除了造反,没有任何反击办法。

  但造反,容易吗?

  谁敢造反?

  在某些年代,造反几乎是不可能的。

  “也罢,先限制田地数量吧。”雍正也明白张廷玉劝谏的意思,不能学杨广,不能操之过急。

  “皇上圣明!”张廷玉又急忙拍个马屁。

  雍正这半年的施政风格,有些霸道。张廷玉还真怕雍正听不进去。

  雍正又拿出一个折子,“这上面说了一种养殖法子,你让人去皇庄试试,若是可行,就推广下去。”

  雍正急于提高农业、养殖业技术,希望老百姓日子好一点。

  “微臣遵旨。”张廷玉领命而去。

  忙了两个多小时,雍正身体有些僵硬。

  “苏培盛,去箭亭。”

  “嗻。”

  雍正去了箭亭。

  不过,箭亭这里已经有人了。

  皇后,华妃,欣常在,好几个学过骑射的妃子都在这里。

  为了讨好雍正,她们都在练习骑射。

  雍正一脸笑意:“哈哈,看到你们在这里,朕甚是欢喜!”

  “皇上,快来一起玩吧!”有妃子迫不及待的抛媚眼。她们终于等到了雍正。

  雍正掉进了妖精窝,无法自拔。

  当晚。

  雍正宠幸了表现还不错的欣常在。

  后宫规矩多。

  嫔妃们,早晚都要给皇太后、皇后请安。

  皇太后喜欢安静,就免了请安。

  皇后这里每天都要求请安。

  景仁宫。

  皇后等着嫔妃们来请早安。

  甄嬛她们进宫前,有多少嫔妃呢?

  后宫情况:(位份依次降低)

  一个皇后。(当然也只能一个。)

  皇贵妃,名额一个,空缺。

  贵妃,名额两个,都空缺。

  妃,名额四个,现在有,端妃(最早跟雍正),华妃(因为年羹尧,之前最受宠),齐妃(生了三阿哥,因此封妃),还有一个名额空缺。

  嫔,名额六个,现在有,敬嫔(还没封妃),丽嫔,其他名额应该是空的。

  贵人,没有数量限制,有曹贵人,芳贵人(电视剧中被打入冷宫)。

  常在,没有数量限制,欣常在。

  答应,没有数量限制。

  妃子们早上来景仁宫请安。

  其他人都来了,华妃跟之前一样,还是迟迟不到。

  华妃骄横,跟皇后分庭抗礼,手段算计不少,但更喜欢直来直去。阴谋算计,是身边的曹贵人出主意。

  跟着华妃的,有丽嫔、曹贵人。其中,曹贵人颇有心计。至于丽嫔,应该有点傻吧。

  皇后,喜欢背后算计,人前表现的很宽容大度,‘女伪君子’一个。

  跟着皇后的,齐妃。齐妃应该是后宫最傻的一个了。但傻人有傻福,生了个三阿哥,还养大了。

  中立的,端妃,敬嫔,芳贵人,欣常在。

  “赐茶。”皇后等不及华妃,先让上茶。

  已经来的齐妃,欣常在,曹贵人等人,低声闲聊,说说华妃,说说抱病没来的端妃。

  片刻后。

  华妃来了。

  她依然是趾高气昂的。这是她的性格。

  华妃一进来,就怼欣常在、齐妃。

  欣常在最年轻,雍正让侍寝多一些。

  齐妃被怼,是自找的。

  “齐妃日渐丰腴.”华妃讽刺齐妃。

  “多谢姐姐金口。”齐妃傻乎乎的,竟没听出来。

  皇后给华妃赐茶。

  华妃闻了闻,没喝,也不会喝,“这是去年的龙井吧?有股子霉味。我宫里这些旧茶已经赏给颂芝她们了。”

  颂芝是华妃的贴身丫鬟。

  华妃见了皇后,肯定要怼几句。

  她用旧茶讽刺皇后,年纪大了。

  皇后锦里藏针,跟华妃言语交锋,讽刺华妃住的翊坤宫有问题,暂时击退华妃。

  这就是她们的日常互怼模式。

  宫外。

  甄嬛把安陵容接到了甄府。

  安陵容之前住客栈,算是比较可怜吧。

  甄嬛是个好心肠的女子,挺照顾安陵容。

  几日后。

  晚上,甄远道犹豫再三,找甄嬛叮嘱几句:

  “若无十足把握获得皇上宠爱,一定要韬光养晦,收敛锋芒。”

  这话是老成之言,很对。

  甄远道虽然这样叮嘱甄嬛,但电视剧中,甄远道就没有做到这点,他逆雍正之意,直谏,惹怒雍正。因此有了牢狱之灾,还连累甄嬛。

  “为父不求伱大富大贵,只盼我的掌上明珠,能舒心快乐,平安终老。”甄远道对即将入宫的甄嬛,担心不已。不愧是女主角父亲,就是明事理。

  甄嬛也不是愚钝之人,立马保证:“父亲放心,我不争宠,只求保住甄氏满门和自身性命。”

  显然,后宫的可怕,甄远道和甄嬛都有些了解,对前途,都有些担忧。

  之后,甄远道说了甄嬛身边伺候的丫鬟,浣碧,是甄嬛同父异母的妹妹。因为浣碧是罪臣之女,所以不能认祖归宗。

  甄嬛身边还有个贴身丫鬟,流朱。流朱也不错,电视剧中,为了甄嬛,直接用脖子撞刀锋,死的惨烈。

  很快。

  圣旨到了甄府。

  甄嬛被封为正六品常在,没有封号。

  安陵容,封正七品答应。

  这位份是根据家世给的。

  不过,要是安陵容再漂亮一些,也许能给个常在。

  同时,一位年长的宫女,芳若,来教导甄嬛和安陵容宫中礼仪。

  沈眉庄那里同样如此。

  不过,跟甄远道和甄嬛不一样,沈家对沈眉庄进宫,没有太多担忧。

  只是叮嘱要守规矩,不要轻易得罪人,不能随意顶撞皇后和华妃,其他的无需太在意。

  沈眉庄父亲沈自山,毕竟是正三品实权官员,不是谁都敢惹的。

  这就是家世硬的底气。

  方淳意那边。

  “恭喜淳常在,您是唯一被赐予封号的。”

  “真的吗?太好了!”方淳意喜形于色。她年纪十四岁,长相很不错,很可爱,很贪玩,很贪吃。

  方淳意家世跟甄嬛差不多,是满军旗的。

  比不了富察家族。

  富察是满州大家族。

  所以富察家的秀女,被封为贵人。

  转眼就到了,甄嬛她们要进宫的时候。

  皇后也为她们安排了宫苑。

  不过,还需要给华妃看看。

  翊坤宫。

  黄规全跟华妃汇报,宫苑的安排情况:

  满军旗,富察贵人,延禧宫。

  蒙军旗,博尔济吉特贵人,钟粹宫。

  汉军旗,沈贵人,咸福宫。

  汉军旗,甄常在,承乾宫。

  满军旗,方淳意,储秀宫。

  汉军旗,安陵容,延禧宫。

  这里简单说一下,这些宫殿的位置。

  后宫:(南北主轴两侧,东六宫和西六宫。)

  东六宫:(从南向北,一次两个宫殿,先西后东。)

  一、景仁宫、延禧宫。

  二、承乾宫、永和宫。

  三、钟粹宫、景阳宫。

  西六宫:(从南向北,一次两个宫殿,先东后西。)

  一、永寿宫、启祥宫。

  二、翊坤宫、长春宫。

  三、储秀宫、咸福宫。

  其中,永寿宫正南面,便是养心殿,是距离雍正最近的地方。

  电视剧中,甄嬛后来就住在这里。(现在永寿宫还没修缮。)

  最远的便是,景阳宫。

  咸福宫也算比较偏了。沈眉庄显然被皇后针对了。因为沈眉庄家世好,基本不会屈从皇后。所以,皇后把沈眉庄打发远了。

  方淳意的储秀宫,还不错,只是她年纪小,皇后暂时没打算对付她。

  富察的延禧宫,挨着皇后的景仁宫,在西边。

  甄嬛的承乾宫,也挨着皇后,在北边。

  富察和甄嬛,算是皇后提前选定,用来迷惑雍正的。

  皇后算计很多,后宫之所以那么乱,就是皇后搞的。

  “甄常在就是那个失礼的秀女?她凭什么住承乾宫?”甄嬛的事,华妃也听说了。不过,甄嬛长得像纯元的事,华妃并不知道。

  “这承乾宫可是个好地方,宽敞华丽,离皇上的养心殿也比较近。”黄规全道。

  承乾宫算是不错的地方。

  虽然比不了,翊坤宫和景仁宫,但也是很好的地方。

  “哼”华妃恼了,把甄嬛的住所换到了碎玉轩侧殿。

  这碎玉轩是比景阳宫还偏僻的地方,算是宫里‘老破小’的地方。

  这里主殿,还住着芳贵人。

  甄嬛去了只能住偏殿。

  “还有,那个淳常在,也打发去碎玉轩。”

  方淳意也被打发远了。华妃算是被皇后当枪使了。

  景仁宫。

  “娘娘,华妃把甄常在和淳常在的住处,换去了碎玉轩。”剪秋汇报。她是皇后身边的贴身丫鬟。

  电视剧中,她被送去慎刑司严刑拷打,也没说皇后的坏话,算是个忠心的奴婢。

  后宫的宫女,基本比太监,更忠心。

  皇后微微一笑,“可怜那两个丫头了。”

  这结果,也是皇后预料之中的。

  皇后也想这样做,但她要维护人设,只能假惺惺的安排甄嬛在承乾宫。

  顺便拉拢甄嬛,算是一石二鸟之计。

  皇后算计颇深。

  另外,碎玉轩的麝香,就是皇后让人放的。

  芳贵人流产,幕后黑手就是皇后。

  不过,这麝香已经被苏培盛找出来,拿走了。

  “那个地方偏僻,让人送些桂花过去吧。”皇后还在维护人设。

  养心殿。

  雍正已经知道甄嬛她们的住所。

  “苏培盛,立刻修缮永寿宫。”电视剧中,雍正不关心甄嬛她们住的地方。现在,雍正还是在意的,起码让沈眉庄、方淳意住在好地方。

  “嗻。”雍正这话的意思,苏培盛明白,一定是雍正不满意了。

  “还有,派人去碎玉轩,好好检查一下,不允许有脏东西、害人的东西。再赐些补品给芳贵人。”芳贵人之前不受宠,她家世应该不太好。

  “嗻。”苏培盛急忙办事去了。

  (本章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影视:从我的体育老师开始,影视:从我的体育老师开始最新章节,影视:从我的体育老师开始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