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后记一百一十·新式律度量衡颁布

小说:北宋穿越指南 作者:王梓钧 更新时间:2025-01-21 02:56:31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对于科学界要求更改计量单位的奏请,朝廷君臣答应得非常痛快。

  因为谢衍给出的方案,非常符合自然。

  穿过洛阳的子午线的两千万分之一为1米。

  以此为标准,再划出分米、厘米、毫米。

  又以1立方分米的水,确定其重量为1千克。从而划分出克、毫克。

  多么的天人合一啊!

  虽然太祖太宗反复强调不要搞天人感应,但人们依旧追求着“天人合一”,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哲学思想。

  御前会议上,阁部院重臣踊跃发言。

  “自古以来,积黍为尺。秦汉的七尺男儿,放到现在也就五尺。地球的子午线长度却不会变。”

  “是极。此等长度、重量单位定下,我大明的度量衡,可千秋万载而不易也。”

  “子午线长度测出了吗?”

  “哈哈,张相公是文科进士,不知道这个很正常。唐代的高僧一行,就已测过子午线长度。我大明开国之初,太宗派人绘制天下舆图时,又在全国27个观测点测算了一回。”

  “大明和唐朝的测量结果可相同?”

  “不同。唐朝测算出的经线,每一度跟大明相差40多里。”

  “想必是我大明的更准确。”

  “正因两朝测量差异颇大,太宗晚年又派人测了一回。那次的观测点,增加到了50处。最北边到了北海,最南边到了占城。最东边的观测点,设在日本平安京。最西边的观测点,设在七河的碎叶城。”

  “前后两次,结果一致?”

  “都不同。既跟唐代的不同,也跟大明初次测量不同。”

  “啊?怎会如此?”

  “测量总有误差的。大明的两次测量每度子午线相差不到10里。此后数十年间,又大规模测量了两次。现在选定的子午线长度,是取最相近的两组数据的平均值。”

  “也就是说,并不完全精确?”

  “已经非常精确了。连接地球南北两极的经线,约有四万里。每度几里的差异算什么?再除两千万作为长度单位,其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谢驸马为何用米、克来作为新科学单位?”

  “是为了跟传统度量衡的称谓相区别吧。毕竟以前的度量衡,民间还得继续使用。”

  “克有限定之意。驸马取名,当出于此。”

  “自古累黍为尺。哈哈,驸马干脆用米来表长度。”

  “……”

  有了十二平均律那档子事,大臣们现在谈论度量衡都非常轻松。

  反正都是两套单位并行不悖。

  律吕变了,度量衡也可以变嘛。

  因为中国古代度量衡,最初就是根据律吕而得出。

  先通过音乐,制作出标准的律管。

  又因为宫音是君主,所以选择宫所属的中央黄钟律管为标准器。

  选90粒中等大小的黍米,摆放连接起来排列,大概就是黄钟律管的长度。

  按照这种黍米的长度,一粒黍米就是1分,十粒黍米就是1寸,百粒黍米就是1尺。

  容积和重量单位也差不多。

  一黄钟律管的容积为1合,十合等于1升,十升等于1斗。

  一黄钟律管的黍米(1200粒),其重量为12铢。再乘以2就是1两。

  这里的90粒和1200粒黍米,是汉代时候的标准。

  历代的黄钟律管,虽然音始终没有变,但长度和直径比例可变。朝廷在制定度量衡的时候,长度、重量、容积单位大小,也跟着黄钟律管而改变。

  音乐的律吕,是中国度量衡之母。

  律度量衡,“律”始终排在“度量衡”的前面。

  所以就不难理解,为啥叶太后要采用十二平均律,有些大臣的反应会那么大了吧?

  律吕那边已经定下来,不需要谁来担责背锅。那么现在就无所谓了,反而一个个都有政绩,说不定还能因此青史留名。

  ……

  转眼到了夏天,全国公立学校开始放暑假。

  学者们陆陆续续来到洛阳,参加几年一次的科学大会,并评选皇家学会的金银铜大奖——去年的大会,是临时发起的,今年的大会属于定期举办。

  讨论修改科学计量单位,只用了一天时间就通过。

  几乎是全票通过。

  这玩意儿太好用了,大家又不是傻子。

  紧接着,一群顶尖的数学家、物理学家,通过大明测量的本初子午线长度,很快就制作出长度、重量、容积标准器。

  为此,叶太后临时召开大朝会。

  当着文武百官的面,一件件标准器摆放出来。

  礼官指着十二根律管说:“此套律管,依十二平均律所制。从今往后,传统十二律,与那十二平均律并行不悖。登极、大婚、祭祀、朝会、誓师、献俘、传胪等仪式,依旧延用传统十二律。其余场合,不加限制。”

  另一个礼官,用垫有黄布的托盘,捧着十二根新造律管,从文武百官面前缓慢走过。

  随即,礼官又指着一套标准尺:“此套部尺,取本初子午线整除而得。从今往后,大明科学研究、实验、记录、教学、运用,皆须采用此套部尺。”

  又有礼官,捧着尺子从文武百官面前走过。

  接着是一套砝码和量杯:“此套铜则(砝码),以新部尺与水计算而得。从今往后,大明科学研究……”

  全部展示完毕,群臣山呼万岁。

  叶太后面带微笑,心中颇为自得。

  群臣虽然对着小皇帝山呼万岁,但这些新式的律度量衡,都是她拍板弄出来的。

  一个不怎么反对内阁意见的太后,必须时不时的显示存在感。

  否则的话人们只知有内阁,会渐渐忘记还有太后。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一看!

  殿内百官看向太后,被她视线一扫,又连忙低头避开。

  他们对叶太后的观感还不错,毕竟这位从来不瞎搞,非常尊重官员的意见。偶尔使点小性子,大家也都表示理解。

  这次颁布新式律度量衡,即便有很多大臣并不支持,但只要不废除原有的那套,众人也就当太后又在耍小性子了。

  女人嘛,闹点脾气很正常,顺着哄一哄就好。

  不过也有一些刚直大臣,把目光投向参加大朝会的谢衍。

  这位谢驸马,很不消停啊。

  不管是制作十二平均律的律管,还是搞出这一套科学度量衡,全都跟谢驸马有关。

  虽然没有参政议政,却拍对了叶太后的马屁。

  标准的佞臣!

  必须随时盯着此人,今后如果他敢干涉朝政,就当在第一时间进行弹劾。否则长此以往,指不定还要怂恿太后干什么荒唐事。

  既然是大朝会,那么藩国使臣也要来参加,此刻他们全站在殿外广场。

  那些属国使臣,皆被礼官告之,即将领到一套新的律度量衡标准器。

  因为宗主国这边做出改变,藩属国也必须跟着改变。

  比如大明每年都会制作次年的历书,一般提前半年发给属国样本。属国拿到样本,再印刷出来等着第二年使用。

  客串使者的日本留学生看着礼官手捧律管过去,下定决心要学习十二平均律及其乐器。

  然后快速回国,立即就能成为日本新乐宗师。

  玛雅暂时不是大明属国,但可可·卡巴非常好奇。

  他已经学会了汉语,而且一直在学习大明的数学和天文学,还要在等两三个月才登船回美洲。

  这家伙站在广场的最后面,礼官走到他面前就算完成任务。

  可可·卡巴把礼官喊住,仔细询问了什么情况,随即就惊讶道:“地球南北长度,大明学者也能测出来吗?”

  礼官笑道:“你居然还知道地球。”

  可可·卡巴说:“我已在四方馆,学了半年的大明天文学。”

  礼官说道:“数百年前经线长度就测出来了,只不过那时的误差还比较大。”

  “明人真有智慧啊。”可可·卡巴感叹。

  等他回到玛雅,也要传播这套更先进的天文学。

  当然,玛雅神话也要跟着微调,否则日心说和地球论容易出事儿。

  又过一阵,大朝会结束。

  群臣依次排队退朝,只有谢衍被留下,跟着叶太后前往垂拱殿。

  来到垂拱殿坐下,叶太后说道:“这是我让巧匠打造的平安锁,你且拿回去给孩子戴上。”

  一个女官捧着平安锁,走到谢衍面前。

  谢衍连忙行礼致谢。

  此平安锁,由金玉打造,模样煞是好看。

  叶太后对谢衍越来越看好,拉着家常一通闲聊,突然问道:“老会长说,你让他补上药玉学士,放弃这次的学士晋升?”

  谢衍现在已经不怕太后了,嬉皮笑脸道:“学士制度改革之后,会有多个种类的五级学士。臣打算把理科各种类、各等级的学士都拿一遍。等把理科学士头衔拿完,再去试着拿文科学士头衔。”

  叶太后哭笑不得:“果真有志气,想法异于常人。”

  起居郎刚刚坐下,还在摆弄自己的文具盒,听闻此言也诧异的看向谢衍。

  他有些佩服。

  同时也觉得谢衍是个神经病。

  而且,他开始有些喜欢这个神经病了,打算今后给谢驸马写一篇传记。

  史官留下的私人传记,是修正史的重要材料。

  (本章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北宋穿越指南,北宋穿越指南最新章节,北宋穿越指南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