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夏议和,一直拖到秋末才谈判结束。
第一,西夏趁虚而入吞掉的地盘,全部都得吐出来,恢复到宋徽宗的宣和末年局面。
第二,大明出兵占领的和南军司城以及喀罗川河谷,还有震武城以及浩门河河谷,此为无可争议之中国疆土。
第三,两国约为父子之国,大明为父,西夏为子。西夏国主,应当称呼大明皇帝为阿父。
第四,两国恢复贸易往来。大明不得阻挠西夏往汉地出售青白盐,西夏也不得阻挠境内部落往汉地卖马。
条约就这四点,非常简洁明了。
什么父子之国、兄弟之国,如果不能取得压倒性胜利,其实也就占点口头便宜。
可如果发展到灭国程度,比如大明把西夏灭了,那么很多地方就能借题发挥!
条约之外,还有一个情况。
西夏答应归还银州,而萧合达却还占着银州。这就显得很微妙了,地盘属于大明疆域,将士属于西夏军队,萧合达卡在那里难决去留。
偏偏西夏还得供应粮草,害怕把粮食断绝之后,萧合达直接带兵投了大明。
相比起西北局势,南方情况更受朱铭关注。
“这个李宝,他又想搞什么?”朱铭有些头疼,把王渊发来的信件扔在桌上。
张镗早已从山东回来了,目前担任兵部侍郎,给参加会议的众人简述情况:“荆江洪水退却之后,我军水师与伪楚水师多次作战。因火器犀利,我军水师获胜数场,伪楚水师残部已不敢出洞庭湖……”
“我军水师控制长江之后,李将军先是攻占宜都和白水镇,继而用火炮强攻拿下松滋,彻底确保四川物资的东运安全……”
“随即挥师攻打公安,虽然拿下此城,但伪楚士卒奋死巷战,我军死伤四千余人。其中,阵亡及重伤者六百余,李将军就此下令停止南征。太子那一千重甲侍卫,另有六千夔州士兵,被分批运往海门,练习乘坐海船……”
已然回京的阁臣种师道,也被请来开会,听完信件内容说:“看来伪楚那边士气高昂,李将军攻下宜都、松滋和公安之后,认为继续强攻伤亡太大,打算瞒天过海先攻略东南。”
王禀说道:“可是一应粮草辎重,都已运往荆襄。就连两淮新军,除了部分驻扎淮南,其余也是调去荆江一带。他说打东南就打东南,士兵和粮草都飞过去不成?”
朱铭揉着眉心说:“正因为我们大举调兵运粮,钟相和赵佶的注意力都被吸引过去了,任谁也想不到李宝会去打东南。”
张镗疑惑道:“李将军只调了七千兵去海门,再大规模调运军队粮草,必然会引起敌人注意。他这七千兵如何能收取东南?”
朱铭说道:“从细作发回的消息来看,赵佶手里的兵,一部分在福建、江西两地剿贼;一部分布置在江州方向,随时可能出兵帮钟相打仗;一部分布置在长江以南设防。反而是杭州,只有赵佶新编的三千禁军。”
“他要坐海船直取杭州?”石元公惊道。
“肯定是。”朱铭哭笑不得。
另一个时空的李宝,直接从杭州坐船奔袭山东,还能全歼数万金国大军。
现在的李宝,从长江口坐船去杭州算个啥?
以宋徽宗表现出的软弱性格,杭州城外突然出现七千大军,能有什么反应可想而知。
众人面面相觑,都不知道该如何评价。
因为这种战术思路,以前虽然也曾有过,但碍于各种因素都战果不大。比如汉武帝时期,就让一路偏师从山东渡海,配合主力夹击朝鲜半岛。
但也不能说不行,有时候打仗总得玩点新花样。
当年赵匡胤灭南唐,就是开创性的搭浮桥过长江,李煜得知消息还嘲笑此乃儿戏。
几里长的浮桥,大军踩着浮桥过江,不是儿戏又是什么?
然后,南唐没了。
两日之后,朱铭终于收到李宝的亲笔信。
信中详细叙述了荆湖战场情况,洞庭湖周边是钟相的大本营,那里的百姓虽然过得很艰苦,但一个个都把钟相视为救世明尊。
不管大明军队的军纪有多好,当地百姓始终不买账。
明军每次出兵,刚开拔不远,就有百姓给钟相通风报信。长江里随便一艘小渔船,都有可能主动为钟相提供情报,而李宝又不可能把沿途百姓全杀光。
还有伪楚军队打仗不要命,越是靠近洞庭湖,伪楚守军就越难打。
李宝在信里说,强行灭亡伪楚,他现有的兵力能够做到,但最后极有可能伤亡过半。
不如直取杭州!
朱铭左思右想,决定信任前线主帅,回信只有一句话:“君可便宜行事,注意海上风浪。”
把信发出去,朱铭跑去找老爸谈心。
简单说明情况之后,朱铭忍不住埋怨道:“这个李宝,为了隐藏调兵之举,只告诉了随军的王渊。没有得到我的许可,就擅自强令王渊,把那一千重甲侍卫调离既定战场。”
“他能打赢不?”朱国祥问。
朱铭说:“手里有数万大军不用,非得几千兵绕后奔袭。这仗打得就像神经病,谁能猜到他的动向啊?估计可以轻松拿下杭州。”
“能打胜仗就够了,人才嘛,总有一些任性。”朱国祥笑道。
“不止是自作主张的问题,”朱铭说道,“他接来怎么打,我已经能够猜到。若是宋徽宗被抓住,东南即可传檄而定。若宋徽宗跑得快,李宝这家伙必定故技重施,在东南疯狂招募新军,趁着局势混乱大量吸纳起义军。他肯定能够夺取东南,但东南各路多半被搞得一团糟,还得花时间慢慢去善后治理。”
朱国祥安慰道:“李宝不把东南搞乱,宋徽宗也会把那里盘剥得一塌糊涂。长痛不如短痛,早打下来早治理。”
朱铭摇头:“道理我都懂,但宋徽宗再怎么盘剥,也比不上兵灾的破坏力。两淮的屁股刚给他擦完,有些地方还带着屎呢,接下来又要给他擦东南的屁股。”
“如果今后大军南征,东南就不会有兵灾吗?到时候肯定也是乱兵四起。”朱国祥道。
朱铭说道:“有大军在,乱兵可控。他这种搞法,到时候遍地乱兵,而且烧杀抢掠还打着我们的旗帜。”
朱国祥说:“你太顾此失彼了,天底下哪有完美的事?”
“我知道,所以我同意了他的想法,”朱铭说道,“就是心里还有点不爽,想找个人吐槽一下。李宝这个人,平时挺正常的,一打仗就变成疯子,多次擅自更改作战计划。我倒不怕自己控制不住他,就怕他今后做得太过分,让我不得不对他动杀手。”
朱国祥劝道:“属下的主观能动性很重要,不要刻意去压制,否则今后大家做事都畏首畏尾的。等他凯旋回京,该封赏封赏,该敲打敲打。”
朱铭吐槽道:“敲打他有个屁用,都敲打好几次了,这厮就没当回事儿。”
……
杭州行在。
这里的皇宫已经开建半年,由于缺乏合适的木材,不得不缩小规模和规格。
宋徽宗感觉很委屈,他亲自设计的皇宫啊,竟然因为原材料短缺而更改图纸。
即便如此,现成的木料也不好找,只得拆毁一些周边庙观,把大殿里的柱子、房梁运来。
“陛下,宜兴莠民作乱,在君山香炉峰聚事,已攻陷宜兴县城!”太监李彦狂奔进来。
宋徽宗不慌不忙:“朱勔何在?朕记得他就在太湖周边做事。”
李彦说道:“就是朱勔父子借着营建宫室之名,在太湖周边大肆征敛,这才把宜兴百姓给逼反的!”
“召他父子进京。”宋徽宗说。
“是!”李彦躬身退下,脸上一副得逞笑容。
李彦也在培植心腹征敛钱财,而现在地盘就那么大,他跟朱勔父子属于竞争关系。
宋徽宗也已经不耐烦朱勔父子,左思右想之下,等不及这两人来杭州。他把蔡攸叫来说:“你去苏州诱捕朱勔父子,收编他们的私兵,杀了他们以泄民愤,再宣布明年会减免赋税,今年太湖周边的土贡也不再征了。”
“遵旨!”蔡攸领命退下。
离开行在,蔡攸有些精神恍惚。
朱勔父子聚敛钱财无数,还兼并数十万亩土地,而且胆敢蓄养私兵,按理说千刀万剐也活该。
但这些事情,宋徽宗早就清楚,却一直到现在才动手,无非是把朱勔父子当成工具。
敛财的工具,平乱的工具!
蔡攸奉命去收拾局面,难免生出兔死狐悲之感,说不定哪天就轮到他自己呢?
这东南小朝廷,也不知能维持到几时,蔡攸觉得能撑过五年就不错了。
到时候自己该何去何从?
蔡攸前往苏州的途中,十几条海船从海门出发,无声无息朝着杭州驶去。
这种海船叫做海舶,宋代常见的近海商船,载重仅120吨,甲板约10米宽。
谁会想到,船上运的全是士兵和粮草?
直到此时,荆湘那边的大明士卒,都不知道自己的主帅哪儿去了。各部暂由王渊统一指挥,分兵守在关键城池,再让水师纵横游弋,防备钟相突然带兵反扑。
(本章完)
第一,西夏趁虚而入吞掉的地盘,全部都得吐出来,恢复到宋徽宗的宣和末年局面。
第二,大明出兵占领的和南军司城以及喀罗川河谷,还有震武城以及浩门河河谷,此为无可争议之中国疆土。
第三,两国约为父子之国,大明为父,西夏为子。西夏国主,应当称呼大明皇帝为阿父。
第四,两国恢复贸易往来。大明不得阻挠西夏往汉地出售青白盐,西夏也不得阻挠境内部落往汉地卖马。
条约就这四点,非常简洁明了。
什么父子之国、兄弟之国,如果不能取得压倒性胜利,其实也就占点口头便宜。
可如果发展到灭国程度,比如大明把西夏灭了,那么很多地方就能借题发挥!
条约之外,还有一个情况。
西夏答应归还银州,而萧合达却还占着银州。这就显得很微妙了,地盘属于大明疆域,将士属于西夏军队,萧合达卡在那里难决去留。
偏偏西夏还得供应粮草,害怕把粮食断绝之后,萧合达直接带兵投了大明。
相比起西北局势,南方情况更受朱铭关注。
“这个李宝,他又想搞什么?”朱铭有些头疼,把王渊发来的信件扔在桌上。
张镗早已从山东回来了,目前担任兵部侍郎,给参加会议的众人简述情况:“荆江洪水退却之后,我军水师与伪楚水师多次作战。因火器犀利,我军水师获胜数场,伪楚水师残部已不敢出洞庭湖……”
“我军水师控制长江之后,李将军先是攻占宜都和白水镇,继而用火炮强攻拿下松滋,彻底确保四川物资的东运安全……”
“随即挥师攻打公安,虽然拿下此城,但伪楚士卒奋死巷战,我军死伤四千余人。其中,阵亡及重伤者六百余,李将军就此下令停止南征。太子那一千重甲侍卫,另有六千夔州士兵,被分批运往海门,练习乘坐海船……”
已然回京的阁臣种师道,也被请来开会,听完信件内容说:“看来伪楚那边士气高昂,李将军攻下宜都、松滋和公安之后,认为继续强攻伤亡太大,打算瞒天过海先攻略东南。”
王禀说道:“可是一应粮草辎重,都已运往荆襄。就连两淮新军,除了部分驻扎淮南,其余也是调去荆江一带。他说打东南就打东南,士兵和粮草都飞过去不成?”
朱铭揉着眉心说:“正因为我们大举调兵运粮,钟相和赵佶的注意力都被吸引过去了,任谁也想不到李宝会去打东南。”
张镗疑惑道:“李将军只调了七千兵去海门,再大规模调运军队粮草,必然会引起敌人注意。他这七千兵如何能收取东南?”
朱铭说道:“从细作发回的消息来看,赵佶手里的兵,一部分在福建、江西两地剿贼;一部分布置在江州方向,随时可能出兵帮钟相打仗;一部分布置在长江以南设防。反而是杭州,只有赵佶新编的三千禁军。”
“他要坐海船直取杭州?”石元公惊道。
“肯定是。”朱铭哭笑不得。
另一个时空的李宝,直接从杭州坐船奔袭山东,还能全歼数万金国大军。
现在的李宝,从长江口坐船去杭州算个啥?
以宋徽宗表现出的软弱性格,杭州城外突然出现七千大军,能有什么反应可想而知。
众人面面相觑,都不知道该如何评价。
因为这种战术思路,以前虽然也曾有过,但碍于各种因素都战果不大。比如汉武帝时期,就让一路偏师从山东渡海,配合主力夹击朝鲜半岛。
但也不能说不行,有时候打仗总得玩点新花样。
当年赵匡胤灭南唐,就是开创性的搭浮桥过长江,李煜得知消息还嘲笑此乃儿戏。
几里长的浮桥,大军踩着浮桥过江,不是儿戏又是什么?
然后,南唐没了。
两日之后,朱铭终于收到李宝的亲笔信。
信中详细叙述了荆湖战场情况,洞庭湖周边是钟相的大本营,那里的百姓虽然过得很艰苦,但一个个都把钟相视为救世明尊。
不管大明军队的军纪有多好,当地百姓始终不买账。
明军每次出兵,刚开拔不远,就有百姓给钟相通风报信。长江里随便一艘小渔船,都有可能主动为钟相提供情报,而李宝又不可能把沿途百姓全杀光。
还有伪楚军队打仗不要命,越是靠近洞庭湖,伪楚守军就越难打。
李宝在信里说,强行灭亡伪楚,他现有的兵力能够做到,但最后极有可能伤亡过半。
不如直取杭州!
朱铭左思右想,决定信任前线主帅,回信只有一句话:“君可便宜行事,注意海上风浪。”
把信发出去,朱铭跑去找老爸谈心。
简单说明情况之后,朱铭忍不住埋怨道:“这个李宝,为了隐藏调兵之举,只告诉了随军的王渊。没有得到我的许可,就擅自强令王渊,把那一千重甲侍卫调离既定战场。”
“他能打赢不?”朱国祥问。
朱铭说:“手里有数万大军不用,非得几千兵绕后奔袭。这仗打得就像神经病,谁能猜到他的动向啊?估计可以轻松拿下杭州。”
“能打胜仗就够了,人才嘛,总有一些任性。”朱国祥笑道。
“不止是自作主张的问题,”朱铭说道,“他接来怎么打,我已经能够猜到。若是宋徽宗被抓住,东南即可传檄而定。若宋徽宗跑得快,李宝这家伙必定故技重施,在东南疯狂招募新军,趁着局势混乱大量吸纳起义军。他肯定能够夺取东南,但东南各路多半被搞得一团糟,还得花时间慢慢去善后治理。”
朱国祥安慰道:“李宝不把东南搞乱,宋徽宗也会把那里盘剥得一塌糊涂。长痛不如短痛,早打下来早治理。”
朱铭摇头:“道理我都懂,但宋徽宗再怎么盘剥,也比不上兵灾的破坏力。两淮的屁股刚给他擦完,有些地方还带着屎呢,接下来又要给他擦东南的屁股。”
“如果今后大军南征,东南就不会有兵灾吗?到时候肯定也是乱兵四起。”朱国祥道。
朱铭说道:“有大军在,乱兵可控。他这种搞法,到时候遍地乱兵,而且烧杀抢掠还打着我们的旗帜。”
朱国祥说:“你太顾此失彼了,天底下哪有完美的事?”
“我知道,所以我同意了他的想法,”朱铭说道,“就是心里还有点不爽,想找个人吐槽一下。李宝这个人,平时挺正常的,一打仗就变成疯子,多次擅自更改作战计划。我倒不怕自己控制不住他,就怕他今后做得太过分,让我不得不对他动杀手。”
朱国祥劝道:“属下的主观能动性很重要,不要刻意去压制,否则今后大家做事都畏首畏尾的。等他凯旋回京,该封赏封赏,该敲打敲打。”
朱铭吐槽道:“敲打他有个屁用,都敲打好几次了,这厮就没当回事儿。”
……
杭州行在。
这里的皇宫已经开建半年,由于缺乏合适的木材,不得不缩小规模和规格。
宋徽宗感觉很委屈,他亲自设计的皇宫啊,竟然因为原材料短缺而更改图纸。
即便如此,现成的木料也不好找,只得拆毁一些周边庙观,把大殿里的柱子、房梁运来。
“陛下,宜兴莠民作乱,在君山香炉峰聚事,已攻陷宜兴县城!”太监李彦狂奔进来。
宋徽宗不慌不忙:“朱勔何在?朕记得他就在太湖周边做事。”
李彦说道:“就是朱勔父子借着营建宫室之名,在太湖周边大肆征敛,这才把宜兴百姓给逼反的!”
“召他父子进京。”宋徽宗说。
“是!”李彦躬身退下,脸上一副得逞笑容。
李彦也在培植心腹征敛钱财,而现在地盘就那么大,他跟朱勔父子属于竞争关系。
宋徽宗也已经不耐烦朱勔父子,左思右想之下,等不及这两人来杭州。他把蔡攸叫来说:“你去苏州诱捕朱勔父子,收编他们的私兵,杀了他们以泄民愤,再宣布明年会减免赋税,今年太湖周边的土贡也不再征了。”
“遵旨!”蔡攸领命退下。
离开行在,蔡攸有些精神恍惚。
朱勔父子聚敛钱财无数,还兼并数十万亩土地,而且胆敢蓄养私兵,按理说千刀万剐也活该。
但这些事情,宋徽宗早就清楚,却一直到现在才动手,无非是把朱勔父子当成工具。
敛财的工具,平乱的工具!
蔡攸奉命去收拾局面,难免生出兔死狐悲之感,说不定哪天就轮到他自己呢?
这东南小朝廷,也不知能维持到几时,蔡攸觉得能撑过五年就不错了。
到时候自己该何去何从?
蔡攸前往苏州的途中,十几条海船从海门出发,无声无息朝着杭州驶去。
这种海船叫做海舶,宋代常见的近海商船,载重仅120吨,甲板约10米宽。
谁会想到,船上运的全是士兵和粮草?
直到此时,荆湘那边的大明士卒,都不知道自己的主帅哪儿去了。各部暂由王渊统一指挥,分兵守在关键城池,再让水师纵横游弋,防备钟相突然带兵反扑。
(本章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北宋穿越指南,北宋穿越指南最新章节,北宋穿越指南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北宋穿越指南,北宋穿越指南最新章节,北宋穿越指南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