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2、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罗布泊一带,契丹大军已扫荡无余,正在挥戈向西北行进。在这一路之上,我们又会看到哪些境状呢?侠客们行走的路线,于此可见。
土峪沟千佛洞:在新疆鄯善县城西约40公里。其开创年代,最早的洞窟似在晋设高昌郡以前。有洞窟近百,但已大部分坍毁,部分洞窟尚残存壁画。可分东、西两区:东区第四号窟,窟顶正中绘有莲花,四周绘条幅,条幅中绘佛立像。穹庐顶外四隅绘千佛,左、右、后三壁壁画分上、中、下三层:上层绘千佛;中层绘佛本故事,图上有汉文题记;西区第二、第三、第四三窟,亦有简单壁画,题材与甚窟略同,惟佛像下座为胡床,为其他窟所未见。
耶特克孜古墓群:在新疆鄯善县连木沁区穷苦力乡。为高昌至唐代的墓葬遗址。墓区有砾石排砌的界线,划成一组一组的坟院。墓顶及墓边上堆放有砾石。与吐鲁番高昌故城、交河故城附近的墓葬相同。
吐鲁番,突厥语的意思是“富庶丰饶之地”,在哈密(蜜)市正西方,天山山脉与塔克拉玛干沙漠之间这片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包含了西域风物的全部经典。
这里既有干燥寂静的沙漠,也有飘香的果园、茂密的森林和草场;既有炎炎的火焰山,也有清洌的天山白雪;这里有星罗棋布的古城、烽燧、石窟寺群、远古岩画、神秘墓葬,在荒烟、蔓草、遗忘中湮灭的丝绸古道,以及众多的化石山、硅化木群;还有歌载舞的人们、飘香的葡萄美酒、古朴的村庄,望不到边的葡萄园,以及清真寺弯弯新月下的人们别样的生活。
这里还是野生动物与植物的乐园,戈壁滩上奔跑的羚羊、野骆驼,雪线上盛放的雪莲花,处处美不胜收……
鲁克沁古墓地:在新疆鄯善县鲁克沁镇北。在东西5公里、南北近2公里的范围内,均见墓葬分布。每座墓葬墓室上部都有高大封土,最高2~3米,封土丘前部见墓道。每一家族墓地,周围以砾石围出“甲”字形,成一组墓茔。茔地内,则按祖辈次序以次入葬。系高昌王国至唐代的墓葬遗存。1978年曾进行发掘,出土多量文物及汉文墓志,表明系高昌王国柳中县及唐西州田地县居民的墓地。文物风格与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物相同。是研究吐鲁番地区历史的珍贵资料。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在新疆吐鲁番市东北约50公里处。现存六十四窟。其特点为有些窟采取了开凿石崖与土坯砌建并用的建筑形式,为银山以西各窟所未见。以横顶直洞为主,亦有中柱式洞、方形双套洞和圆顶方形洞。壁画大部分已经残毁,残存部分内容以大立佛为主,有西方净土变、文殊等,颜色仍鲜艳如新。第三十九号窟中的各国王子举哀图,从他们的头饰的面容可看出他们具有西域各种民族的特征。在第三十七号窟的北墙上绘有菩萨的立像,穿大红衣服,佩绿色璎珞,显然是西域人的相貌特征。在其他窟也可以看到回鹘和蒙古供养人的形象。此外,在壁画上的佛像、僧侣和供养人像旁,大多有用汉文、回鹘文双行并写的榜书,可以看出高昌回鹘时期佛教信仰情况及当时回鹘民族与汉族兄弟民族之间的亲密关系。洞窟创建于南北朝时期,迄于元代。是古代高昌地区保存最好、内容最丰富的一处石窟。
位于吐鲁番以东略偏北的火焰山峡谷木头沟中,距市区约48公里,唐代名“宁戎窟”。现已编号石窟77个,其中尚存残余壁画有40余幅,壁画总面积约1200余平方米,是吐鲁番地区现存洞窟最多,而建筑形式多样,壁画内容最丰富的一个石窟群。
该石窟群中最早的洞窟,约为鞠氏高昌时期所建,后又历经唐代至元代,直到13世纪,这里一直为吐鲁番地区佛教圣地,而最繁盛时,当为西州回鹘时期,当时此处为回鹘国王的王家寺院,现存洞窟多为当时扩建或改建。
第33窟后壁残存的“弟子举哀图”和“比丘举哀图”,表现出了人物内心的感情,形象生动,富有个性,为难得的艺术佳品。第16窟中“伎乐图”中古代乐器“小忽雷”的形象以及第17窟中“地狱变”的壁画,均为目前中国佛窟中所罕见。1982年,这里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柏孜克里千佛洞,经历了形成--繁荣--衰落的过程,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在民教冲突中遭到毁坏,壁画人物的眼晴全部被挖掉,加上本世纪初遭俄、德、英、日等列强的盗劫破坏,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更是雪上加霜,面目全非。虽遭严重破坏,但劫余的佛座精致,残余的壁画内容丰富,颜色鲜艳夺目。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仍不失为一座规模宏大的文化艺术宝库。1982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胜金口千佛洞:在新疆吐鲁番市东北约40公里。为唐至元年间的佛寺遗址。共有四处:两处在山腰,两处在山麓。计有洞窟十个,为土坯砌筑,窟内间有壁画。窟顶绘有卷云纹配成的莲花、枯木寒鸦图和葡萄满枝、垂柳成荫及千佛像等。大多有回鹘文题记。其中一窟,壁上有回鹘文写经。此外,在山麓的院落中有大殿和寮房,在此曾发现婆罗米字母的文书、梵文和汉文佛经以及唐“开元通宝”钱币。
火焰山,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盆地中部。东西长达100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海拔500米,最高峰在胜金口附近,海拔851米。胜金口峡谷,层峦迭嶂,悬岩如削,形势险要。高昌王国至唐,称此为新兴谷,设关戍守,为进入高昌城的一处隘口。由于山石风化,形状怪异,人行其中,俨然进入童话世界。
《西游记》中写孙悟空过火焰山、斗铁扇公主的故事,即以此为背景。火焰山是由于地壳横向褶皱运动而形成一系列的背斜构造。出露的地层以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砂砾岩层和红色泥岩为主。夏日阳光照射在山势曲折的红色山岩上,红光闪烁,云烟缭绕,犹如烈焰飞腾。
唐诗岑参描写有“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之句。川谷中林荫蔽日,田园苍翠,犹如一条条蜿蜒曲折的绿色玉带镶饰在火焰山中。虽说此地为火焰山,但她却盛产葡萄瓜果,“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非常好吃!”这里是吐鲁番盆地内最为富庶的地区。
自古及今,“吐鲁番的葡萄”久已世界闻名。在这火焰山西段的一个沟谷,著名的“葡萄沟”便醉卧于此。这里水渠纵横交错,树木茂密,空气湿润,气候凉爽宜人,为避暑胜地。此沟盛产葡萄,以无核白葡萄最为著名。据说唐诗“葡萄美酒夜光杯”中的“葡萄美酒”便是由“吐鲁番的葡萄”酝酿而流传在河西走廊和戈壁滩之上。在这片葡萄沟附近,有石窟,可惜已经残毁。其西5里有古庙遗址二三处,已倾圮,出土有佛经残纸。
又有一说,火焰山位于吐鲁番盆地的北缘。古书称之为“赤石山”,维吾尔语称“克孜勒塔格”〔意为红山〕,由红色砂岩构成,东起鄯善县兰干流沙河,西至吐鲁番桃儿沟,形成一条赤色巨龙,东西走向,横卧于吐鲁番盆地中,全长98公里,南北宽9公里。一般高度500米左右,最高峰在鄯善县吐峪沟附近,海拔831.7米。
火焰山是天山东部博格达山坡前山带短小的褶皱,形成于喜马拉雅山运动期间。山脉的雏形形成于距今1.4亿年前,基本地貌格局形成于距今1.41亿年前,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岁月,跨越了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几个地质年代。火焰山荒山秃岭,寸草不生。每当盛夏,七月流火,红日当头,地气蒸腾,焰云缭绕,赭红色的山体形如飞腾的火龙,十分壮观。
火焰山是全国最热的地方,夏季最高气温达47.8度,地表最高温度在70度以上。由于地壳运动断裂与河水切割,山腹中尚留下许多沟谷,主要有葡萄沟、桃儿沟、木头沟、吐峪沟、连木沁沟、苏伯沟等。在这些沟谷中,绿荫蔽日,风景秀丽,流水潺潺,瓜果飘香。果然是深谷幽兰,非同凡响。大侠可以去尝试一番。
明人吴承恩著名神话小说《西游记》,以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而脍炙人口,名闻天下。第五十九回和六十回写“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三调芭蕉扇”的故事,使火焰山披上一层神秘的色彩,成了一座奇山。而罗刹女被称之为“铁扇仙”或是“铁扇公主”只不过是她使用的芭蕉扇与众不同,尽管是芭蕉做的,但是坚硬无比,无坚不催,故称铁扇,并非铁造。
《西游记》写道:“西方路上有个斯哈哩国,乃日落之处,俗呼‘天尽头’。这里有座火焰山,无春无秋,四季皆热,那火焰山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寸草不生。若过得山,就是铜脑袋、铁身躯,也要化成汁哩!”这段文字显系夸张,但高温和寸草不生这些基本特征,与火焰山实际情况完全符合,不是凭空臆造的。
罗布泊一带,契丹大军已扫荡无余,正在挥戈向西北行进。在这一路之上,我们又会看到哪些境状呢?侠客们行走的路线,于此可见。
土峪沟千佛洞:在新疆鄯善县城西约40公里。其开创年代,最早的洞窟似在晋设高昌郡以前。有洞窟近百,但已大部分坍毁,部分洞窟尚残存壁画。可分东、西两区:东区第四号窟,窟顶正中绘有莲花,四周绘条幅,条幅中绘佛立像。穹庐顶外四隅绘千佛,左、右、后三壁壁画分上、中、下三层:上层绘千佛;中层绘佛本故事,图上有汉文题记;西区第二、第三、第四三窟,亦有简单壁画,题材与甚窟略同,惟佛像下座为胡床,为其他窟所未见。
耶特克孜古墓群:在新疆鄯善县连木沁区穷苦力乡。为高昌至唐代的墓葬遗址。墓区有砾石排砌的界线,划成一组一组的坟院。墓顶及墓边上堆放有砾石。与吐鲁番高昌故城、交河故城附近的墓葬相同。
吐鲁番,突厥语的意思是“富庶丰饶之地”,在哈密(蜜)市正西方,天山山脉与塔克拉玛干沙漠之间这片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包含了西域风物的全部经典。
这里既有干燥寂静的沙漠,也有飘香的果园、茂密的森林和草场;既有炎炎的火焰山,也有清洌的天山白雪;这里有星罗棋布的古城、烽燧、石窟寺群、远古岩画、神秘墓葬,在荒烟、蔓草、遗忘中湮灭的丝绸古道,以及众多的化石山、硅化木群;还有歌载舞的人们、飘香的葡萄美酒、古朴的村庄,望不到边的葡萄园,以及清真寺弯弯新月下的人们别样的生活。
这里还是野生动物与植物的乐园,戈壁滩上奔跑的羚羊、野骆驼,雪线上盛放的雪莲花,处处美不胜收……
鲁克沁古墓地:在新疆鄯善县鲁克沁镇北。在东西5公里、南北近2公里的范围内,均见墓葬分布。每座墓葬墓室上部都有高大封土,最高2~3米,封土丘前部见墓道。每一家族墓地,周围以砾石围出“甲”字形,成一组墓茔。茔地内,则按祖辈次序以次入葬。系高昌王国至唐代的墓葬遗存。1978年曾进行发掘,出土多量文物及汉文墓志,表明系高昌王国柳中县及唐西州田地县居民的墓地。文物风格与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物相同。是研究吐鲁番地区历史的珍贵资料。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在新疆吐鲁番市东北约50公里处。现存六十四窟。其特点为有些窟采取了开凿石崖与土坯砌建并用的建筑形式,为银山以西各窟所未见。以横顶直洞为主,亦有中柱式洞、方形双套洞和圆顶方形洞。壁画大部分已经残毁,残存部分内容以大立佛为主,有西方净土变、文殊等,颜色仍鲜艳如新。第三十九号窟中的各国王子举哀图,从他们的头饰的面容可看出他们具有西域各种民族的特征。在第三十七号窟的北墙上绘有菩萨的立像,穿大红衣服,佩绿色璎珞,显然是西域人的相貌特征。在其他窟也可以看到回鹘和蒙古供养人的形象。此外,在壁画上的佛像、僧侣和供养人像旁,大多有用汉文、回鹘文双行并写的榜书,可以看出高昌回鹘时期佛教信仰情况及当时回鹘民族与汉族兄弟民族之间的亲密关系。洞窟创建于南北朝时期,迄于元代。是古代高昌地区保存最好、内容最丰富的一处石窟。
位于吐鲁番以东略偏北的火焰山峡谷木头沟中,距市区约48公里,唐代名“宁戎窟”。现已编号石窟77个,其中尚存残余壁画有40余幅,壁画总面积约1200余平方米,是吐鲁番地区现存洞窟最多,而建筑形式多样,壁画内容最丰富的一个石窟群。
该石窟群中最早的洞窟,约为鞠氏高昌时期所建,后又历经唐代至元代,直到13世纪,这里一直为吐鲁番地区佛教圣地,而最繁盛时,当为西州回鹘时期,当时此处为回鹘国王的王家寺院,现存洞窟多为当时扩建或改建。
第33窟后壁残存的“弟子举哀图”和“比丘举哀图”,表现出了人物内心的感情,形象生动,富有个性,为难得的艺术佳品。第16窟中“伎乐图”中古代乐器“小忽雷”的形象以及第17窟中“地狱变”的壁画,均为目前中国佛窟中所罕见。1982年,这里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柏孜克里千佛洞,经历了形成--繁荣--衰落的过程,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在民教冲突中遭到毁坏,壁画人物的眼晴全部被挖掉,加上本世纪初遭俄、德、英、日等列强的盗劫破坏,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更是雪上加霜,面目全非。虽遭严重破坏,但劫余的佛座精致,残余的壁画内容丰富,颜色鲜艳夺目。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仍不失为一座规模宏大的文化艺术宝库。1982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胜金口千佛洞:在新疆吐鲁番市东北约40公里。为唐至元年间的佛寺遗址。共有四处:两处在山腰,两处在山麓。计有洞窟十个,为土坯砌筑,窟内间有壁画。窟顶绘有卷云纹配成的莲花、枯木寒鸦图和葡萄满枝、垂柳成荫及千佛像等。大多有回鹘文题记。其中一窟,壁上有回鹘文写经。此外,在山麓的院落中有大殿和寮房,在此曾发现婆罗米字母的文书、梵文和汉文佛经以及唐“开元通宝”钱币。
火焰山,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盆地中部。东西长达100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海拔500米,最高峰在胜金口附近,海拔851米。胜金口峡谷,层峦迭嶂,悬岩如削,形势险要。高昌王国至唐,称此为新兴谷,设关戍守,为进入高昌城的一处隘口。由于山石风化,形状怪异,人行其中,俨然进入童话世界。
《西游记》中写孙悟空过火焰山、斗铁扇公主的故事,即以此为背景。火焰山是由于地壳横向褶皱运动而形成一系列的背斜构造。出露的地层以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砂砾岩层和红色泥岩为主。夏日阳光照射在山势曲折的红色山岩上,红光闪烁,云烟缭绕,犹如烈焰飞腾。
唐诗岑参描写有“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之句。川谷中林荫蔽日,田园苍翠,犹如一条条蜿蜒曲折的绿色玉带镶饰在火焰山中。虽说此地为火焰山,但她却盛产葡萄瓜果,“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非常好吃!”这里是吐鲁番盆地内最为富庶的地区。
自古及今,“吐鲁番的葡萄”久已世界闻名。在这火焰山西段的一个沟谷,著名的“葡萄沟”便醉卧于此。这里水渠纵横交错,树木茂密,空气湿润,气候凉爽宜人,为避暑胜地。此沟盛产葡萄,以无核白葡萄最为著名。据说唐诗“葡萄美酒夜光杯”中的“葡萄美酒”便是由“吐鲁番的葡萄”酝酿而流传在河西走廊和戈壁滩之上。在这片葡萄沟附近,有石窟,可惜已经残毁。其西5里有古庙遗址二三处,已倾圮,出土有佛经残纸。
又有一说,火焰山位于吐鲁番盆地的北缘。古书称之为“赤石山”,维吾尔语称“克孜勒塔格”〔意为红山〕,由红色砂岩构成,东起鄯善县兰干流沙河,西至吐鲁番桃儿沟,形成一条赤色巨龙,东西走向,横卧于吐鲁番盆地中,全长98公里,南北宽9公里。一般高度500米左右,最高峰在鄯善县吐峪沟附近,海拔831.7米。
火焰山是天山东部博格达山坡前山带短小的褶皱,形成于喜马拉雅山运动期间。山脉的雏形形成于距今1.4亿年前,基本地貌格局形成于距今1.41亿年前,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岁月,跨越了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几个地质年代。火焰山荒山秃岭,寸草不生。每当盛夏,七月流火,红日当头,地气蒸腾,焰云缭绕,赭红色的山体形如飞腾的火龙,十分壮观。
火焰山是全国最热的地方,夏季最高气温达47.8度,地表最高温度在70度以上。由于地壳运动断裂与河水切割,山腹中尚留下许多沟谷,主要有葡萄沟、桃儿沟、木头沟、吐峪沟、连木沁沟、苏伯沟等。在这些沟谷中,绿荫蔽日,风景秀丽,流水潺潺,瓜果飘香。果然是深谷幽兰,非同凡响。大侠可以去尝试一番。
明人吴承恩著名神话小说《西游记》,以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而脍炙人口,名闻天下。第五十九回和六十回写“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三调芭蕉扇”的故事,使火焰山披上一层神秘的色彩,成了一座奇山。而罗刹女被称之为“铁扇仙”或是“铁扇公主”只不过是她使用的芭蕉扇与众不同,尽管是芭蕉做的,但是坚硬无比,无坚不催,故称铁扇,并非铁造。
《西游记》写道:“西方路上有个斯哈哩国,乃日落之处,俗呼‘天尽头’。这里有座火焰山,无春无秋,四季皆热,那火焰山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寸草不生。若过得山,就是铜脑袋、铁身躯,也要化成汁哩!”这段文字显系夸张,但高温和寸草不生这些基本特征,与火焰山实际情况完全符合,不是凭空臆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