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5、北平太守“飞将军李广”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经过两天两夜的快马行进,“无极侍卫”“三猫”耶无害终于跨过黄河,穿过兰州,过榆中、定西、渭源、陇西,来到了他五年前就已羡慕已久的地方——天水。这已经是九月十四日清晨。
就曾是这个地方,他为自己起了一个慕容天水的别名。无非是在表明他内心的志向爱好,就是向往爱慕天下山水而已。只是当时,他已经知道京城长安有一位号称“京师第一枪”的官方武林高手已取名为慕容山水,所以他才取名为慕容天水。不然,他取别名为慕容山水同样也是可以铭志。但是巧合得很,此地地名为天水,而天水已含有天下山水之意,他取别名为慕容天水则更是合时合地。
所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五年前,耶无害就在这天水圣地留下了慕容天水的别名。如今他又来到昔别故地,虽说不是故地重游,但他还是放慢了脚步,聆听着城街之上的风土人情。连日来的烽火行进、唇枪舌战、拼杀突围,已使他口干舌燥、浑身疲乏无力。“既来之,则安之”,到这天水圣地,他是应该好好安歇一顿。
慢慢走在人群之中,慕容天水依稀还记得这天水城内外的几座古迹名胜,就是在五年前他曾经游历过的好地方。这几处好地方,也曾让他渡过一段段美好的时光。
李广墓,在今甘肃省天水市南1公里的南山麓石马坪。封土高约两米,墓刻“汉将军李广墓”,据传是李广将军的衣冠冢,葬有宝剑衣物。墓前有石兽石马,造型生动别致,故得石马坪之名。
李广(?~前119年)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生于天水,善于骑马射箭,勇猛无比,很有才气,乃西汉名将。汉文帝时,因为讨伐匈奴有功,封散骑常侍;武帝时,任北平太守。他参加反击匈奴贵族攻掠的战争,转战朔漠四十余年,历经七十余战,屡建奇功,匈奴人称之为飞将军。
司马迁的《史记·李将军传》说:“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所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说的也是李广李将军。其箭法之好,曾留下“射虎石”的美名,更曾箭杀真正的恶虎!
据司马迁的史传所载,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广军败被擒。匈奴见广伤病,遂于两马间设绳网,使广卧网中。行十余里,广佯装死去,窥见其傍有一胡儿(匈奴少年)骑的是匹快马,乃腾跃而上,推堕胡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归汉。匈奴数百骑追之,广引弓射杀追骑若干,终于脱险。
由此可见,飞将军斯人于败军之际,尚且神勇如此,而当其大捷之时,英武又该当如何?可想而知!司马迁将此事写入史传,可谓善传英雄之神。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所写的“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写的也正是这个历史片断。但令人为此英雄哀惋叹息的是,在元狩四年(前119年),李广随大将卫青攻匈奴,以失道被责,自杀。
一代英雄武将,最终直落个壮烈英魂,岂不令人为之惋惜?也难怪大唐边塞诗人高适所作《燕歌行》末句感叹曰:“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飞将军李广墓
李广墓在甘肃天水,是当年北击匈奴的边疆,也是伏曦的故里。刚到天水时,并不知道李广墓在这儿,后来看到城市简介,才决定去一趟。来都来了,岂能不瞻仰一下大侠名剑的遗迹?
甘肃的景色有个特点,就是缺水,全是黄土旱地,无论是塬子上的小镇还是处在峡谷里的城市,居民都有接天上雨水的习惯,不然生活用水不够的。之所以叫天水之名,就是“羡慕天上之水”之意。河川里只留下千百年来一道道洪水冲刷的痕迹,残留在谷底沟壑里的只有涓涓细流,孱弱地流淌在干涸河床上,却怎么也无法填补整体上的枯竭。风一吹,扑面而来的漫天的黄土,弥散于你周围每一寸空间,让路人透不过气来。缺水以至杂草都长不到一个春秋,不要提树了。到处都是裸露的黄土,皱巴巴的像枯裂的皮肤。干硬的土块,岩石般地矗立在山颠,那份苍凉在远古时就已经凝成,只是岁月依然在不停地在上面肆意琢刻着。一眼望去,整个高原没有突兀的山峰,原上裂开的一道道巨大的沟谷,就是城市所在,因为水往往积在低处,天水就在一片水比较多的狭长谷地。渭水河流过整个城市,与四川不同的是那里因为找不到不平地,才把城市建在谷地,这是因为需要水。
天水还是很热闹的,伏曦庙就坐落在闹市区的一个小巷深处,如今成了天水市博物馆,因年代太久远,除了那个八卦图,已看不出有什么与伏曦有联系的物件,只能作为凭吊古人的一个场所。
在现代的城市寻找古人的踪迹,显得有些迷茫。打听李广墓在哪,许多出租车司机都不知道。看着他们连连摇摆的脑袋,才知道,李广这个名字早已与这个城市不相干了。连找了几个人,才有个中年司机说他小时候去过,不知还有没有了。我只得承诺来回都搭他的车,而且随便他找,于是他痛快地打开车门。车子走过一条又一条街,最后上了一座桥,向城市边缘的山坡爬去。拐了几弯,进了一个到处是杂院的居民区,我正疑惑着,司机说了声找到了,车子在一所小学校门口停下,门口挂了块牌子,字迹早已模糊,依稀是2元/人。由传达室收取,由于当天休息,校园里静悄悄的一个人也没有,我和司机径直进去也。真是太好了,每人省了2元钱。
这是所希望小学般的院落,条件十分简陋,低矮单薄的校舍就挤在不远的土墙边,中间是一小块黄泥操场,我们环顾四周,终于在小操场对面一棵老槐树下面,发现了李广墓,墓的风格与南京东郊民国年间的墓很相似,看了墓碑,才知道清末重修过,半拱型石砌的墓主体有一人多高,立在墓前在石碑大约有三米。我默默走了一周,无法把自己的感觉与近二千年前的汉代联系在一起,唯有碑上“汉将军李广墓”的字样,幽幽地暗示着墓主人金戈铁马坎坷不平的一生,也许我的到来是想打破时光的阻隔,找一个与这位古人最近的距离点,只是斯人已逝,空余怅惘,这种怅惘在这里感受得更浓烈罢了。
稠密的树荫遮蔽于墓地上,在夏日燥热的黄土高原上显得格外清凉幽静,对戎马一生、饱经磨难的灵魂来说不失为一个安妥的归宿地。李广陇西成纪人,天水地处汉代西部边疆,他自刎后,可能就地安葬了。此地不远就是戈壁荒漠。
遥想当年,大漠飞沙,长河落日,纵横驰骋,弯弓射虏,将军智勇无双的英姿,让人叹喟不已。人曾言:“李广才气,天下无双”,其威名早已遍及朝野,但他的一生并不是很顺。汉文帝曰“子不遇时”。真不遇时吗?其正值刘彻当政,国力日盛,开始北击匈奴,扩张疆土,一改文帝时的坚忍、避让。“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积厚的实力终于让刘彻有了显耀的机会。
然李广一生大小七十余战,从没带兵过万,手下又俱是老弱残兵,其受用程度可见一斑。那么李广无才,非也,武帝不识其才,亦非也。李广以良家子从军,历任武骑常侍,陇西都尉,至郎中令,精于骑射,智勇善战,每到危急时必有奇谋,常转危为安,死地而后生,且治军简约,与部下甘苦与共,兵将皆乐为其效死命,仍上将之才也。
显而易见是武帝知其才而不信任、不重用。具体为何呢?世人知道的最多一个理由是,卫青、霍去病与刘彻有亲而得宠,对于李广的遭遇来说是个决定性的因素,但这决不致于他最终自杀的结局。那让我们从头看看李广一生的经历和言行,或许能找到他命运的一些答案。
李广年青时“冲陷折关及格猛兽”且勇而有略,才气无双,这“略、才”指的是军事、战术上的,并非说其待人处世上的。为什么这样说,请看,当李广数次以少击多,偶尔被擒,又恃其胆略单骑逃返,却“当斩,赎为庶人”;击左贤王,四千对四万“军几没,罢归”“功自如,无赏”;直到最后一次,从大将军卫青出塞,以步卒弱旅接敌,失去向导,迷路,终因耻于对峙刀笔吏而自杀。
从这几点分析,能看出上司对李广是非常冷峻而苛刻的,没有一点体谅、爱护的表示。说明李广与上层的关系很一般,甚至可以说上层领导隐隐有一丝嫌弃他。武帝曾说他“数奇”,就证实了这一点。
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也暗示了他的性格特征。看来李广爱护下属却不会与同僚相处,不擅长于官场上的人情世故、利益关系。也有可能是专注军事而不屑于和刀笔吏应酬。
从现在的眼光看,李广是个不善言谈的技术型人才。而汉武帝却是一个偏宠亲亲的人,当时朝野上下的风气自然受到影响,“大将军青欲使敖与俱当单于”,临战时,卫青把立功的机会让给亲信,令李广作侧翼,就是一个例子。
这种环境下,李广的境况可想而知。且正当国力强盛,刘彻用人的余地又很大,李广更没有机会了。处如在岳飞的时代,李广或许还会有担当重任统兵数万的可能,当然会不会有岳飞的下场,另当别论。
于是在李广的一生中,公事公办,这看似公正的幌子,却为他带来无数次不公平的结果,其本质也是不合理的。然而就在官场上没有背景和朋党的情况下,李广却因小事而报复区区一个霸陵尉,更证明这人没有什么政治远见,没有深谋远虑的心机,从没反思过自己的境况。他最终不被封侯,却言“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这句无奈的话更加重了他一生的悲剧色彩。虽然他爱护下属和百姓,后世得到了应有的名声,却无法弥补性格缺憾带来的个人遭遇。“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李广的遭遇,正映衬着这话的正确性。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经过两天两夜的快马行进,“无极侍卫”“三猫”耶无害终于跨过黄河,穿过兰州,过榆中、定西、渭源、陇西,来到了他五年前就已羡慕已久的地方——天水。这已经是九月十四日清晨。
就曾是这个地方,他为自己起了一个慕容天水的别名。无非是在表明他内心的志向爱好,就是向往爱慕天下山水而已。只是当时,他已经知道京城长安有一位号称“京师第一枪”的官方武林高手已取名为慕容山水,所以他才取名为慕容天水。不然,他取别名为慕容山水同样也是可以铭志。但是巧合得很,此地地名为天水,而天水已含有天下山水之意,他取别名为慕容天水则更是合时合地。
所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五年前,耶无害就在这天水圣地留下了慕容天水的别名。如今他又来到昔别故地,虽说不是故地重游,但他还是放慢了脚步,聆听着城街之上的风土人情。连日来的烽火行进、唇枪舌战、拼杀突围,已使他口干舌燥、浑身疲乏无力。“既来之,则安之”,到这天水圣地,他是应该好好安歇一顿。
慢慢走在人群之中,慕容天水依稀还记得这天水城内外的几座古迹名胜,就是在五年前他曾经游历过的好地方。这几处好地方,也曾让他渡过一段段美好的时光。
李广墓,在今甘肃省天水市南1公里的南山麓石马坪。封土高约两米,墓刻“汉将军李广墓”,据传是李广将军的衣冠冢,葬有宝剑衣物。墓前有石兽石马,造型生动别致,故得石马坪之名。
李广(?~前119年)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生于天水,善于骑马射箭,勇猛无比,很有才气,乃西汉名将。汉文帝时,因为讨伐匈奴有功,封散骑常侍;武帝时,任北平太守。他参加反击匈奴贵族攻掠的战争,转战朔漠四十余年,历经七十余战,屡建奇功,匈奴人称之为飞将军。
司马迁的《史记·李将军传》说:“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所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说的也是李广李将军。其箭法之好,曾留下“射虎石”的美名,更曾箭杀真正的恶虎!
据司马迁的史传所载,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广军败被擒。匈奴见广伤病,遂于两马间设绳网,使广卧网中。行十余里,广佯装死去,窥见其傍有一胡儿(匈奴少年)骑的是匹快马,乃腾跃而上,推堕胡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归汉。匈奴数百骑追之,广引弓射杀追骑若干,终于脱险。
由此可见,飞将军斯人于败军之际,尚且神勇如此,而当其大捷之时,英武又该当如何?可想而知!司马迁将此事写入史传,可谓善传英雄之神。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所写的“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写的也正是这个历史片断。但令人为此英雄哀惋叹息的是,在元狩四年(前119年),李广随大将卫青攻匈奴,以失道被责,自杀。
一代英雄武将,最终直落个壮烈英魂,岂不令人为之惋惜?也难怪大唐边塞诗人高适所作《燕歌行》末句感叹曰:“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飞将军李广墓
李广墓在甘肃天水,是当年北击匈奴的边疆,也是伏曦的故里。刚到天水时,并不知道李广墓在这儿,后来看到城市简介,才决定去一趟。来都来了,岂能不瞻仰一下大侠名剑的遗迹?
甘肃的景色有个特点,就是缺水,全是黄土旱地,无论是塬子上的小镇还是处在峡谷里的城市,居民都有接天上雨水的习惯,不然生活用水不够的。之所以叫天水之名,就是“羡慕天上之水”之意。河川里只留下千百年来一道道洪水冲刷的痕迹,残留在谷底沟壑里的只有涓涓细流,孱弱地流淌在干涸河床上,却怎么也无法填补整体上的枯竭。风一吹,扑面而来的漫天的黄土,弥散于你周围每一寸空间,让路人透不过气来。缺水以至杂草都长不到一个春秋,不要提树了。到处都是裸露的黄土,皱巴巴的像枯裂的皮肤。干硬的土块,岩石般地矗立在山颠,那份苍凉在远古时就已经凝成,只是岁月依然在不停地在上面肆意琢刻着。一眼望去,整个高原没有突兀的山峰,原上裂开的一道道巨大的沟谷,就是城市所在,因为水往往积在低处,天水就在一片水比较多的狭长谷地。渭水河流过整个城市,与四川不同的是那里因为找不到不平地,才把城市建在谷地,这是因为需要水。
天水还是很热闹的,伏曦庙就坐落在闹市区的一个小巷深处,如今成了天水市博物馆,因年代太久远,除了那个八卦图,已看不出有什么与伏曦有联系的物件,只能作为凭吊古人的一个场所。
在现代的城市寻找古人的踪迹,显得有些迷茫。打听李广墓在哪,许多出租车司机都不知道。看着他们连连摇摆的脑袋,才知道,李广这个名字早已与这个城市不相干了。连找了几个人,才有个中年司机说他小时候去过,不知还有没有了。我只得承诺来回都搭他的车,而且随便他找,于是他痛快地打开车门。车子走过一条又一条街,最后上了一座桥,向城市边缘的山坡爬去。拐了几弯,进了一个到处是杂院的居民区,我正疑惑着,司机说了声找到了,车子在一所小学校门口停下,门口挂了块牌子,字迹早已模糊,依稀是2元/人。由传达室收取,由于当天休息,校园里静悄悄的一个人也没有,我和司机径直进去也。真是太好了,每人省了2元钱。
这是所希望小学般的院落,条件十分简陋,低矮单薄的校舍就挤在不远的土墙边,中间是一小块黄泥操场,我们环顾四周,终于在小操场对面一棵老槐树下面,发现了李广墓,墓的风格与南京东郊民国年间的墓很相似,看了墓碑,才知道清末重修过,半拱型石砌的墓主体有一人多高,立在墓前在石碑大约有三米。我默默走了一周,无法把自己的感觉与近二千年前的汉代联系在一起,唯有碑上“汉将军李广墓”的字样,幽幽地暗示着墓主人金戈铁马坎坷不平的一生,也许我的到来是想打破时光的阻隔,找一个与这位古人最近的距离点,只是斯人已逝,空余怅惘,这种怅惘在这里感受得更浓烈罢了。
稠密的树荫遮蔽于墓地上,在夏日燥热的黄土高原上显得格外清凉幽静,对戎马一生、饱经磨难的灵魂来说不失为一个安妥的归宿地。李广陇西成纪人,天水地处汉代西部边疆,他自刎后,可能就地安葬了。此地不远就是戈壁荒漠。
遥想当年,大漠飞沙,长河落日,纵横驰骋,弯弓射虏,将军智勇无双的英姿,让人叹喟不已。人曾言:“李广才气,天下无双”,其威名早已遍及朝野,但他的一生并不是很顺。汉文帝曰“子不遇时”。真不遇时吗?其正值刘彻当政,国力日盛,开始北击匈奴,扩张疆土,一改文帝时的坚忍、避让。“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积厚的实力终于让刘彻有了显耀的机会。
然李广一生大小七十余战,从没带兵过万,手下又俱是老弱残兵,其受用程度可见一斑。那么李广无才,非也,武帝不识其才,亦非也。李广以良家子从军,历任武骑常侍,陇西都尉,至郎中令,精于骑射,智勇善战,每到危急时必有奇谋,常转危为安,死地而后生,且治军简约,与部下甘苦与共,兵将皆乐为其效死命,仍上将之才也。
显而易见是武帝知其才而不信任、不重用。具体为何呢?世人知道的最多一个理由是,卫青、霍去病与刘彻有亲而得宠,对于李广的遭遇来说是个决定性的因素,但这决不致于他最终自杀的结局。那让我们从头看看李广一生的经历和言行,或许能找到他命运的一些答案。
李广年青时“冲陷折关及格猛兽”且勇而有略,才气无双,这“略、才”指的是军事、战术上的,并非说其待人处世上的。为什么这样说,请看,当李广数次以少击多,偶尔被擒,又恃其胆略单骑逃返,却“当斩,赎为庶人”;击左贤王,四千对四万“军几没,罢归”“功自如,无赏”;直到最后一次,从大将军卫青出塞,以步卒弱旅接敌,失去向导,迷路,终因耻于对峙刀笔吏而自杀。
从这几点分析,能看出上司对李广是非常冷峻而苛刻的,没有一点体谅、爱护的表示。说明李广与上层的关系很一般,甚至可以说上层领导隐隐有一丝嫌弃他。武帝曾说他“数奇”,就证实了这一点。
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也暗示了他的性格特征。看来李广爱护下属却不会与同僚相处,不擅长于官场上的人情世故、利益关系。也有可能是专注军事而不屑于和刀笔吏应酬。
从现在的眼光看,李广是个不善言谈的技术型人才。而汉武帝却是一个偏宠亲亲的人,当时朝野上下的风气自然受到影响,“大将军青欲使敖与俱当单于”,临战时,卫青把立功的机会让给亲信,令李广作侧翼,就是一个例子。
这种环境下,李广的境况可想而知。且正当国力强盛,刘彻用人的余地又很大,李广更没有机会了。处如在岳飞的时代,李广或许还会有担当重任统兵数万的可能,当然会不会有岳飞的下场,另当别论。
于是在李广的一生中,公事公办,这看似公正的幌子,却为他带来无数次不公平的结果,其本质也是不合理的。然而就在官场上没有背景和朋党的情况下,李广却因小事而报复区区一个霸陵尉,更证明这人没有什么政治远见,没有深谋远虑的心机,从没反思过自己的境况。他最终不被封侯,却言“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这句无奈的话更加重了他一生的悲剧色彩。虽然他爱护下属和百姓,后世得到了应有的名声,却无法弥补性格缺憾带来的个人遭遇。“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李广的遭遇,正映衬着这话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