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0:《三十六计》 第一套 胜战计
敦煌,西域黄沙滩上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她又迎来了新的一天,这已是大梁开平三年即长安安庆三年(909年)仲冬十一月十三日。
教兵场上,慕容天水和全军将士正在聆听、观望镇西副使宋克金宋将军在帅台之上激扬文辞——
“《三十六计》的作者及其成书年代我们已无从知道。可以说它是集古代兵家‘诡道’之大成,是专讲军事谋略的兵书。但这三十六计,不免也带有割据战争中那些尔虞我诈、掠夺兼并的诡计阴谋,并且其中不少计谋由于拘泥于成语而定名,亦不免有牵强附会的地方。不过此中的军事谋略思想,具有传世价值,值得我们全军将士认真研习。好了!我在此先简略介绍一下《三十六计》这本兵书,然后我们再细观全文。
三十六计不分卷,全书共分六套,而在每套计之中又各列六计,共是六六三十六计。每计的名称多取于广为流传的成语典故,形象易记。每计的顺序是先出计名,次作解语,再加按语。解语前半部分多引自兵法,后半部分多引出于《易经》,语意比较难懂。不过请将士们放心,我会对每计的解语作通俗解释,然后再简单列举实例相参照,这样我们就容易理解了。接下来我们开始看正文。”
总 说
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燮理,机在理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这段辞意是说,太阴六六之数的乘积是三十六,在客观实际中蕴藏着谋略,谋略的运用也要根据发展着的客观实际。认识了客观事物的矛盾性,就可以掌握和运用谋略。谋略不能违背客观实际,单凭主观想象去生搬硬套,否则就会招致失败。”
第一套 胜战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阳之对。太阳,太阴。
“瞒天过海,即俗话所说‘过得海便是神仙’的意思。认为防备十分周到,就容易松懈斗志,麻痹轻敌;平时看惯了的,往往就不再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里,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最机密的事。
在一个被人控制或处于不利的环境之下,想争取主动,转危为安,很容易产生这种瞒天过海的念头。因为这条计在于利用对方的一时疏忽,而不一定对对方有直接的威胁或危害性,且易于使用,易于收效,收放自如。但它和掩耳盗铃不同,掩耳盗铃是想欺骗别人,反而弄巧成拙,倒把自己弄了个稀里糊涂;瞒天过海是有了一整套计划,一定目标,而把人家愚弄于掌上。不过,两者的后果虽然不同,却同是以骇术为出发点,骗得过就是‘过海神仙’,骗不过就成‘入瓮乌龟’。所谓聪、愚、贤、不肖的分别,只是一板之隔。这条诡(鬼)计的典型事例有‘假传圣旨,魏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瞒天过海,齐姜乘醉遣重’。”
第二计 围魏救赵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这意思是说打集中的强敌,不如把它调动分散以后再打;先兵出击,不如后发制人。
由此,我也总结出了一句争战策略:即先发制人要用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敌若先发攻击,气势强盛,我则避其锐气,待其气衰而采用后发制人。‘围魏救赵’这一计被战国中期齐国的军事家、春秋时孙武的后裔孙膑运用得出神入化,取得了齐魏桂陵及后来马陵之战的胜利,最后迫使魏国主将庞涓愤恨自杀。”
第三计 借刀杀人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敌方的情况已经明确,而盟友(泛指第三力量)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盟友去消灭敌人,以保存自己的实力,善于运用《损》卦中关于‘损下益上’的逻辑推理演算。
在本身没有办法,或欲以保存自己实力而受到客观环境限制的时候,自己不动手,叫别人去执行自己杀人的意图,这就叫借刀杀人。杀人而要借刀,即是假手杀人之意。杀人虽然残忍,但世上有许多该杀的人,也有许多不该杀而枉杀的。杀人的根本毋需研究什么仁义道德,杀的是什么,此人该不该杀,总之是‘逆我者亡’。这是中国历史上极为普遍的原则。但杀人也有贤愚之分:笨伯杀人,直截了当的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表面上既英雄,又痛快,可是这样一来,难逃法网的制裁,更会遭到世人的冷眼相待,说他残忍暴戾;而聪明的杀人则不会这样,枪不需自己动手,公开利用法令或假手别人,这样,目的达到了,在仁义道德的面具上还可以多涂一层香油。据说,此次中原武林大乱中,‘四大帮主’和‘十八教主’之间全力火拼,是被人利用了这借刀杀人之计!”
第四计 以逸待劳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迫使敌人处于困难的局面,不一定采取直接进攻的手段,可以根据刚柔相互转化的原理,实行积极防御,逐渐地消耗、疲惫敌人,使它由强变弱,我就自然会变被动为主动。
以逸待劳这一计出自《孙子兵法》的军争篇‘军事以近待远,以逸待劳’。即在战术上自己先处于主动地位,应付敌人进攻的意思。引申来说,凡事先作好充分准备,沉着应付外力侵扰,不管什么事,都可以叫做‘以逸待劳’。使用这种策略的时候,务必沉着应变,将自己的对方的环境和意图,以及彼此间的实力估计清楚,机警地随时随地注意事情的变化,时机未成熟就不动如山岳,机会一来就翻江倒海、雷厉(雳)风行。所以处事和做人是不同的;做事是今天的事今天了,效率越快越好;做人,尤其是处理一个复杂的人事问题,拖延才是一条好办法。拖,并不是怯懦,也不是卸责,它是一种权变手段,要使自己的意志不为猝然发生的事件诱惑,使自己永远站在主动地位,这就是所谓‘拖延政策’。从积极一面说就是设法使对方疲于奔命,挫折它的锐气,然后伺机出击,使其一蹶不振。即如孙子所说的‘藏于九地之下,动于九天之上’的意思。这一策略如用得好,能以弱胜强、以寡胜众,历史上有许多大战役因此而扭转局势。韩信擒赵王,刘秀击王莽,司马懿截阻于祁山,周瑜纵火赤壁,曹操破袁绍于官渡,谢玄战苻坚于淝水,以及春秋时的‘三通鼓曹刿胜齐’,都是以少胜众,劣势对优势的‘以逸待劳’为主的策略奏效。”
第五计 趁火打劫
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敌方遇到困难,危机,就乘机出兵夺取胜利。这就是强者趁势取利,一举打败处于困境之敌的策略。
《孙子兵法·军形篇》开头说‘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即是说等待敌人出现疏漏时我们再乘机出击取胜,这也是一种趁火打劫,或者说是后发制人,正所谓‘因敌而胜’。但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纵火创造胜利的客观条件,也是一种趁火打劫之计。趁火打劫即是乘机搏乱。此计有两种方式,即是上面所说的纵火打劫和趁火打劫。
趁火打劫是乘人之危去混水摸鱼;纵火打劫是自己放火,然后再喊贼捉贼,达成自己的企图。不管是趁火也好,纵火也好,其目的同样在劫夺别人,充实自己。趁火虽然不是自己动手,却行动处于被动,被动就非英雄本色。大丈夫做事经常要主动,总是想靠别人给自己制造机会,可制定路线使别人为自己创造机会。此纵火与趁火的解释,正如水和空气的变幻,归根结底,总是以自己的利益放在人家的痛苦之上。
古代的英雄豪杰,放火高手首推张仪,打劫老手莫如诸葛孔明。张仪可算得上是条‘惹火生事’的尤物,一生做的都是煸风点火的事。他为了拆散六国的‘合纵’计划,跑到哪里,哪里就起火;他欺齐、骗楚、讹燕、诈赵、诳韩、哄魏,凭口里那根‘火舌’,烧得六国君臣焦头烂额,为秦皇统一中国铺路搭桥。再说孔明,他虽被誉为卓越的政治家,但他的政治资本当初还是靠‘打劫’而来。他初出茅庐时被曹操赶到绝处,跑到孙权处做个战争贩子,煸动起南北大战。趁周瑜火烧赤壁,曹操逃命之际,却唾手而‘劫’了荆州、襄阳、长沙、武陵、桂阳、零陵等州郡,活活把周瑜·周公瑾气死,给刘备奠定了割据的地盘。
‘趁火打劫’这一计名虽然不中听,却是名符其实的。上至朝堂,下至市井,此等事件极为普遍,古今中外都是一样,天下乌鸦一般黑。‘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历史是握权弄势人所写的,他们能把最坏的事说得最好听,把最丑的脸孔涂成最漂亮。什么‘吊民伐罪,替天行道’的话,不外从‘打劫’两字演绎出来的漂亮名词。我们可以回忆回忆,中国几千年来历代的政权是怎样嬗递的?还不是这么回事?最典型的例子莫如石崇,民间常说‘富比石崇’,以石崇代表财富,但他那富强敌国的财富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说穿了,就是石崇‘做官又做贼’。当他做荆州刺史时,利用职权,经常明来暗往劫杀行商巨室,谋财害命,抢金夺宝而致富的。总之,要想自己成为英雄,火不能不纵,财不能不劫,哪怕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只要能拜得出一个响当当的招牌,会摆出一张悲天悯人的脸孔就行。”
第六计 声东击西
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敌方指挥不当,军如无头之蝇,乱撞乱碰,就不能判明和应付突然事变的发生,这是指挥员失去分析判断情况的能力的一种征兆。要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将其消灭。
声东击西,这是说用计于兵要出奇制胜。兵法有云:‘声言击东,其实击西。’目的在于转移敌人目标,使之疏于防范,然后乘其不意,攻其无备。即凡是对全体一件事,为了消除当前人为阻力,减少本身损失,一定要设法分散对方力量,或松懈其意志,才可以乘虚而入,达到目的。此计的方法很多,或制造谣言,混淆视听,增加对方顾虑,迷惑其意志,或故布疑阵,使对方力量分散,削弱其防卫,但本身的企图和行动却要绝对秘密,时刻要争取主动。秘密与主动,是处事的最高原则。不秘密等于自己不设防,被动处处受牵制。不管在战场、商场、情场、政治或人生舞台上,这声东击西、避重就轻的计策,时时可见,处处可行,而且奇谋百出,花样多端,有的干得很漂亮,有的却弄巧成拙。战国时齐国孟尝君的门客冯煊便用此计使齐王恢复了孟尝君的相位,还有楚汉相争之际的陈平,也是利用这声东击西之计救刘邦脱离虎口而进驻了汉中。”
敦煌,西域黄沙滩上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她又迎来了新的一天,这已是大梁开平三年即长安安庆三年(909年)仲冬十一月十三日。
教兵场上,慕容天水和全军将士正在聆听、观望镇西副使宋克金宋将军在帅台之上激扬文辞——
“《三十六计》的作者及其成书年代我们已无从知道。可以说它是集古代兵家‘诡道’之大成,是专讲军事谋略的兵书。但这三十六计,不免也带有割据战争中那些尔虞我诈、掠夺兼并的诡计阴谋,并且其中不少计谋由于拘泥于成语而定名,亦不免有牵强附会的地方。不过此中的军事谋略思想,具有传世价值,值得我们全军将士认真研习。好了!我在此先简略介绍一下《三十六计》这本兵书,然后我们再细观全文。
三十六计不分卷,全书共分六套,而在每套计之中又各列六计,共是六六三十六计。每计的名称多取于广为流传的成语典故,形象易记。每计的顺序是先出计名,次作解语,再加按语。解语前半部分多引自兵法,后半部分多引出于《易经》,语意比较难懂。不过请将士们放心,我会对每计的解语作通俗解释,然后再简单列举实例相参照,这样我们就容易理解了。接下来我们开始看正文。”
总 说
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燮理,机在理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这段辞意是说,太阴六六之数的乘积是三十六,在客观实际中蕴藏着谋略,谋略的运用也要根据发展着的客观实际。认识了客观事物的矛盾性,就可以掌握和运用谋略。谋略不能违背客观实际,单凭主观想象去生搬硬套,否则就会招致失败。”
第一套 胜战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阳之对。太阳,太阴。
“瞒天过海,即俗话所说‘过得海便是神仙’的意思。认为防备十分周到,就容易松懈斗志,麻痹轻敌;平时看惯了的,往往就不再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里,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最机密的事。
在一个被人控制或处于不利的环境之下,想争取主动,转危为安,很容易产生这种瞒天过海的念头。因为这条计在于利用对方的一时疏忽,而不一定对对方有直接的威胁或危害性,且易于使用,易于收效,收放自如。但它和掩耳盗铃不同,掩耳盗铃是想欺骗别人,反而弄巧成拙,倒把自己弄了个稀里糊涂;瞒天过海是有了一整套计划,一定目标,而把人家愚弄于掌上。不过,两者的后果虽然不同,却同是以骇术为出发点,骗得过就是‘过海神仙’,骗不过就成‘入瓮乌龟’。所谓聪、愚、贤、不肖的分别,只是一板之隔。这条诡(鬼)计的典型事例有‘假传圣旨,魏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瞒天过海,齐姜乘醉遣重’。”
第二计 围魏救赵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这意思是说打集中的强敌,不如把它调动分散以后再打;先兵出击,不如后发制人。
由此,我也总结出了一句争战策略:即先发制人要用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敌若先发攻击,气势强盛,我则避其锐气,待其气衰而采用后发制人。‘围魏救赵’这一计被战国中期齐国的军事家、春秋时孙武的后裔孙膑运用得出神入化,取得了齐魏桂陵及后来马陵之战的胜利,最后迫使魏国主将庞涓愤恨自杀。”
第三计 借刀杀人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敌方的情况已经明确,而盟友(泛指第三力量)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盟友去消灭敌人,以保存自己的实力,善于运用《损》卦中关于‘损下益上’的逻辑推理演算。
在本身没有办法,或欲以保存自己实力而受到客观环境限制的时候,自己不动手,叫别人去执行自己杀人的意图,这就叫借刀杀人。杀人而要借刀,即是假手杀人之意。杀人虽然残忍,但世上有许多该杀的人,也有许多不该杀而枉杀的。杀人的根本毋需研究什么仁义道德,杀的是什么,此人该不该杀,总之是‘逆我者亡’。这是中国历史上极为普遍的原则。但杀人也有贤愚之分:笨伯杀人,直截了当的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表面上既英雄,又痛快,可是这样一来,难逃法网的制裁,更会遭到世人的冷眼相待,说他残忍暴戾;而聪明的杀人则不会这样,枪不需自己动手,公开利用法令或假手别人,这样,目的达到了,在仁义道德的面具上还可以多涂一层香油。据说,此次中原武林大乱中,‘四大帮主’和‘十八教主’之间全力火拼,是被人利用了这借刀杀人之计!”
第四计 以逸待劳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迫使敌人处于困难的局面,不一定采取直接进攻的手段,可以根据刚柔相互转化的原理,实行积极防御,逐渐地消耗、疲惫敌人,使它由强变弱,我就自然会变被动为主动。
以逸待劳这一计出自《孙子兵法》的军争篇‘军事以近待远,以逸待劳’。即在战术上自己先处于主动地位,应付敌人进攻的意思。引申来说,凡事先作好充分准备,沉着应付外力侵扰,不管什么事,都可以叫做‘以逸待劳’。使用这种策略的时候,务必沉着应变,将自己的对方的环境和意图,以及彼此间的实力估计清楚,机警地随时随地注意事情的变化,时机未成熟就不动如山岳,机会一来就翻江倒海、雷厉(雳)风行。所以处事和做人是不同的;做事是今天的事今天了,效率越快越好;做人,尤其是处理一个复杂的人事问题,拖延才是一条好办法。拖,并不是怯懦,也不是卸责,它是一种权变手段,要使自己的意志不为猝然发生的事件诱惑,使自己永远站在主动地位,这就是所谓‘拖延政策’。从积极一面说就是设法使对方疲于奔命,挫折它的锐气,然后伺机出击,使其一蹶不振。即如孙子所说的‘藏于九地之下,动于九天之上’的意思。这一策略如用得好,能以弱胜强、以寡胜众,历史上有许多大战役因此而扭转局势。韩信擒赵王,刘秀击王莽,司马懿截阻于祁山,周瑜纵火赤壁,曹操破袁绍于官渡,谢玄战苻坚于淝水,以及春秋时的‘三通鼓曹刿胜齐’,都是以少胜众,劣势对优势的‘以逸待劳’为主的策略奏效。”
第五计 趁火打劫
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敌方遇到困难,危机,就乘机出兵夺取胜利。这就是强者趁势取利,一举打败处于困境之敌的策略。
《孙子兵法·军形篇》开头说‘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即是说等待敌人出现疏漏时我们再乘机出击取胜,这也是一种趁火打劫,或者说是后发制人,正所谓‘因敌而胜’。但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纵火创造胜利的客观条件,也是一种趁火打劫之计。趁火打劫即是乘机搏乱。此计有两种方式,即是上面所说的纵火打劫和趁火打劫。
趁火打劫是乘人之危去混水摸鱼;纵火打劫是自己放火,然后再喊贼捉贼,达成自己的企图。不管是趁火也好,纵火也好,其目的同样在劫夺别人,充实自己。趁火虽然不是自己动手,却行动处于被动,被动就非英雄本色。大丈夫做事经常要主动,总是想靠别人给自己制造机会,可制定路线使别人为自己创造机会。此纵火与趁火的解释,正如水和空气的变幻,归根结底,总是以自己的利益放在人家的痛苦之上。
古代的英雄豪杰,放火高手首推张仪,打劫老手莫如诸葛孔明。张仪可算得上是条‘惹火生事’的尤物,一生做的都是煸风点火的事。他为了拆散六国的‘合纵’计划,跑到哪里,哪里就起火;他欺齐、骗楚、讹燕、诈赵、诳韩、哄魏,凭口里那根‘火舌’,烧得六国君臣焦头烂额,为秦皇统一中国铺路搭桥。再说孔明,他虽被誉为卓越的政治家,但他的政治资本当初还是靠‘打劫’而来。他初出茅庐时被曹操赶到绝处,跑到孙权处做个战争贩子,煸动起南北大战。趁周瑜火烧赤壁,曹操逃命之际,却唾手而‘劫’了荆州、襄阳、长沙、武陵、桂阳、零陵等州郡,活活把周瑜·周公瑾气死,给刘备奠定了割据的地盘。
‘趁火打劫’这一计名虽然不中听,却是名符其实的。上至朝堂,下至市井,此等事件极为普遍,古今中外都是一样,天下乌鸦一般黑。‘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历史是握权弄势人所写的,他们能把最坏的事说得最好听,把最丑的脸孔涂成最漂亮。什么‘吊民伐罪,替天行道’的话,不外从‘打劫’两字演绎出来的漂亮名词。我们可以回忆回忆,中国几千年来历代的政权是怎样嬗递的?还不是这么回事?最典型的例子莫如石崇,民间常说‘富比石崇’,以石崇代表财富,但他那富强敌国的财富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说穿了,就是石崇‘做官又做贼’。当他做荆州刺史时,利用职权,经常明来暗往劫杀行商巨室,谋财害命,抢金夺宝而致富的。总之,要想自己成为英雄,火不能不纵,财不能不劫,哪怕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只要能拜得出一个响当当的招牌,会摆出一张悲天悯人的脸孔就行。”
第六计 声东击西
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敌方指挥不当,军如无头之蝇,乱撞乱碰,就不能判明和应付突然事变的发生,这是指挥员失去分析判断情况的能力的一种征兆。要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将其消灭。
声东击西,这是说用计于兵要出奇制胜。兵法有云:‘声言击东,其实击西。’目的在于转移敌人目标,使之疏于防范,然后乘其不意,攻其无备。即凡是对全体一件事,为了消除当前人为阻力,减少本身损失,一定要设法分散对方力量,或松懈其意志,才可以乘虚而入,达到目的。此计的方法很多,或制造谣言,混淆视听,增加对方顾虑,迷惑其意志,或故布疑阵,使对方力量分散,削弱其防卫,但本身的企图和行动却要绝对秘密,时刻要争取主动。秘密与主动,是处事的最高原则。不秘密等于自己不设防,被动处处受牵制。不管在战场、商场、情场、政治或人生舞台上,这声东击西、避重就轻的计策,时时可见,处处可行,而且奇谋百出,花样多端,有的干得很漂亮,有的却弄巧成拙。战国时齐国孟尝君的门客冯煊便用此计使齐王恢复了孟尝君的相位,还有楚汉相争之际的陈平,也是利用这声东击西之计救刘邦脱离虎口而进驻了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