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0、“红塔山下阿诗玛”
说到此处,咱们再书归正传。
当然,此时此境在游瞻观光这千佛洞的慕容天水等一行五人,他们远远看不到上文所述的那么详情细致,他们所观阅到的还只是洞窟甬道壁上的一些绘画。更何况,他们现在所看到的千佛洞还只是在唐末之际的形状,还远没有上文所述后世千佛洞所具有的宏大规模。但在那当时,千佛洞也早已初具规模而且闻名遐迩。不然,这将帅五人怎么对此那么心向神往呢?
此时此刻,慕容天水等五人移步在石窟之内,昂头仔细观赏着壁画之上千姿百态的舞蹈动作,他们仿佛已进入遥远的历史年代。然而,他们五人虽然同时具有身临其境的美妙感觉,但是他们各自的内心遐想却因人而异。尤其是这慕容天水,他有过目不忘以及“万象神功”的本领,他自然有超凡脱俗的模仿力和想像力。他看到这石窟壁画之上的各种飞天舞蹈动作,他不仅想像到了当时年代人们的文化生活和风俗习惯,而且更令人难以想像的是,他早已利用万象神功铭记下了这些舞蹈的一举一动,充分融化在了他的各门剑法以及拳法、掌法、步法和身法之中,不知不觉又已是功力大增!所谓“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微妙之中多神奇也,只是常人不可见矣。有道是“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相连即文章”,相信这位慕容天水久已深知其道矣!
要说这鸣沙山石窟壁画的舞蹈动作为什么会给人留下这么多丰富的想像?我作为说书讲艺者还想给各位略加介绍一下。舞谱在中国的应用很早,它就是关于舞蹈的书面记录。在敦煌石窟中,后人就发现过晚唐、五代的舞谱残卷,用“据”、“摇”、“送”、“舞”等词汇记录了当时的舞蹈动作。据说这还是中国最早的舞谱。当然,这些舞谱虽然残缺,但壁画里的各种人物、动作却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一切表现得竟是淋漓尽致、发人深思!
就在慕容天水等五人在石窟之内尽情地欣赏着这千姿百态的彩塑和壁画之际,他们五人几乎同时听到了一阵悠扬婉转的琴歌。
“这声音好熟悉!好象在哪里听过!”慕容天水心中暗忖着:“哦!想起来了,在送走王兆元将军的前一天,在城中的‘沙州酒楼’之上,一位抚琴女子唱的正是这首真切而感人肺腑的歌曲!她简直就是那红楼之上美丽的阿诗玛。”
“各位将军!快随我到洞外一观!”说完,慕容天水一步当先,迈步走向洞外。后面的宋克金等四人见状,心下明白,便紧随而去。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聆听着这深幽、含蓄、清凉、迷人的歌谣,寻觅着那情意绵绵、真切感人的琴声,慕容天水等五人仿佛已随着这首鸣沙山山边传出的幽雅琴歌飞向了阳关方向……
阳关,丝绸之路的南路关卡,是一个富有诗情画意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神秘地方。一提到这“阳关”两字,怎能不令人浮想翩翩?
尤其是在唐代,“阳关”两字已成为含义至深的一词,因为它特别富有诗意画情而倍受诗人们的青睐。自唐代著名诗人、江湖号称“诗佛”王维的一首《送元二使安西》问世之后,依据这首名诗的韵律谱写而成的琴歌也就随之产生。但是,这首琴曲诗歌又被冠以什么美名呢?在当时的演唱中,曾将其中个别诗句反复吟咏三遍,而诗中又有“阳关”之词,故名《阳关三叠》。后来这首乐曲被分为三段,每段都是以王维的诗词开始,在此基础上,琴歌每遍之后又增加一段长短句词,更引深渲染了一段又一段、一叠又一叠的忧伤、惜别和等待的感情,遂成为名副其实、流传千古的《阳关三叠》。当然,也有很多人称这首琴歌为《渭城曲》、《阳关曲》。
在唐代,这首歌曲曾经广泛流传,十分有名。有很多著名诗人都在诗中谈及到此曲,如李商隐曾说:“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白居易也曾说:“最忆阳关唱,珍珠一串歌。”所以,《阳关三叠》是一首非常感人的琴歌作品,是中国古代音乐作品中艺术价值较高的一首。它真实而集中地表现了在当时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别恨离愁这一主题,而同时这一主题又是不受年代、地点所限的一种人类普遍感情,从而得到各地各代人们的真心喜爱。又加之这首作品的诗句含义极其深沉、精彩,曲调情意绵绵、真切感人;而且诗词和音乐交相辉映,珠联璧(壁)合,更使得这首作品听来让人回味无穷,传唱不绝,经久不衰!
这是阳关在诗词歌赋方面的无限魅力。那么有关它的历史和地理情况又是怎样呢?嗳!在这里咱们有必要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希望各位能对这阳关有一个更准确、更详细的认识,更好地认识这敦煌的周边情况。
说起这阳关,如今在甘肃省敦煌县城西70公里的古董滩上。不过各位还应明白一点,在这前文已有介绍,就是如今的这敦煌县城与敦煌故城却是两地分离,一个在党河东,一个在党河西。而慕容天水所驻守的敦煌城在如今来说却是党河西岸的敦煌故城遗址,也就是沙州故城遗址。它如今在甘肃省敦煌县城西的党河西岸,是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重镇。从内地到西域经此,分南北两路,南路出阳关,北路出玉门关。古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718米,南北长1132米,南、北、西三面仍有断续残垣,西北角尚有城墩,高出城墙一倍。城内南部有白马塔,为后秦所建。相传高僧鸠摩罗什东来传经,曾瘗白马于此,后建塔用以纪念。这塔有九层,高约12米。刻石有“道光乙巳桐月白文彩等重修”等字。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此设置敦煌郡。
李暠于西凉庚子元年(公元400年)在此建都,永建二年(421年)北凉沮渠蒙逊率众二万,三面起堤,以党水灌城,西凉国亡。唐武德二年(619年)在此置州,因南有鸣沙山而称敦煌为“沙州”。宋景佑初年地入西夏,元明之际又在此设置州、卫。清常钧《敦煌杂钞》卷二沙州卫条云:“沙州之西,本有故城,即汉敦煌郡治,经党水北冲,圮其东面。清雍正三年故城东另筑卫城。”即现在的敦煌县城。
据此来看,这阳关虽在敦煌县城西70公里的古董滩上,但它相距敦煌故城却并非如此之远。但是这对依旧盘旋在鸣沙山边的慕容天水等五人来说也只能聆听着美妙的琴歌去向往着那古董滩上的小阳关。然而,这丝绸南路上的小阳关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它所处在的沙滩又为什么叫做古董滩?
接下来我再给各位略加介绍,你便会有身临其境之感而对这阳关似如了如指掌。这阳关,因它居玉门关之南而得名。古代中外陆路交通的咽喉之地,也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唐代诗人王维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千古佳句,这足以说明阳关是一个古老而又人人称道的“名门正关”。它所位于的沙滩因地面曾暴露大量汉代文物,如铜箭头、王铢钱、石磨、陶片等,故名古董滩。
在这古城关东为农田,远处有寿昌城废址,三面沙丘,沙梁环抱,流沙茫茫,一望无际。北面墩墩山上有一汉代烽火燧,保存完好。东为红山口。西有南北走向的深沟,长20多米,沟中泉水涓涓,甚是甘洌。在沟的两岸有汉墓多座。
据《史记·大宛传》称,“阳关在县西六里”。近人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一书云“古阳关有西寿昌城之说,在古董滩。”
但根据清《甘肃新通志》则认为阳关是红山口。清道光《敦煌县志》卷一图考《两关遗迹图》标红山口即阳关。《中央研究院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一本《两关遗址考》谓古董滩是汉代以来的阳关,适为山水经过之地,无人管理,再加风沙侵削,致城垣堙没。出红山口西南行,可达楼兰、若羌、且末等地。
阳关,阳关,西方遥远的“夕阳关”,正是这个样子。慕容天水等五人遥远的思絮终于从远方的阳关和古老的诗篇里又重新回到这鸣山沙边轻轻飘来的那真切、感人、优美、情意绵绵的《阳关曲》里。
说到此处,咱们再书归正传。
当然,此时此境在游瞻观光这千佛洞的慕容天水等一行五人,他们远远看不到上文所述的那么详情细致,他们所观阅到的还只是洞窟甬道壁上的一些绘画。更何况,他们现在所看到的千佛洞还只是在唐末之际的形状,还远没有上文所述后世千佛洞所具有的宏大规模。但在那当时,千佛洞也早已初具规模而且闻名遐迩。不然,这将帅五人怎么对此那么心向神往呢?
此时此刻,慕容天水等五人移步在石窟之内,昂头仔细观赏着壁画之上千姿百态的舞蹈动作,他们仿佛已进入遥远的历史年代。然而,他们五人虽然同时具有身临其境的美妙感觉,但是他们各自的内心遐想却因人而异。尤其是这慕容天水,他有过目不忘以及“万象神功”的本领,他自然有超凡脱俗的模仿力和想像力。他看到这石窟壁画之上的各种飞天舞蹈动作,他不仅想像到了当时年代人们的文化生活和风俗习惯,而且更令人难以想像的是,他早已利用万象神功铭记下了这些舞蹈的一举一动,充分融化在了他的各门剑法以及拳法、掌法、步法和身法之中,不知不觉又已是功力大增!所谓“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微妙之中多神奇也,只是常人不可见矣。有道是“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相连即文章”,相信这位慕容天水久已深知其道矣!
要说这鸣沙山石窟壁画的舞蹈动作为什么会给人留下这么多丰富的想像?我作为说书讲艺者还想给各位略加介绍一下。舞谱在中国的应用很早,它就是关于舞蹈的书面记录。在敦煌石窟中,后人就发现过晚唐、五代的舞谱残卷,用“据”、“摇”、“送”、“舞”等词汇记录了当时的舞蹈动作。据说这还是中国最早的舞谱。当然,这些舞谱虽然残缺,但壁画里的各种人物、动作却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一切表现得竟是淋漓尽致、发人深思!
就在慕容天水等五人在石窟之内尽情地欣赏着这千姿百态的彩塑和壁画之际,他们五人几乎同时听到了一阵悠扬婉转的琴歌。
“这声音好熟悉!好象在哪里听过!”慕容天水心中暗忖着:“哦!想起来了,在送走王兆元将军的前一天,在城中的‘沙州酒楼’之上,一位抚琴女子唱的正是这首真切而感人肺腑的歌曲!她简直就是那红楼之上美丽的阿诗玛。”
“各位将军!快随我到洞外一观!”说完,慕容天水一步当先,迈步走向洞外。后面的宋克金等四人见状,心下明白,便紧随而去。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聆听着这深幽、含蓄、清凉、迷人的歌谣,寻觅着那情意绵绵、真切感人的琴声,慕容天水等五人仿佛已随着这首鸣沙山山边传出的幽雅琴歌飞向了阳关方向……
阳关,丝绸之路的南路关卡,是一个富有诗情画意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神秘地方。一提到这“阳关”两字,怎能不令人浮想翩翩?
尤其是在唐代,“阳关”两字已成为含义至深的一词,因为它特别富有诗意画情而倍受诗人们的青睐。自唐代著名诗人、江湖号称“诗佛”王维的一首《送元二使安西》问世之后,依据这首名诗的韵律谱写而成的琴歌也就随之产生。但是,这首琴曲诗歌又被冠以什么美名呢?在当时的演唱中,曾将其中个别诗句反复吟咏三遍,而诗中又有“阳关”之词,故名《阳关三叠》。后来这首乐曲被分为三段,每段都是以王维的诗词开始,在此基础上,琴歌每遍之后又增加一段长短句词,更引深渲染了一段又一段、一叠又一叠的忧伤、惜别和等待的感情,遂成为名副其实、流传千古的《阳关三叠》。当然,也有很多人称这首琴歌为《渭城曲》、《阳关曲》。
在唐代,这首歌曲曾经广泛流传,十分有名。有很多著名诗人都在诗中谈及到此曲,如李商隐曾说:“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白居易也曾说:“最忆阳关唱,珍珠一串歌。”所以,《阳关三叠》是一首非常感人的琴歌作品,是中国古代音乐作品中艺术价值较高的一首。它真实而集中地表现了在当时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别恨离愁这一主题,而同时这一主题又是不受年代、地点所限的一种人类普遍感情,从而得到各地各代人们的真心喜爱。又加之这首作品的诗句含义极其深沉、精彩,曲调情意绵绵、真切感人;而且诗词和音乐交相辉映,珠联璧(壁)合,更使得这首作品听来让人回味无穷,传唱不绝,经久不衰!
这是阳关在诗词歌赋方面的无限魅力。那么有关它的历史和地理情况又是怎样呢?嗳!在这里咱们有必要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希望各位能对这阳关有一个更准确、更详细的认识,更好地认识这敦煌的周边情况。
说起这阳关,如今在甘肃省敦煌县城西70公里的古董滩上。不过各位还应明白一点,在这前文已有介绍,就是如今的这敦煌县城与敦煌故城却是两地分离,一个在党河东,一个在党河西。而慕容天水所驻守的敦煌城在如今来说却是党河西岸的敦煌故城遗址,也就是沙州故城遗址。它如今在甘肃省敦煌县城西的党河西岸,是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重镇。从内地到西域经此,分南北两路,南路出阳关,北路出玉门关。古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718米,南北长1132米,南、北、西三面仍有断续残垣,西北角尚有城墩,高出城墙一倍。城内南部有白马塔,为后秦所建。相传高僧鸠摩罗什东来传经,曾瘗白马于此,后建塔用以纪念。这塔有九层,高约12米。刻石有“道光乙巳桐月白文彩等重修”等字。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此设置敦煌郡。
李暠于西凉庚子元年(公元400年)在此建都,永建二年(421年)北凉沮渠蒙逊率众二万,三面起堤,以党水灌城,西凉国亡。唐武德二年(619年)在此置州,因南有鸣沙山而称敦煌为“沙州”。宋景佑初年地入西夏,元明之际又在此设置州、卫。清常钧《敦煌杂钞》卷二沙州卫条云:“沙州之西,本有故城,即汉敦煌郡治,经党水北冲,圮其东面。清雍正三年故城东另筑卫城。”即现在的敦煌县城。
据此来看,这阳关虽在敦煌县城西70公里的古董滩上,但它相距敦煌故城却并非如此之远。但是这对依旧盘旋在鸣沙山边的慕容天水等五人来说也只能聆听着美妙的琴歌去向往着那古董滩上的小阳关。然而,这丝绸南路上的小阳关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它所处在的沙滩又为什么叫做古董滩?
接下来我再给各位略加介绍,你便会有身临其境之感而对这阳关似如了如指掌。这阳关,因它居玉门关之南而得名。古代中外陆路交通的咽喉之地,也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唐代诗人王维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千古佳句,这足以说明阳关是一个古老而又人人称道的“名门正关”。它所位于的沙滩因地面曾暴露大量汉代文物,如铜箭头、王铢钱、石磨、陶片等,故名古董滩。
在这古城关东为农田,远处有寿昌城废址,三面沙丘,沙梁环抱,流沙茫茫,一望无际。北面墩墩山上有一汉代烽火燧,保存完好。东为红山口。西有南北走向的深沟,长20多米,沟中泉水涓涓,甚是甘洌。在沟的两岸有汉墓多座。
据《史记·大宛传》称,“阳关在县西六里”。近人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一书云“古阳关有西寿昌城之说,在古董滩。”
但根据清《甘肃新通志》则认为阳关是红山口。清道光《敦煌县志》卷一图考《两关遗迹图》标红山口即阳关。《中央研究院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一本《两关遗址考》谓古董滩是汉代以来的阳关,适为山水经过之地,无人管理,再加风沙侵削,致城垣堙没。出红山口西南行,可达楼兰、若羌、且末等地。
阳关,阳关,西方遥远的“夕阳关”,正是这个样子。慕容天水等五人遥远的思絮终于从远方的阳关和古老的诗篇里又重新回到这鸣山沙边轻轻飘来的那真切、感人、优美、情意绵绵的《阳关曲》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