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澈登基改元元兴,元兴初年就在关中大案纷纷扰扰下过去了。
王澈将关中抄没的财富交给皇室商队来处置,一部分是为了防止官员贪腐,另一部分就是想要让皇室和朝廷多点进项。
皇室这些年的花销也越来越高了,皇室需要每一代都需要进行封赏,虽然分封诸侯王不多,但是公却有很多。
大乾对皇帝的兄弟分封的爵位是公爵,只有少数愿意开拓海外的才能封王,可即便如此,每年花销也不是小数。
几代下来,皇室嫡系人数也有数千人之多。再加上开拓海外,皇室的羽林卫等等军队需要的钱粮,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
皇室面对这个问题,朝廷同样面对类似的情况。虽然大乾的爵位不是世袭罔替,而是进行降袭的,但是这些年来爵位封的也不少。
朝廷封赏的爵位虽然有实际封地的没几个,绝大多数是食邑,但是这个时代不是后世那些朝廷,将食邑都给搞成了名誉头衔。
食邑一千户,就是食邑一千户。没有搞食邑一千户,又出了一个虚封,再出来一个‘食实封’。搁这一层层套娃呢。
最后搞的食邑千户和虚封千户都成了一个荣誉,没有饷银,没有土地,屁用没有,只能证明地位高,面子大,资历足,只有获得食实封才能有银钱。
可是若不封赏食邑,怎么让士兵奋勇杀敌?靠嘴炮还是靠精神?爵位是虚的,食邑也是虚的,那还拼什么命?流什么血?一个月几百钱拼什么命?
我爹为国流过血,我爹为国立过功,凭什么我半点好处都没有?我爹当大将军,我凭什么要去扫大街?
朝廷必须考虑这些,在不能世袭罔替之后,降袭就顺应而出。
毕竟朝廷不能因罪株连祸及家人,立功受爵却不让后辈承泽的,天下间没有这个说法。
大乾没有秦法株连那么狠,经常需要以爵位抵罪。反而因为百战百胜,需要分封大量爵位出去。百年下来,朝廷爵位分封出去了很多,即便是朝廷封爵的时候,给的有些小气,但是抵不住人太多了
再加上一些立下功劳获得恩荫官位的,朝廷开支也越来越大,难道要去怪将领太能打?每次作战都获胜?让将领下次打仗收着点,打几次败仗?这不扯淡吗?
虽然朝廷已经尽量限制爵位封赏了,但是天下间的勋贵依旧很多。
朝廷现在财政还算不错,但若是继续这样下去,再过个十几二十年,就要出大问题。所以王澈想要趁着问题还不算严重的时候,将之解决,或者尽力往后拖延。
皇室将关中的商铺、作坊进行拍卖出售,为了防止贱卖,朝廷只是放出了一部分。作为五京之一的长安,同时又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这些商铺的价值很高,平时想要购买没有几倍的价格想都别想,是可以作为传家的东西。
因此朝廷刚放出去了一批商铺,就被那些勋贵、豪强、商人们一扫而空。接下来皇室开始一批一批的进行出售。
当然其中一些位置很好的商铺,皇室特意留了下来。
最后卖出的钱货需要先赔偿那些被残害的百姓,剩下的钱财则是皇室与朝廷平分。皇室这种商业行为,经常被一些人抨击为与民争利,只是朝廷不搭理他们罢了。
毕竟现在话语权一直都控制在朝廷手中,皇家对于经济之道,比他们强多了。
再说了,你们口中的这个民指的是百姓吗?这可不是后世,皇帝被忽悠瘸了。儒家那一套东西虽然在学宫中有不少人学习,但是其中很多解释,必须按照朝廷的意思来,不然就失去经学博士的资格。
皇室手上那些农田同样开始售卖,对于这些田地,百姓的热情更为高涨,因为朝廷不再成丁授田,因此这些年来不少百姓是没有田亩的。
大乾推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一户百姓家中有三个儿子,基本上就是老大继承田产,老二老三分一些钱财,然后离家自谋出路。
有些人就会报名前往河湟谷地、西域、辽东乐浪郡,甚至前往扶桑。但是这样的百姓终究是极少的一部分。更多的人并不愿意离乡,而是在家乡成为大户人家的佃户,或者去城中拜师傅,学一门手艺成为工匠。
虽然工匠收入比耕作还高一些,但是按照百姓的淳朴观念,还是种地更有安全感。
因此在看到朝廷低价出售田产之后,很多百姓就想要去购买。这些百姓有的是想要增加实力,有的则是给分家后的老二老三准备一些田产,毕竟终归是自己的儿子。
以前是没有办法弄来土地,现在有办法了自然是要给老二老三一些好处的。
虽然大乾对于百姓已经很宽仁了,但是想要让所有的百姓都富裕起来依旧做不到。朝廷的土地政策已经完善了几次,但是伴随着人口增长,再好的土地政策都会变得落伍。
唐朝是府兵制的巅峰,在唐朝建国时期,府兵制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那个时候能够推行府兵制是因为全国因为几十年战乱,人口凋敝,全国有大片土地无人耕种,推行府兵制度绰绰有余。
但是等到几十年之后,玄宗时期,府兵制就彻底败坏了,其中有贵族、官员侵占土地的原因,但更大原因是人口增长无地可分,这种情况下,募兵制替代府兵制是必然的。
大乾现在也面对这个情况,人口增长,无地可分。朝廷这次放出去的土地大约有三十万亩,结果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全部被购买完了。
剩下的几十万亩朝廷准备在接下里的几个月时间里分批次出售,不然一次性出售太多土地,很有可能造成土地价格大跌。最后让那些商人、豪强、勋贵们占便宜。
关中的这一场大风波渐渐平息之后,除了关中那些官员、勋贵、豪强损失惨重外,底层的百姓,其他地方的勋贵、官员、商人连同皇室和朝廷,可以说都获得大量好处。
关中的情况得到解决,但是在帝国的另一边,一场动荡已经开始。
(本章完)
王澈将关中抄没的财富交给皇室商队来处置,一部分是为了防止官员贪腐,另一部分就是想要让皇室和朝廷多点进项。
皇室这些年的花销也越来越高了,皇室需要每一代都需要进行封赏,虽然分封诸侯王不多,但是公却有很多。
大乾对皇帝的兄弟分封的爵位是公爵,只有少数愿意开拓海外的才能封王,可即便如此,每年花销也不是小数。
几代下来,皇室嫡系人数也有数千人之多。再加上开拓海外,皇室的羽林卫等等军队需要的钱粮,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
皇室面对这个问题,朝廷同样面对类似的情况。虽然大乾的爵位不是世袭罔替,而是进行降袭的,但是这些年来爵位封的也不少。
朝廷封赏的爵位虽然有实际封地的没几个,绝大多数是食邑,但是这个时代不是后世那些朝廷,将食邑都给搞成了名誉头衔。
食邑一千户,就是食邑一千户。没有搞食邑一千户,又出了一个虚封,再出来一个‘食实封’。搁这一层层套娃呢。
最后搞的食邑千户和虚封千户都成了一个荣誉,没有饷银,没有土地,屁用没有,只能证明地位高,面子大,资历足,只有获得食实封才能有银钱。
可是若不封赏食邑,怎么让士兵奋勇杀敌?靠嘴炮还是靠精神?爵位是虚的,食邑也是虚的,那还拼什么命?流什么血?一个月几百钱拼什么命?
我爹为国流过血,我爹为国立过功,凭什么我半点好处都没有?我爹当大将军,我凭什么要去扫大街?
朝廷必须考虑这些,在不能世袭罔替之后,降袭就顺应而出。
毕竟朝廷不能因罪株连祸及家人,立功受爵却不让后辈承泽的,天下间没有这个说法。
大乾没有秦法株连那么狠,经常需要以爵位抵罪。反而因为百战百胜,需要分封大量爵位出去。百年下来,朝廷爵位分封出去了很多,即便是朝廷封爵的时候,给的有些小气,但是抵不住人太多了
再加上一些立下功劳获得恩荫官位的,朝廷开支也越来越大,难道要去怪将领太能打?每次作战都获胜?让将领下次打仗收着点,打几次败仗?这不扯淡吗?
虽然朝廷已经尽量限制爵位封赏了,但是天下间的勋贵依旧很多。
朝廷现在财政还算不错,但若是继续这样下去,再过个十几二十年,就要出大问题。所以王澈想要趁着问题还不算严重的时候,将之解决,或者尽力往后拖延。
皇室将关中的商铺、作坊进行拍卖出售,为了防止贱卖,朝廷只是放出了一部分。作为五京之一的长安,同时又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这些商铺的价值很高,平时想要购买没有几倍的价格想都别想,是可以作为传家的东西。
因此朝廷刚放出去了一批商铺,就被那些勋贵、豪强、商人们一扫而空。接下来皇室开始一批一批的进行出售。
当然其中一些位置很好的商铺,皇室特意留了下来。
最后卖出的钱货需要先赔偿那些被残害的百姓,剩下的钱财则是皇室与朝廷平分。皇室这种商业行为,经常被一些人抨击为与民争利,只是朝廷不搭理他们罢了。
毕竟现在话语权一直都控制在朝廷手中,皇家对于经济之道,比他们强多了。
再说了,你们口中的这个民指的是百姓吗?这可不是后世,皇帝被忽悠瘸了。儒家那一套东西虽然在学宫中有不少人学习,但是其中很多解释,必须按照朝廷的意思来,不然就失去经学博士的资格。
皇室手上那些农田同样开始售卖,对于这些田地,百姓的热情更为高涨,因为朝廷不再成丁授田,因此这些年来不少百姓是没有田亩的。
大乾推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一户百姓家中有三个儿子,基本上就是老大继承田产,老二老三分一些钱财,然后离家自谋出路。
有些人就会报名前往河湟谷地、西域、辽东乐浪郡,甚至前往扶桑。但是这样的百姓终究是极少的一部分。更多的人并不愿意离乡,而是在家乡成为大户人家的佃户,或者去城中拜师傅,学一门手艺成为工匠。
虽然工匠收入比耕作还高一些,但是按照百姓的淳朴观念,还是种地更有安全感。
因此在看到朝廷低价出售田产之后,很多百姓就想要去购买。这些百姓有的是想要增加实力,有的则是给分家后的老二老三准备一些田产,毕竟终归是自己的儿子。
以前是没有办法弄来土地,现在有办法了自然是要给老二老三一些好处的。
虽然大乾对于百姓已经很宽仁了,但是想要让所有的百姓都富裕起来依旧做不到。朝廷的土地政策已经完善了几次,但是伴随着人口增长,再好的土地政策都会变得落伍。
唐朝是府兵制的巅峰,在唐朝建国时期,府兵制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那个时候能够推行府兵制是因为全国因为几十年战乱,人口凋敝,全国有大片土地无人耕种,推行府兵制度绰绰有余。
但是等到几十年之后,玄宗时期,府兵制就彻底败坏了,其中有贵族、官员侵占土地的原因,但更大原因是人口增长无地可分,这种情况下,募兵制替代府兵制是必然的。
大乾现在也面对这个情况,人口增长,无地可分。朝廷这次放出去的土地大约有三十万亩,结果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全部被购买完了。
剩下的几十万亩朝廷准备在接下里的几个月时间里分批次出售,不然一次性出售太多土地,很有可能造成土地价格大跌。最后让那些商人、豪强、勋贵们占便宜。
关中的这一场大风波渐渐平息之后,除了关中那些官员、勋贵、豪强损失惨重外,底层的百姓,其他地方的勋贵、官员、商人连同皇室和朝廷,可以说都获得大量好处。
关中的情况得到解决,但是在帝国的另一边,一场动荡已经开始。
(本章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从殷商开始的千年世家,从殷商开始的千年世家最新章节,从殷商开始的千年世家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从殷商开始的千年世家,从殷商开始的千年世家最新章节,从殷商开始的千年世家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