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二级管理制度让朝廷的官员人数多了数倍,虽然成功削弱了州县的力量,但是一旦遇到战乱,就会变得非常麻烦,若是普通匪患还好,若是大股军队,州县根本无力对抗。
除了这些问题外,隋朝将当年乾朝的巡察御史制度发扬光大了,为了防止那些官员们肆意妄为,隋朝的巡查御史数量已经和当年乾朝不相上下。
只不过杨坚并不知道,巡查御史也不是万能的,要不然当年的大乾也就不会再去设置绣衣使了。
虽然有不少世家子弟希望天下承平,有职业操守,但是更多的却是视而不见,或者同流合污。
不知道自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世家豪门、经学门阀、勋贵豪强等都已经不再将普通百姓看做他们的同类了。
也是,那些门阀世家有酒肉美食,出入有童仆美妾,皮肤白皙,饱读诗书,而百姓却是皮肤粗糙,面朝黄土背朝天,一生活动范围可能不过几十里,甚至说话思维方式都完全不同。
两者除了生物学上基因相似外,其他东西千差万别,那些门阀世家怎么会将他们当同类来看。
‘民’这个词汇也已经渐渐从百姓变成了他们门阀世家。而天下百姓对他们而言不过是会说话的工具罢了。
这种思潮自然也影响到了门阀世家出身的杨坚,杨坚可不是平民出身,其父亲或许出身关东寒门,但是后来因功获封随国公。基本上在民间生活过,自然不知民间疾苦。
因此隋朝的政策颁布对于底层的百姓就不是那么友好了。
王玄泽虽然刚回中原不久,但是已经收集了隋朝官制、税制、兵制的诸多资料。但是他越看,越是皱眉。
王氏子孙虽然已经不是再治理国家,但是上千年来收集的各种关于治国的书籍可没有放下,这是王氏子孙必读的。
因此虽然王玄泽没有治理过朝廷,但是对于治国之道有着完善的理解。按照王氏内部平定,至少也是治理一洲之才,当然这里的州指的是大乾时期的州。
不要觉得治理一洲之才就觉得其才干低了,实际上诸夏历史当中,绝大多时期的丞相差不多就是这个水准了。只有少数的能够称量天下的宰辅之才能够高过他们。
历史上绝大多数的丞相都做不到这种地步,若是能够做到,这天下也不会每况愈下,而是稳步提升了。
王氏内部对人才划分了几个层次,能够治理一县,让百姓安居,繁荣向上成为一县之才,然后是一郡之才,一州之才,以及宰辅之才,最顶级的则是旷世之才。
这种级别的人才是能够逆转国势,镇压天下,完成改革的大才,古往今来,这世上都没几个这种级别的人才,甚至就连宰辅之才都少的可怜。
毕竟按照王氏的标准,宰辅之才,治理国家是要能够让国家蒸蒸日上,而不是裱糊匠。
王玄泽虽然是裱糊匠级别,不对是一州之才,但是也看得出来这些政策的缺陷。
隋朝问题最严重的是税制。
因为天下战乱多年,隋朝颁布了均田制,整顿了户籍,但是它的税制却极为严格,杨坚命人制作了名册,将百姓户籍记录在案,规定所有百姓都必须纳税。
当然,历代都是如此,看上去也没问题,然后均田制,百姓男丁授永业田四十亩,露田八十亩,女子出嫁后授露田四十亩,按照这样算,一家就有一百六十亩田,远比大乾时候授田三十亩多了五倍。
看上去是挺好的,永业田是可以传给子孙,露田则是死后国家收回,按照这上面来计算,一户人家需要缴纳粮三石,绢二丈、绵三两。
认真来讲,这個赋税比大乾时候还低,真要是按照这个执行,这简直比乾文帝还要贤明爱民啊!
但事情真是这样吗?
隋朝现在民册上有五千万百姓,各地门阀大户、勋贵豪强隐没的人口也有两千万了,这个时期的门阀世家实力很强,他们掌控大量土地,隐没人口。
隋朝国家手中根本没有那么多田地来分给百姓,别说露田了,就算是永业田都不够。王玄泽特意去了解过,中原百姓普遍只有二十亩田地,甚至有不少人是十五亩。
分配的土地不够怎么办?好办,田亩不够就发一个欠田文书,意思就是朝廷欠你这么多地。只是你一个平头老百姓敢去要吗?
若是如此,也就罢了,可是杨坚为了防止地方官员敷衍了事,规定地方官想要升迁,税收是第一标准,也就是逼着地方官员收税。
于是乎地方官员就按照户籍田册上面的数据来收税,你说你家只有二十亩田地?不可能,我这田册上记得明明是一百六十亩,你想逃税?
什么你说田没给够?还给了欠田文书?什么欠田文书,朝廷没有这个公文,你必须按照一百六十亩来缴税!
二十亩田,按照一百六十亩的田缴税,可以想象一下,这田税直接翻了八倍有余,也就是现在天下承平了,百姓才勉力承担的起。若是遇到灾荒之年,只怕立刻就要流民遍地。
除了这些外,隋帝杨坚怕百姓藏匿人口,于是要求官员每过几年必须清查户籍,关系远于堂兄弟者一律分户,并且鼓励百姓互相检举。原本这是针对豪强大户的,结果变成了针对小民。
隋朝收税是按户收取,将户这么一拆分,就能多收税。根据王玄泽得到的朝廷户籍和田亩数据,就在去年,大隋开皇九年,天下户籍七百余万户,田亩一千九百五十万顷。
王玄泽第一次看到这个数据的时候,追问了暗卫几次,得到的答案都是如此。
户籍七百万倒不算什么,但是田亩一千九百五十万顷彻底惊呆他了。
王玄泽至今还记得当年大乾鼎盛时期的田亩的数量,是三百八十万顷,这其中或许有隐田,但是估计最多不超过四百五十万顷。
然后天下三百多年,田亩数量翻了四倍?开什么玩笑!现在隋朝的疆域比之大乾还要小一些,你告诉他田亩数量翻了四倍?伱是将天下群山、湖泊、沼泽铲平了?
王玄泽当时都惊呆了,十九亿亩土地啊,真要是有这么多农田,大乾别说四百年了,再兴盛四百年都绰绰有余了。
也是因此王玄泽特意派人去民间寻访,询问了百姓田亩之事,这才明白了隋朝田亩的真相。
只能说,那些官员的节操完全没有出乎王玄泽的意料,一如既往的烂。这样一个帝国居然是在立国之初。
王玄泽现在很怀疑,隋国能不能有百年国运了。
(本章完)
除了这些问题外,隋朝将当年乾朝的巡察御史制度发扬光大了,为了防止那些官员们肆意妄为,隋朝的巡查御史数量已经和当年乾朝不相上下。
只不过杨坚并不知道,巡查御史也不是万能的,要不然当年的大乾也就不会再去设置绣衣使了。
虽然有不少世家子弟希望天下承平,有职业操守,但是更多的却是视而不见,或者同流合污。
不知道自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世家豪门、经学门阀、勋贵豪强等都已经不再将普通百姓看做他们的同类了。
也是,那些门阀世家有酒肉美食,出入有童仆美妾,皮肤白皙,饱读诗书,而百姓却是皮肤粗糙,面朝黄土背朝天,一生活动范围可能不过几十里,甚至说话思维方式都完全不同。
两者除了生物学上基因相似外,其他东西千差万别,那些门阀世家怎么会将他们当同类来看。
‘民’这个词汇也已经渐渐从百姓变成了他们门阀世家。而天下百姓对他们而言不过是会说话的工具罢了。
这种思潮自然也影响到了门阀世家出身的杨坚,杨坚可不是平民出身,其父亲或许出身关东寒门,但是后来因功获封随国公。基本上在民间生活过,自然不知民间疾苦。
因此隋朝的政策颁布对于底层的百姓就不是那么友好了。
王玄泽虽然刚回中原不久,但是已经收集了隋朝官制、税制、兵制的诸多资料。但是他越看,越是皱眉。
王氏子孙虽然已经不是再治理国家,但是上千年来收集的各种关于治国的书籍可没有放下,这是王氏子孙必读的。
因此虽然王玄泽没有治理过朝廷,但是对于治国之道有着完善的理解。按照王氏内部平定,至少也是治理一洲之才,当然这里的州指的是大乾时期的州。
不要觉得治理一洲之才就觉得其才干低了,实际上诸夏历史当中,绝大多时期的丞相差不多就是这个水准了。只有少数的能够称量天下的宰辅之才能够高过他们。
历史上绝大多数的丞相都做不到这种地步,若是能够做到,这天下也不会每况愈下,而是稳步提升了。
王氏内部对人才划分了几个层次,能够治理一县,让百姓安居,繁荣向上成为一县之才,然后是一郡之才,一州之才,以及宰辅之才,最顶级的则是旷世之才。
这种级别的人才是能够逆转国势,镇压天下,完成改革的大才,古往今来,这世上都没几个这种级别的人才,甚至就连宰辅之才都少的可怜。
毕竟按照王氏的标准,宰辅之才,治理国家是要能够让国家蒸蒸日上,而不是裱糊匠。
王玄泽虽然是裱糊匠级别,不对是一州之才,但是也看得出来这些政策的缺陷。
隋朝问题最严重的是税制。
因为天下战乱多年,隋朝颁布了均田制,整顿了户籍,但是它的税制却极为严格,杨坚命人制作了名册,将百姓户籍记录在案,规定所有百姓都必须纳税。
当然,历代都是如此,看上去也没问题,然后均田制,百姓男丁授永业田四十亩,露田八十亩,女子出嫁后授露田四十亩,按照这样算,一家就有一百六十亩田,远比大乾时候授田三十亩多了五倍。
看上去是挺好的,永业田是可以传给子孙,露田则是死后国家收回,按照这上面来计算,一户人家需要缴纳粮三石,绢二丈、绵三两。
认真来讲,这個赋税比大乾时候还低,真要是按照这个执行,这简直比乾文帝还要贤明爱民啊!
但事情真是这样吗?
隋朝现在民册上有五千万百姓,各地门阀大户、勋贵豪强隐没的人口也有两千万了,这个时期的门阀世家实力很强,他们掌控大量土地,隐没人口。
隋朝国家手中根本没有那么多田地来分给百姓,别说露田了,就算是永业田都不够。王玄泽特意去了解过,中原百姓普遍只有二十亩田地,甚至有不少人是十五亩。
分配的土地不够怎么办?好办,田亩不够就发一个欠田文书,意思就是朝廷欠你这么多地。只是你一个平头老百姓敢去要吗?
若是如此,也就罢了,可是杨坚为了防止地方官员敷衍了事,规定地方官想要升迁,税收是第一标准,也就是逼着地方官员收税。
于是乎地方官员就按照户籍田册上面的数据来收税,你说你家只有二十亩田地?不可能,我这田册上记得明明是一百六十亩,你想逃税?
什么你说田没给够?还给了欠田文书?什么欠田文书,朝廷没有这个公文,你必须按照一百六十亩来缴税!
二十亩田,按照一百六十亩的田缴税,可以想象一下,这田税直接翻了八倍有余,也就是现在天下承平了,百姓才勉力承担的起。若是遇到灾荒之年,只怕立刻就要流民遍地。
除了这些外,隋帝杨坚怕百姓藏匿人口,于是要求官员每过几年必须清查户籍,关系远于堂兄弟者一律分户,并且鼓励百姓互相检举。原本这是针对豪强大户的,结果变成了针对小民。
隋朝收税是按户收取,将户这么一拆分,就能多收税。根据王玄泽得到的朝廷户籍和田亩数据,就在去年,大隋开皇九年,天下户籍七百余万户,田亩一千九百五十万顷。
王玄泽第一次看到这个数据的时候,追问了暗卫几次,得到的答案都是如此。
户籍七百万倒不算什么,但是田亩一千九百五十万顷彻底惊呆他了。
王玄泽至今还记得当年大乾鼎盛时期的田亩的数量,是三百八十万顷,这其中或许有隐田,但是估计最多不超过四百五十万顷。
然后天下三百多年,田亩数量翻了四倍?开什么玩笑!现在隋朝的疆域比之大乾还要小一些,你告诉他田亩数量翻了四倍?伱是将天下群山、湖泊、沼泽铲平了?
王玄泽当时都惊呆了,十九亿亩土地啊,真要是有这么多农田,大乾别说四百年了,再兴盛四百年都绰绰有余了。
也是因此王玄泽特意派人去民间寻访,询问了百姓田亩之事,这才明白了隋朝田亩的真相。
只能说,那些官员的节操完全没有出乎王玄泽的意料,一如既往的烂。这样一个帝国居然是在立国之初。
王玄泽现在很怀疑,隋国能不能有百年国运了。
(本章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从殷商开始的千年世家,从殷商开始的千年世家最新章节,从殷商开始的千年世家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从殷商开始的千年世家,从殷商开始的千年世家最新章节,从殷商开始的千年世家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