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以为胜券在握的帕麦斯顿还在畅想自己无可逆转的阳谋如何让俄奥上钩时,就在这如同闹剧一般的反转中烟消云散了。
他不知道的是,这一切的幕后黑手是弗兰茨本人,所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就是如此。
其实以俄奥两国的现状来说,开战后一旦毛熊不能快速取得胜利,恐怕率先支撑不住的就是它。
而奥方则只需要保住贝尔格莱德和加利西亚不失,同时利用喀尔巴阡山脉的地形优势就能将对方彻底卡死。
哪怕是奥斯曼帝国想借机分一杯羹,也要做好”血洒贝尔格莱德“的准备,否则贸然进攻巴特纳地区就可能遭到奥军两面夹攻。
即便是突厥人和俄国人组成的联军夺取了巴特纳,只要巴尔干之钥还牢牢掌握在奥地利人的手中,前者就不敢贸然推进,否则就有随时被切断退路的危险。
而且皇室内部已经通过了让卡尔大公作为贝尔格莱德守军司令的提议。
作为全奥地利乃至整个欧洲最善守的统帅,再加上地形地势上的天然屏障以及两年多来奥地利人在此新修建的工事堡垒群,在这个年代想要拿下这样一座坚城几乎是不可能的。
巴尔干之钥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根本就不惧被围攻;以多瑙河的流量和水运便利条件,敌人使出吃奶的力气也不能截断它。
这就意味着贝尔格莱德守军能源源不断地获得兵源和补给。对敌人更不利的是其周围没有一处适合扎营的地方。
太靠近要塞就意味着暴露在火炮和骑兵的打击范围之内,而且天然的缓坡对进攻方来说就是一片死亡沼泽地。
当然对面也可以利用骑兵快速转移到达安全区域,但是它们对于攻城几乎起不到任何帮助,更何况还要对付壕沟这个天然敌人。
如果直接动用步兵除了送人头之外毫无用处,而且缓坡加壕沟的设置会让攻方有来无回。
除非一次性地就彻底拿下城池,否则后面的己方士兵都要目睹一场前方同袍战至最后一人的惨烈画面。
最后,选择在距离城市太远扎营不仅缺乏威胁性以及无法给对方造成精神压力,而且还彻底失去了围城的意义。
综上所述,奥军在贝尔格莱德的防御体系是由缓坡和壕沟和棱堡共同构成的。缓坡的设计意义在于让处在进攻的敌人士兵们更容易挨打,也可以简称为“打的容易”。
除此之外,它也是物理学和数学发展的产物;由于守城者们对来犯者的打击是通过居高临下射击,所以敌人在攻城时其与城墙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近。
而双方视线间的夹角也会随着产生变化,包括大炮的角度都要随之调整。所以要塞设计师们为了解决这种情况,设计出了缓坡。
由于缓坡的存在,攻城方就不得不在与守军炮火火力的夹角保持一致的路线上移动;就算是横向移动也会受到限制。
这就避免了守城一方的士兵们因进攻一方试图靠近棱堡的同时,不得不一直对射击姿势进行调整,甚至最后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将身体探出射击的尴尬局面。
因此守卫者们可以始终躲在墙垛后面射击,己方的炮手们也不用再担忧对方该死的神射手了。
(这个时代的火炮射程和命中率都十分有限,炮兵经常会遭到对方散兵或者是神射手的威胁。当然如果可以躲在墙垛或者是掩体后面,可以极大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举个例子如果进攻方面对的是平地,那么守城方射击是一个3D模型,而当对方踏上缓坡之后就变成了一个2D模型。
这样对方守城方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优势,因为这意味着士兵和火炮可以更容易地击杀敌方目标。
而对于进攻方来说,无论士兵的身手多么敏捷,在守军眼中都会像乌龟一样可笑。
(玩过战地或者坦克世界的朋友,应该知道坡下冲坡上有多难受。)
其次,这种大型要塞的壕沟,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1-1.5米宽,2-2.5米深的士兵沟。
而是20-30米宽,2-5米深的大型壕沟。而贝尔格莱德壕沟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和多瑙河相连,如果守不住还可以炸毁堤坝,将其变成护城河。
同时缓坡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尽可能多地将进攻方士兵留在守方城下。面对平地上的要塞,攻城一方打不过还可以选择逃跑。
然而有了这个缓坡的存在,他们逃命都成了奢望,剩下的只能是奢望对方不是杀红眼的屠夫。
棱堡不是什么新鲜玩意了,但也正是它的出现,让欧洲打了两百多年的围城战,而不敢选择大规模攻城。当然也不是没人敢对其发起强攻,比如拿破仑战争时期著名的愣头青拉纳元帅,可惜最后与卡尔大公作战时被炸断了双腿不治身亡。
想要攻下棱堡必须要有大口径与强穿透力的火炮。显然奥斯曼帝国和俄国不具备这个条件。英国皇家海军倒是装备这类火炮,但是想要把重达几千斤的重炮从海边翻山越岭运到贝尔格莱德城下,既需要时间也需要运气。
大战一旦爆发,加利西亚也将会成为主战场,不过在这一地区,俄国人同样没有优势。
此时的奥地利并不是一战时期的奥匈,兵无战心,一将无能累死三军。这一时期,无论是小将阿尔布雷希特大公,还是老将军拉德茨基元帅都不是软柿子,他们都具备相同的特点,擅长进攻不说,更是使用骑兵的行家。
其次就是统治基础,奥属加利西亚是在1848年唯二没有参与叛乱的地区,另一个是蒂罗尔。反观俄属波兰地区,一年三小叛,三年一大叛,与稳定二字根本毫无联系。
所以奥地利完全可以与波兰复国组织联系,并且许以承诺,这样一来俄国的后方恐怕就不得安宁了。同样,沙俄内部的犹太人、哥萨克人、高加索人(车臣)、西伯利亚人也会蠢蠢欲动。
而俄国一旦陷入颓势,奥地利就可以趁机打起解放波兰的旗帜,与其组成联军直指波罗的海三国和南俄大草原,到时候俄军就会自顾不暇而被迫签订停战协议。
至于新开辟的海外殖民地,按照弗兰茨的估计纳米比亚会是英国人的首选,毕竟奥地利人在此地发现了黄金和钻石。在当时各国殖民都是掠夺矿产资源为主,黄金、钻石自然会格外吸引人。
而所谓的地狱之门并不是说说而已,英军占领鲸湾之后就不得不面临补给困难的问题,同时他们会意识到想要让当地的守军投降就必须要向内陆进发。
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会极大地消磨红衫军的意志,当然还要面对疾病和蚊虫以及好战的土著等不利因素。
而处于内陆位置的要塞,同样将会是红衫军的噩梦,强攻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围攻的代价则是大量士兵的性命。
近年来在弗兰茨和阿尔布雷希特还有弗里德里希的设计下与参考了卡尔大公的意见后,西非殖民地都是以靠近内陆的要塞为核心,这就让入侵者想试图通过占领港口的速战速决模式成了幻想。
而要深入非洲内陆去进攻要塞,这无疑是一招臭棋。当然最好的办法还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所以弗兰茨选择了和米洛什说清利害关系,作为一代枭雄的后者自然不可能甘心做英国人的炮灰。
所以他再次使出了“公子献头”之计。看似属于自断生路,然而却是为塞尔维亚的发展和壮大赢得了时间和机遇。
(本章完)
他不知道的是,这一切的幕后黑手是弗兰茨本人,所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就是如此。
其实以俄奥两国的现状来说,开战后一旦毛熊不能快速取得胜利,恐怕率先支撑不住的就是它。
而奥方则只需要保住贝尔格莱德和加利西亚不失,同时利用喀尔巴阡山脉的地形优势就能将对方彻底卡死。
哪怕是奥斯曼帝国想借机分一杯羹,也要做好”血洒贝尔格莱德“的准备,否则贸然进攻巴特纳地区就可能遭到奥军两面夹攻。
即便是突厥人和俄国人组成的联军夺取了巴特纳,只要巴尔干之钥还牢牢掌握在奥地利人的手中,前者就不敢贸然推进,否则就有随时被切断退路的危险。
而且皇室内部已经通过了让卡尔大公作为贝尔格莱德守军司令的提议。
作为全奥地利乃至整个欧洲最善守的统帅,再加上地形地势上的天然屏障以及两年多来奥地利人在此新修建的工事堡垒群,在这个年代想要拿下这样一座坚城几乎是不可能的。
巴尔干之钥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根本就不惧被围攻;以多瑙河的流量和水运便利条件,敌人使出吃奶的力气也不能截断它。
这就意味着贝尔格莱德守军能源源不断地获得兵源和补给。对敌人更不利的是其周围没有一处适合扎营的地方。
太靠近要塞就意味着暴露在火炮和骑兵的打击范围之内,而且天然的缓坡对进攻方来说就是一片死亡沼泽地。
当然对面也可以利用骑兵快速转移到达安全区域,但是它们对于攻城几乎起不到任何帮助,更何况还要对付壕沟这个天然敌人。
如果直接动用步兵除了送人头之外毫无用处,而且缓坡加壕沟的设置会让攻方有来无回。
除非一次性地就彻底拿下城池,否则后面的己方士兵都要目睹一场前方同袍战至最后一人的惨烈画面。
最后,选择在距离城市太远扎营不仅缺乏威胁性以及无法给对方造成精神压力,而且还彻底失去了围城的意义。
综上所述,奥军在贝尔格莱德的防御体系是由缓坡和壕沟和棱堡共同构成的。缓坡的设计意义在于让处在进攻的敌人士兵们更容易挨打,也可以简称为“打的容易”。
除此之外,它也是物理学和数学发展的产物;由于守城者们对来犯者的打击是通过居高临下射击,所以敌人在攻城时其与城墙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近。
而双方视线间的夹角也会随着产生变化,包括大炮的角度都要随之调整。所以要塞设计师们为了解决这种情况,设计出了缓坡。
由于缓坡的存在,攻城方就不得不在与守军炮火火力的夹角保持一致的路线上移动;就算是横向移动也会受到限制。
这就避免了守城一方的士兵们因进攻一方试图靠近棱堡的同时,不得不一直对射击姿势进行调整,甚至最后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将身体探出射击的尴尬局面。
因此守卫者们可以始终躲在墙垛后面射击,己方的炮手们也不用再担忧对方该死的神射手了。
(这个时代的火炮射程和命中率都十分有限,炮兵经常会遭到对方散兵或者是神射手的威胁。当然如果可以躲在墙垛或者是掩体后面,可以极大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举个例子如果进攻方面对的是平地,那么守城方射击是一个3D模型,而当对方踏上缓坡之后就变成了一个2D模型。
这样对方守城方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优势,因为这意味着士兵和火炮可以更容易地击杀敌方目标。
而对于进攻方来说,无论士兵的身手多么敏捷,在守军眼中都会像乌龟一样可笑。
(玩过战地或者坦克世界的朋友,应该知道坡下冲坡上有多难受。)
其次,这种大型要塞的壕沟,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1-1.5米宽,2-2.5米深的士兵沟。
而是20-30米宽,2-5米深的大型壕沟。而贝尔格莱德壕沟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和多瑙河相连,如果守不住还可以炸毁堤坝,将其变成护城河。
同时缓坡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尽可能多地将进攻方士兵留在守方城下。面对平地上的要塞,攻城一方打不过还可以选择逃跑。
然而有了这个缓坡的存在,他们逃命都成了奢望,剩下的只能是奢望对方不是杀红眼的屠夫。
棱堡不是什么新鲜玩意了,但也正是它的出现,让欧洲打了两百多年的围城战,而不敢选择大规模攻城。当然也不是没人敢对其发起强攻,比如拿破仑战争时期著名的愣头青拉纳元帅,可惜最后与卡尔大公作战时被炸断了双腿不治身亡。
想要攻下棱堡必须要有大口径与强穿透力的火炮。显然奥斯曼帝国和俄国不具备这个条件。英国皇家海军倒是装备这类火炮,但是想要把重达几千斤的重炮从海边翻山越岭运到贝尔格莱德城下,既需要时间也需要运气。
大战一旦爆发,加利西亚也将会成为主战场,不过在这一地区,俄国人同样没有优势。
此时的奥地利并不是一战时期的奥匈,兵无战心,一将无能累死三军。这一时期,无论是小将阿尔布雷希特大公,还是老将军拉德茨基元帅都不是软柿子,他们都具备相同的特点,擅长进攻不说,更是使用骑兵的行家。
其次就是统治基础,奥属加利西亚是在1848年唯二没有参与叛乱的地区,另一个是蒂罗尔。反观俄属波兰地区,一年三小叛,三年一大叛,与稳定二字根本毫无联系。
所以奥地利完全可以与波兰复国组织联系,并且许以承诺,这样一来俄国的后方恐怕就不得安宁了。同样,沙俄内部的犹太人、哥萨克人、高加索人(车臣)、西伯利亚人也会蠢蠢欲动。
而俄国一旦陷入颓势,奥地利就可以趁机打起解放波兰的旗帜,与其组成联军直指波罗的海三国和南俄大草原,到时候俄军就会自顾不暇而被迫签订停战协议。
至于新开辟的海外殖民地,按照弗兰茨的估计纳米比亚会是英国人的首选,毕竟奥地利人在此地发现了黄金和钻石。在当时各国殖民都是掠夺矿产资源为主,黄金、钻石自然会格外吸引人。
而所谓的地狱之门并不是说说而已,英军占领鲸湾之后就不得不面临补给困难的问题,同时他们会意识到想要让当地的守军投降就必须要向内陆进发。
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会极大地消磨红衫军的意志,当然还要面对疾病和蚊虫以及好战的土著等不利因素。
而处于内陆位置的要塞,同样将会是红衫军的噩梦,强攻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围攻的代价则是大量士兵的性命。
近年来在弗兰茨和阿尔布雷希特还有弗里德里希的设计下与参考了卡尔大公的意见后,西非殖民地都是以靠近内陆的要塞为核心,这就让入侵者想试图通过占领港口的速战速决模式成了幻想。
而要深入非洲内陆去进攻要塞,这无疑是一招臭棋。当然最好的办法还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所以弗兰茨选择了和米洛什说清利害关系,作为一代枭雄的后者自然不可能甘心做英国人的炮灰。
所以他再次使出了“公子献头”之计。看似属于自断生路,然而却是为塞尔维亚的发展和壮大赢得了时间和机遇。
(本章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战争宫廷和膝枕,奥地利的天命,战争宫廷和膝枕,奥地利的天命最新章节,战争宫廷和膝枕,奥地利的天命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战争宫廷和膝枕,奥地利的天命,战争宫廷和膝枕,奥地利的天命最新章节,战争宫廷和膝枕,奥地利的天命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