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路岛上的淡路国守小野信忠,此刻正打马沿着淡路岛南近海岸处,朝着那东北方向狂奔不已。
而在他的身后,则是数百名残兵败将,追随着他一同仓皇地奔逃着。
此刻,海面之上,那些藤原国的战舰,正不紧不慢地伴行于海上。
就像是在监督着他们,又像是在催促着他们跑得再快一点,更快一点。
好在,随着小野信忠等人逃到了那位于淡路岛最北端的码头之时,这才注意到,那藤原国的战舰,距离这边尚有数里。
这让小野信忠等人提心吊胆,可是后方,来自于敌国的追兵越来越近。
小野信忠心中一横,直接第一个跳上了从渔民手中强征过来的渔船,下令渡海。
十数艘从渔民手中抢夺过来的渔船,成为了他们的渡海之物。
而后方那些没能来得及上船的倭国残兵败将,最终跑向海中,可是又不得不退回到了岸边,颓然地朝着那些已经冲杀到了海岸的敌军请降。
小野信忠等人拚命地朝着那大海深处奋力划动,可问题是那些小破船,怎么可能是能跑得过那些风帆战舰。
随着那些风帆战船上一排排的箭雨落下,这十余艘渔船上的残兵败将,都葬身于大海之上。
少数幸运儿,都只能跪在船中,双手举起了自己的武器,表示自己愿意投降。
当方肥从一众战俘之中,知晓了小野信忠这位淡马国守的身份,亦是满心欢喜,总算是逮着了一条大鱼。
此刻,姚平仲这位大宋的将军,正与那杨震一起,站在这淡路岛最北端。
打量着那不足十里的海面,在海的那一头不远处,就正是他之前与方肥奇袭平安京的所在。
“这倭国也太小了点吧,几座小岛,就已经进逼到了他们的王都附近。”
“据说他们倭国已经迁都到了那难波京,就在靠海的地方。”
说到了这,杨震忍不住回头看向身边的姚平仲,看到对方那跃跃欲试的表情,不禁乐道。
“要不,回头你再去燎把火?”
“那倒不必了,如今这淡马路已经落入我手,这片濑户内海,又被我水师掌握。”
“怕是用不了多久,那帮倭国的灰孙子就会收到消息,十有八九,就会有所动作。”
“说不定,又要迁上一回都。”
听到了姚平仲这恶意满满的揣测,杨震等一干将领顿时笑着一团。
此刻,这淡路岛上,到处都是士兵,正在搜寻着那些尚在抵抗的倭国兵马。
等到将这淡路岛上的所有敌人清除干净之后,这里就将会成为进军倭国王都的前沿阵地。
面对着这根本就没有所谓海军的倭国,有了大宋战舰配合的扶桑国兵马,对于自己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
“八嘎!卑鄙,无耻!毫无底线,宋国居然如此卑鄙无耻。”
“他们这么做,分明就是不想撤军,分明就是要致我于死地。”
难波京那明显有些陈旧的宫殿中,此刻,白河法皇正在愤怒地咆哮不已。
来自于那辅仁亲王的回信,让他陷入了暴怒之中。
原本还以为,自己已经努力扮演好了一位卑微到尘埃中的藩属国国主。
结果没有想到的是,那位负责与辅仁打交道的宋国神童状元,如此推三阻四,根本就没有理会自己提出来的那些要求。
而现如今,大宋天子,已然下诏,赐那藤氏忠井为赵姓。
并已经为其赐国号为扶桑,这分明就是不把这片土地真正的统治者不放在眼中。
一干公卿、皇族王公,还有那些大臣们,此刻面对着这位积威甚重的白河法皇,都老老实实地垂下了脑袋,不敢吱声。
咆哮了许久,感觉自己整个人都已经身心俱疲的白河法皇坐倒在榻上,目光阴沉地扫过这殿中的一干臣工。
“诸位卿家,不知尔等就目前之状况,可有良策献上?”
“陛下,依臣之见,宋国远在大海彼岸,就算实力十倍于我,亦无须惧之。”
“之前我大和讨伐叛逆,虽然受挫,但是臣相信,以陛下之天威……”
白河法皇扫了一眼左大臣源有仁这个马屁精,不置可否地嘉许两句,目光继续在殿内搜寻适合发言的人选。
而就在这个时候殿外传来了急促的脚步声,左兵卫督物部正信快步进入了殿中拜倒在地。
“陛下,淡马国已经被那叛贼兵马所据,淡马国守小野信忠被俘。”
“叛贼的水师,已经开进了濑户内海。”
“什么?!”白河法皇,以及殿中诸公卿,全都齐刷刷地跳将起来,看向物部正信。
“陛下,这,这可如何是好?难波京就在濑户内海边上。”
“倘若那叛贼水师,运送兵马,在沿海一带登陆的话,无险可守的难波京,必定会陷于敌手。”
“陛下,臣恳请陛下早早决断。”
“臣请陛下决断。”
此刻,满屋子的臣工齐刷刷地拜倒在殿内,纷纷开口催促。
白河法皇的脸色此刻青白得怕人,原本自己只是担心藤原忠井那个狗贼会举兵来伐京畿。
前些时间,藤原氏乱兵,停止在了那出云国一线,让他觉得自己可以稳上一手。
可怎么也没有想到,对方居然这么不走寻常路,直接把淡路岛给夺了。
没想到,岛上的近万守军,居然就这么不禁打,连派人求援都做不到,就直接没了。
#####
“七日,那白河法皇不得已,再一次下令迁都,这一次是迁往倭国的旧都奈良。”
“十二日,舰队开始在那须磨浦山一带登陆,三万兵马配合舰队,一路东行,大轮田泊一带的港口,尽落于扶桑国之手。”
“二十一日,留守难波京的平正盛眼见势不可为,主动撤出了难波京。”
不过在撤出的同时,还直接一把火将难波京给燎了,摆出一副要坚壁清野,与那扶桑国死扛到底的架势。
不过,随着扶桑国主李忠宋携带着那大宋赐予他的宋扶桑国王印,以及鼓吹仪仗,回到了扶桑国。
(本章完)
而在他的身后,则是数百名残兵败将,追随着他一同仓皇地奔逃着。
此刻,海面之上,那些藤原国的战舰,正不紧不慢地伴行于海上。
就像是在监督着他们,又像是在催促着他们跑得再快一点,更快一点。
好在,随着小野信忠等人逃到了那位于淡路岛最北端的码头之时,这才注意到,那藤原国的战舰,距离这边尚有数里。
这让小野信忠等人提心吊胆,可是后方,来自于敌国的追兵越来越近。
小野信忠心中一横,直接第一个跳上了从渔民手中强征过来的渔船,下令渡海。
十数艘从渔民手中抢夺过来的渔船,成为了他们的渡海之物。
而后方那些没能来得及上船的倭国残兵败将,最终跑向海中,可是又不得不退回到了岸边,颓然地朝着那些已经冲杀到了海岸的敌军请降。
小野信忠等人拚命地朝着那大海深处奋力划动,可问题是那些小破船,怎么可能是能跑得过那些风帆战舰。
随着那些风帆战船上一排排的箭雨落下,这十余艘渔船上的残兵败将,都葬身于大海之上。
少数幸运儿,都只能跪在船中,双手举起了自己的武器,表示自己愿意投降。
当方肥从一众战俘之中,知晓了小野信忠这位淡马国守的身份,亦是满心欢喜,总算是逮着了一条大鱼。
此刻,姚平仲这位大宋的将军,正与那杨震一起,站在这淡路岛最北端。
打量着那不足十里的海面,在海的那一头不远处,就正是他之前与方肥奇袭平安京的所在。
“这倭国也太小了点吧,几座小岛,就已经进逼到了他们的王都附近。”
“据说他们倭国已经迁都到了那难波京,就在靠海的地方。”
说到了这,杨震忍不住回头看向身边的姚平仲,看到对方那跃跃欲试的表情,不禁乐道。
“要不,回头你再去燎把火?”
“那倒不必了,如今这淡马路已经落入我手,这片濑户内海,又被我水师掌握。”
“怕是用不了多久,那帮倭国的灰孙子就会收到消息,十有八九,就会有所动作。”
“说不定,又要迁上一回都。”
听到了姚平仲这恶意满满的揣测,杨震等一干将领顿时笑着一团。
此刻,这淡路岛上,到处都是士兵,正在搜寻着那些尚在抵抗的倭国兵马。
等到将这淡路岛上的所有敌人清除干净之后,这里就将会成为进军倭国王都的前沿阵地。
面对着这根本就没有所谓海军的倭国,有了大宋战舰配合的扶桑国兵马,对于自己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
“八嘎!卑鄙,无耻!毫无底线,宋国居然如此卑鄙无耻。”
“他们这么做,分明就是不想撤军,分明就是要致我于死地。”
难波京那明显有些陈旧的宫殿中,此刻,白河法皇正在愤怒地咆哮不已。
来自于那辅仁亲王的回信,让他陷入了暴怒之中。
原本还以为,自己已经努力扮演好了一位卑微到尘埃中的藩属国国主。
结果没有想到的是,那位负责与辅仁打交道的宋国神童状元,如此推三阻四,根本就没有理会自己提出来的那些要求。
而现如今,大宋天子,已然下诏,赐那藤氏忠井为赵姓。
并已经为其赐国号为扶桑,这分明就是不把这片土地真正的统治者不放在眼中。
一干公卿、皇族王公,还有那些大臣们,此刻面对着这位积威甚重的白河法皇,都老老实实地垂下了脑袋,不敢吱声。
咆哮了许久,感觉自己整个人都已经身心俱疲的白河法皇坐倒在榻上,目光阴沉地扫过这殿中的一干臣工。
“诸位卿家,不知尔等就目前之状况,可有良策献上?”
“陛下,依臣之见,宋国远在大海彼岸,就算实力十倍于我,亦无须惧之。”
“之前我大和讨伐叛逆,虽然受挫,但是臣相信,以陛下之天威……”
白河法皇扫了一眼左大臣源有仁这个马屁精,不置可否地嘉许两句,目光继续在殿内搜寻适合发言的人选。
而就在这个时候殿外传来了急促的脚步声,左兵卫督物部正信快步进入了殿中拜倒在地。
“陛下,淡马国已经被那叛贼兵马所据,淡马国守小野信忠被俘。”
“叛贼的水师,已经开进了濑户内海。”
“什么?!”白河法皇,以及殿中诸公卿,全都齐刷刷地跳将起来,看向物部正信。
“陛下,这,这可如何是好?难波京就在濑户内海边上。”
“倘若那叛贼水师,运送兵马,在沿海一带登陆的话,无险可守的难波京,必定会陷于敌手。”
“陛下,臣恳请陛下早早决断。”
“臣请陛下决断。”
此刻,满屋子的臣工齐刷刷地拜倒在殿内,纷纷开口催促。
白河法皇的脸色此刻青白得怕人,原本自己只是担心藤原忠井那个狗贼会举兵来伐京畿。
前些时间,藤原氏乱兵,停止在了那出云国一线,让他觉得自己可以稳上一手。
可怎么也没有想到,对方居然这么不走寻常路,直接把淡路岛给夺了。
没想到,岛上的近万守军,居然就这么不禁打,连派人求援都做不到,就直接没了。
#####
“七日,那白河法皇不得已,再一次下令迁都,这一次是迁往倭国的旧都奈良。”
“十二日,舰队开始在那须磨浦山一带登陆,三万兵马配合舰队,一路东行,大轮田泊一带的港口,尽落于扶桑国之手。”
“二十一日,留守难波京的平正盛眼见势不可为,主动撤出了难波京。”
不过在撤出的同时,还直接一把火将难波京给燎了,摆出一副要坚壁清野,与那扶桑国死扛到底的架势。
不过,随着扶桑国主李忠宋携带着那大宋赐予他的宋扶桑国王印,以及鼓吹仪仗,回到了扶桑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