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代留过学 第六百四十章 视察

小说:我在现代留过学 作者:要离刺荆轲 更新时间:2024-06-11 22:28:20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元祐元年九月癸未(28)。

  入内内侍省都知、景福宫使、武信军留后李宪为延福宫使(从五品)。

  入内内侍省押班、文思副使粱惟简为皇城副使(从七品)。

  入内内侍省副都知、昭宣使、瀛洲刺史宋用臣为登州防御使(从五品)。

  入内内侍省殿头、东头供奉官、提举成都府路茶马公事严守懃,为礼宾副使(从七品)。

  说起来,李宪、宋用臣这次升官,其实是搭的粱惟简、严守懃升官的便车。

  是两宫想给自己身边的人谋福利。

  但又怕朝臣们说闲话,也怕中书舍人不肯写敕书,还怕给事中驳回。

  所以,就把李宪和宋用臣拉上吸引火力。

  效果很好。

  舆论都跑去骂李宪、宋用臣不知足,贪图官爵,违反祖制去了。

  只能说,无论什么时代,转移视线都是妙招。

  你看,这不就没有人关心粱惟简和严守懃升迁了吗?

  赵煦没有管这些琐事。

  他也懒得管。

  此刻的他,在苏颂的陪同下,出现在了翰林天文局内。

  他抬起头,看向那目测至少十二米高的庞然大物。

  这就是元祐浑运仪!

  当今世界科技成果最高,技术最顶级,同时创新最多的天文仪器。

  当然,现在的浑运仪才只具备雏形。

  只是刚刚建好了整体框架,其诸多零部件,还在制造、打磨和研究中。

  即使如此,哪怕是现在的这个框架,也蕴含着大量先进的技术。

  很多都是独创性的!

  “苏公……”赵煦抬头看着那眼前的庞然大物,问道:“朕听说,浑运仪的设计、构思,皆出自苏公所举荐的承务郎韩卿之手?”

  苏颂当即道:“回禀陛下确实如此!”

  “术业有专攻,老臣虽素爱百工机巧之事,然而,这浑仪之法,涉及天文、算术、测量,更需要具备一颗匠心。”

  “而承务郎公廉,就具备一颗这样的精巧匠心。”

  “其自上任以来,主持浑运仪建造,可谓披肝沥胆,勤勤恳恳。为求浑运仪功成,承务郎公廉更费半载之功,写就一卷《九章勾股测验浑天书》,为求百工能读懂,承务郎又亲自解说、传授……”

  赵煦听着,眼前一亮,问道:“承务郎管勾浑运局韩卿何在?”

  一个穿着绿袍,看上去五六十岁,身材比较矮小的官员,立刻上前跪下来拜道:“臣,管勾浑运局公廉,顿首再拜,恭问皇帝陛下圣躬万福!”

  “免礼!”赵煦上前一步,亲自扶起这位从杂流,甚至可以说是工匠里走出来的文官。

  这可是大才!

  一个能管理、协调并组织起元祐浑运仪这样的超级机器的建造、建设和研究的大才。

  放在现代,这就是国家重点科研示范带头项目的总工。

  哪怕是现代国家也是及其罕见的人才。

  “朕听苏公多次称赞过爱卿!”赵煦微笑着道:“苏公言卿身具百工之长,兼数、算之理,通天文之术,知浑运之道!”

  韩公廉低着头道:“臣粗鄙之人,安敢得此赞誉?”

  赵煦笑着道:“卿自谦了!”

  他看向前方的浑运仪,道:“浑运之器,上可观天象,下能报四时,可谓军国之器,卿能监而造之,事成之日,朕当亲临,以国士褒之!”

  韩公廉顿时激动起来,道:“臣敢不为陛下鞠躬尽瘁!”

  元祐浑运局,获得的支持力度和政策空间,是历代所没有的。

  要工匠?

  军器监、专一制造军器局、少府、太府等有司的工匠,任由挑选。

  要材料?

  封桩库、左藏敞开供应。

  甚至可以给专一制造军器局去函,要求专一制造军器局专门冶炼、制造一种符合要求的材料或者打造一个特制的零件。

  要人才?

  天文局以及户部、太学、国子监中精通术算之道的士大夫、官员,无论什么级别都可以请过来。

  请不动的,还有苏颂出马。

  经费更是直接从入内内侍省拨付,用的都是内帑,根本不受户部限制。

  于是,韩公廉就像掉进了米仓的老鼠。

  他可以肆意发挥他的才干,并肆意实验他想要的各种效果。

  “方才苏公言,卿专门写了一卷《九章勾股测验浑天书》?”赵煦问道:“不知卿可带在身边?”

  “回禀陛下,臣身上就有一卷……”韩公廉答道。

  “善!”赵煦笑起来:“可方便让朕一观?”

  韩公廉当即激动的从怀中取出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呈递在双手。

  冯景接过来,送到赵煦手上。

  赵煦打开一看,然后就微笑起来:“卿用的这些数字与符号,用的很好。”

  韩公廉当即笑道:“陛下圣智,臣略学一二,已觉妙用无穷,可受用终身矣!”

  “哈哈!”赵煦开心的笑起来。

  他扬了扬手上的册子,道:“卿不错!”

  科学是离不开政治的。

  一個不懂政治的科学家,无论如何是走不远的。

  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韩公廉能知道拍马逢迎,能知道要紧随赵煦,主动将九章算术和勾股几何的表达方式,变成赵煦交给宋用臣、沈括等人使用的数字、符号。

  让赵煦深感满意。

  这样,他就可以少费很多心思了。

  于是又对韩公廉道:“朕有意在将来,汇聚天下藏书,将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以为元祐大典。”

  “以朕观之,卿此书可具备入典的资格了。”

  这是赵煦时隔数月,再次提及,自己要编一部旷世大典,将天下图书,编为一典。

  毋庸置疑,这是在画饼。

  但士大夫就爱吃这个饼。

  苏颂听着,就非常雀跃,而韩公廉更是激动不已,当场纳头就拜:“臣愚钝粗鄙之文,浅显单薄之见,安敢当陛下如此赞誉?”

  但他的表情已经出卖了他。

  没办法,人过留声,雁过留痕。

  他这样的小人物若真能青史留名,不止家族族谱得给另开一页。

  子孙后代祭祀也将络绎不绝,百年难休。

  赵煦微笑着扶起他:“卿给朕介绍一下,如今的浑运仪,已具备的功能吧?”

  “诺!”韩公廉怀揣着激动的心情,开始向赵煦介绍起现在的元祐浑运仪的工程进展。

  “如陛下所见浑运仪之外观,今已具备……其高四丈,底座宽两丈有余,分为三层,上狭下广……”

  “其上为露台,露台将设浑仪一座,以水力机轮带动,一昼夜浑仪运转一圈……浑仪之顶,可自由活动,并依可随四时观测天象……”

  这就是现代天文台相似的设计了。

  观测台,可以根据不同观测需求而动。

  赵煦听到这里,点点头,这和他上上辈子的元祐浑运仪设计理念相同。

  所以,他难免想起了一个事情,问道:“韩卿,浑仪之内所设的观天之器,卿可想好了?”

  韩公廉道:“臣意用是用古法,使天文官坐浑仪内……”

  赵煦微笑着道:“或许卿可与提举专一制造军器局沈卿谈谈,问问看,沈卿对于凹凸镜的看法……”

  沈括,可是早就发现了,凹凸镜的奥秘。

  还写在自己的私人笔记中。

  赵煦将他召回后,也特意点醒过他。

  于是,沈括在专一制造军器局里,专门召集了一批工匠,开始研究怎么烧玻璃。

  借着曹家、刘家、王家,在宋辽贸易的瓷器贸易上的东风。

  定窑、汝窑还有钧窑的技术工艺,都被这些家伙从定州、汝州、均州给挖了过来。

  连带着这三州的大量熟练工匠也一起被挖。

  加上,专一制造军器局内的高炉冶铁技术,也在发展。

  在赵煦的授意下,沈括领导的专一制造军器局,在今年三月,吞并了徐州的铁监——这个铁监,就是元丰八年,发生了矿工暴动,包围了京东都路转运司官衙,吓得吴居厚翻墙跑路的那个铁监。

  因为出了这个事情,所以徐州铁监被罢废。

  所以沈括领导的专一制造军器局将之吞并,可谓毫无波澜。

  有了徐州铁监在手,沈括随之将之变成了大宋高炉冶炼技术验证基地。

  在当地大兴土木,大量建设各种高炉,应用各种技术。

  在钞能力的加持下,专一制造军器局的耐火砖技术和反射炉技术,不断发展、成熟。

  这一切的一切,加持在一起,玻璃烧制所需要的技术路线,被一个接一个的点亮。

  如今,沈括正在汴京城外,研究着玻璃的烧制技术。

  赵煦上个月了解了一下,还卡在某种瓶颈,需要技术突破。

  可能需要到年底,才能拿出真正的成果。

  但不要紧,元祐浑运仪没有个三五年,是建不好的。

  等元祐浑运仪完工的时候,沈括肯定是能拿出适合天文观测需要的镜片的。

  韩公廉听着微微一楞。

  提举专一制造军器局沈括……这样的大人物,是他想见就能见的吗?

  在他身旁的苏颂连忙给他使了个眼色——沈存中我熟啊!

  正好过两天,在陕州涑水给司马光写完神道碑、墓志铭以及行状的苏轼要回京。

  而他答应过沈括,等苏轼回京就摆上一桌,叫他们两个尽弃前嫌和好如初。

  到时候带上韩公廉,酒桌上几杯酒下肚,再介绍一下,这事情不就成了?

  (本章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在现代留过学,我在现代留过学最新章节,我在现代留过学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