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知司,知院来了。”

  韦焕之见到蔡质还在机器面前敲敲打打,便上前提醒。

  然而蔡质好像沉浸在其中没听到。

  直到旁边的工人推了推他,这才让他回过神来,然后回头看向众人,露出一张沾染了油污的脸。

  他看到赵骏,先是一脸惊讶,随后又想起了什么,连忙扔下手中的锤子,咧嘴一笑,露出白色的上排牙齿,拱手道:“下官见过知院。”

  “蔡知司可比上次见的时候黑多了。”

  赵骏扭过头对众人打趣道:“以前的白面书生,如今却变成了黑脸的张飞。”

  张飞的具体模样在历史上没有记载,但隋唐时期流行水上木偶戏塑造形象,就渐渐有了大胡子老粗的原型。

  比如李商隐就在诗里写“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

  之后到了宋朝说书渐渐流行,形象更加立体。直到明朝《三国演义》,就算是彻底成型。

  所以张飞的形象不是到明朝才有,而是隋唐、宋元慢慢有了口口相传的故事,之后罗贯中加以汇总改编,才有了四大名著。

  这一点不止是《三国演义》。

  《西游记》当中的孙悟空形象也是如此,从汉到南北朝就有猿猴传说,当时人们的故事里它还只是一种半人半兽的怪物。

  到唐朝时期这种形象和传说细节更加丰富立体。

  如唐朝传奇《补江白猿传》,里面的猿猴就有文化、能法术、会武功、可飞行,甚至还有金刚不坏之身,自此把以前的妖怪形象增添了几分神性。

  到了宋代,孙悟空的原型就基本出现,被人称为猴行者。

  广泛流传的故事内容是猴行者因抢强民女或者偷东西吃,被神仙降服,然后改邪归正成为神灵。

  并且这一时期又流行起了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的传说,于是猴行者的故事又变成了它早年偷吃蟠桃被贬下凡,最后护送玄奘西天取经。

  甚至宋朝人根据当时普遍认知的猴行者有“金刚不坏”“上天入地”“变化多端”等神通,还杜撰了它被唐太宗敕封为“钢筋铁骨大圣”的说法。

  之后到了元朝的元杂剧里,孙悟空的形象就差不多已经完善。等到明朝吴承恩写了《西游记》,就有了后世我们熟知的齐天大圣孙悟空。

  所以四大名著里除了《水浒传》和《红楼梦》以外,《三国演义》和《西游记》其实在唐宋就已经有了雏形。

  赵骏说蔡质是黑张飞,就来源于唐朝水上木偶戏以及宋朝说书人的形象塑造。

  “哈哈哈哈哈哈。”

  听到赵骏开玩笑,大家也哈哈笑两声表示这很好笑。

  蔡质笑道:“下官虽然是公司知司,但上面背负着朝廷的期望,下面有那么多工人要吃饭,又怎么能只呆在衙署坐享其成呢?”

  他说着又想起了什么,找补道:“之前上面说知院要来,下官本来是要去迎接的,可没想到这东西出了问题,就一直在修,结果就忘了这事,还请知院恕罪。”

  “说得好。”

  赵骏听到他的话,竖起大拇指道:“朝廷就需要像蔡知司这般埋头苦干的官员,我又怎么会怪罪呢?若天下官员都是如此,何愁国家不能兴旺。”

  “下官惭愧,只是尽守职责而已。”

  蔡质忙道。

  赵骏转过头看向那机器,问道:“好了,来跟我说说,这是什么?”

  “这是下官与几名工人一起研制的蒸汽机。”

  提起这机器,蔡质一下子来了精神,指着那机器说道:“知院请看,朝廷弄了很多蒸汽机来钢铁厂,这些蒸汽机经常会有坏的时候,下官就想着研究一下内部构造,于是拆了几台蒸汽机。拆了之后,下官惊讶于其中之精密,于是就潜心钻研了数年,去年忽然有了想法,便研制了这种机器。”

  他介绍道:“这机器体型会小许多,内部构造与大机器也完全不同,下官在这个位置。”

  说着敲了敲那机器的上面外壁道:“这个位置是机器心腹,下官在里面做了一个空心设计,下面做了一个塞子,然后这里有进气口和出气口,当蒸汽进入其中的时候,会推着下面的塞子不断转动。”

  “还有这個位置,下官弄了一些弹簧,它们会随着气体的流进流出而上下起伏,这样吸气,往下压,再往上升,排气,形成了一个连贯循环。”

  蔡质在机器上下两端四处摸索指点,由于外面是钢铁,里面怎么个设计完全看不懂,自然也就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赵骏傻傻地站着,很想说蔡师傅,别念了别念了。

  可他也只能一边云里雾里,一边硬着头皮装作听懂了的样子点点头说道:“然后呢?”

  “然后塞子会带动下面的杠子,连着外面的转盘,转盘又有钢轴,下官就在想如果在外面装几个轮子,那是不是就可以带着跑了。”

  蔡质比划了一下道:“就像火车一样,只不过它比火车要小很多,但使用起来应该会更加方便。”

  好嘛。

  这下赵骏听懂了。

  蒸汽汽车?

  这玩意儿不会就是内燃机吧?

  赵骏瞪着眼睛道:“你能具体说说它怎么运作吗?”

  “很简单啊。”

  蔡质拍了拍机器的中间位置道:“就是利用蒸汽推着下面的塞子往下落,塞子连着的杠子就会动,等蒸汽被排走了,塞子又会升上来,再推进蒸汽,塞子再落下去,再排出蒸汽,它再上来,就像人呼气、吐气一样。这一吸一吐之间,就能迸发出力量,从而带动外面的轮子转动。”

  “冲程?”

  赵骏试探性问道。

  “什么是冲程?”

  蔡质一头雾水。

  他们没有专业知识,也没有进行这方面的命名,只知道笼统地介绍机器的运转方式。

  至于什么“运动”“压缩”“做功”“冲程”之类术语,根本不知道。

  “没什么。”

  赵骏扶额,感觉头皮好痒,要长脑子了。

  他想起了初三物理课。

  随着蔡质的讲解,他脑子里居然浮现出了早就快忘掉的初三物理第一章机械能的知识。

  隐约间回忆起来,这好像就是机械能当中的压缩冲程。

  可惜他初中的时候数学化学物理水平就很一般,高中就文理分科去了文科班。

  而且高中数学也学得不怎么样,高考文科数学那么简单才考96,全靠文综语文和英语拉分才去的人大。

  要是初中数理化知识再加把劲,好好认真钻研一下,又怎么可能现在才想起这点知识点,甚至还是一知半解,听得不是那么明白呢?

  “我不知道什么是冲程,但我就知道它能够带动钢轴就行,里面的气体会让下面的轴动起来。”

  蔡质说着叹道:“唯一的问题就是之前试过了几次,下面的钢轴有的时候会出故障,而且动得很慢,比火车还慢,力量似乎不是很足。”

  “说起来”

  赵骏想了想道:“我有个想法。”

  “哦?”

  蔡质来了兴趣道:“知院觉得我的设计有什么问题吗?”

  “不是。”

  赵骏说道:“只是觉得,如果把里面的蒸汽换成别的气体,会不会力量更大,跑得更快?”

  蔡质思忖道:“知院说的不会是火药吧,我之前就想过,但这怕是不容易实现。”

  “不是火药,是汽油.算了,到时候我会派人把东西给你送来。”

  赵骏说道:“你可以用那个东西试一试。”

  他眼里充满了期待。

  如果蔡质真的搞出汽车的话,那就出大事了。

  赵骏作为历史系其实对工科不太了解。

  但托世界历史这门课程的福,对西方历史却一清二楚,包括工业革命里一些发明和细节。

  在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前,蒸汽作为动力其实已经在西方有了一些认知。

  比如1680年,牛顿曾经设想用蒸汽作为喷射动力,发明一种靠喷射行走的汽车,只是难以实施而作罢。

  1670年惠更斯则异想天开,认为可以用火药作为推动,并且发明了这种采用火药在气缸内燃烧膨胀推动活塞做功的机械,即“内燃机”。

  因此实际上的蒸汽汽车和内燃机根本不是工业革命之后的产物,而是在工业革命之前就已经存在。

  只不过受限于当时的材料,虽然有这方面的想法,却很难实施。

  直到1769年,法国人尼古拉斯·古诺才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辆蒸汽汽车,此时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之后的第九年。

  可见很多时候人们缺乏的不是天马行空的想法,而是让想法成为现实的材料,就像蒸汽机在瓦特改良之前就有,可瓦特利用橡胶改变了关键性的铅环,完美解决了密封性问题,就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一样。

  蔡质天才般的想法让赵骏兴奋。

  如果他真的如历史上的惠更斯那样,搞出了内燃机的话,只需要把蒸汽材料替换成石油,再解决火花塞的问题,那岂不是就有汽车了?

  仔细想想,当别人还在封建原始社会的时代,大宋有火车、汽车、轮船,那该是怎样的一场降维打击啊。

  “若知院有替代蒸汽作为力量来源的东西,那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蔡质说道。

  “嗯,你的创新发明非常重要,朝廷很重视。”

  赵骏说道:“这样,我允许你自己组建一个研发团队,可以找熟练的技术工人一起研发,经费由集团利润承担,并且也不要用这些质量较差的废材了,用最好的钢铁打造,争取早日完善这台机器。”

  “多谢知院!”

  蔡质大喜过望,他折腾了一年才折腾出这个残次品,不是他能力不行,而是多方面原因。

  一是他经常只能处理了公司集团的事务,闲暇时候才能过来研究。

  二是研发团队薄弱,每次都只能找一些感兴趣的工人,别的工人要么上班没空,要么下班只想休息,不愿意过来。

  三是材料不过关,用的都是钢铁厂淘汰下来的废材,用这种材料进行高压操作,那自然坚持不了多久。

  所以蔡质的研发进度一直不是很顺利,目前也只是搞出了这东西,还没有进行过装载实验。

  现在有了赵骏的话,他就可以投入更多的资源参与其中。

  “行,那我就不打扰你了。”

  赵骏叮嘱道:“在这件事上你要多用心,我相信它的作用和潜力非常大,如果能够实验成功,即便用五年,十年,二十年也在所不惜,明白了吗?”

  “是,请知院放心,如果能够成功运行,我会第一时间打造一辆可以在地上跑的车。”

  蔡质拱拱手,激动地道:“若它能够像我想的那样可以在地上运行的话,我会亲自驾驶着它,开到汴梁让知院看看,下官没有辜负朝廷的信任。”

  “很好!”

  赵骏满意地点点头,没有在意对方身上的脏乱,拍了拍他满是污垢的肩膀道:“我看好你。”

  说着笑了笑,转头离开。

  看着他离去的背影,蔡质眼里满是兴奋与感动,兴奋的是自己可以大展拳脚,感动的是知院如此信任他。

  要知道这项研究花费肯定不小,若是没有出结果的话,那就是浪费财政。

  可以说知院宁愿浪费钱财,也愿意信任他。

  这份信任自然也让人动容。

  这边众人簇拥着赵骏离开。

  等走出了厂房,韦焕之诧异问道:“知院,蔡知司的研究怕是要花不少钱,万一没什么用处可怎么办?”

  “会有用的。”

  赵骏笑了笑。

  韦焕之挠挠头道:“下官倒是没觉得有什么用处,既然有火车了,又何必再做别的,那东西就算做出来了,又哪有火车便捷?”

  “伱不懂,它的重要性,远远超乎你的想象,甚至决定了未来的国运。”

  赵骏双手背负在身后,眺望着远方露出笑容。

  火车是火车,汽车是汽车,二者不能一概而论。

  历史上很多发明初看起来无用,但时间会证明一切。

  现在蔡质的发明还不知道具体是个什么东西,可如果真的是内燃机,那就大发了。

  后世汽车工业的作用有多大,赵骏自然清楚。

  德国日本两个二战战败国,不就是靠着汽车工业一直霸占着世界GDP第三和第四名的位置吗?

  因此即便不确定蔡质是否在研究内燃机,甚至可能后来证明蔡质的发明就是无用物,哪怕为了那万分之一的几率,赵骏也必须要去赌。

  这事关大宋的未来,也事关大宋能够在几十年内迅速崛起,完成赵骏定下的百年内制霸整个东亚,成为东方一极的战略。

  所以这无关其它,纯粹就在于大宋需要这样的开拓精神,以此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决定未来的命运。

  (本章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人在大宋,无法无天,人在大宋,无法无天最新章节,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