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后,赵骏于五月初抵达了北平府。

  北平府就是辽国南京析津府,同时也是后世我国首都北京。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就将这里规划为右北平郡,之后将其称之为蓟县、燕京。

  等到西晋的时候,改名为北平郡,北平自此成为这里另外一个称呼之一。

  五代十国儿皇帝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北京成为辽土,被辽人先置为南京幽都府,后改为析津府。

  三年前的庆历六年,大宋宰相范仲淹率领宋军攻克析津,把辽人驱逐出关外,收复了汉人河山。

  朝廷决定把它恢复为北平旧称,又将大宋五京之一的北京大名府撤销,移至北平。

  北平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重要地缘价值,因而在这里布置有重兵。

  正是农历五月盛夏,天气愈发炎热,宽阔的官道本应该人来人往,但最近气候反常的厉害,往来商贾百姓也少了许多。

  此刻道路上一大队人马徐徐前行,王守规召集五千精锐护卫队在外围护送,前方马队举着旗帜开道。

  中间有仪仗队鸣鼓敲锣,一队队士兵全副武装,虽然不许配枪,但也装备有戟斧。

  赵骏自己的卫队则在马车周边守护,一路敲锣打鼓向北平府而去。

  对于这一点赵骏也无奈。

  这是宰相仪仗,析津府作为五京之一,自然就存了这样的器具。

  虽说他要低调,但在地方上低调,到了北平府之后,必须要高调行事,要让全幽燕路百姓和世家都知道。

  一来彰显朝廷权威,二来也是警告一下这些世家大族——告诉他们这里真正的主人是谁。

  否则若是还低调行事,唯唯诺诺,本地世家大族,还以为朝廷软弱可欺。

  车队到北平府外,赵骏撩开车帘,一股热浪扑鼻而来。

  他扫视周围,官道两侧是沃野千里的农田,很多百姓都冒着酷暑,正在田野与河渠附近忙碌。

  北平主河为桑干河,还有一条高粱河,著名的高粱河之战,就发生在城池东南。

  桑干河自西北往东南流淌,途径北平城西南角,向着东南方而去。

  沿河岸大量农民正在挖渠,虽然幽燕汉人对官府提出的有偿服劳役的政策略显抗拒,响应者寥寥无几。

  但官府组织挖渠还是愿意。

  毕竟是自己家田地,如果不出力的话,一旦粮食歉收就得饿死。

  前方就是北平府南城门,巍峨高大,城池高度堪比汴梁,甚至比汴梁还要更胜一筹,与长安、洛阳这样的古都都有得一比。

  赵骏的位置是在南城门之一的丹凤门外,外面还有个瓮城,叫做启夏门,入瓮城再过丹凤门就是曾经的辽南京皇宫。

  浅黑城墙刀刻斧劈,还残留着不少凹陷痕迹,显然是当初范仲淹攻打城池的时候,用大炮轰击城墙所致。

  通过瓮城入城后就是辽国皇城,左右两侧分别应该是于越王庙与永平馆,但赵骏只看到一片广场,与当初看过的辽国南京平面图差别巨大。

  过了广场靠近到皇宫,赵骏这才注意到皇宫外面的宫墙很多地方都有烧灼的灰黑,显然这里曾经发生过一起非常大的火灾。

  “范公攻打北平的时候,辽人在城内纵火试图阻拦我天军神威,好在范公神机妙算,将计就计,大败辽人!”

  车队在皇宫前停下,赵骏下了马车,见他正看着宫墙上的痕迹,兼任北平府知府的杨畋介绍道:“如今焚毁的宫殿、宫墙有些拆除,有些稍作修缮,就是现在这般模样。”

  他们并没有重建,只是把焚毁的宫殿拆了,一时显得皇宫空荡荡的,很多缺少的宫殿让建筑群看起来并不整齐,缺了几分美感。

  赵骏微微点头道:“你们如今办公衙署在何处?”

  “在西面的清凉殿、临水殿那边,那边靠近观音湖,并没有遭受到太大的火灾损伤。”

  杨畋指了指皇宫西方。

  如果把辽南京横竖切一刀,分为四块区域的话,那么整个西南角都是皇城区。

  但皇城区并非辽国皇室专属,而是同样有街道坊市,甚至还有村庄,远处曾经的辽国皇城内坊市已经被焚烧,只剩下一片荒芜,犹如野外般杂草遍地。

  在距离皇宫数里之外,隐约能看见一个巨大的湖泊,怕是得占地两三平方公里,湖畔野草蓬蒿随风轻摇,东岸有连绵建筑群落。

  北平府作为大宋北京,皇宫在理论上自然也变成了赵祯的行宫,本地官员入住的话就形同谋逆。

  因此他们办公和居住地自然只能在皇宫外,宫殿则成为了摆设。

  “那么大片区域空着可惜了。”

  赵骏指着远处如旷野般的皇城说道:“把皇城取消了吧,应该大力发展城内建设,否则那么多土地摆在这荒废,岂不是浪费?”

  “额”

  杨畋诧异道:“那衙署该搬迁至?”

  “进宫看看。”

  赵骏迈步向前,跨入宫门进入皇宫。

  相比于野外,皇宫受损面积较少,主要是皇城内大多都是木质建筑,一旦起火很容易蔓延出去。

  而皇宫有宫墙保护,且辽国皇宫建筑少,面积大,总共也就嘉宁殿、元和殿等寥寥几座殿宇,还有一個人工湖泊,基本上没有受到太大的牵连。

  走进皇宫后,入眼同样是很宽敞的广场,左手边依旧是个湖泊,名字叫瑶池。

  正对着南门,离宫门约二百米有一座大宫殿,为元和殿。

  此刻杨察、杨告、王丝、唐介四人已经去调查处理崔峄贪腐案的事情了。

  赵骏身边除了王安石、陈希亮、苏涣、李孝基、赵抃几人以外,就只有杨畋、周沆等几名大员引路。

  他们一边带着赵骏进入皇宫,一边向他介绍情况。

  赵骏进入了元和殿,又从元和殿的后门出来,因为殿宇有很高的台阶导致高低差,能站在高阶上扫视整个皇宫情况。

  就看到元和殿后方距离约四五百米处就是嘉宁殿,旁边只有寥寥两三座小宫殿,显得颇为寒酸。

  随后他俯视了一下皇宫整体情况,便又从北门出去,登上皇城东北角的燕角楼,俯瞰了一下北平城目前的模样。

  燕角楼就是辽皇登高望远,观察析津的位置,后来金国灭辽,金熙宗于此驻跸燕京。

  赵骏用望远镜俯瞰了整个北平城,城内街市谈不上繁华,与汴梁相去甚远,很多建筑物在三年前大火焚毁,新建较少,看上去颇为萧条。

  看到现在这北平城的模样,跟后世那看着广袤无边的北京城比起来,简直是一个地下十八层,一个天上三十六层。

  下午申时,从皇宫看了北平城目前现状的赵骏擦了擦汗水,回到了元和殿,与众人一起开会。

  元和殿并不是只一座宫殿,而是一个小型宫殿群,除了主殿以外,两侧还有偏殿,东北角还有后阁,西北角有一座侧殿。

  殿内也分外殿、内殿、后屋、偏阁,整体构造还是颇为宽敞,以此满足辽国皇帝与朝臣会议、休息等功能。

  赵骏双手背负在身后踏入内殿,环视一圈后说道:“我看这里就可以做为北平府官员衙署,后方再砌两道宫墙,分南宫和北宫,如汴梁一般南宫留存政制院、诸部、枢密院,北宫为陛下居所,反正陛下也从未来过北平,即便以后来,也最多就是偶尔住几日,那么大片地方空着,这是严重的浪费行为。”

  “这”

  杨畋做为北平府知府,是直接负责人,听到赵骏的话,迟疑道:“可若是大修宫殿的话,岂不是与官家说的皇室从简,不宜奢华相违背?”

  “这件事情是我以前让官家不这么做的,但现在我在北平府这么做,自然有我的原因!”

  赵骏说道。

  “还请知院为下官解惑。”

  杨畋拱手。

  众人也好奇地看着他。

  赵骏四下扫视一圈,见上面有龙椅,自然没有去坐,只是坐到龙椅下方第一个座位上说道:“坐下说吧。”

  王安石等人按照官员品级坐到了赵骏这边,杨畋三人则坐到了对面。

  但他们自然不敢跟赵骏面对面坐着,把对面第一的那个位置空出来,坐到了下面那一排。

  等大家都坐好之后,赵骏才开口说道:“我观北平府过于萧条了,城池内多有残破,这里不应该是这样。”

  他环顾众人说道:“当年辽国时期,这里就是辽国最繁华的一京,人口众多,经贸繁荣,眼下这般,与当初可是差得不是一点两点。”

  杨畋解释道:“北平一战后,南城街市大量被焚毁,北城也有所波及,很多城中百姓或迁徙或死于战乱,丁口大幅减少,或许要再过些年才能恢复往日盛况。”

  “不。”

  赵骏摇摇头道:“你还是没有看到事情的本质。”

  他说道:“一座城池的繁华不仅仅在于它的特殊意义,还在于它所处的位置。”

  “北平北靠燕山,四面有河流、平原,适合耕作劳作。因此从一开始,就奠定了这里会有大量百姓栖息的基础。”

  “但仅有田地聚拢百姓还不够,河北那么多平原却没有这种大都,就在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

  “这里北连关外,南通中原,作为汉人领土的时候,能与关外胡蛮往来密切。作为辽人领土时,又与大宋互通有无,这才建立起偌大城市。”

  “如果仅仅只是依靠本地耕作的百姓想要增长城池的人口,是不现实的事情,因为农民不会放弃自己的田地跑到城里来。”

  “只有让北平商业繁茂,才能迅速恢复城池建设,改变现在萧条的形势。”

  古代城池能否繁华,与当地的农业有关系,但只是基础关系,真正决定性因素,还是在于商业。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成都、泉州以及广州。

  特别是泉州和广州,在古代本应该是偏远蛮荒之地,可到了宋代却成为十大城市之一,人口众多,极为兴盛,就在于海贸所致。

  所以农业是维持当地人口的基础,商业却决定了这个地方能否成为一个大型城市。

  赵骏看着众人说道:“目前北平府的问题在于商业没有建设起来,很多商队都已经不在北平停驻或者来往,而是南下去汴梁或者北上去辽阳,这就失去北平府的意义。”

  “嗯,我想明白了知院,以前辽宋贸易,都是以北平为中转站,货物都集中在此,因而兴盛。”

  王安石脑筋灵活,立即说道:“现在我们收复燕云,辽人与我们贸易大幅下降,东北女直、渤海等部落虽与我们贸易,却主要是在辽阳,商队也只是把北平当成一个过路休息的城池,而不是以前贸易集散地。”

  “不错。”

  赵骏赞许道:“这就是现在北平府的变化,战争确实是现在北平府萧条的主要因素,打仗导致城里的商业停滞,发展不进反退,市场低迷萧条。但如今三年过去,正常发展的话,即便不能恢复以前的兴盛,也该有所回暖才对,可还是眼下这般,就得找找其中原因。”

  “那该如何是好呢?”

  杨畋作为北平知府,自然关心这个问题。

  赵骏一锤定音道:“大兴土木!趁着北平百废待兴,官府出资,在城里重新规划街市、道路,只要招募大量工人进城修建,城市自然能迅速繁华起来。”

  工人来建造房屋,大量人口流入,那么势必会带动小摊贩、手工业从事者以及其它行业入驻。

  基础设施有了,手工从事者有了,那么商队自然也会过来。

  毕竟现在北方的商队之所以不入驻北平,是因为北平越来越萧条,商业繁荣程度大幅度降低,没有他们需要的商品,自然只能当商队路过的休息地。

  但只要有商品,那么就一定会有商队选择在北平购买商品,运到辽阳或者张家口等宋辽边境去贩卖。

  毕竟目前辽宋以及宋国与女真之间的贸易路线,即从运到张家口或者辽阳去,路途非常遥远,成本也非常高。

  如果从汴梁运到北平,卖给北平的商人,再由北平的商人卖到边境去,成本就降低了很多。

  所以只要把北平重新建设一下,吸引进城务工人员以及手工业从事者,恢复往日的繁华,甚至更上一层楼也并非难事。

  “知院英明!”

  “原来大兴土木是为了恢复北平兴盛,是下官浅薄了。”

  “还是知院目光远见,我等自愧弗如。”

  杨畋、周沆等人得知原因,一个个顿时为赵骏的远见佩服不已。

  但赵骏却摇摇头道:“没那么容易的。”

  “是朝廷没钱吗?”

  杨畋有些迟疑,大兴土木要花很多钱,这就要朝廷拨款了,如果朝廷没钱那就难办。

  赵骏又摇摇头道:“不是,现在朝廷很有钱。”

  年初已经制定了新的收税政策,朝廷明年的税收估计又要大幅度提升,一个年收入达两亿贯的朝廷,又怎么可能缺钱呢?

  “那是?”

  众人不解。

  赵骏一针见血道:“这就回归到了最开始的问题,幽燕汉人并不相信朝廷,且还有世家大族从中作梗,即便有钱,也不一定能招募到那么多人,所以要想建设发展,得先解决本地世家大族!”

  “原来如此!”

  一瞬间,众人恍然大悟。

  (本章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人在大宋,无法无天,人在大宋,无法无天最新章节,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