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比丘围绕着佛陀,犹如群星捧月一般。
其中一个入定的比丘身上居然像是着了火一样,燃放着金色的光芒,熠熠闪烁,光耀四方。
等到弗沙佛出定,昙摩留支上前施礼之后问道:“这个比丘身上发出的光很是特别,他入的是什么三昧,能发出这样的光辉?”
弗沙佛告诉他说:“他入的是慈等三昧。“
昙摩留支大王当即发愿:“这个慈等三昧巍然如山,光明赫赫,能给人带来希望与欢乐,我亦要修行这个慈等三昧。”
弗沙佛当即就传授给了他慈等三昧的修法。
大王受持了这个神奇的三昧,心地变得十分柔软、善良。
他邀请佛到他的大国去,以便度脱更多的众生。
弗沙佛当下便答应了。
波塞奇听到佛要跟昙摩留支大王走,心里不由自主生出了一丝忧怨。
他想:如果我是大王,佛不就常住在我这里了吗?只怨我是一个小王,才不能随随心所欲,自由自在。
他问佛,“在所有的国王中,什么王是大?”
弗沙佛告诉他,“是轮转圣王。”
波塞奇便发誓说:“我曾经长久地供养佛及比丘,愿以此功德力,将来出世作轮转圣王!”
释迦牟尼佛告诉阿难:“那时的昙摩留支,就是今天的弥勒,他由于那一世发此慈心,修行慈等三昧,所以总能给人们带来欢乐,而且,从那时起,他常常名叫弥勒。”
弥勒,意译即是慈氏。
菩萨大慈大悲,弥勒系大慈的象征,观音代表着大悲。
大慈为——与一切众生乐;大悲为——拔一切众生苦。
大慈悲即是佛心。弥勒菩萨以无缘慈摄受一切众生,所以又称为“慈氏菩萨”。
阿侍多若有所思,犹犹豫豫说:“那么我……”
释迦牟尼佛一笑,道:“阿侍多,你就是原来的那个波塞奇,由于你在那一世求作轮转圣王,从此生生世世常作轮转圣王,直到今天功德不尽,所以你现在还发愿作轮转圣王。”
……
望海楼明照曙霞,
护江堤白蹋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
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
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市西南路,
草绿裙腰一道斜。
释迦牟尼佛吟罢,又道,“当年,杭州太守白居易,在西湖之畔的望海楼上把酒临风,吟诵这首《杭州春望》时,眼中所看到的,正是白沙堤。”
白沙堤连通的孤山,孤山上若隐若现的孤山寺。
而今,布袋和尚与刘均佐伫立在孤山赏梅亭,与白居易眼里的风景恰恰反了一个方向。
因此,布袋和尚口中吟诵的佛家偈子,也就不同于他的风景诗了:
由贪沦落世中,
舍却贪嗔礼大雄。
直截凡情无所得,
圆明寂照汝心宗。
刘均佐双手合十,对布袋和尚说道:“师父,弟子心里已经明白了。从今往后,我将抛弃所有家业,跟随你云游四方,修行道业。”
布袋和尚却大摇其头。
刘均佐疑惑不解地问;“难道我又错了么?”
布袋和尚笑道:“当然错了!我让你放下心中的贪念,而不是叫你舍弃财产。”
刘均佐更加迷茫了:“不舍弃财产,如何放下贪念?”
布袋和尚说道:“心中的贪婪,与财产没有交涉。比如,你本是杭州第一大财主,却费尽心机把一个长工仅有的三头牛换成了三瓶油。而那个长工,却把仅有的三瓶油布施到了佛前。
这说明,因为贪欲炽盛,你这个大富豪的内心,却比一个长工还要贫穷。我可以肯定,你虽然成为了杭州首富,却从来不觉得自己富有。仍然是一副穷鬼心态,所以,就是将天下所有的财富都给了你,你依然不会幸福。”
这话,说到了刘均佐的心里去了。
他点点头,说:“我原先之所以那样抠门,总是想方设法算计别人,就是因为感到自己的财富还太少,而且时时刻刻担心自己已经到手的财富得而复失,一去不返。为此,我牵肠挂肚,惊悸不安,时常半夜惊醒,难以入睡。”
布袋和尚说:“这是因为你贪婪成性!老百姓常说‘知足常乐’,你因为不知足,心里总是苦的,人生毫无乐趣可言。”
刘均佐看了看布袋和尚,说,“我之所以说要抛弃全部财产,跟随你去云游,就是因为被它们拖累怕了。我想出离修行,的确是有感而发,并不是心血来潮。”
布袋和尚说;“你这是逃避,而不是真心向道。”
刘均佐有些急眼:“布袋师父,我不是假装,我真的明白了,任是富有天下,也是身外之物。就像您在梦中点化我的那样,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布袋说:“你明白了就好。”
刘均佐看向布袋和尚,又道,“因此,我要放下这些心灵之外的东西,跟随你学佛,去深山老林没有人烟的地方闭关打坐修行。”
布袋和尚笑道:“学佛,不等于避开世间,更不等于打坐。”
刘均佐不解:“我听那些学佛的人说,若想参禅,必须远离尘嚣,杜绝外缘,万事放下,一心静坐,如大死人一般,方可契入真如。”
布袋和尚听后,真个是哭笑不得,说:“本来,参禅这件事,人人有份,个个能得,照你这样说来,除了一部分出家人,别人就无法参禅了。”
刘均佐问:“为什么?”
布袋和尚说:“如果都闭门打坐,人们吃什么?再说,普通老百姓居家过日子,开门七件事,几日不劳作,谋生糊口都成了问题,还如何参禅呢?总不能连嘴巴也封起来吧?所以,在家人学佛,不能生搬硬套寺院里的那一套。”
刘均佐毕竟有些根基,追问道:“可是,像我这样的人,究竟如何用心做功夫,才能与禅相应?”
布袋和尚道:“参禅这件事,没什么玄妙的。只要能于事无心,于心无事,则虚而灵,寂而妙,即是禅的境界。比如你做生意,但凡遇到大小事务,专心致志,随时处理;再比如你肚子饿时,就一心一意吃饭,不要胡思乱想。也就是说,不管干什么,不能杂乱用心,都要一门心思,将手头的事情做好,该拿起来的时候要拿得起,过后要放下时放得下。久而久之,自然打成一片,事事无碍。这才是真正的做功夫。”
刘均佐恍然大悟:“哦,原来佛家修行,就是这样简单!”
布袋说道:“禅,就是人的本来面目,就是生活的真实。所以,修禅就是饥来吃饭,困顿则眠;热了脱衣,冷就烤火。一切自然而然,毫不做作。”
听了这一番话,刘均佐真正明白了:禅,无用心处,专注于当下即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心灵纯正,认认真真做好手头的事情,就是最好的修行。
可是,他还是有一丝忧虑,他说:“布袋师父,像我吧,是个商人,做生意赚钱,也是修行吗?”
“是。”布袋和尚的口吻,坚定得就像是斩钉截铁。
他说道:“学佛,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要出家修行,要随顺每一个人的因缘,充分发挥每一人的长处。当官的,做一个好官;为民的,安于本分。比如你刘均佐,天生就是一个商界奇才,你在物资流通、调剂余缺的同时,为社会创造了大量财富。这就是你最合适的位置。”
随后,他又补充说:“当然,这其中的关键是,你怎样赚钱、赚什么样的钱、赚钱干什么。一个学佛的商人,心一定要正,从正当的途径,用正当的手段,赚取正当的利润。还有,赚钱之后,不能仅仅用于个人享受,要布施,供养三宝,救助贫苦危难的人们。这样,就是福慧双修,能更快地契入菩萨之道。”
刘均佐很兴奋,说道:“同是做生意,贪心做崇,坑蒙诈骗,万劫不复;一念转换,慈悲喜舍,功德无量。”
布袋和尚也笑了;“但愿你说道做到。我有一首偈子赠给你。
说着,布袋和尚拿出一张纸,递给了刘均佐,上面写道:
非圣非凡复若乎,
不强分别圣情孤。
无价心珠本园净,
凡是异相妄空呼。
人能弘道道分明,
无量清高称道情。
携锡若登故国路,
莫愁诸处不闻声。
刘均佐读了一遍,不太明白偈子的含义。
当他抬头想向布袋和尚请教的时候,身边哪里还有人影!
远方,好像从西山之中,传来了一缕若隐若现的吟诵之声:
苦海出头应有路,
灵山别后遥无期。
他生莫忘今朝会,
龙华树下重逢时。
刘均佐朝着声音传来的方向,深深拜了下去……
从此,刘均佐像是完全变了一个人,不但笃信佛教,而且乐善好施。
……
其中一个入定的比丘身上居然像是着了火一样,燃放着金色的光芒,熠熠闪烁,光耀四方。
等到弗沙佛出定,昙摩留支上前施礼之后问道:“这个比丘身上发出的光很是特别,他入的是什么三昧,能发出这样的光辉?”
弗沙佛告诉他说:“他入的是慈等三昧。“
昙摩留支大王当即发愿:“这个慈等三昧巍然如山,光明赫赫,能给人带来希望与欢乐,我亦要修行这个慈等三昧。”
弗沙佛当即就传授给了他慈等三昧的修法。
大王受持了这个神奇的三昧,心地变得十分柔软、善良。
他邀请佛到他的大国去,以便度脱更多的众生。
弗沙佛当下便答应了。
波塞奇听到佛要跟昙摩留支大王走,心里不由自主生出了一丝忧怨。
他想:如果我是大王,佛不就常住在我这里了吗?只怨我是一个小王,才不能随随心所欲,自由自在。
他问佛,“在所有的国王中,什么王是大?”
弗沙佛告诉他,“是轮转圣王。”
波塞奇便发誓说:“我曾经长久地供养佛及比丘,愿以此功德力,将来出世作轮转圣王!”
释迦牟尼佛告诉阿难:“那时的昙摩留支,就是今天的弥勒,他由于那一世发此慈心,修行慈等三昧,所以总能给人们带来欢乐,而且,从那时起,他常常名叫弥勒。”
弥勒,意译即是慈氏。
菩萨大慈大悲,弥勒系大慈的象征,观音代表着大悲。
大慈为——与一切众生乐;大悲为——拔一切众生苦。
大慈悲即是佛心。弥勒菩萨以无缘慈摄受一切众生,所以又称为“慈氏菩萨”。
阿侍多若有所思,犹犹豫豫说:“那么我……”
释迦牟尼佛一笑,道:“阿侍多,你就是原来的那个波塞奇,由于你在那一世求作轮转圣王,从此生生世世常作轮转圣王,直到今天功德不尽,所以你现在还发愿作轮转圣王。”
……
望海楼明照曙霞,
护江堤白蹋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
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
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市西南路,
草绿裙腰一道斜。
释迦牟尼佛吟罢,又道,“当年,杭州太守白居易,在西湖之畔的望海楼上把酒临风,吟诵这首《杭州春望》时,眼中所看到的,正是白沙堤。”
白沙堤连通的孤山,孤山上若隐若现的孤山寺。
而今,布袋和尚与刘均佐伫立在孤山赏梅亭,与白居易眼里的风景恰恰反了一个方向。
因此,布袋和尚口中吟诵的佛家偈子,也就不同于他的风景诗了:
由贪沦落世中,
舍却贪嗔礼大雄。
直截凡情无所得,
圆明寂照汝心宗。
刘均佐双手合十,对布袋和尚说道:“师父,弟子心里已经明白了。从今往后,我将抛弃所有家业,跟随你云游四方,修行道业。”
布袋和尚却大摇其头。
刘均佐疑惑不解地问;“难道我又错了么?”
布袋和尚笑道:“当然错了!我让你放下心中的贪念,而不是叫你舍弃财产。”
刘均佐更加迷茫了:“不舍弃财产,如何放下贪念?”
布袋和尚说道:“心中的贪婪,与财产没有交涉。比如,你本是杭州第一大财主,却费尽心机把一个长工仅有的三头牛换成了三瓶油。而那个长工,却把仅有的三瓶油布施到了佛前。
这说明,因为贪欲炽盛,你这个大富豪的内心,却比一个长工还要贫穷。我可以肯定,你虽然成为了杭州首富,却从来不觉得自己富有。仍然是一副穷鬼心态,所以,就是将天下所有的财富都给了你,你依然不会幸福。”
这话,说到了刘均佐的心里去了。
他点点头,说:“我原先之所以那样抠门,总是想方设法算计别人,就是因为感到自己的财富还太少,而且时时刻刻担心自己已经到手的财富得而复失,一去不返。为此,我牵肠挂肚,惊悸不安,时常半夜惊醒,难以入睡。”
布袋和尚说:“这是因为你贪婪成性!老百姓常说‘知足常乐’,你因为不知足,心里总是苦的,人生毫无乐趣可言。”
刘均佐看了看布袋和尚,说,“我之所以说要抛弃全部财产,跟随你去云游,就是因为被它们拖累怕了。我想出离修行,的确是有感而发,并不是心血来潮。”
布袋和尚说;“你这是逃避,而不是真心向道。”
刘均佐有些急眼:“布袋师父,我不是假装,我真的明白了,任是富有天下,也是身外之物。就像您在梦中点化我的那样,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布袋说:“你明白了就好。”
刘均佐看向布袋和尚,又道,“因此,我要放下这些心灵之外的东西,跟随你学佛,去深山老林没有人烟的地方闭关打坐修行。”
布袋和尚笑道:“学佛,不等于避开世间,更不等于打坐。”
刘均佐不解:“我听那些学佛的人说,若想参禅,必须远离尘嚣,杜绝外缘,万事放下,一心静坐,如大死人一般,方可契入真如。”
布袋和尚听后,真个是哭笑不得,说:“本来,参禅这件事,人人有份,个个能得,照你这样说来,除了一部分出家人,别人就无法参禅了。”
刘均佐问:“为什么?”
布袋和尚说:“如果都闭门打坐,人们吃什么?再说,普通老百姓居家过日子,开门七件事,几日不劳作,谋生糊口都成了问题,还如何参禅呢?总不能连嘴巴也封起来吧?所以,在家人学佛,不能生搬硬套寺院里的那一套。”
刘均佐毕竟有些根基,追问道:“可是,像我这样的人,究竟如何用心做功夫,才能与禅相应?”
布袋和尚道:“参禅这件事,没什么玄妙的。只要能于事无心,于心无事,则虚而灵,寂而妙,即是禅的境界。比如你做生意,但凡遇到大小事务,专心致志,随时处理;再比如你肚子饿时,就一心一意吃饭,不要胡思乱想。也就是说,不管干什么,不能杂乱用心,都要一门心思,将手头的事情做好,该拿起来的时候要拿得起,过后要放下时放得下。久而久之,自然打成一片,事事无碍。这才是真正的做功夫。”
刘均佐恍然大悟:“哦,原来佛家修行,就是这样简单!”
布袋说道:“禅,就是人的本来面目,就是生活的真实。所以,修禅就是饥来吃饭,困顿则眠;热了脱衣,冷就烤火。一切自然而然,毫不做作。”
听了这一番话,刘均佐真正明白了:禅,无用心处,专注于当下即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心灵纯正,认认真真做好手头的事情,就是最好的修行。
可是,他还是有一丝忧虑,他说:“布袋师父,像我吧,是个商人,做生意赚钱,也是修行吗?”
“是。”布袋和尚的口吻,坚定得就像是斩钉截铁。
他说道:“学佛,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要出家修行,要随顺每一个人的因缘,充分发挥每一人的长处。当官的,做一个好官;为民的,安于本分。比如你刘均佐,天生就是一个商界奇才,你在物资流通、调剂余缺的同时,为社会创造了大量财富。这就是你最合适的位置。”
随后,他又补充说:“当然,这其中的关键是,你怎样赚钱、赚什么样的钱、赚钱干什么。一个学佛的商人,心一定要正,从正当的途径,用正当的手段,赚取正当的利润。还有,赚钱之后,不能仅仅用于个人享受,要布施,供养三宝,救助贫苦危难的人们。这样,就是福慧双修,能更快地契入菩萨之道。”
刘均佐很兴奋,说道:“同是做生意,贪心做崇,坑蒙诈骗,万劫不复;一念转换,慈悲喜舍,功德无量。”
布袋和尚也笑了;“但愿你说道做到。我有一首偈子赠给你。
说着,布袋和尚拿出一张纸,递给了刘均佐,上面写道:
非圣非凡复若乎,
不强分别圣情孤。
无价心珠本园净,
凡是异相妄空呼。
人能弘道道分明,
无量清高称道情。
携锡若登故国路,
莫愁诸处不闻声。
刘均佐读了一遍,不太明白偈子的含义。
当他抬头想向布袋和尚请教的时候,身边哪里还有人影!
远方,好像从西山之中,传来了一缕若隐若现的吟诵之声:
苦海出头应有路,
灵山别后遥无期。
他生莫忘今朝会,
龙华树下重逢时。
刘均佐朝着声音传来的方向,深深拜了下去……
从此,刘均佐像是完全变了一个人,不但笃信佛教,而且乐善好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