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如说行,起于多闻。”多闻是知识学问渊博,佛法渊博,不是你多听就是多闻啊!
要怎么样求得多闻呢?要如说行。
什么叫如说行?就是佛在各种经典上讲的,你能做得到,能依教奉行。
“以无诤法,起空闲处。”这句话难懂啊!不要以为文字好懂。
根据《金刚经》,佛的弟子中,须菩提得无诤三昧,真正清净修行。
无诤三昧是身、口、意无诤。人和人相处都有相争的地方,真能做到无诤,只有证得到了空,无相三昧才做到。
须菩提得了无诤三昧,佛送什么学位给他?
乐法。得了无诤法门的人爱清净,但还不是大乘道,要起空闲处,不要怕入世,入世也无诤。
“趣向佛慧,起于宴坐。”宴坐就是打坐,习定。
打坐是土话,例如说打水洗脸,水怎么可以打?
打坐就是坐,有学生告诉我最近“打”得很好,硬是不讲坐。
当然有许多在家朋友是有打有坐的,他的打是打麻将,麻将打疲劳了就打打坐,所以他可以说是打坐。
但是你们专门打坐的为什么要讲打得很好?
明明应该说做得很好,连话都不会讲!言语表达不清楚,怎么口和?
真正的打坐叫宴坐,不依身,不依心,不依也不依,你们打坐通常是依身,歪着脖子、皱着眉的……都被身体困住了。
再不然就一心,就连一个空也不对。
你们都没有宴坐,是在熬坐,干熬,熬腿子。
那么你说我不依也不依,算是得定了吧,这算是佛法吗?
不是的,那是定相。
真正成佛是菩提智慧的成就,大彻大悟了。
你要大彻大悟,不在宴坐,但是也不离宴坐,动也对,静也对,就彻悟了,所以说“趣向佛慧,起于宴坐”。
我经常对爱打坐的同道说,“不要贪图打坐了,多去做点事培养福德吧。”
你福德不够想开发智慧?没有这回事啊!
真正的福德是智慧!
你不信吗?
父母有几百亿家财,能够帮子女买到个聪明的头脑吗?
做不到的!
智慧不是财产或世间福德所能换来的,是要多生累积福德来的。
不要讲菩提智慧,就讲普通学问,那笨的就没办法。
为什么头脑如此笨?因为不修福德。
智慧是福德中来的,要想证得佛道,没有习过定的人不成的。
我常骂他们不打坐不修订,他们奇怪我为什么经常说来说去。
我哪有说来说去?
是你颠倒糊涂!教育手法不是固定的,你太老实的人教你开放,你太开放的人教你规矩,你笨蛋才听不懂。
看我上午这样讲,下午那样讲,我又不是神经病!
我教育的方法是开个药,你有这个病就吃这个药,你没这个病就别吃这个药嘛,怎么这样笨!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你能做到无一切心吗?那是佛境界,你做到了就大彻大悟了。
所以对那些只贪图打坐而不修行,不在行为上去修的人,我就呵斥。
要修得够了,智慧才开。
我自己一生的体会,有时忽然智慧开朗,心想这个道理怎么会参透的,再想,原来是某件事上有些福德,立刻有报应,智慧就开了一层。
就有这样严重。
我告诉你,一天到晚不修福德,自私自利,拼命求自己样样好,然后还想开智慧,智慧有这样容易开吗?所以“趣向佛慧,起于宴坐”,要起来修行啊!
“解众生缚,起修行地。”解众生缚是自己得解脱不算数,要帮忙一切众生得到解脱,如此者昼夜不断地为人而修道,帮忙人家,利他就是利己啊!
教育上都晓得“教”、“学”相长,你肯去利他就是利己。
老实讲,天下没有利他的事,利他就是处处利己,你们自己去体会这个道理吧。
“以具相好及净佛土,起福德业。”刚才讲过,一个人要想这一生少病少痛,相貌庄严,是要靠修来的,要前生福德修来的。
你这一生多用笑脸迎人,他生来是长一个人人都喜欢的面孔。
见到人用那个讨债的死相,他生来是长一个处处惹人讨厌的脸。
要相貌庄严,甚至于依报好的环境,比佛国土都要好,就要修福德啊!
福德和功德有差别,譬如你修苦行,这是劳苦功高带来的功德。
福德不同,是牺牲自我,所有的利益都让给人家。
行四摄法等等,就是福德,六度也是福德。
修福德修智慧都要精进啊!很多同道拚命用功,想得定想悟道,但是做不到。
为什么?
你福德不够!
例如有年轻同道要求马上闭关,我虽然答应他,但是也同时骂他,你当心会消去了福报啊!闭关要有人护关,护关的人要招呼你的生活,倒可以培福报。
你在里头又拜佛又打坐,能磨出一个什么东西来?磨不出来的!你的福报受得了吗?尤其是我给你护关,因为是我找人去护关的,你何德何能啊!要注意啊!学佛修行最重要是培福德,以实际行为帮助别人,不要只图自利。
下面,我现在继续讲法布施、法供养。
一切布施以法布施为第一,一切供养以法供养为第一。
上面已讲过“于六和敬,起质直心”,这就是法布施。
“知一切众生心念,如应说法,起于智业。”
什么是真正的法布施?
各位将来要出去弘法利生的人,特别注意自己的修养、自己的修持,要到达能够了解一切众生心念的地步,当然最好是修到有定力,有少分的他心通,一切众生起心动念你都了解,不过装糊涂不说而已,然后才好教化。
了解众生的业力,了解他接受的程度,了解他的根器,应该教他修什么法。
有所谓逆性顺性,鬼神所不能知。
你的教法是相反,用魔鬼的方法来教化;顺的教法是正面教,使他为善学佛。
“如应说法”的应,是感应相应,也勉强可以说是应该。
“起于智业”,起于智慧的业力,使一切众生生起智慧,弘法的人自己的智慧也一天天有不同的成就,教学相长。
“知一切法不取不舍,入一相门,起于慧业。”不取不舍是中道观,譬如你学空,学偏了就成为小乘的空,就是舍。
舍法,真正不是佛法还是问题。
不取不舍,非有非空,你们这次寒假专修要注意这个问题。
“入一相门”,一切法只有一相,都是法相,这也是《楞严经》教我们的修持法门。
要一门深入:“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最后成功是一样的。
“起于慧业”,使一切人,包括自己,智慧道理越来越增加。
我们经常提醒大家,佛法的究竟是智慧的成就,不是迷信,不是功利。
如果有功利的话,就是智慧的功利。
不管是性宗、相宗,最后智慧的成就是无上果。“断一切烦恼,一切障碍,一切不善法,起一切善业。”这每一条都是戒律。
为什么出家?为什么学佛?是不是能断一切烦恼?以我的经验,很多人不学佛还没有多大的烦恼,真正出家学佛以后,反而不是断,好像被所断,像断了善根似的。
学了佛烦恼更大,这是非常可悲的一件事。
佛经中文翻译“烦恼”这两个字非常好,烦恼不是痛苦,痛苦有时有,有时没有;烦恼是随时离不开的。
今天你一点脾气没发,喜怒哀乐一点都没有,心里头闷闷的就是烦恼,今天情绪特别高兴也是烦恼。
烦,有惑乱之意,是迷惑你的。
恼,是扰乱你的思维,令心不清净。
因为对这些翻译的名词没有搞清楚,在自我的字典上,把烦恼解释成痛苦,是错的。
痛苦在佛学上是苦集灭道的苦,痛苦,烦恼不。
喜怒哀乐一切情绪变化,都属于烦恼。
“断一切烦恼,一切障碍”真难,譬如我们打坐,第一个障碍是两腿不听指挥,坐久了发麻,屁股也坐不住了。
你坐不住是心理障碍还是生理障碍?这要深究。
为什么腿会麻?因为坐久了气血不流通。
为什么不流通?因为压太久了。
再推究下去,这个身体是阿赖耶识的种子业力所变的,那就是业力的障碍了。
所以要障碍,甚至不善法,生起一切善业。这都是法布施、法供养。
“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于一切诸佛道法。”这是最后的结论。
我们所有的学习,在求得一切智慧,譬如作早晚功课的四弘愿:“法门无量誓愿学”,请问大家懂了哪几个法门?
不要认为你在这里跟我学禅宗啊,我不承认的,我没教过禅宗,因为这里没有人够资格学,你只能算是在学禅定,但连禅定都没学好。
天天念“法门无量誓愿学”居然不脸红,我觉得你们的定力怕是太高了。
这种句子我一提到心里都发抖,打寒战,难过极了。
“烦恼无尽誓愿断”,断得了吗?
至于“众生无边誓愿度”,不要吹牛了。
我帮你每一句加个批注:
“法门无量誓愿学”─太偷懒;
“烦恼无尽誓愿断”─心里想;
“众生无边誓愿度”─吹大牛;
“佛道无上誓愿成”─慢慢来。
注意啊!纵然得一切智慧,修一切善法,不过是起于一切“助佛道法”,是学佛的助道品而已,帮助的法门而已,等于是原料去加工而已,你还不是佛,还差得远。
千万不要傲慢,不要懂一点点佛学就傲慢起来,这是最障碍道的。
维摩居士是一位在家佛,他是金粟如来的化身,也就是妙喜佛,成佛很久了。
这一篇佛经,就是他当时对善德菩萨的训话,现在做个总结:
“如是,善男子!是为法施之会。若菩萨住是法施会者,为大施主,亦为一切世间福田。”他在这里告诉善德菩萨,像我刚才讲的这些,才是真正的法布施、法供养。
学大乘菩萨道的人,能够随时做这样的法布施法会,才够得上是大施主。
注意!不是你出两个钱,甚至于捐个几百上千根金条也不算,那只是财布施,是世间法的施主。
真正的大施主是佛,布施智慧。
真正做到了法布施,才是一切世间的福田。
“世尊!维摩诘说是法时,婆罗门众中二百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德菩萨说,维摩居士教训我这一顿之后,在当场的婆罗门众,就是印度的最高阶级的种姓,有两百人受他感化,发了无上大彻大悟求佛道的心。“我时心得清净,叹未曾有。”善德菩萨自己听了维摩居士所说的法,就心得清净。
一个人学佛第一步,就是要心念清净,这很难。
大家学佛不管多久了,此心能够常清净吗?
“稽首礼维摩诘足,即解璎珞,价值百千,以上之,不肯取。”善德菩萨当时得了利益,心得清净,就跪下礼拜维摩居士,把身上挂的很贵重的璎珞珠宝,解下来供养维摩居士。
当时印度规矩,身上挂了许多宝贝,你看菩萨的塑像,身上都挂满了,中国就不挂,风俗不同。可是维摩居士不肯接受。
“我言:居士!愿必纳受,随意所与。”
再说一次,古代居士同法师地位是并行的,年高有德,悟了道学问好,相貌庄严,样样条件具备,才够得上称居士。
“维摩诘乃受璎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会中一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难胜如来。一切众会,皆见光明国土难胜如来,又见珠樱在彼佛上,变成四柱宝台,四面严饰,不相障蔽。”
善德菩萨说,维摩居士见我那么样恳求,才接受我的供养,拿到手就分成二份。
首先拿一半供养给法会上最穷的穷人。另外这一半,维摩居士把它供养给他方世界的难胜如来,这是八十八佛中的一佛,最殊胜的佛。
当时在场的大众,马上看到上方出现光明国土的难胜如来,维摩居士供养在佛身上的璎珞,这时变成了四根柱子搭起的宝台,这宇宙没有阻碍,大众都看到了佛国土。
这里不是述说神话,尤其你们出家的人,更要注意这一段。《佛遗教经》《四十二章经》《八大人觉经》是佛法传入中国最早的三部经,你们要去看。
《四十二章经》有讲,供养十亿个罗汉,还不如供养一个缘觉,供养百亿个缘觉,还不如供养一个佛,供养千亿个佛,还不如供养一个无修无证的道人,根据本经我说供养一个无心道人,还不如供养一个世界上最穷苦的人。
你看佛法是出世的还是入世的?
佛法注重社会的救济。在本经中,维摩居士在法会**养一个最穷苦的人。
你能供养世界上最穷苦的人,就比得上供养一尊佛。
所以不要搞迷信,为什么要烧什么、化什么东西?这钱为什么不能拿去社会上多做一点好事?
这就是佛法的真精神!因为你能供养下方世界这样穷苦的人,就等于供养了上方世界的难胜如来,上下是一样的。
往往很多宗教徒只会向上供养佛,对于社会贫苦的人理都不理,这根本不是佛法。
这里维摩居士做个榜样给你看。
“时维摩诘,现神变已,又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犹如如来福田之相,无所分别,等于大悲,不求果报,是则名曰具足法施。”
维摩居士现神通,给众人看了他方世界佛土,又告诉与会大众说,假使布施的人,以平等心布施供养最下等的乞丐,所作的功德等于是供养了佛,是真正种了福田。
我常讲,学佛的人决不能起攀缘心,例如看到人时心想,用得着的,可以帮自己忙的,这都是攀缘心,要无条件的布施出去。
好像到过年时,有些同道中人想来供养我,名字也不写,红包往我桌上一放,我看了火就大,不可以这么做!当然我很感谢你的诚心,但是我不需要,我要的是你能真的去学佛,真的行菩萨道,乃至把这点钱去社会上做些有意义的事都好。我不是不要钱,我是最需要钱的人,我要做很多的事,没有钱怎么做?
我宁可上课收费,出卖知识而不弘法。
但是如果家境不好又有心学的人,不但不收一毛钱,还要帮他。
但是对有悭吝心的人,我非要他拿钱出来不可,即使勉强他,他不高兴我也要做,这是为了使他养成布施的习惯。
维摩居士接着说,能这样布施,等于大慈悲,不是为了求果报才去法布施。
你一求果报,像是做生意的心理,就完了,是错误的。
“城中一最下乞人,见是神力,闻其所说,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当时毗耶离城中有一个最可怜的人,看到维摩居士神通智慧的力量,听了他的说法,也发起了无上的道心。
要注意,现实的社会中,最富贵的人不会发心学佛学道的,因为他的环境没有痛苦,没有这个刺激嘛。
再者,富贵中人没有时间跟你学佛的,尤其是现代社会的有钱人太忙,可以说他们一分钟都不得空。不要说富贵的人,像我的忙碌你们就想象不到,有时眼睛在看东西,嘴里吩咐人做事。同样地,最下等人也不会发心跟你学佛,因为被生活痛苦所逼迫,心里没有一秒钟清净。
所以一个病到极点的人,你还要他念佛是外行空话,他念的只是痛,你先把他病痛解脱了,他才有时间和精神念佛。
你们这些佛婆婆佛妈妈去探病,不要乱讲外行话,病人痛得要死还能念佛的话,这个人也不用你劝了,他能把病痛丢得开,已经成功解脱一半了,他还要听你劝?他不劝你念佛已经是客气了。
记住,布施下等人、困难中的人,同供养佛一样,这是《维摩诘经》上卷最末一段的精神所在。
“故我不忍诣彼问疾。”因此,善德菩萨也表示,他不够资格代表佛去探维摩居士的病。
“如是,诸菩萨各各向佛说其本缘,称述维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诣彼问疾。”其他每一位菩萨也都不敢去。
《维摩诘经》的经题是《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是这一部经的全称。
怎么叫做不可思议解脱?我们到最后再作结论。
维摩居士是一位在家佛,这是佛法大乘精神所在,真正成就不一定要出家。
当然并不是说出家不对,出家解脱固然更快更好,但是在家也一样可以得成就,得解脱,真正得解脱不在生活的形式,或一切的外表。
维摩居士以生病作为说法的因由,一个人有生命一定会有病。
正应了佛学基本的四句话:
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别离,有命咸归死。
假有的生命最后一定是死亡,由生到死之间,老病不过是死的前奏。所以生、老、病、死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这个前因后果的关系,不需要等到后果来到才知道。
佛说:“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对智慧高明的人,“因”一感动就知道结果了,因里头就含有果,普通人要到结果出来了才知道。
所以菩萨怕因,不轻易种因。
比如两个人讲话意见不合,彼此态度开始不对,自己都不晓得自己情绪变化,不高兴就摆出脸色,这一来就有了因,人家反映的结果当然不好。
还有,跟人讲话先皱眉头,本来很好的事,人家也不愿意听了。
你有时跟人开个玩笑,但后果怎样有没有想过?
言者无心,可是听者有意,别人不认为是玩笑。古人因为开个玩笑把命送掉的例子不少。菩萨有这样的认识,所以畏因,凡夫要到杀到头上才知道。
像我刚才要他们关后面的窗子,因为那时你们坐在窗口,风对着背上吹,背上脑后这些穴道风吹进去,就最容易伤风。
当时还不觉得,过几个钟头或者第二天就难过了。
你们打坐千万要注意,有智慧的人坐下来会先注意到这一点。
他们两位毕竟是凡夫,坐在那儿还凉快,等明天流鼻涕了,可能还不知道怎么起的。
要是老年人这么一坐下来,明天可能要生病了,伤风引起肺炎就麻烦了。
维摩居士因病而说法,菩萨有没有病啊?得了道成神仙,可以做到不食人间烟火,那是可以做到的。
但是不食人间烟火还有没有病呢?
照样有病!初禅天的人可以做到不食人间烟火,免除了火灾,可是水灾免不掉,还是要进修。
所以菩萨还是有病,不同的病。连佛跟佛见面时,也彼此问候两句外交词令:“少病少恼否?众生易度否?”前面《弟子品》中也提到,释迦牟尼佛生病,还叫阿难去化缘,化到维摩居士家里去,结果给痛骂一顿。
所以我们的肉身要注意好好调养,我们有的修道朋友认为自己做功夫本事大了,可以调整自己的身体,结果病得一塌糊涂。你有这样大的本事吗?
四大法很难弄的,不到成佛阶段是转不了的,能够转身,那你已经成就了,这是第一。
第二,有许多人有一点点医药常识,结果自己自作聪明乱吃药,那都是自求速死,要特别注意。
下面讲讲如何求法。
维摩诘言:“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贪躯命,何况床座。”
维摩居士说:喂!舍利弗!真要求法的,连自己身体性命都可以不要,你还问椅子在哪里!
二祖神光向达摩祖师求法时,把手臂都割下来了,达摩要他手臂干什么?
这是二祖表示自己的志气,为了供养佛法僧,没有别的可供养,不惜躯命供养。
你们读密宗密勒日巴祖师的传记,他是宋元之间的人物,他的出家修行多苦啊!十几年住山洞没饭吃,比佛祖六年雪山修行还要苦,一生长出绿毛来。
衣服也没得穿,后来总算他未婚妻和自己妹妹,为他化缘得了一些布,才做了个衣套来覆体。
师父要他独力盖栋房子来供养,他费了几年时间挑土石盖起房子,师父又叫他拆掉重盖,还不准别人帮他。
拆了又盖、盖了又拆,毫无怨言,为法忘躯。
学密宗的人都以他为标榜,但是有几个人真做到像他一样?他为求法受到莫名其妙的磨炼,但是从未反悔。
看到《维摩诸经》这句“不贪躯命”就要往这里想。
可是我们学佛学打坐的,哪个不想求长生不老?
又想通奇经八脉、头上放光。
十个来的人有五个是为了身体而学佛,都在身体这四大上做功夫,没有一个是“不贪躯命”的。
还有的人来向我发牢骚,他学佛二三十年怎么还生这种病,好像我该为此负责似的,我只好说我还没见过一个不死的人。
所以《维摩诸经》还是没看懂嘛!真为学佛法,求个,能知道不在身上、不在健康长寿上、不在内外中间,能不贪躯命的,这个世界上还真不多。
对佛法的认识,首先一定要正确,所以禅宗讲见地。
沩山禅师告诉仰山两句重要的话:“祇贵子眼正,不说子行履。”眼正是讲见地,就是观念要正确,行履是功夫。
如果观念不正确,你的功夫做得再好也没用。
只在身上做功夫,这个肉体是有生老病死的,会过去的,不是佛法。
如果见地对了,行履也有,这个肉体虽然会过去的,但是比较少病少恼。
要想做到无病不死,是要有特别法门的,但是连佛自己都不肯去做。
所以佛与佛相见,还要互问“少病少恼否,众生易度否。”
你们年轻法师学了这一句,将来彼此写信也可以用上,可是不要讲“信徒”易读否,那是神权用语。佛教用的是“信众”,众生平等,顺便一提。
“夫求法者,非有受想行识之求。”受想行识是五蕴,我们都知道的。
简单地为新来的同道讲一下:受想包括物质、生理方面,四大都是受想。
受,是感觉方面,身体和心理有感觉谓之受。
想,是心理的思想。
行,包括了肉体与心理内在的思想,还包括外在的空间和时间,行是一种动转,宇宙万象随时在动,分秒不停。
打坐虽然入定了,心脏还会跳,血液在循环,就是行阴没有停,到三禅以上气住脉停了,行阴还不能真算停止,只是暂时用自己的功力把它切断而已。
这就要了解唯识的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那是意志控制不住的。
换言之,生命的原动力是行阴。
识,八识都属于识的范围,这里有专门的课程研究《成唯识论》,现在不多解释了。
所谓五蕴,包括了生理与心理,包括知觉与感觉,这样讲就比较容易懂了。
五蕴,是五个区分,代表了生命的身心全体。
维摩居士说,真正想求法的人,不在受想行识上面去求,也就是说,不在身心上去求法,刚才也说“不贪躯命”。
“非有界入之求”,“界”是佛学名辞,共有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是生理的各种机能的六根,声香味触法,是外在与生理机能相对的六尘,六根与六尘中间有界限吗?
没有的,眼睛看着手表,马上就看见了。
眼睛与手表之间真没有界限吗?
绝对有的,用中文说是“间不容发”,连根头发那么细微的距离都谈不上,研究物理的人就知道,这中间是有界限的,所以佛法定十八界不是偶然的,不是理论上的差别,是有实际上、科学性的差别。
所以,六根六尘、加上中间的界限,共有十八界。
这个界限中又有个秘密,佛法为什么说有十八层地狱?
这个属于数理哲学的范围,与易经的数也有关联,佛法说的各种名辞数目,七觉支、八正道等,这数目字都不是乱定的,其中有最高深的道理,因此学过数理哲学的人,学起佛法就很容易。
“入”是十二根,眼耳鼻舌身意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有时又叫六入,但六尘和六入又不一样,古代大师翻译时非常痛苦,用尽心机,不过用六尘比较文学化,用六入则科学化。
你看着手,究竟是手进入,还是到手这儿?
这是个问题。人要这么问,学佛的人要参就得这么参。是手在放它形象的光,进入我的视觉,然后视觉神经到脑,因此才了解到有手吗?
还是眼神经放射视觉到手,才觉知到手?有人可能觉得,这么参太啰嗦,看见就看见了嘛!
但是真学佛的人,应该要在这里参究。翻译成六入就有根尘进入的作用。鸠摩罗什法师的翻译真好,这里六个字概括了十八界六根六尘,我们表面对佛学名词熟练,一看就懂。
但是假定把《维摩诘经》翻成外文还是这样翻的话,是绝对不通的,将来一定会有用外文翻译中文佛典的,现在也有些人在做,都很粗浅。
我可以预言,三五十年之后,是大翻佛经的时代,如果照鸠摩罗什法师的中文直翻成外文是不行的,愈翻愈不懂。
梵文同西方文字一样,一句一句非常啰嗦,到了鸠摩罗什法师,晓得中国文化怕烦琐,就浓缩成一句话带过去了。
一部《大般若经》六百卷,非常长,其实浓缩成中文二卷也够了,可是玄装法师不敢浓缩,就成了六百卷。
根据维摩居士告诉舍利弗,所谓真正求法,不在其他上求,你们打坐看到光,不要觉得有什么,同佛法不相干,是你用功经过的境界。
记住《楞严经》的话:“不作圣心,名善境界”。碰到好的境界,不要认为自己进步了,得道了,这才是好事、才是进步。
“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如果看到光、气脉动了、或者见到佛菩萨现前,自以为了不起,那就叫走火入魔了。
为什么抓住境界就是魔道呢?《金刚经》上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所住即受群邪,即入魔障。
所以真正佛法,不在其他方面上求,不在受上求。问题解决不了,气脉通不过,坐着马车自己人都不见了,就害怕了。
这是个感受,是一定的过程,中国儒家讲变化气质,不只是理论讲的,是在做功夫上,气是气机,质是身体物质,修养好了的人身体硬是会变化,脱胎换骨。
道家讲就是气脉变动,到某个阶段才会如此。
修行用功,胆子不要那么小嘛!
我自己经验,走在路上忽然走不动了,现在人可能会认为是心脏病发作了,或中风了,我就不管它的,走不动就死在这儿,万一被车子辗过去都无所谓。
有时甚至走着走着,觉得身子倒过来了,头在下脚上,我都不理。
碰到这情形,我把身体一丢,“不贪躯命”,充其量殉道而死。
这些事说明,我们做功夫都被身体感觉困住了,所有修持方法也都在感觉上打滚,这就要注意了。
应该照见五蕴皆空,不要搞受阴境界。
我们参禅做功夫,多半是在想阴里做功夫。密法的各种观想都是意识境界,在想阴里。这种路线对不对?
不能说不对,理由等一下再讨论。
至于行阴就不太容易懂了。
举个例子,有位同道本身是教书的,他一边学道家,一边学佛,走无为路线。
他喜欢读《大般若经》,他说有时念着念着就到了一个很好的境界,自己都讲不出来,那时他经也不念了,这一舒服真万缘放下,空灵境界可以维持好几天,他就怕自己走错了路。
我说这很好,就这么走下去。
这还是行阴境界,不过他不作圣解是对的。
识阴境界更难懂了,非要有很深的禅定功夫,至少要到了初禅,慢慢可以讨论识阴的问题,我在此不再详谈。
要怎么样求得多闻呢?要如说行。
什么叫如说行?就是佛在各种经典上讲的,你能做得到,能依教奉行。
“以无诤法,起空闲处。”这句话难懂啊!不要以为文字好懂。
根据《金刚经》,佛的弟子中,须菩提得无诤三昧,真正清净修行。
无诤三昧是身、口、意无诤。人和人相处都有相争的地方,真能做到无诤,只有证得到了空,无相三昧才做到。
须菩提得了无诤三昧,佛送什么学位给他?
乐法。得了无诤法门的人爱清净,但还不是大乘道,要起空闲处,不要怕入世,入世也无诤。
“趣向佛慧,起于宴坐。”宴坐就是打坐,习定。
打坐是土话,例如说打水洗脸,水怎么可以打?
打坐就是坐,有学生告诉我最近“打”得很好,硬是不讲坐。
当然有许多在家朋友是有打有坐的,他的打是打麻将,麻将打疲劳了就打打坐,所以他可以说是打坐。
但是你们专门打坐的为什么要讲打得很好?
明明应该说做得很好,连话都不会讲!言语表达不清楚,怎么口和?
真正的打坐叫宴坐,不依身,不依心,不依也不依,你们打坐通常是依身,歪着脖子、皱着眉的……都被身体困住了。
再不然就一心,就连一个空也不对。
你们都没有宴坐,是在熬坐,干熬,熬腿子。
那么你说我不依也不依,算是得定了吧,这算是佛法吗?
不是的,那是定相。
真正成佛是菩提智慧的成就,大彻大悟了。
你要大彻大悟,不在宴坐,但是也不离宴坐,动也对,静也对,就彻悟了,所以说“趣向佛慧,起于宴坐”。
我经常对爱打坐的同道说,“不要贪图打坐了,多去做点事培养福德吧。”
你福德不够想开发智慧?没有这回事啊!
真正的福德是智慧!
你不信吗?
父母有几百亿家财,能够帮子女买到个聪明的头脑吗?
做不到的!
智慧不是财产或世间福德所能换来的,是要多生累积福德来的。
不要讲菩提智慧,就讲普通学问,那笨的就没办法。
为什么头脑如此笨?因为不修福德。
智慧是福德中来的,要想证得佛道,没有习过定的人不成的。
我常骂他们不打坐不修订,他们奇怪我为什么经常说来说去。
我哪有说来说去?
是你颠倒糊涂!教育手法不是固定的,你太老实的人教你开放,你太开放的人教你规矩,你笨蛋才听不懂。
看我上午这样讲,下午那样讲,我又不是神经病!
我教育的方法是开个药,你有这个病就吃这个药,你没这个病就别吃这个药嘛,怎么这样笨!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你能做到无一切心吗?那是佛境界,你做到了就大彻大悟了。
所以对那些只贪图打坐而不修行,不在行为上去修的人,我就呵斥。
要修得够了,智慧才开。
我自己一生的体会,有时忽然智慧开朗,心想这个道理怎么会参透的,再想,原来是某件事上有些福德,立刻有报应,智慧就开了一层。
就有这样严重。
我告诉你,一天到晚不修福德,自私自利,拼命求自己样样好,然后还想开智慧,智慧有这样容易开吗?所以“趣向佛慧,起于宴坐”,要起来修行啊!
“解众生缚,起修行地。”解众生缚是自己得解脱不算数,要帮忙一切众生得到解脱,如此者昼夜不断地为人而修道,帮忙人家,利他就是利己啊!
教育上都晓得“教”、“学”相长,你肯去利他就是利己。
老实讲,天下没有利他的事,利他就是处处利己,你们自己去体会这个道理吧。
“以具相好及净佛土,起福德业。”刚才讲过,一个人要想这一生少病少痛,相貌庄严,是要靠修来的,要前生福德修来的。
你这一生多用笑脸迎人,他生来是长一个人人都喜欢的面孔。
见到人用那个讨债的死相,他生来是长一个处处惹人讨厌的脸。
要相貌庄严,甚至于依报好的环境,比佛国土都要好,就要修福德啊!
福德和功德有差别,譬如你修苦行,这是劳苦功高带来的功德。
福德不同,是牺牲自我,所有的利益都让给人家。
行四摄法等等,就是福德,六度也是福德。
修福德修智慧都要精进啊!很多同道拚命用功,想得定想悟道,但是做不到。
为什么?
你福德不够!
例如有年轻同道要求马上闭关,我虽然答应他,但是也同时骂他,你当心会消去了福报啊!闭关要有人护关,护关的人要招呼你的生活,倒可以培福报。
你在里头又拜佛又打坐,能磨出一个什么东西来?磨不出来的!你的福报受得了吗?尤其是我给你护关,因为是我找人去护关的,你何德何能啊!要注意啊!学佛修行最重要是培福德,以实际行为帮助别人,不要只图自利。
下面,我现在继续讲法布施、法供养。
一切布施以法布施为第一,一切供养以法供养为第一。
上面已讲过“于六和敬,起质直心”,这就是法布施。
“知一切众生心念,如应说法,起于智业。”
什么是真正的法布施?
各位将来要出去弘法利生的人,特别注意自己的修养、自己的修持,要到达能够了解一切众生心念的地步,当然最好是修到有定力,有少分的他心通,一切众生起心动念你都了解,不过装糊涂不说而已,然后才好教化。
了解众生的业力,了解他接受的程度,了解他的根器,应该教他修什么法。
有所谓逆性顺性,鬼神所不能知。
你的教法是相反,用魔鬼的方法来教化;顺的教法是正面教,使他为善学佛。
“如应说法”的应,是感应相应,也勉强可以说是应该。
“起于智业”,起于智慧的业力,使一切众生生起智慧,弘法的人自己的智慧也一天天有不同的成就,教学相长。
“知一切法不取不舍,入一相门,起于慧业。”不取不舍是中道观,譬如你学空,学偏了就成为小乘的空,就是舍。
舍法,真正不是佛法还是问题。
不取不舍,非有非空,你们这次寒假专修要注意这个问题。
“入一相门”,一切法只有一相,都是法相,这也是《楞严经》教我们的修持法门。
要一门深入:“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最后成功是一样的。
“起于慧业”,使一切人,包括自己,智慧道理越来越增加。
我们经常提醒大家,佛法的究竟是智慧的成就,不是迷信,不是功利。
如果有功利的话,就是智慧的功利。
不管是性宗、相宗,最后智慧的成就是无上果。“断一切烦恼,一切障碍,一切不善法,起一切善业。”这每一条都是戒律。
为什么出家?为什么学佛?是不是能断一切烦恼?以我的经验,很多人不学佛还没有多大的烦恼,真正出家学佛以后,反而不是断,好像被所断,像断了善根似的。
学了佛烦恼更大,这是非常可悲的一件事。
佛经中文翻译“烦恼”这两个字非常好,烦恼不是痛苦,痛苦有时有,有时没有;烦恼是随时离不开的。
今天你一点脾气没发,喜怒哀乐一点都没有,心里头闷闷的就是烦恼,今天情绪特别高兴也是烦恼。
烦,有惑乱之意,是迷惑你的。
恼,是扰乱你的思维,令心不清净。
因为对这些翻译的名词没有搞清楚,在自我的字典上,把烦恼解释成痛苦,是错的。
痛苦在佛学上是苦集灭道的苦,痛苦,烦恼不。
喜怒哀乐一切情绪变化,都属于烦恼。
“断一切烦恼,一切障碍”真难,譬如我们打坐,第一个障碍是两腿不听指挥,坐久了发麻,屁股也坐不住了。
你坐不住是心理障碍还是生理障碍?这要深究。
为什么腿会麻?因为坐久了气血不流通。
为什么不流通?因为压太久了。
再推究下去,这个身体是阿赖耶识的种子业力所变的,那就是业力的障碍了。
所以要障碍,甚至不善法,生起一切善业。这都是法布施、法供养。
“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于一切诸佛道法。”这是最后的结论。
我们所有的学习,在求得一切智慧,譬如作早晚功课的四弘愿:“法门无量誓愿学”,请问大家懂了哪几个法门?
不要认为你在这里跟我学禅宗啊,我不承认的,我没教过禅宗,因为这里没有人够资格学,你只能算是在学禅定,但连禅定都没学好。
天天念“法门无量誓愿学”居然不脸红,我觉得你们的定力怕是太高了。
这种句子我一提到心里都发抖,打寒战,难过极了。
“烦恼无尽誓愿断”,断得了吗?
至于“众生无边誓愿度”,不要吹牛了。
我帮你每一句加个批注:
“法门无量誓愿学”─太偷懒;
“烦恼无尽誓愿断”─心里想;
“众生无边誓愿度”─吹大牛;
“佛道无上誓愿成”─慢慢来。
注意啊!纵然得一切智慧,修一切善法,不过是起于一切“助佛道法”,是学佛的助道品而已,帮助的法门而已,等于是原料去加工而已,你还不是佛,还差得远。
千万不要傲慢,不要懂一点点佛学就傲慢起来,这是最障碍道的。
维摩居士是一位在家佛,他是金粟如来的化身,也就是妙喜佛,成佛很久了。
这一篇佛经,就是他当时对善德菩萨的训话,现在做个总结:
“如是,善男子!是为法施之会。若菩萨住是法施会者,为大施主,亦为一切世间福田。”他在这里告诉善德菩萨,像我刚才讲的这些,才是真正的法布施、法供养。
学大乘菩萨道的人,能够随时做这样的法布施法会,才够得上是大施主。
注意!不是你出两个钱,甚至于捐个几百上千根金条也不算,那只是财布施,是世间法的施主。
真正的大施主是佛,布施智慧。
真正做到了法布施,才是一切世间的福田。
“世尊!维摩诘说是法时,婆罗门众中二百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德菩萨说,维摩居士教训我这一顿之后,在当场的婆罗门众,就是印度的最高阶级的种姓,有两百人受他感化,发了无上大彻大悟求佛道的心。“我时心得清净,叹未曾有。”善德菩萨自己听了维摩居士所说的法,就心得清净。
一个人学佛第一步,就是要心念清净,这很难。
大家学佛不管多久了,此心能够常清净吗?
“稽首礼维摩诘足,即解璎珞,价值百千,以上之,不肯取。”善德菩萨当时得了利益,心得清净,就跪下礼拜维摩居士,把身上挂的很贵重的璎珞珠宝,解下来供养维摩居士。
当时印度规矩,身上挂了许多宝贝,你看菩萨的塑像,身上都挂满了,中国就不挂,风俗不同。可是维摩居士不肯接受。
“我言:居士!愿必纳受,随意所与。”
再说一次,古代居士同法师地位是并行的,年高有德,悟了道学问好,相貌庄严,样样条件具备,才够得上称居士。
“维摩诘乃受璎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会中一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难胜如来。一切众会,皆见光明国土难胜如来,又见珠樱在彼佛上,变成四柱宝台,四面严饰,不相障蔽。”
善德菩萨说,维摩居士见我那么样恳求,才接受我的供养,拿到手就分成二份。
首先拿一半供养给法会上最穷的穷人。另外这一半,维摩居士把它供养给他方世界的难胜如来,这是八十八佛中的一佛,最殊胜的佛。
当时在场的大众,马上看到上方出现光明国土的难胜如来,维摩居士供养在佛身上的璎珞,这时变成了四根柱子搭起的宝台,这宇宙没有阻碍,大众都看到了佛国土。
这里不是述说神话,尤其你们出家的人,更要注意这一段。《佛遗教经》《四十二章经》《八大人觉经》是佛法传入中国最早的三部经,你们要去看。
《四十二章经》有讲,供养十亿个罗汉,还不如供养一个缘觉,供养百亿个缘觉,还不如供养一个佛,供养千亿个佛,还不如供养一个无修无证的道人,根据本经我说供养一个无心道人,还不如供养一个世界上最穷苦的人。
你看佛法是出世的还是入世的?
佛法注重社会的救济。在本经中,维摩居士在法会**养一个最穷苦的人。
你能供养世界上最穷苦的人,就比得上供养一尊佛。
所以不要搞迷信,为什么要烧什么、化什么东西?这钱为什么不能拿去社会上多做一点好事?
这就是佛法的真精神!因为你能供养下方世界这样穷苦的人,就等于供养了上方世界的难胜如来,上下是一样的。
往往很多宗教徒只会向上供养佛,对于社会贫苦的人理都不理,这根本不是佛法。
这里维摩居士做个榜样给你看。
“时维摩诘,现神变已,又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犹如如来福田之相,无所分别,等于大悲,不求果报,是则名曰具足法施。”
维摩居士现神通,给众人看了他方世界佛土,又告诉与会大众说,假使布施的人,以平等心布施供养最下等的乞丐,所作的功德等于是供养了佛,是真正种了福田。
我常讲,学佛的人决不能起攀缘心,例如看到人时心想,用得着的,可以帮自己忙的,这都是攀缘心,要无条件的布施出去。
好像到过年时,有些同道中人想来供养我,名字也不写,红包往我桌上一放,我看了火就大,不可以这么做!当然我很感谢你的诚心,但是我不需要,我要的是你能真的去学佛,真的行菩萨道,乃至把这点钱去社会上做些有意义的事都好。我不是不要钱,我是最需要钱的人,我要做很多的事,没有钱怎么做?
我宁可上课收费,出卖知识而不弘法。
但是如果家境不好又有心学的人,不但不收一毛钱,还要帮他。
但是对有悭吝心的人,我非要他拿钱出来不可,即使勉强他,他不高兴我也要做,这是为了使他养成布施的习惯。
维摩居士接着说,能这样布施,等于大慈悲,不是为了求果报才去法布施。
你一求果报,像是做生意的心理,就完了,是错误的。
“城中一最下乞人,见是神力,闻其所说,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当时毗耶离城中有一个最可怜的人,看到维摩居士神通智慧的力量,听了他的说法,也发起了无上的道心。
要注意,现实的社会中,最富贵的人不会发心学佛学道的,因为他的环境没有痛苦,没有这个刺激嘛。
再者,富贵中人没有时间跟你学佛的,尤其是现代社会的有钱人太忙,可以说他们一分钟都不得空。不要说富贵的人,像我的忙碌你们就想象不到,有时眼睛在看东西,嘴里吩咐人做事。同样地,最下等人也不会发心跟你学佛,因为被生活痛苦所逼迫,心里没有一秒钟清净。
所以一个病到极点的人,你还要他念佛是外行空话,他念的只是痛,你先把他病痛解脱了,他才有时间和精神念佛。
你们这些佛婆婆佛妈妈去探病,不要乱讲外行话,病人痛得要死还能念佛的话,这个人也不用你劝了,他能把病痛丢得开,已经成功解脱一半了,他还要听你劝?他不劝你念佛已经是客气了。
记住,布施下等人、困难中的人,同供养佛一样,这是《维摩诘经》上卷最末一段的精神所在。
“故我不忍诣彼问疾。”因此,善德菩萨也表示,他不够资格代表佛去探维摩居士的病。
“如是,诸菩萨各各向佛说其本缘,称述维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诣彼问疾。”其他每一位菩萨也都不敢去。
《维摩诘经》的经题是《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是这一部经的全称。
怎么叫做不可思议解脱?我们到最后再作结论。
维摩居士是一位在家佛,这是佛法大乘精神所在,真正成就不一定要出家。
当然并不是说出家不对,出家解脱固然更快更好,但是在家也一样可以得成就,得解脱,真正得解脱不在生活的形式,或一切的外表。
维摩居士以生病作为说法的因由,一个人有生命一定会有病。
正应了佛学基本的四句话:
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别离,有命咸归死。
假有的生命最后一定是死亡,由生到死之间,老病不过是死的前奏。所以生、老、病、死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这个前因后果的关系,不需要等到后果来到才知道。
佛说:“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对智慧高明的人,“因”一感动就知道结果了,因里头就含有果,普通人要到结果出来了才知道。
所以菩萨怕因,不轻易种因。
比如两个人讲话意见不合,彼此态度开始不对,自己都不晓得自己情绪变化,不高兴就摆出脸色,这一来就有了因,人家反映的结果当然不好。
还有,跟人讲话先皱眉头,本来很好的事,人家也不愿意听了。
你有时跟人开个玩笑,但后果怎样有没有想过?
言者无心,可是听者有意,别人不认为是玩笑。古人因为开个玩笑把命送掉的例子不少。菩萨有这样的认识,所以畏因,凡夫要到杀到头上才知道。
像我刚才要他们关后面的窗子,因为那时你们坐在窗口,风对着背上吹,背上脑后这些穴道风吹进去,就最容易伤风。
当时还不觉得,过几个钟头或者第二天就难过了。
你们打坐千万要注意,有智慧的人坐下来会先注意到这一点。
他们两位毕竟是凡夫,坐在那儿还凉快,等明天流鼻涕了,可能还不知道怎么起的。
要是老年人这么一坐下来,明天可能要生病了,伤风引起肺炎就麻烦了。
维摩居士因病而说法,菩萨有没有病啊?得了道成神仙,可以做到不食人间烟火,那是可以做到的。
但是不食人间烟火还有没有病呢?
照样有病!初禅天的人可以做到不食人间烟火,免除了火灾,可是水灾免不掉,还是要进修。
所以菩萨还是有病,不同的病。连佛跟佛见面时,也彼此问候两句外交词令:“少病少恼否?众生易度否?”前面《弟子品》中也提到,释迦牟尼佛生病,还叫阿难去化缘,化到维摩居士家里去,结果给痛骂一顿。
所以我们的肉身要注意好好调养,我们有的修道朋友认为自己做功夫本事大了,可以调整自己的身体,结果病得一塌糊涂。你有这样大的本事吗?
四大法很难弄的,不到成佛阶段是转不了的,能够转身,那你已经成就了,这是第一。
第二,有许多人有一点点医药常识,结果自己自作聪明乱吃药,那都是自求速死,要特别注意。
下面讲讲如何求法。
维摩诘言:“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贪躯命,何况床座。”
维摩居士说:喂!舍利弗!真要求法的,连自己身体性命都可以不要,你还问椅子在哪里!
二祖神光向达摩祖师求法时,把手臂都割下来了,达摩要他手臂干什么?
这是二祖表示自己的志气,为了供养佛法僧,没有别的可供养,不惜躯命供养。
你们读密宗密勒日巴祖师的传记,他是宋元之间的人物,他的出家修行多苦啊!十几年住山洞没饭吃,比佛祖六年雪山修行还要苦,一生长出绿毛来。
衣服也没得穿,后来总算他未婚妻和自己妹妹,为他化缘得了一些布,才做了个衣套来覆体。
师父要他独力盖栋房子来供养,他费了几年时间挑土石盖起房子,师父又叫他拆掉重盖,还不准别人帮他。
拆了又盖、盖了又拆,毫无怨言,为法忘躯。
学密宗的人都以他为标榜,但是有几个人真做到像他一样?他为求法受到莫名其妙的磨炼,但是从未反悔。
看到《维摩诸经》这句“不贪躯命”就要往这里想。
可是我们学佛学打坐的,哪个不想求长生不老?
又想通奇经八脉、头上放光。
十个来的人有五个是为了身体而学佛,都在身体这四大上做功夫,没有一个是“不贪躯命”的。
还有的人来向我发牢骚,他学佛二三十年怎么还生这种病,好像我该为此负责似的,我只好说我还没见过一个不死的人。
所以《维摩诸经》还是没看懂嘛!真为学佛法,求个,能知道不在身上、不在健康长寿上、不在内外中间,能不贪躯命的,这个世界上还真不多。
对佛法的认识,首先一定要正确,所以禅宗讲见地。
沩山禅师告诉仰山两句重要的话:“祇贵子眼正,不说子行履。”眼正是讲见地,就是观念要正确,行履是功夫。
如果观念不正确,你的功夫做得再好也没用。
只在身上做功夫,这个肉体是有生老病死的,会过去的,不是佛法。
如果见地对了,行履也有,这个肉体虽然会过去的,但是比较少病少恼。
要想做到无病不死,是要有特别法门的,但是连佛自己都不肯去做。
所以佛与佛相见,还要互问“少病少恼否,众生易度否。”
你们年轻法师学了这一句,将来彼此写信也可以用上,可是不要讲“信徒”易读否,那是神权用语。佛教用的是“信众”,众生平等,顺便一提。
“夫求法者,非有受想行识之求。”受想行识是五蕴,我们都知道的。
简单地为新来的同道讲一下:受想包括物质、生理方面,四大都是受想。
受,是感觉方面,身体和心理有感觉谓之受。
想,是心理的思想。
行,包括了肉体与心理内在的思想,还包括外在的空间和时间,行是一种动转,宇宙万象随时在动,分秒不停。
打坐虽然入定了,心脏还会跳,血液在循环,就是行阴没有停,到三禅以上气住脉停了,行阴还不能真算停止,只是暂时用自己的功力把它切断而已。
这就要了解唯识的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那是意志控制不住的。
换言之,生命的原动力是行阴。
识,八识都属于识的范围,这里有专门的课程研究《成唯识论》,现在不多解释了。
所谓五蕴,包括了生理与心理,包括知觉与感觉,这样讲就比较容易懂了。
五蕴,是五个区分,代表了生命的身心全体。
维摩居士说,真正想求法的人,不在受想行识上面去求,也就是说,不在身心上去求法,刚才也说“不贪躯命”。
“非有界入之求”,“界”是佛学名辞,共有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是生理的各种机能的六根,声香味触法,是外在与生理机能相对的六尘,六根与六尘中间有界限吗?
没有的,眼睛看着手表,马上就看见了。
眼睛与手表之间真没有界限吗?
绝对有的,用中文说是“间不容发”,连根头发那么细微的距离都谈不上,研究物理的人就知道,这中间是有界限的,所以佛法定十八界不是偶然的,不是理论上的差别,是有实际上、科学性的差别。
所以,六根六尘、加上中间的界限,共有十八界。
这个界限中又有个秘密,佛法为什么说有十八层地狱?
这个属于数理哲学的范围,与易经的数也有关联,佛法说的各种名辞数目,七觉支、八正道等,这数目字都不是乱定的,其中有最高深的道理,因此学过数理哲学的人,学起佛法就很容易。
“入”是十二根,眼耳鼻舌身意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有时又叫六入,但六尘和六入又不一样,古代大师翻译时非常痛苦,用尽心机,不过用六尘比较文学化,用六入则科学化。
你看着手,究竟是手进入,还是到手这儿?
这是个问题。人要这么问,学佛的人要参就得这么参。是手在放它形象的光,进入我的视觉,然后视觉神经到脑,因此才了解到有手吗?
还是眼神经放射视觉到手,才觉知到手?有人可能觉得,这么参太啰嗦,看见就看见了嘛!
但是真学佛的人,应该要在这里参究。翻译成六入就有根尘进入的作用。鸠摩罗什法师的翻译真好,这里六个字概括了十八界六根六尘,我们表面对佛学名词熟练,一看就懂。
但是假定把《维摩诘经》翻成外文还是这样翻的话,是绝对不通的,将来一定会有用外文翻译中文佛典的,现在也有些人在做,都很粗浅。
我可以预言,三五十年之后,是大翻佛经的时代,如果照鸠摩罗什法师的中文直翻成外文是不行的,愈翻愈不懂。
梵文同西方文字一样,一句一句非常啰嗦,到了鸠摩罗什法师,晓得中国文化怕烦琐,就浓缩成一句话带过去了。
一部《大般若经》六百卷,非常长,其实浓缩成中文二卷也够了,可是玄装法师不敢浓缩,就成了六百卷。
根据维摩居士告诉舍利弗,所谓真正求法,不在其他上求,你们打坐看到光,不要觉得有什么,同佛法不相干,是你用功经过的境界。
记住《楞严经》的话:“不作圣心,名善境界”。碰到好的境界,不要认为自己进步了,得道了,这才是好事、才是进步。
“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如果看到光、气脉动了、或者见到佛菩萨现前,自以为了不起,那就叫走火入魔了。
为什么抓住境界就是魔道呢?《金刚经》上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所住即受群邪,即入魔障。
所以真正佛法,不在其他方面上求,不在受上求。问题解决不了,气脉通不过,坐着马车自己人都不见了,就害怕了。
这是个感受,是一定的过程,中国儒家讲变化气质,不只是理论讲的,是在做功夫上,气是气机,质是身体物质,修养好了的人身体硬是会变化,脱胎换骨。
道家讲就是气脉变动,到某个阶段才会如此。
修行用功,胆子不要那么小嘛!
我自己经验,走在路上忽然走不动了,现在人可能会认为是心脏病发作了,或中风了,我就不管它的,走不动就死在这儿,万一被车子辗过去都无所谓。
有时甚至走着走着,觉得身子倒过来了,头在下脚上,我都不理。
碰到这情形,我把身体一丢,“不贪躯命”,充其量殉道而死。
这些事说明,我们做功夫都被身体感觉困住了,所有修持方法也都在感觉上打滚,这就要注意了。
应该照见五蕴皆空,不要搞受阴境界。
我们参禅做功夫,多半是在想阴里做功夫。密法的各种观想都是意识境界,在想阴里。这种路线对不对?
不能说不对,理由等一下再讨论。
至于行阴就不太容易懂了。
举个例子,有位同道本身是教书的,他一边学道家,一边学佛,走无为路线。
他喜欢读《大般若经》,他说有时念着念着就到了一个很好的境界,自己都讲不出来,那时他经也不念了,这一舒服真万缘放下,空灵境界可以维持好几天,他就怕自己走错了路。
我说这很好,就这么走下去。
这还是行阴境界,不过他不作圣解是对的。
识阴境界更难懂了,非要有很深的禅定功夫,至少要到了初禅,慢慢可以讨论识阴的问题,我在此不再详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