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本经,真正佛法是自性寂灭的。
涅盘有时也翻成寂灭,还有一个翻法叫圆寂,这都是不得已的翻法,整个涅盘的意义只表达了十分之一。
一提到涅盘或是寂灭,普通人就联想到死亡,什么都没有了。
其实涅盘真正的意义包括了:常、乐、我、净,四个要点。
涅盘在印度不只是佛教用语,婆罗门和其他宗教都有用到涅盘,而且是指神妙不可思议、无上安乐、生生不已的意思,也不是指死亡。
中文把涅盘翻成圆寂,现在来看,实在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圆”有圆满、包含一切的意思,既充实又空灵,不一定是空,也不一定是有。
“寂”不一定是没有,是代表干净、宁静、安详。
涅盘有时又被翻成无为,是借用了《老子》的名词。
《老子》讲无为并不是没有,也不是不动,所谓“无为者无不为”。
你可不要多加一字,变成无为者无“所”不为就糟了。
用而不用、动而不动是无为。
但是无为还是不足以完整翻出涅盘的意义,到了唐代的玄奘法师,就分开成“有余依涅盘”和“无”(有人也翻成“有余涅盘”、“无余涅盘”)。
在无为的观念再加上有、无,使道理更清楚。
佛法最高目的是证得涅盘,不是学死亡。
小乘所证得的道偏向于空,认为得了空就什么都放下了,在空的境界而不动,这在佛法是属于有余依涅盘。
比方说人睡着了,也什么都不管了,但是睡眠不是死亡,是生命的一种状态,在睡眠时,身心内外一切事物都仍然存在,所以虽然在睡眠时说放下了一切,但不是彻底休息。
有余依涅槃,就是用来形容小乘的证果境界,还是有剩余的,还有连带的。
大乘的佛果是无余依的,毕竟空的。
维摩居士对舍利弗说,“法名寂灭”,真正佛法所求证的是寂灭,寂灭是圆满清净安详安乐的,有时这个境界用之于佛土,就叫作净土。
可是一般人学佛,对这第一义谛没有认清楚,都在生灭法中做功夫。
严格说来,不论哪一宗,所修的法都在生灭法上转。
比方,念佛就是起心动念,用念头在念。
思想念头是生灭的,前一念灭了,后一念就接上来了。
譬如我们在讲话,在听话,也都是生灭法,当你听到这声音,这个观念就过去了。
一切的心行(心理行为),以及知觉状态,完全是生灭法。
念佛、念咒、观想法门,都是求佛法入门的方便,抓住了这种方便,当作是佛法的究竟就糟了,修一辈子也不能证到涅盘之果。
天台宗有数息法门,到了唐朝,道家吸收了这个法门,归纳成四个字:“收、视、返、听”。
把眼神回转来,内观、内照,耳朵听呼吸。
后来到了西藏密宗,就演变成修气脉,那方法就多了。
所以维摩居士告诉我们:“若行生灭,是求生灭”,与求佛法背道而驰。
《楞严经》上佛说的名言:“因地不真,果遭纡曲”,你动机、观念不正确的话,你用各种方法去修,都是在走冤枉路。
《法华经》也说:“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
这个“法”用当下的话来说,包括了一切理、一切事、一切物。
《法华经》这句话说,宇宙万有一切的现象是此生彼灭的,它的本来是清净的(所以是“自”),用不着你去求个清净。
用《法华经》来对照《维摩诘经》这句话,就很清楚了。
我插进一个禅宗故事,你们参参看。
有位禅师读到《法华经》这里就悟了,他告诉一同参禅的道友说,佛讲的这句话只讲了一半,什么理由呢?“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只讲了法身的清净面,没有讲法身的起用,是留给我们去参的。
大家不服,要他把下一句讲出来,他就说:“春至百花开,黄莺啼柳上。”
他露了消息吗?有的,涅盘境界是生机活泼的。
“法名无染,若染于法,乃至涅盘,是则染着,非求法也。”
真正佛法本来就没有染污的,既然自性本来涅盘清净,不是凡夫善恶业果所能染污上去。
假使你认为自性是受染污的,因此我要去掉染污而证得涅盘,就又染污了,染污了清净。
虽然去了恶念,又被善念盖上,也是染污。
就比如我们的眼睛进不得沙尘,纵然是名贵的黄金粉,放进眼睛也是受不了。
《维摩诘经》这里是破除小乘观点,小乘要去恶念染污,要断惑证真。
大乘是要努力行善去掉恶念,但最后善念也空,把它舍掉,善果回向一切众生,自己一无所留,善恶两头都不取,用不着断惑,自性本来清净。
“法无行处,若行于法,是则行处,非求法也。”《维摩诘经》这里,每一句话的层次愈来愈高了。
他告诉舍利弗,自性本来寂灭的,不要以生灭心求寂灭之果,会走错路。
又因为自性本来寂灭,所以它不受一切染污的,恶法、善法都不可能染污它。
这是两个层次。
现在是第三个层次,真难懂了。
“行”有三种读法,有读如“形”,有读如“杭”,也有读如“恒”。
像《普贤行愿品》,就有人坚持要读成“恒愿”。
其实,每种读法都是对的。大多数的佛经是唐朝年间翻译的,唐朝的中文发音,比较接近客家话或广东话,“行”字就是读如“杭”。不论怎么读,意义是一样的,这是顺便提到。
中国文化讲五行,《易经》也讲“天行健”,行代表着运动的观念。
佛法的行是很难了解的,前面讲五阴时稍微提过行,用当下话讲是本能的活动,这样你会比较容易了解。
身体的本能也会恢复健康,所以生病不吃药,硬熬一熬有时也会熬过去了,因为我们身体的本能是新陈代谢、血液和气脉运行,这就是行阴的作用,永远在转。
修持到行阴停了,那就是禅定得到了气住脉停,呼吸停止,甚至毛孔呼吸也停了,血液不循环。
那是三禅定以上的境界,不过这时识阴还没停,虽然呼吸停止了,脉也停了,脑还没有死,脑神经还有微波的,这都是医学可以证明的。
维摩居士讲“法无行处,若行于法,是则行处,非求法也。”
这是什么行?不是我们刚才讲的行,但有连带关系。
这里是讲行愿的行。
一般人讲自己在修行,认为修行就有功德,这就像讲自己念了一百万遍往生咒,是这样的心理。
这就是行法,是佛法也没错,是人天乘果的修行。
但是依《维摩诘经》所讲的第一义谛菩提大道,执着于修行为修行,就错了。
所以大乘的修法就叫你随时要回向,要施舍出去。
你能施舍给一切众生,实际上一切众生也会施舍给你,这就是常用的标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尽管去布施,布施完了,这个力量会回转给你。
如果执着了行愿为究竟,就被修行法门(行法)所绑住,是不会证得彻底的涅盘之果。
所以大乘菩萨要行愿也空,空不是没有,是舍、放下。因此,维摩居士说“法无行处,若行于法,是则行处,非求法也。”
这个问题就出在执着了。
行处法也是意识境界,不是真正求佛法。
有些道友问,我打坐三年了,怎么一点成果都没有?
我告诉他,这又不是在做生意,不能用时间来计算。见地观念到了,也许刹那之间你就悟道了;见地观念不到,八万劫也没有用啊!这是第三层的说明。接下来是第四层。
法无取舍,若取舍法,是则取舍,非求法也。
刚才讲“法无行处”,虽然在修行中,也不以为自己在修行。
因此大菩萨虽然在作六度万行,心里没有自己在作菩萨行的观念。
如果有了这种观念,就着了相,非菩萨道。
但是,我们听到这里就会产生一个观念:法是有取舍的。
取舍什么?学佛法修行如果不,不自己的功德,要舍,这岂不是又落入一边了?
落入有取有舍了,也不是究竟,不是中道观。
因此维摩居士更进一步说:“法无取舍”,他对舍利弗真是苦口婆心啊!步步叮咛,一层一层上来。如果有取舍,就非求法了。
初学佛的人,常常对法有取舍,取舍在哪里?有些人执着净土,大骂禅宗、密宗。
学禅宗的人说,净土是愚夫愚妇笨人学的,我要学最高的。
执着密宗的又说,只有密宗才是至高无上的。
这种观念都是功利主义,也像是去买菜,专挑又好又便宜的。
结果常常忙着赶道场,学了密又学禅,好忙啊!我过去也是这么忙过来的,后来恍然大悟,也就不忙了。
当然我不是悟道,是悟到自己赶得太辛苦,干脆万缘放下,我还是我,多安详呢!
所以“法无取舍”,你们记住这句话,少走冤枉路。
《金刚经》也告诉你,一切法皆是佛法,哪怕你只拜佛也会悟道。
我小时喜欢作诗,我父亲就给我一本书,要我背里面的诗。
我一度很欢喜,父亲说,这是附近一间庙子的和尚作的。
那位师父是打鱼出身,一个大字不识。
他不知什么因缘,忽然出家了,经也不会读,就整天拜佛。
那庙子地面是石块铺的,他拜了九年,石块都拜出印坑来了。
后来他又忽然不拜佛,去睡觉了,一睡睡了三年,中间有时连睡几个月动都不动的。
他师弟在他屁股上放碗水,第二天再看都没翻掉,还以为他死了,好在他师父知道他是入定去了。
三年以后,他做文章作诗都会。
这是我亲身见到的,说明你拜佛或用什么法都好,只要诚恳、专心一致、系心一缘,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你修净土、又参禅、又学密,到处找能让自己快一点成就的法门,好像在买股票一样,是一无所成的。
一门深入的话,诚恳拜佛也会悟道的。
佛法其实很简单,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专一就成功了,不要念“多心经”啊!
记得《金刚经》告诉我们:“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现在再上一层。
“法无处所,若着处所,是则着处,非求法也。”真正佛法没有固定地点的,这个“处所”,小而言之指身体上的,像道家或密宗守窍,三脉四轮,都在身体上搞,这成了法有处所。
如果气脉感受是佛法,那你死了肉体没了,感受没有了,那佛法不是完蛋了吗?
这个生意不能做啊!大的处所,例如密宗观虚空,观蓝天,观日轮,这些都是方便法门,非究竟。
如果认为这是第一义谛,那就取舍,行处,犯了法着处所。
佛法是活泼泼的,你着了处所是呆板的。
“处”是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
念佛是意处在念,观想也是。无上大法是无处所,用有处所之心求佛法,已经被处所困住,不是真正求佛法。有一位道友找我讨论,学佛很多年了。他说现在什么都对,就是觉得好像放不下,所以没有多大进步。
我说:“这个问题正是现在讲的,刚才不是听过了吗?所以你听经要拿到心上才用得到,不然就白搞了。”
“法无取舍”,你觉得一定要放下了才是,这就有了取舍,本来就是放下的。
譬如有人说自己的心无法空灵,你们现在专心听我讲话正是空灵嘛!否则你怎么听得进去,对不对?
本来不用放下,自然是放下的。
你有一个放下之心就有所取舍了,就是行于法,行于生灭法,行于取舍法,也是行于染污,因为你认为放不下是染污了,法是没有染污的,自性本来寂灭。
这位道友问:“那么该怎样呢?”
我说,“就是这样,没有那样,这样就是这样。如果你真到了这样就是这样也差不多了。”
所以一般人修持都有取舍心,或者求清净,或者求放下。
放下是个名称,你上了座的我要放下!放下!早就放不下了。
因为你有一个求放下之心,这个念头挡住了,就有所取舍。
那你问,我这么坐在那边岂不是傻不楞登?
嘿!就怕你不傻,真傻了蛮好。
世界上的人都太聪明了,所以找了许多烦恼,真求而不可得。
所以我说这一位道友是现身说法的菩萨,我们藉这个机会,给大家再把《维摩诘经》这一段讲了一遍。
“法名无相,若随相识,是则求相,非求法也。”第一义谛、真正佛法是无相的。
我常说,一般人以有所得心来学佛,想求无所得果,是背道而驰。
所谓“相”,是佛学名词,用现在的话讲,普通人都想求一个境界,尤其是学密法的。
有的人天生个性如此,这种人来找我,我就说:你不要跟我谈,最好去学密宗。
他一听,眼睛都亮了,还问我为什么。
我说:因为你脑子里充满了神秘主义。
很多人都是好奇,有神秘观念,打坐修道就想求个境界,若是没有境界,还要埋怨为什么没见放光、没这没那。
他这是求有相法,而佛法是无相的,非境界。
有个境界就有染污,有所取舍。
无上大法是“法名无相”的。
“若随相识”,你以为境界是佛法,“是则求相,非求法也。”那是错误的。
“法不可住,若住于法,是则住法,非求法也。”这更要注意了!
刚才讲无相的道理,大家研究过《金刚经》,其中谈了很多,我就不再多说了。
现在很流行禅宗,大家都知道六祖悟道的故事,他未出家前大字不识一个,听到别人念《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有所悟了。
当然后来见了五祖,所谓三更入室,才真的大彻大悟。这里《维摩诘经》也是说“法不可住”。
讲到这里,我要告诉你们,现在研究佛学最好的办法,近年来的著作最好不看,包括我的在内。
不是说这些完全不对,而是最好读原著。
这不只是研究佛学,做其他学问也应该读原典。
原典读熟了之后,可以“以经注经”,会融会贯通。像我们读到“法不可住,若住于法,是则住法,非求法也。”
涅盘有时也翻成寂灭,还有一个翻法叫圆寂,这都是不得已的翻法,整个涅盘的意义只表达了十分之一。
一提到涅盘或是寂灭,普通人就联想到死亡,什么都没有了。
其实涅盘真正的意义包括了:常、乐、我、净,四个要点。
涅盘在印度不只是佛教用语,婆罗门和其他宗教都有用到涅盘,而且是指神妙不可思议、无上安乐、生生不已的意思,也不是指死亡。
中文把涅盘翻成圆寂,现在来看,实在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圆”有圆满、包含一切的意思,既充实又空灵,不一定是空,也不一定是有。
“寂”不一定是没有,是代表干净、宁静、安详。
涅盘有时又被翻成无为,是借用了《老子》的名词。
《老子》讲无为并不是没有,也不是不动,所谓“无为者无不为”。
你可不要多加一字,变成无为者无“所”不为就糟了。
用而不用、动而不动是无为。
但是无为还是不足以完整翻出涅盘的意义,到了唐代的玄奘法师,就分开成“有余依涅盘”和“无”(有人也翻成“有余涅盘”、“无余涅盘”)。
在无为的观念再加上有、无,使道理更清楚。
佛法最高目的是证得涅盘,不是学死亡。
小乘所证得的道偏向于空,认为得了空就什么都放下了,在空的境界而不动,这在佛法是属于有余依涅盘。
比方说人睡着了,也什么都不管了,但是睡眠不是死亡,是生命的一种状态,在睡眠时,身心内外一切事物都仍然存在,所以虽然在睡眠时说放下了一切,但不是彻底休息。
有余依涅槃,就是用来形容小乘的证果境界,还是有剩余的,还有连带的。
大乘的佛果是无余依的,毕竟空的。
维摩居士对舍利弗说,“法名寂灭”,真正佛法所求证的是寂灭,寂灭是圆满清净安详安乐的,有时这个境界用之于佛土,就叫作净土。
可是一般人学佛,对这第一义谛没有认清楚,都在生灭法中做功夫。
严格说来,不论哪一宗,所修的法都在生灭法上转。
比方,念佛就是起心动念,用念头在念。
思想念头是生灭的,前一念灭了,后一念就接上来了。
譬如我们在讲话,在听话,也都是生灭法,当你听到这声音,这个观念就过去了。
一切的心行(心理行为),以及知觉状态,完全是生灭法。
念佛、念咒、观想法门,都是求佛法入门的方便,抓住了这种方便,当作是佛法的究竟就糟了,修一辈子也不能证到涅盘之果。
天台宗有数息法门,到了唐朝,道家吸收了这个法门,归纳成四个字:“收、视、返、听”。
把眼神回转来,内观、内照,耳朵听呼吸。
后来到了西藏密宗,就演变成修气脉,那方法就多了。
所以维摩居士告诉我们:“若行生灭,是求生灭”,与求佛法背道而驰。
《楞严经》上佛说的名言:“因地不真,果遭纡曲”,你动机、观念不正确的话,你用各种方法去修,都是在走冤枉路。
《法华经》也说:“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
这个“法”用当下的话来说,包括了一切理、一切事、一切物。
《法华经》这句话说,宇宙万有一切的现象是此生彼灭的,它的本来是清净的(所以是“自”),用不着你去求个清净。
用《法华经》来对照《维摩诘经》这句话,就很清楚了。
我插进一个禅宗故事,你们参参看。
有位禅师读到《法华经》这里就悟了,他告诉一同参禅的道友说,佛讲的这句话只讲了一半,什么理由呢?“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只讲了法身的清净面,没有讲法身的起用,是留给我们去参的。
大家不服,要他把下一句讲出来,他就说:“春至百花开,黄莺啼柳上。”
他露了消息吗?有的,涅盘境界是生机活泼的。
“法名无染,若染于法,乃至涅盘,是则染着,非求法也。”
真正佛法本来就没有染污的,既然自性本来涅盘清净,不是凡夫善恶业果所能染污上去。
假使你认为自性是受染污的,因此我要去掉染污而证得涅盘,就又染污了,染污了清净。
虽然去了恶念,又被善念盖上,也是染污。
就比如我们的眼睛进不得沙尘,纵然是名贵的黄金粉,放进眼睛也是受不了。
《维摩诘经》这里是破除小乘观点,小乘要去恶念染污,要断惑证真。
大乘是要努力行善去掉恶念,但最后善念也空,把它舍掉,善果回向一切众生,自己一无所留,善恶两头都不取,用不着断惑,自性本来清净。
“法无行处,若行于法,是则行处,非求法也。”《维摩诘经》这里,每一句话的层次愈来愈高了。
他告诉舍利弗,自性本来寂灭的,不要以生灭心求寂灭之果,会走错路。
又因为自性本来寂灭,所以它不受一切染污的,恶法、善法都不可能染污它。
这是两个层次。
现在是第三个层次,真难懂了。
“行”有三种读法,有读如“形”,有读如“杭”,也有读如“恒”。
像《普贤行愿品》,就有人坚持要读成“恒愿”。
其实,每种读法都是对的。大多数的佛经是唐朝年间翻译的,唐朝的中文发音,比较接近客家话或广东话,“行”字就是读如“杭”。不论怎么读,意义是一样的,这是顺便提到。
中国文化讲五行,《易经》也讲“天行健”,行代表着运动的观念。
佛法的行是很难了解的,前面讲五阴时稍微提过行,用当下话讲是本能的活动,这样你会比较容易了解。
身体的本能也会恢复健康,所以生病不吃药,硬熬一熬有时也会熬过去了,因为我们身体的本能是新陈代谢、血液和气脉运行,这就是行阴的作用,永远在转。
修持到行阴停了,那就是禅定得到了气住脉停,呼吸停止,甚至毛孔呼吸也停了,血液不循环。
那是三禅定以上的境界,不过这时识阴还没停,虽然呼吸停止了,脉也停了,脑还没有死,脑神经还有微波的,这都是医学可以证明的。
维摩居士讲“法无行处,若行于法,是则行处,非求法也。”
这是什么行?不是我们刚才讲的行,但有连带关系。
这里是讲行愿的行。
一般人讲自己在修行,认为修行就有功德,这就像讲自己念了一百万遍往生咒,是这样的心理。
这就是行法,是佛法也没错,是人天乘果的修行。
但是依《维摩诘经》所讲的第一义谛菩提大道,执着于修行为修行,就错了。
所以大乘的修法就叫你随时要回向,要施舍出去。
你能施舍给一切众生,实际上一切众生也会施舍给你,这就是常用的标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尽管去布施,布施完了,这个力量会回转给你。
如果执着了行愿为究竟,就被修行法门(行法)所绑住,是不会证得彻底的涅盘之果。
所以大乘菩萨要行愿也空,空不是没有,是舍、放下。因此,维摩居士说“法无行处,若行于法,是则行处,非求法也。”
这个问题就出在执着了。
行处法也是意识境界,不是真正求佛法。
有些道友问,我打坐三年了,怎么一点成果都没有?
我告诉他,这又不是在做生意,不能用时间来计算。见地观念到了,也许刹那之间你就悟道了;见地观念不到,八万劫也没有用啊!这是第三层的说明。接下来是第四层。
法无取舍,若取舍法,是则取舍,非求法也。
刚才讲“法无行处”,虽然在修行中,也不以为自己在修行。
因此大菩萨虽然在作六度万行,心里没有自己在作菩萨行的观念。
如果有了这种观念,就着了相,非菩萨道。
但是,我们听到这里就会产生一个观念:法是有取舍的。
取舍什么?学佛法修行如果不,不自己的功德,要舍,这岂不是又落入一边了?
落入有取有舍了,也不是究竟,不是中道观。
因此维摩居士更进一步说:“法无取舍”,他对舍利弗真是苦口婆心啊!步步叮咛,一层一层上来。如果有取舍,就非求法了。
初学佛的人,常常对法有取舍,取舍在哪里?有些人执着净土,大骂禅宗、密宗。
学禅宗的人说,净土是愚夫愚妇笨人学的,我要学最高的。
执着密宗的又说,只有密宗才是至高无上的。
这种观念都是功利主义,也像是去买菜,专挑又好又便宜的。
结果常常忙着赶道场,学了密又学禅,好忙啊!我过去也是这么忙过来的,后来恍然大悟,也就不忙了。
当然我不是悟道,是悟到自己赶得太辛苦,干脆万缘放下,我还是我,多安详呢!
所以“法无取舍”,你们记住这句话,少走冤枉路。
《金刚经》也告诉你,一切法皆是佛法,哪怕你只拜佛也会悟道。
我小时喜欢作诗,我父亲就给我一本书,要我背里面的诗。
我一度很欢喜,父亲说,这是附近一间庙子的和尚作的。
那位师父是打鱼出身,一个大字不识。
他不知什么因缘,忽然出家了,经也不会读,就整天拜佛。
那庙子地面是石块铺的,他拜了九年,石块都拜出印坑来了。
后来他又忽然不拜佛,去睡觉了,一睡睡了三年,中间有时连睡几个月动都不动的。
他师弟在他屁股上放碗水,第二天再看都没翻掉,还以为他死了,好在他师父知道他是入定去了。
三年以后,他做文章作诗都会。
这是我亲身见到的,说明你拜佛或用什么法都好,只要诚恳、专心一致、系心一缘,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你修净土、又参禅、又学密,到处找能让自己快一点成就的法门,好像在买股票一样,是一无所成的。
一门深入的话,诚恳拜佛也会悟道的。
佛法其实很简单,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专一就成功了,不要念“多心经”啊!
记得《金刚经》告诉我们:“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现在再上一层。
“法无处所,若着处所,是则着处,非求法也。”真正佛法没有固定地点的,这个“处所”,小而言之指身体上的,像道家或密宗守窍,三脉四轮,都在身体上搞,这成了法有处所。
如果气脉感受是佛法,那你死了肉体没了,感受没有了,那佛法不是完蛋了吗?
这个生意不能做啊!大的处所,例如密宗观虚空,观蓝天,观日轮,这些都是方便法门,非究竟。
如果认为这是第一义谛,那就取舍,行处,犯了法着处所。
佛法是活泼泼的,你着了处所是呆板的。
“处”是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
念佛是意处在念,观想也是。无上大法是无处所,用有处所之心求佛法,已经被处所困住,不是真正求佛法。有一位道友找我讨论,学佛很多年了。他说现在什么都对,就是觉得好像放不下,所以没有多大进步。
我说:“这个问题正是现在讲的,刚才不是听过了吗?所以你听经要拿到心上才用得到,不然就白搞了。”
“法无取舍”,你觉得一定要放下了才是,这就有了取舍,本来就是放下的。
譬如有人说自己的心无法空灵,你们现在专心听我讲话正是空灵嘛!否则你怎么听得进去,对不对?
本来不用放下,自然是放下的。
你有一个放下之心就有所取舍了,就是行于法,行于生灭法,行于取舍法,也是行于染污,因为你认为放不下是染污了,法是没有染污的,自性本来寂灭。
这位道友问:“那么该怎样呢?”
我说,“就是这样,没有那样,这样就是这样。如果你真到了这样就是这样也差不多了。”
所以一般人修持都有取舍心,或者求清净,或者求放下。
放下是个名称,你上了座的我要放下!放下!早就放不下了。
因为你有一个求放下之心,这个念头挡住了,就有所取舍。
那你问,我这么坐在那边岂不是傻不楞登?
嘿!就怕你不傻,真傻了蛮好。
世界上的人都太聪明了,所以找了许多烦恼,真求而不可得。
所以我说这一位道友是现身说法的菩萨,我们藉这个机会,给大家再把《维摩诘经》这一段讲了一遍。
“法名无相,若随相识,是则求相,非求法也。”第一义谛、真正佛法是无相的。
我常说,一般人以有所得心来学佛,想求无所得果,是背道而驰。
所谓“相”,是佛学名词,用现在的话讲,普通人都想求一个境界,尤其是学密法的。
有的人天生个性如此,这种人来找我,我就说:你不要跟我谈,最好去学密宗。
他一听,眼睛都亮了,还问我为什么。
我说:因为你脑子里充满了神秘主义。
很多人都是好奇,有神秘观念,打坐修道就想求个境界,若是没有境界,还要埋怨为什么没见放光、没这没那。
他这是求有相法,而佛法是无相的,非境界。
有个境界就有染污,有所取舍。
无上大法是“法名无相”的。
“若随相识”,你以为境界是佛法,“是则求相,非求法也。”那是错误的。
“法不可住,若住于法,是则住法,非求法也。”这更要注意了!
刚才讲无相的道理,大家研究过《金刚经》,其中谈了很多,我就不再多说了。
现在很流行禅宗,大家都知道六祖悟道的故事,他未出家前大字不识一个,听到别人念《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有所悟了。
当然后来见了五祖,所谓三更入室,才真的大彻大悟。这里《维摩诘经》也是说“法不可住”。
讲到这里,我要告诉你们,现在研究佛学最好的办法,近年来的著作最好不看,包括我的在内。
不是说这些完全不对,而是最好读原著。
这不只是研究佛学,做其他学问也应该读原典。
原典读熟了之后,可以“以经注经”,会融会贯通。像我们读到“法不可住,若住于法,是则住法,非求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