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唐华彩 第531章 献俘阙下

小说:满唐华彩 作者:怪诞的表哥 更新时间:2024-07-12 00:14:16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雍王呢?”

  “探望伤兵去了,两位节帅请。”

  郭子仪闻言稍感讶然,擒下史思明这么大的功劳,薛白竟然并不重视。

  这种时候还去收买人心,所图甚大啊。

  这般想着,他被迎入了营帐,目光落处,还真是见到了史思明。

  彼此目光相对,郭子仪心中舒了一口气的同时也感到了一些担忧。

  可喜的是叛乱终于平定了,可虑的是,薛白如有天眷般地连续擒下契丹可汗与叛贼首领,声望愈隆,一发不可收拾了。

  “老夫需将贼首带回营中询问。”想了想之后,郭子仪开了口。

  他人老成精,其实颇为狡猾,趁着薛白不在,也不等人回应,第一时间就让亲卫去押史思明。

  “郭节帅且慢。”

  守在帐外的刁丙当即阻拦,道:“雍王还未审完,暂时不可将人带走,郭节帅有甚要问的,就在这问吧。”

  郭子仪一计不成,坦荡地笑了笑,看向史思明,其实也无甚好问的了。

  “胡逆,你深受朝廷厚恩,为何行悖逆之事?!”

  史思明那一双鹰般的眼睛一翻,瞥了郭子仪一眼,懒得回答这种无聊的问题。

  郭子仪不以为意,看了眼一旁的李怀秀,知此人杀了朝廷下嫁的公主,这次是必死无疑了,也没甚好说的,遂与李光弼并肩往外走去。

  “强抢怕是不行,否则我就抢了。”

  “何必呢?”李光弼道:“战俘不论在谁手中,都是朝廷平定了叛乱。”

  “你想,待回长安献俘是何等情形。”郭子仪道,“雍王率诸将先押上契丹可汗,腰斩于朱雀门前,再押上史思明,腰斩于朱雀门前,何异于董卓入长安平十常侍啊?”

  他是以开玩笑的口吻说的,李光弼苦笑了一声,问道:“还能免了献俘礼节不成?朝廷正等着以此重振威信啊。”

  “虽免不了,却不得不争。”郭子仪道:“出尽了风头,也该劝他放一些兵权。”

  所以他方才是故意表态,让薛白知道即使活捉了两个重要俘虏,也未必能煊赫当世,得过他这一关。

  次日,郭子仪又派人去讨要俘虏,果然,薛白亲自来与他谈了。

  “雍王竟还亲自来了?”郭子仪爽朗道:“不需如此,把史思明押来即可。此间降卒数万,得让他们见到史思明被俘了,雍王再不把人押来,我等只好押着降卒去你帐里见了。”

  “郭司徒风趣。”薛白识趣地笑了笑,道:“此番大胜,郭司徒是实际指挥者,确该把史思明交给你,只待我再问几桩事。”

  “雍王是想了解什么?”

  “范阳、平卢的将领情况,朝廷接下来任命谁为这两镇节度使,且节度使的权力该如何限制。”薛白道,“这才是彻底免除后患的根本。”

  郭子仪虽然觉得这样的国家大事不该由薛白来作主,却又深知薛白说的有几分道理。

  他沉吟着,问道:“我听闻,雍王在河南道把节度使的职权一分为四。”

  “不错。”

  比起史思明,这是薛白更愿意聊的事,他遂不厌其烦地把自己对于藩镇割据的隐忧与郭子仪详谈了一番。

  末了,郭子仪沉吟道:“此举在河南可行,但范阳、平卢不同,需为朝廷征讨契丹、奚,况且河北情况复杂。主官若权职不够,行事掣肘,反而不妥。”

  “今叛乱初定、契丹可汗被俘,正是整顿河北之时。”

  薛白说到这里,以略带了一些遗憾的口吻道:“若是可以,我倒是很愿意为朝廷做这件事,避免割据之祸。”

  郭子仪心中暗道:“怕是你要酿成割据之祸。”

  可当他深思此事,也能够体会到薛白是在为这大唐社稷做长久的考虑。

  这让他感慨不已,看来雍王是真的自视为李氏子孙,对祖宗基业十分上心啊。

  可惜啊,如果不是当年的一场三庶人案,眼前这个英姿勃发的年轻人正是大唐皇位最好的继承人,郭子仪觉得自己定是会支持他的。

  “郭公?郭公?”薛白连唤了两声,“郭公在想什么?”

  “雍王这是想往范阳主事?”郭子仪回过神来问道。

  他当然知道朝廷不能让薛白在范阳久留,否则尾大不掉,必成大祸。

  可若是能暂时把薛白放到边镇,也是给圣人一个掌权的过程,另一方面,薛白毕竟是宗室,有重振大唐之心,用他来对付边镇桀骜不驯的将领们,或能达到一定的平衡……关键是短时间内。

  “郭公认为,可行吗?”

  郭子仪“呵呵呵”地笑了几声,抚须道:“雍王任天下兵马大元帅,竟愿激流勇退?”

  随着叛乱平定,薛白这所谓的天下兵马大元帅之权显然是一定会被卸职的。他已经想好了,与其被动等别人来捋,倒不如主动拿它来交换好处。

  “我是圣人的臣子。”薛白打着官腔,道:“国家有难该站出来,如今该到了把兵权交还给圣人的时候了。”

  郭子仪不信这些有的没的,但已经了解薛白的心意。

  他当然没有权力作主让薛白到范阳主事,但却能够把继续进兵,稳定范阳、攻克平卢的职责交给薛白。

  薛白也担得起,毕竟降将田承嗣就是被他打败并招降的。

  作为交换,薛白会把史思明交给郭子仪,相当于放弃了回长安献俘出风头的机会。

  若照此发展,郭子仪便可早于薛白返回长安,辅佐圣人;而薛白或许可在范阳建立势力,之所以说是“或许”,因为此事更难,需要更多时间。

  一时之间,郭子仪也不能预判出怎么做才能更好地扼制薛白,犹豫着,沉默不语。

  薛白仿佛能看出他的心思,想了想,道:“郭司徒若是在想着如何制衡我,何不想想如何做对社稷更好。若依今日所言,我当能稳定北方,为大唐免除祸患。”

  这句话,算是为这场谈话一锤定音了。

  次日,薛崭得知了要把史思明交给郭子仪,押往长安献俘一事,不免有些不甘。

  “阿兄,他们这不是抢功吗?”

  “不是。”

  薛白拍了拍薛崭的肩,道:“放心吧,你冒死擒下史思明很有用,换来了最实质的权力,且没人能抹杀掉我们的功劳。”

  薛崭大喜,咧嘴一笑,道:“我的伤很快就好了,也能随阿兄北上吗?”

  “嗯,我们去趟范阳。”

  薛白转头北望,意识到在这一辈子自己还未去过北方。

  ……

  数日之后,薛白率领着万余人抵达了范阳。

  在安禄山、史思明之后,又一个有着帝王之志的人来到了这里。

  他立马于桑干河边,看着河水奔流而去,仿佛流到了数百年后的永定河。

  抬起头,熟悉的燕京城在时光中斑驳,显得无比的陌生。

  ~~

  囚车上的史思明抬起了头,远远望向了长安城雄伟的城墙。

  记忆在脑海中斑驳,他不由想到了很多年前的旧事。

  大概有十数年的漫长岁月了,是天宝元年,他随安禄山入朝觐见,彼时的圣人十分赏识他的将才,赐座,并与他畅谈许久。

  “史卿年岁几何了?”

  “臣四十矣。”

  “史卿显贵之日在往后。”

  圣人这般勉励了他,便赐名“思明”。

  可到了如今,他还没想明白,自己只是志在天下,有错吗?

  史思明想到这里,转过头,向旁边的士卒道:“我想拜见圣人。”

  没人理会他。

  “圣人若不见我,早晚要失位于薛氏。”史思明这般吓唬着李琮,还在为他的前程性命做最后的努力。

  此时此刻,李琮正在城郊,亲自迎接郭子仪、李光弼。

  平定安史之乱,这种勘乱定兴的赫赫战功足以让他直追先圣,成为兴复大唐的明君,当然值得狂喜。

  最初闻讯时,李琮正在与窦文扬议论国事,竟是激动地握住了窦文扬的手,痛哭流涕,不知所言。

  “这些功劳若真的全是朕立下的就好了啊!”到最后,他还是失态了,说了这种极不该说的话。

  窦文扬作为亲近宦官,早就知道圣人的水平,听了也不惊讶,反以有些严厉的语气道:“陛下岂可如此妄自菲薄,谁人不是陛下的臣民?谁人立下的功劳不是陛下的?!”

  “是朕失言了。”李琮抹着泪,喜极而泣道:“朕失言了,所幸有你提醒。”

  “奴婢知陛下是虑雍王之祸,却也不可长他的威风,灭自己的志气。此番大胜,是全军将士的功劳,绝不在他一人。”

  李琮万事还倚仗窦文扬在外为他奔走,权力决定地位,在窦文扬面前说话也是软声软语,与那满脸狰狞的伤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之后,各地消息传来,满朝都为平定叛乱而欢欣鼓舞的同时,几乎所有的官员都请求朝廷尽快偃兵歇整。

  理由很简单,国库没钱了。

  捷报传来的第二天,李琮就下旨能招抚叛军就招抚,各路元帅尽快罢兵。

  待河北的联名奏章送到,提出要让薛白暂时镇守范阳,李琮就吃了一惊,第一反应是“如何能养虎为患?!”

  可窦文扬分析了奏章,还是从中看出了端倪,道:“陛下,这并非坏事,折子里说的让‘雍王暂镇’,并非是出任范阳节度使,而是临时留一路兵马稳住时局,‘待朝廷另择大臣’,可见范阳节度使的人选还是掌握在朝廷手里。”

  李琮问道:“掌握得了吗?”

  “雍王注定不可能在范阳多待。”窦文扬道,“奴婢就有一计,随时可召他回朝。”

  “真的?”

  窦文扬笑着点头说了,又道:“如此,雍王短时间留在范阳并不能割据一方。朝廷又可以在这最关键的时刻削弱他的声望与权柄。”

  李琮惊喜,方知竟还有这般好事,遂猜想,郭子仪是支持他的。

  因霍仙良死在军中,窦文扬很厌恶郭子仪、李光弼,觉得他们敢杀宦官,都是薛白一党。但眼下最大的敌人是薛白,还是得拉拢他们。

  于是,在大军回师的这段时间里,通过反复地遣使通信,他们渐渐确定了郭子仪是忠于朝廷的。

  之所以能留下这种印象,与郭子仪的为人处事也有关系,圆融、豁达。

  相比起来,李光弼对李琮的功劳其实远高于郭子仪,但为人就严肃冷峻得多,非常厌恶宦官干政,对霍仙良之事的态度就非常鲜明,认为雍王在战时斩杀胆敢行刺主帅的宦官,这是军律,应该的。

  李光弼甚至还叱责郭子仪为此向朝廷请罪的行为,称其“简直对错不分”。

  为此,窦文扬给李琮出了一個主意,认为郭子仪、李光弼应该拉一个、打一个,离间他们之间的关系,起到打压、拉拢与平衡的作用。

  君王挑拨臣子,听着很稀奇,但李琮欣然应允,决定要照做。

  因此,今日大军回师,李琮对待郭子仪、李光弼二人,就有些同功不同赏的态度。

  封官许爵之外,郭子仪与天家联姻,出镇泾原,负责防范吐蕃。

  李光弼听闻吐蕃屡屡来范,自请往西川镇守。李琮愣了一下,只说与宰相商议。

  不论这位天子是否有权决定这些,但冷落之意已有些明显。显然,在他眼里李光弼与雍王走太近了。

  繁文缛节结束之后,有内侍过来,低声禀道:“圣人,史思明想觐见天颜。”

  “放肆!”窦文扬叱道:“一个逆贼,也敢提要求,谁替他传话的?”

  内侍惊恐,连忙把史思明的言语说了。窦文扬又叱责了一番,反而取消了天子当众审问逆贼的流程。

  比如,高仙芝把小勃律王献到阙下时,李隆基就曾亲自登楼,声色俱厉,居高临下地质问小勃律为何背叛。

  这是最能在臣民面前大展国威的事情。

  可窦文扬一听史思明主动想见圣人,反而意识到了李琮久居十王宅,经验不足,万一说不过史思明,当着万民落了气势,那就太过不妥了。

  李琮其实是有些在意史思明的言论的,可窦文扬既然如此说了,也就听了。

  之后自是犒赏三军,准备献俘阙下的盛典。

  此事的重中之重,是淡化薛白在其中的功绩。

  ~~

  幽州。

  薛白来了范阳以后几乎是忙得脚不沾地。

  他每天要见很多的人,尤其是各个范阳的将领,或威慑、或安抚,也得对千头万绪的河北乱象进行梳理。

  另一方面,长安的消息在他这里也是从没断过。

  他的消息并不走朝廷的驿铺,而是在钱庄、报社的基础上建立了递送消息的渠道,速度不输于五百里加急。

  这日,薛白正准备去见伪燕后来任命的平卢兵马使张志忠派来的使者,信使已经到了,递上了厚厚一沓消息。

  他展开一封封地看着,有时也会递给严庄。

  严庄算是薛白处置范阳之事的得力帮手,近来常常被他带在身边。

  “朝廷打得好算盘啊,这是不想让世人知郎君的功劳。”

  严庄讥笑着弹了弹手中的信件,那是李琮准备在献俘典礼时下达的圣旨。

  显而易见地,旨意里刻意隐去了许多薛白的功劳。可惜,中书省有薛白的人,依旧将这些功劳各添上一笔,且原封不动地抄录了送到范阳。

  “世人能否知晓,不靠这一封圣旨。”薛白道,“你可知靠什么?”

  “郎君是说……报纸?”

  “算是。”薛白道,“论民间舆情,长安城中,还没人比我更能掌控,随他们去吧。倒是范阳这边,我听说,史思明也办报纸?”

  “是,史逆似乎很推崇郎君啊,许多事都是效仿郎君。他也办了报纸,刊些神化他自己的传闻,也在报上写诗。”

  “是吗?”薛白问道:“百姓对他的报纸,接受度如何?”

  严庄如今已能听得懂薛白的奇怪词汇了,十分顺畅地就应道:“范阳百姓很喜欢看史思明的报纸,哦,他还在纸上刊了自己的一首诗,民间许多人都能传诵。”

  薛白正考虑着当把史思明的报纸收为己用,漫不经心地问道:“是吗?什么诗?”

  ~~

  长安,茶肆里热闹非凡。

  说书先生瞥了一眼案上的报纸,也不用思索,径直滔滔不绝地讲起来,把报上短短的一句话,愣是扩充成了长篇大论。

  他如今在说的是报上连载的一个《说岳》的故事,这故事并不新鲜,说到一半,已经因战乱断篇许久了,近日才有了新文。

  “岳飞落入大牢,悲愤交加,遂写了一首诗。”

  说到这里,说书先生顿了顿,眯着老眼又去看报纸。

  “什么诗?”

  “快说,什么诗?”

  “不是诗,是词。”

  说书先生放下了手中的惊木,站起身来,整理了衣衫,深吸了一口气。

  “这词,虽是故事中岳飞所作,可老朽每次看,都深感触动,诸位且噤声,听老朽为诸位念来。”

  “好,快念。”

  听众们遂渐渐安静下来,屏息以待。

  说书先生这才开口。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一辆马车由一队壮士们护送着,缓缓从茶肆边驶过。李泌正端坐在马车上,有些失神地听着这词。

  他并不是第一次听,薛白说的那个故事他早就听过了。但现在这个情境下再听,心情却不同……岳飞没能完成的那个壮举,已经被提前做到了。

  李泌这次将要被押送到范阳,薛白需要他辅佐,以安定北方局势,虽然他并不愿辅佐薛白,但由不得他。

  临行之前,他已大概听闻了长安近来发生的诸事,知道就在今日,王师将献俘于阙下。

  他也知道圣人的心意是掩盖薛白的战功,对此,他深感忧虑,认为这场交换,把实质的权力交给了薛白,而圣人追逐到的,是毫无意义之事。

  果然,一路而行,他听到长安民间舆论渐渐沸腾了。

  “知道吗?那《说岳》的故事便是雍王写的。”

  “我便说,除了雍王谁还能写出那样的词作来!”

  “雍王忧虑社稷多难,一心北伐,故而写出了这等忠肝义胆的岳飞,又岂能是旁人说的那谋篡之人?”

  “只看这词句便知雍王满腔忠诚!”

  “雍王挂帅平定叛臣,擒贼首,活捉契丹可汗,如此大功,朝廷却掩盖他的功劳,岂有此理?”

  “今日献俘,把功劳都安在旁人头上。”

  舆情如此,显然是有人在暗中操纵。但不论如何,长安城的百姓们已开始关注这次献俘背后的阴谋论。

  因雍王拼死奋战,大唐才没有演变出故事里岳飞那样的悲剧,可如今论功行赏,反而把雍王流放到了边塞,岂不说明圣人身边有奸宦?

  “咚!咚!咚!”

  在李泌离开了长安城门之际,皇城的朱雀门前响起了庄严肃穆的礼乐声,官民兵士们山呼万岁,李琮登上阙楼。

  三通鼓响之后,郭子仪、李光弼领着雄武的骑兵上前,押上了史思明、李怀秀。

  窦文扬捧出圣旨,用他尖细而高亢的声音宣读,历数这两人十恶不赦之罪。

  以前,万里之外的小勃律国王娶了吐蕃公主尚且触怒大唐,此二人的罪过自然是大十倍、百倍,引得臣民巨怒,连站在阙楼上的李琮远远望去,都能望到百姓纷纷举拳向天,大声呐喊。

  李琮乃顺万民之意,铿锵有力地下了旨,腰斩史思明、李怀秀,以彰天子之强明。

  “圣谕,腰斩!”

  百姓们愈发激动地挥舞着拳头,同声大喊着。

  李琮很欣慰,心说百姓还是很有家国情怀的,正是因为忠于大唐,才有如此声势。

  但,他们喊的内容似乎与预想中不同,李琮竖着耳朵听了一会之后,疑惑道:“什么八千里路?他们在喊什么?”

  被五花大绑的史思明听着背后的呼喊,很意外还能在临死之前听到一首极好的诗词。

  他不知道这词背后的故事,不知道范阳的叛乱与这故事又有什么相关,但他也能感受到这词作饱满浓烈的情绪。

  忠诚、壮烈,对天下社稷的深深的挚爱。

  谁能写出这样的词?是唐廷的昏君又使哪个忠臣蒙冤,于是报国无门之人只能以此吐出满腔激愤?所以,围观着的那些百姓才齐声念这首词?

  那,这忠臣又是谁呢?

  总不会是薛白出镇范阳、插手边军,还被认为是被排挤流放,受了天大的委屈吧?

  一念至此,史思明瞬间打了个激灵。

  他终于意识到了自己写的破诗与薛白的诗词之间有多大差距,缺了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薛白到底是如何能作这么多绝世之作?同样都是叛逆,为何薛白的字里行间总是蕴藏着对社稷的拳拳忠心?

  史思明很想再试一试,写出一首能比肩薛白的诗。

  在他身后,一刀狠狠地斩下。

  ~~

  “这就是史思明的诗了。”

  严庄将一张旧报摆在了薛白面前,道:“这是咏石榴的诗,想必也是史思明的自喻。”

  薛白目光微微一凝,看来看去,还是有些摸不着头脑,遂喃喃道:“自喻吗?”

  “三月四月红花里,五月六月瓶子里。”

  “作刀割破黄胞衣,六七千个赤男女。”

  ~~

  “噗!”

  刀狠狠斩断了史思明的腰,肚子里的内脏与肠子流了一地。

  史思明死了,唯有他的诗作还在范阳流传。

  长安城中,人们还在唱着薛白抄来的那一首词。

  史思明至死也不明白,它们的差别并不在格律上,而在格局。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满唐华彩,满唐华彩最新章节,满唐华彩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