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罗哥里耶试探性的问道:“所以赫塔司先生,那你认为过去东非的经济制度更好,还是现在更好?”
对于这一点,赫塔司完全没有迟疑:“就我个人来说,反正是挺怀念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也是国家发展最快的时期,大家的幸福感也比较高。”
“如今的生活,物质水平虽然提升了不少,但是,总感觉缺少了很多乐趣,现在的年轻人每天都为生活奔波,这样一来也少了人情味。”
说到这里,赫塔司嘴角微翘:“我们那个时代,生活氛围更好,同时大家也更有家国情怀,绝大部分人都比较有激情和干劲。”
别罗哥里耶问:“既然如此,你们有想过想重回那个时代么?”
赫塔司叹了口气说:“哪有那么容易,而且过去也不是完全完美无瑕的,只能说各有各的优劣吧!”
“比如说?”别罗哥里耶追问。
赫塔司回忆:“比如过去官僚问题上,当年国家管的太全面,衣食住行,还有其他各个方面,相对应的自由性也差很多。”
“这种环境下,人情往来更加频繁,你有关系,那就肯定能混的风生水起,可这显然对普通人而言并不公平。”
“例如过去的国营商店,那服务态度十分差劲,除非你认识里面的职工,否则别说服务意识,惹他不高兴了说不定能和你动手……一个小小的服务员尚且如此,更别说那些厂长,主任……”
“我就遇上过许多毫无本事,却因为家庭背景过的更好的人……而现在,企业更多讲的是绩效,这反而对很多有本事,无背景的年轻人比较友好……”
“除此外,那个时代也不是所有人都过的比较舒心,尤其是城乡差距比较明显,东非的很多工业资金就是从农业中……我就是完成了从乡村到城市阶级的跨越,而我的父母……”
随后赫塔司噼里啪啦的讲了一大堆过去的缺点,但整体上可以用瑕不掩瑜来评价。
别罗哥里耶皱着眉头,听着赫塔司的叙述,他甚至从兜里掏出一个小本子,记录起来。
东非过去发生的情况,对于苏联很有参考意义,未来苏联也应该规避这些问题,别罗哥里耶在心里想到。
当然,别罗哥里耶认为苏联肯定能比东非做的更好,毕竟赫塔司口中东非计划经济时代的主要问题,很多要归咎于东非的官僚主义作风,还有人性的弱点。
但是,别罗哥里耶认为这些问题,对于东非是致命的,对苏联却不是太大的问题。
毕竟苏联工党的觉悟可不是东非政府能比的,别罗哥里耶相信他们工党能够克服那些问题,因为苏联工党是自我批判的政党。
至于人性这种东西,别罗哥里耶也比较乐观的想到,苏联人一定能比东非未来更加光明,只要在他们工党的带领下,不断对普通人进行思想改造,更重视对民众的教育和培养,那就一定能解决人性的问题。
总得来说,别罗哥里耶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这也导致他认为计划经济没有问题,是东非的政治制度决定了东非无法长期维持这种经济模式。
但别罗哥里耶肯定也不能否认,苏联工党内部肯定也有很多蛀虫和投机分子。
这种人未来肯定会给苏联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麻烦,就像过去的东非官僚作风群体一样。
所谓的作风群体,显然不局限于官员,还包括一些特别的职业或者职位,就比如赫塔司说的服务员,教师,医生等等,他们其实也是普通人,但却能够借助职务的便利,从而为自己或者亲朋好友捞好处。
这对于别罗哥里耶而言,是十分具有借鉴意义的现成素材,因为这些问题,在东非已经发生过,所以别罗哥里耶也想借此给未来苏联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打一些预防针。
别罗哥里耶问道:“东非政府难道就没有采取过一些措施,来杜绝这些问题么?”
赫塔司摆摆手道:“哪有你想的那么容易,不过政府也不是完全不管,只不过这种事根本管不过来。”
“只能通过法律等手段加以限制,从而尽可能的避免人事问题,不能从根源性上解决。”
和年轻人不一样,赫塔司的年纪和阅历,让他看待问题也更加理性,所以在赫塔司心里,人性是人类无法解决的终极问题之一,但是,真的没有人性,那人和石头又有什么区别呢?
对于这些问题,赫塔司也不想深入和别罗哥里耶讨论,如果是青年时代,他肯定愿意和别罗哥里耶争论一番,但问题就在于他过了那个年纪。
“年轻人,看来你对我们那个年代的问题,尤其是计划经济十分感兴趣?”聊了这么久,赫塔司终究是摸到了别罗哥里耶的一些意图。
别罗哥里耶点点头说道:“确实如此,毕竟东非的这段发展历史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它有悖于当时全世界的经济发展模式。”
赫塔司微笑着说:“你一个希腊人,漂洋过海到东非来就是为了解这些。”
“不如,你也给我讲一讲希腊的情况,毕竟希腊可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你们的国家虽然不大,历史一定很精彩吧!”
面对,赫塔司的询问,别罗哥里耶也不露怯,虽然他不是真正的希腊人,但对于希腊这个公认欧洲最早文明发源地,还是如数家珍的。
东非人对于希腊也有一定的了解,在义务教育阶段,东非世界史中,希腊占据了不小的篇幅,而对于德意志地区的历史,重点则开始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
东非历史书虽然是世界史,但可以分为两大板块,一个是德意志历史,一个是远东古代史。
而关于东非本土,别说历史了,就是荷马史诗这种口口相传的传说都没有,近代东非历史又因为殖民的原因并不光彩,所以只能从欧亚大陆汲取对东非有益的历史内容。
而德意志地区历史因为时间太过短暂的原因,只能往前溯源到古希腊,这样才能和远东古代历史进行参照,而那个时候,日耳曼人还在丛林里当野人呢。
……
苏联考察团在达累斯萨拉姆大肆收集情报,这引起了东非国防安全局的注意。
“这个人是苏联机械工业部的官员,他居然大摇大摆的来到东非进行考察,由此可见,这个所谓的希腊商业考察团有大问题,他们根本不是希腊人,而是秘密潜入东非的苏联人,我怀疑他们是契卡的人,要不要把他们抓起来?”达累斯萨拉姆的一名东非特工向上级汇报道。
达累斯萨拉姆市的特务头子凯德,听了手下的汇报和建议后,脸上没有一丝波澜。
“先别急着动手,把他们的人员情况还有具体活动搞清楚再说,抓人也要证据确凿再说。”
“现在苏联和帝国的贸易也比较频繁,有很多苏联人在东非活动,我们不能凭借直觉办事。”
“只要没有违反帝国法律,危害国家安全的苏联人,哪怕是他们的领导人约瑟夫亲自来了,我们也没有权利批捕。”
东非和苏联的贸易规模确实处在一个比较火热的阶段,毕竟苏联现在还是新经济政策阶段,苏联甚至欢迎外国人到苏联进行投资活动。
同理,也有一些苏联人到各国从事外贸等活动,只不过数量很少,且大多具备苏联官方背景。
而这种贸易活动中中,各国和苏联之间勾心斗角的事有不少,基本上就是大家都别有用心的往对方家里掺杂间谍。
不过,在世界主要大国里,特务组织能力比较突出的几个国家,也就是东非,苏联和日本三个国家。
东非情报机关专业性最强,苏联规模最大,而日本情况比较特殊,它的情报机关数量比较驳杂,但是人员业务能力不容小觑。
就比如日本的陆海军各有一套情报系统,而东非军队只有一个军情处,同时日本还有特别高等警察课,外务省情报系统等等,但凡有能力的日本部门,几乎都有自己的情报机关和间谍人员。
这也导致其他国家很难搞不清楚日本有多少特务组织,不过,日本情报机关主要活动在远东以及南洋地区,除此外也重视对苏联,东非,美国还有欧洲的情报工作。
苏联就不需要多说了,可以说苏联是日本最重视的国家之一,毕竟在沙俄时代,俄罗斯人就是日本妄图制霸东北亚最大的障碍。
而东非和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影响力也不小,两国都和日本有过龌蹉,欧洲方面日本比较关注的则是英法,这些国家的共同点就在于都在远东有自己的势力范围,所以都被日本记在小本本上。
反之,德国,奥匈帝国这种国家,日本就不会太提防,毕竟它们没有利益冲突。
苏联的情报机关有信仰加持,而日本同样有魔怔的精神加持,这也是两国情报机关为什么能排在世界前列的重要原因。
毕竟要谈及经费和技术手段,英国肯定比他们强的多,但就是做不出成绩,当然,用来对付殖民地和弱小国家肯定是够用了。
凯德说道:“先把这群苏联人监视起来,等把他们的具体情况弄清楚,我们再做下一步行动。”
“同时,重点加强对沙皇俄国流亡政府的关注,防止契卡在我们的地盘上搞事。”
达累斯萨拉姆作为沙俄流亡政府所在地,这让本地的东非情报机关,不得不重视苏联人的动向。
三天后。
很快,苏联考察团的情报就在国防安全局的重点摸查下,得到了结果。
下属向凯德汇报道:“这批苏联人,在其他兄弟部门的帮助下,我们已经搞清楚了他们大部分人的身份。”
“多是一些苏联比较有名的专家和学者,其余的则是苏联工业等部门的官员。”
“这几天,我们也弄清楚了他们的活动内容,他们除了街头和普通人交流以外,重点考察了达累斯萨拉姆的铁路,工厂,发电厂等等。”
“而且,苏联尤其对我们的一些国有企业感兴趣。”
“我们因此得出结论,这批苏联人大概率不是契卡的人,苏联肯定舍不得让这么多专家学者从事契卡的工作。”
“他们前往东非的目的,很有可能是为了获取我们经济发展的资料,结合我们在苏联获得的情报,这可能是苏联政府为了发展本国工业做的准备。”
“毕竟,我们东非相对于苏联而言,也算是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而苏联去年最新的全国会议上,已经明确了大力发展工业的目标。”
“所以,这些苏联人大概率是跑到我们东非进行学习和调研,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他们的嫌疑,毕竟谁知道里面是不是混着契卡的人。”
“这是我们查到的苏联人员名单,以及他们的详细档案。”
凯德拿过档案,一页页的翻阅,毫无疑问,这份档案的真实性是比较可靠的。
毕竟专家和学者的身份,并不容易作假,档案里很多苏联专家,本身在苏联,甚至是欧洲有一定的声望。
这让凯德面色一松,他用手指敲击着桌面,思索了片刻。
“既然这样,就先把这份情报发到莱茵市,最后怎么决定还是交给上级部门来决定吧!在此期间,我们只要盯好他们就足够了。”
不过,凯德的想法落空了,因为苏联考察团在达累斯萨拉姆市只待了不到一个星期就离开了。
当然,这个离开不是离开东非,而是离开达累斯萨拉姆,达累斯萨拉姆虽然是东非最发达的城市,但是这里显然不能满足苏联考察团的胃口。
他们想要获取更多的资料和素材,所以就必然要到更多的地方去考察,包括其他东非城市,甚至是乡村地区。
毕竟苏联除了工业发展的任务以外,对农业也比较感兴趣,而东非农业对于苏联同样是很好的参考标本,尤其是如今东非农业依旧保留大量计划经济时代特征的情况下,最典型的就是那些大型国有农场。
而这些人离开达累斯萨拉姆所在的滨海省,也就意味着不归凯德管了,达累斯萨拉姆作为东非对外的窗口城市,这里每天都有外国人前来,所以凯德部门基本上不可能离开这里。
至于苏联考察团的监视工作,只能交给其他兄弟部门来完成了,而苏联考察团在东非一待就是将近半年时间,他们的足迹几乎踏遍了东非东中西地区,深入对东非的交通,城市建设,工业布局,经济制度还有历史进行了考察。
这也为苏联制定本国工业发展计划,提供了大量参考数据和经验,后续在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成功避免了一些可能遇到的问题。
对于这一点,赫塔司完全没有迟疑:“就我个人来说,反正是挺怀念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也是国家发展最快的时期,大家的幸福感也比较高。”
“如今的生活,物质水平虽然提升了不少,但是,总感觉缺少了很多乐趣,现在的年轻人每天都为生活奔波,这样一来也少了人情味。”
说到这里,赫塔司嘴角微翘:“我们那个时代,生活氛围更好,同时大家也更有家国情怀,绝大部分人都比较有激情和干劲。”
别罗哥里耶问:“既然如此,你们有想过想重回那个时代么?”
赫塔司叹了口气说:“哪有那么容易,而且过去也不是完全完美无瑕的,只能说各有各的优劣吧!”
“比如说?”别罗哥里耶追问。
赫塔司回忆:“比如过去官僚问题上,当年国家管的太全面,衣食住行,还有其他各个方面,相对应的自由性也差很多。”
“这种环境下,人情往来更加频繁,你有关系,那就肯定能混的风生水起,可这显然对普通人而言并不公平。”
“例如过去的国营商店,那服务态度十分差劲,除非你认识里面的职工,否则别说服务意识,惹他不高兴了说不定能和你动手……一个小小的服务员尚且如此,更别说那些厂长,主任……”
“我就遇上过许多毫无本事,却因为家庭背景过的更好的人……而现在,企业更多讲的是绩效,这反而对很多有本事,无背景的年轻人比较友好……”
“除此外,那个时代也不是所有人都过的比较舒心,尤其是城乡差距比较明显,东非的很多工业资金就是从农业中……我就是完成了从乡村到城市阶级的跨越,而我的父母……”
随后赫塔司噼里啪啦的讲了一大堆过去的缺点,但整体上可以用瑕不掩瑜来评价。
别罗哥里耶皱着眉头,听着赫塔司的叙述,他甚至从兜里掏出一个小本子,记录起来。
东非过去发生的情况,对于苏联很有参考意义,未来苏联也应该规避这些问题,别罗哥里耶在心里想到。
当然,别罗哥里耶认为苏联肯定能比东非做的更好,毕竟赫塔司口中东非计划经济时代的主要问题,很多要归咎于东非的官僚主义作风,还有人性的弱点。
但是,别罗哥里耶认为这些问题,对于东非是致命的,对苏联却不是太大的问题。
毕竟苏联工党的觉悟可不是东非政府能比的,别罗哥里耶相信他们工党能够克服那些问题,因为苏联工党是自我批判的政党。
至于人性这种东西,别罗哥里耶也比较乐观的想到,苏联人一定能比东非未来更加光明,只要在他们工党的带领下,不断对普通人进行思想改造,更重视对民众的教育和培养,那就一定能解决人性的问题。
总得来说,别罗哥里耶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这也导致他认为计划经济没有问题,是东非的政治制度决定了东非无法长期维持这种经济模式。
但别罗哥里耶肯定也不能否认,苏联工党内部肯定也有很多蛀虫和投机分子。
这种人未来肯定会给苏联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麻烦,就像过去的东非官僚作风群体一样。
所谓的作风群体,显然不局限于官员,还包括一些特别的职业或者职位,就比如赫塔司说的服务员,教师,医生等等,他们其实也是普通人,但却能够借助职务的便利,从而为自己或者亲朋好友捞好处。
这对于别罗哥里耶而言,是十分具有借鉴意义的现成素材,因为这些问题,在东非已经发生过,所以别罗哥里耶也想借此给未来苏联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打一些预防针。
别罗哥里耶问道:“东非政府难道就没有采取过一些措施,来杜绝这些问题么?”
赫塔司摆摆手道:“哪有你想的那么容易,不过政府也不是完全不管,只不过这种事根本管不过来。”
“只能通过法律等手段加以限制,从而尽可能的避免人事问题,不能从根源性上解决。”
和年轻人不一样,赫塔司的年纪和阅历,让他看待问题也更加理性,所以在赫塔司心里,人性是人类无法解决的终极问题之一,但是,真的没有人性,那人和石头又有什么区别呢?
对于这些问题,赫塔司也不想深入和别罗哥里耶讨论,如果是青年时代,他肯定愿意和别罗哥里耶争论一番,但问题就在于他过了那个年纪。
“年轻人,看来你对我们那个年代的问题,尤其是计划经济十分感兴趣?”聊了这么久,赫塔司终究是摸到了别罗哥里耶的一些意图。
别罗哥里耶点点头说道:“确实如此,毕竟东非的这段发展历史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它有悖于当时全世界的经济发展模式。”
赫塔司微笑着说:“你一个希腊人,漂洋过海到东非来就是为了解这些。”
“不如,你也给我讲一讲希腊的情况,毕竟希腊可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你们的国家虽然不大,历史一定很精彩吧!”
面对,赫塔司的询问,别罗哥里耶也不露怯,虽然他不是真正的希腊人,但对于希腊这个公认欧洲最早文明发源地,还是如数家珍的。
东非人对于希腊也有一定的了解,在义务教育阶段,东非世界史中,希腊占据了不小的篇幅,而对于德意志地区的历史,重点则开始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
东非历史书虽然是世界史,但可以分为两大板块,一个是德意志历史,一个是远东古代史。
而关于东非本土,别说历史了,就是荷马史诗这种口口相传的传说都没有,近代东非历史又因为殖民的原因并不光彩,所以只能从欧亚大陆汲取对东非有益的历史内容。
而德意志地区历史因为时间太过短暂的原因,只能往前溯源到古希腊,这样才能和远东古代历史进行参照,而那个时候,日耳曼人还在丛林里当野人呢。
……
苏联考察团在达累斯萨拉姆大肆收集情报,这引起了东非国防安全局的注意。
“这个人是苏联机械工业部的官员,他居然大摇大摆的来到东非进行考察,由此可见,这个所谓的希腊商业考察团有大问题,他们根本不是希腊人,而是秘密潜入东非的苏联人,我怀疑他们是契卡的人,要不要把他们抓起来?”达累斯萨拉姆的一名东非特工向上级汇报道。
达累斯萨拉姆市的特务头子凯德,听了手下的汇报和建议后,脸上没有一丝波澜。
“先别急着动手,把他们的人员情况还有具体活动搞清楚再说,抓人也要证据确凿再说。”
“现在苏联和帝国的贸易也比较频繁,有很多苏联人在东非活动,我们不能凭借直觉办事。”
“只要没有违反帝国法律,危害国家安全的苏联人,哪怕是他们的领导人约瑟夫亲自来了,我们也没有权利批捕。”
东非和苏联的贸易规模确实处在一个比较火热的阶段,毕竟苏联现在还是新经济政策阶段,苏联甚至欢迎外国人到苏联进行投资活动。
同理,也有一些苏联人到各国从事外贸等活动,只不过数量很少,且大多具备苏联官方背景。
而这种贸易活动中中,各国和苏联之间勾心斗角的事有不少,基本上就是大家都别有用心的往对方家里掺杂间谍。
不过,在世界主要大国里,特务组织能力比较突出的几个国家,也就是东非,苏联和日本三个国家。
东非情报机关专业性最强,苏联规模最大,而日本情况比较特殊,它的情报机关数量比较驳杂,但是人员业务能力不容小觑。
就比如日本的陆海军各有一套情报系统,而东非军队只有一个军情处,同时日本还有特别高等警察课,外务省情报系统等等,但凡有能力的日本部门,几乎都有自己的情报机关和间谍人员。
这也导致其他国家很难搞不清楚日本有多少特务组织,不过,日本情报机关主要活动在远东以及南洋地区,除此外也重视对苏联,东非,美国还有欧洲的情报工作。
苏联就不需要多说了,可以说苏联是日本最重视的国家之一,毕竟在沙俄时代,俄罗斯人就是日本妄图制霸东北亚最大的障碍。
而东非和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影响力也不小,两国都和日本有过龌蹉,欧洲方面日本比较关注的则是英法,这些国家的共同点就在于都在远东有自己的势力范围,所以都被日本记在小本本上。
反之,德国,奥匈帝国这种国家,日本就不会太提防,毕竟它们没有利益冲突。
苏联的情报机关有信仰加持,而日本同样有魔怔的精神加持,这也是两国情报机关为什么能排在世界前列的重要原因。
毕竟要谈及经费和技术手段,英国肯定比他们强的多,但就是做不出成绩,当然,用来对付殖民地和弱小国家肯定是够用了。
凯德说道:“先把这群苏联人监视起来,等把他们的具体情况弄清楚,我们再做下一步行动。”
“同时,重点加强对沙皇俄国流亡政府的关注,防止契卡在我们的地盘上搞事。”
达累斯萨拉姆作为沙俄流亡政府所在地,这让本地的东非情报机关,不得不重视苏联人的动向。
三天后。
很快,苏联考察团的情报就在国防安全局的重点摸查下,得到了结果。
下属向凯德汇报道:“这批苏联人,在其他兄弟部门的帮助下,我们已经搞清楚了他们大部分人的身份。”
“多是一些苏联比较有名的专家和学者,其余的则是苏联工业等部门的官员。”
“这几天,我们也弄清楚了他们的活动内容,他们除了街头和普通人交流以外,重点考察了达累斯萨拉姆的铁路,工厂,发电厂等等。”
“而且,苏联尤其对我们的一些国有企业感兴趣。”
“我们因此得出结论,这批苏联人大概率不是契卡的人,苏联肯定舍不得让这么多专家学者从事契卡的工作。”
“他们前往东非的目的,很有可能是为了获取我们经济发展的资料,结合我们在苏联获得的情报,这可能是苏联政府为了发展本国工业做的准备。”
“毕竟,我们东非相对于苏联而言,也算是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而苏联去年最新的全国会议上,已经明确了大力发展工业的目标。”
“所以,这些苏联人大概率是跑到我们东非进行学习和调研,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他们的嫌疑,毕竟谁知道里面是不是混着契卡的人。”
“这是我们查到的苏联人员名单,以及他们的详细档案。”
凯德拿过档案,一页页的翻阅,毫无疑问,这份档案的真实性是比较可靠的。
毕竟专家和学者的身份,并不容易作假,档案里很多苏联专家,本身在苏联,甚至是欧洲有一定的声望。
这让凯德面色一松,他用手指敲击着桌面,思索了片刻。
“既然这样,就先把这份情报发到莱茵市,最后怎么决定还是交给上级部门来决定吧!在此期间,我们只要盯好他们就足够了。”
不过,凯德的想法落空了,因为苏联考察团在达累斯萨拉姆市只待了不到一个星期就离开了。
当然,这个离开不是离开东非,而是离开达累斯萨拉姆,达累斯萨拉姆虽然是东非最发达的城市,但是这里显然不能满足苏联考察团的胃口。
他们想要获取更多的资料和素材,所以就必然要到更多的地方去考察,包括其他东非城市,甚至是乡村地区。
毕竟苏联除了工业发展的任务以外,对农业也比较感兴趣,而东非农业对于苏联同样是很好的参考标本,尤其是如今东非农业依旧保留大量计划经济时代特征的情况下,最典型的就是那些大型国有农场。
而这些人离开达累斯萨拉姆所在的滨海省,也就意味着不归凯德管了,达累斯萨拉姆作为东非对外的窗口城市,这里每天都有外国人前来,所以凯德部门基本上不可能离开这里。
至于苏联考察团的监视工作,只能交给其他兄弟部门来完成了,而苏联考察团在东非一待就是将近半年时间,他们的足迹几乎踏遍了东非东中西地区,深入对东非的交通,城市建设,工业布局,经济制度还有历史进行了考察。
这也为苏联制定本国工业发展计划,提供了大量参考数据和经验,后续在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成功避免了一些可能遇到的问题。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非洲创业实录,非洲创业实录最新章节,非洲创业实录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非洲创业实录,非洲创业实录最新章节,非洲创业实录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