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院内。

  寒风凛冽,吹得墙角的两棵老槐树哗哗作响。

  满院人都看向一袭白袍的苏良,院外人也都踮着脚尖,朝着院内张望着。

  苏良站在木台上,望向下面的国子监学子,缓了缓后,面带笑容地说道:“今日,本官不骂你们废物,也不劝你们弃学,本官与你们聊一聊,伱们的仕途!”

  “仕途?”

  众学子见苏良语气柔和,心想着今日大概率不会挨骂了。

  随即,苏良提高了声音。

  “国子监,主收士大夫官员子弟,平民优秀子弟亦可入学,大家来这里,都有一个共同目的:入仕为官。”

  “不久的将来,在座的诸位,或通过科举,或通过门荫,甚至有小部分人还可通过从军补授或胥吏出职,大概有七成人能为官。”

  “以科举入仕为官者,上限最高,有人甚至能做到宰执之位;门荫为官者大多任州县官、财务监当官,得中低级差遣;军功补授者,胥吏出职者,可能一辈子都将在偏远州县,磨勘候补……”

  “其实,现在的你们已基本能预测出自己的后半生是何模样,因为在你们前面,有太多人与你们走着相同的路。”

  说罢,苏良看向下方。

  有学子忍不住点头,当下正是他们谋前程的关键时期。

  有学识出众、笃定可中举者日日苦学;有能门荫为官者,已开始熟悉官场规矩,结交共识之士;还有人在寻找着其他途径为官……

  很多人的前途,其实已经近乎明朗了。

  苏良接着说道:“作为一名台谏官,我看过许多人的为官考绩、仕途履历,最后,我得出了一个结论。”

  “这个结论,适用于在座每一个入仕为官的学子,你们入仕后的归宿,大抵也是如此,这个归宿,让我感到非常悲哀!”

  苏良骤然加重了语气。

  国子监的学子们不由得身体一颤,一个个都抬起头,眼睛瞪得贼圆。

  苏良缓了缓,待所有人都看向他。

  他才再次提高声音,道:“十有九人,入仕为官后,少则一年,多则三年,即亡矣。”

  “亡矣?”

  所有人都是一脸迷惘,不解其意。

  苏良望了一眼远处灰蒙蒙的天空,解释道:“初为官,人人皆有青云之志,欲致君尧舜上,使得国泰民安。”

  “然,为官至多半年,便会因各种繁琐之事,或名利、或女色,而没了棱角、热血与斗志,忘了为何而官!”

  “为升迁,怕出错,变得谨小慎微,战战兢兢,不求无功,但求无过;为官声,越来越圆滑,越来越世故,越来越爱揣摩如何走捷径……”

  “为官三年后,便完全陷入官场陈规,按部就班地熬资历,心中所想全是考绩、磨勘年限和俸禄。”

  “任知县时,爱修桥修路,建学除贼,引得百姓送万民伞,为考绩添彩。任知府时,依旧还是老一套。”

  “一个个青年俊才,入仕为官后都变成了一颗颗圆润的石头,平庸至极,不断以过去的认知与经验执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六十岁还在重复着三十岁时所做的事情,这与死何异?”

  “此非个例,而是我大宋近八成官员的现状!”

  “你们若只是做一名普通百姓,朝廷允许你们平庸,允许你们知足常乐,但是作为士大夫官员却绝不可以!”

  “我朝以科举取士,文治天下,自十数万人中选四五百人。为官,担负的乃是江山社稷安危之责。未来的宰执,将会在你们中间产生,未来朝廷的重大决策将由你们中的一些人拟定,你们若一成不变,重复自我,我大宋只会越来越糟!”

  “人之一生,何其短也,若日日复刻往昔,岂不悲哉!”

  “今日,本官要告诫大家的是:莫在后半生重复你的前半生,这样做,或许会很舒服,但不要入仕途,因为必会误国误民!”

  “入仕做官的理想,不应是位极人臣,享尽荣华富贵。而应是立德立言,做前人未做之事!”

  “当朝,我最欣赏的一名官员,名为王安石,我欣赏他,是因为当我们所有人都在膜拜圣人时,他则是想着成为圣人!”

  “此想法并非不敬,即使圣人在世也希望后世有人能超越他们,这才应是我大宋官员的抱负!”

  王安石听到此话,眼角有些湿润,心中喃喃道:“当世,唯有景明懂我也。”

  苏良再次提高声调。

  “诸位,不要将金榜题名当作你们人生最耀眼的时刻,那只是一个开始。莫让你的雄心壮志死在穿上官袍的那一刻,为官,不是享受,而是沉甸甸的责任。官员若平庸,则朝廷平庸,朝廷平庸,则国必亡也!若做官,就做一名可千古留名的贤良之官!”

  苏良说完后,不由得长呼一口气,这番话完全是他的经验之谈。

  庆历四年,若不是他弹劾齐州主官,献上一篇《懒官疏》,他定然还在州县的选海中沉浮。”

  当下的书生士子们。

  不是读死书,便是读功利之书,不是太乖、太呆板,就是太贪图享乐。

  苏良若不为这些“乖乖仔”提提劲,敲打敲打他们,大宋未来变法的成果恐怕难以延续。

  待这群人做了官,苏良再向他们讲这些,恐怕就晚了。

  就在这时。

  大片大片的雪花从高空中飘落。

  天地间洁白一片,越来越冷。

  但国子监院内,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

  有官员思索自己是在什么时候“死”去的。

  有学子暗暗发誓自己绝对不能丢失初心,成为人云亦云的官员。

  还有学子早已打算好做官后在哪里买房,娶几房小妾,但苏良今日之言,让他陷入了沉思。

  ……

  没有人愿意早早便“死”去。

  谁都没想到。

  苏良今日之言竟是如此深刻。

  天气越来越寒,雪越下越大,不多时地面上便白茫茫一片。

  但无一人发出声音。

  就连文彦博、范仲淹、张方平三人也都在品味苏良的话语。

  苏良的角度总是那么特别。

  这一刻,他们也意识到。

  若想大宋强盛,仅仅清除贪官污吏是远远不够的。

  唯有让那大批只会重复自我的平庸之官觉醒,江山社稷才能兴盛。

  王安石、司马光、冯京、范纯仁四人也都甚有感触。

  苏良那句“十有九人,入仕为官后,少则一年,多则三年,即亡矣。”,必然能引得无数年轻士子的反思。

  而这时,国子监大门内。

  墙角处一个身穿灰色长袍,面色甚是白皙的年轻人看向苏良,其眼睛忽闪忽闪,一脸崇拜之色。

  仔细一看,便能发现,这是个年轻的女子。

  近十息后。

  苏良笑着道:“诸位,雪甚大,今日便到此为止吧!”

  哗啦!哗啦!

  国子监的学子们纷纷站起身来,不约而同地躬身拱手,然后齐呼:“谢苏御史,学生受教了!”

  苏良今日之言,已经彻底令这些学子折服。

  苏良是在向他们传授为官之道,是在告诉他们做人的道理。

  此番劝诫,可为师也。

  即使那些不喜苏良者,此时也不得不佩服苏良今日之言。

  简直如圣人降临。

  大宋的士大夫官员,当如此也。

  片刻后,众人才纷纷散去。

  ……

  近黄昏。

  一篇《入仕身死论》开始流传向汴京城的大街小巷。

  此文章正是苏良在国子监的演讲语录。

  “看完此文,老夫觉得自己在二十八岁便已经死了,我二十岁便有著书之志,而今却仍是一字未写,实在是空活数载啊!”

  “苏景明,近乎圣人也。谁愿意不断重复自己,不过是偷懒,不过是贪图享受罢了!”

  “人生长不过百年,若一直重复自己,那还有什么趣味,接下来的生活要变一变了!”

  “妙哉!妙哉!苏景明竟重解了死之意义,此刻我才知晓,到底什么样的状态才算是真正地活着。”

  “小生顿悟了!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理应有雄心壮志,曹孟德还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呢,我不能再将光阴浪费在女色上面了。”

  ……

  垂拱殿内。

  赵祯看完苏良的演讲实录后,直接拍案叫绝。

  “哈哈,苏景明还真不会令人失望,若无苏景明,朕可能就‘死’在庆历四年了!此文应通传天下,令官员皆熟读记之。”

  翌日,苏良的《入仕身死论》继续发酵。

  他本意是使得学子们提前知晓入仕为官的意义,哪曾想汴京城掀起了一番“身死热”。

  有人称,他的爱情死在了十八岁;有人称,他的清白死在了桑家瓦子;还有人称,他的仕途死在了汴河的一条花船上。

  ……

  都亭驿,厅堂内。

  耶律洪基看完《入仕身死论》后,气得牙根痒痒,直想打人。

  他的愤怒,不是苏良能讲出这么一番高论。

  而是此篇颇具儒学精髓的高论若在辽国讲,恐怕许多契丹族书生都会回怼一句:你有病吧,我读书就是为了升官发财,娶妻纳妾,什么死不死的。

  这就是辽与宋的差距,骨子里的东西完全不一样。

  本章灵感来源:有的人30岁就死了,80岁才埋。

  感谢书友‘老哥我服了’和‘勾勾搭搭不像话建议直接上’的打赏,非常感谢!

  (本章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在大宋做台谏官,我在大宋做台谏官最新章节,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