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十二日。

  就在苏良以为夏竦油尽灯枯之时。

  后者竟口述一篇近三千字的长文,命亲信撰写下来。

  其名为:《自罪书》。

  此文不仅呈递给了中书,而且还让一些民间书贩印制誊抄,分发到了汴京街头。

  很快,此文章便传到了御史台。

  苏良拿到此篇文章后,忍不住感叹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夏枢相自知大限已至,竟想起忏悔了,真是令人意外。不过,他确实该忏悔啊!”

  当年的庆历新政以及这几年的全宋变法。

  若不是夏竦为了个人利益而从中作梗,绝对会发展的更好。

  此外,枢密院官官相护、谋私利者甚多,夏竦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说罢。

  苏良拿起夏竦的《自罪书》看了起来。

  “竦少时明敏好学,十二岁作《放宫人赋》,十七岁著诗《渡口》,有薄名。”

  “景德四年,竦参加制科考试,考中贤良方正科,通判台州,兢兢业业,从未怠惰。”

  “大中祥符七年,臣入资善堂,初为帝师,甚是惶恐,不遗余力为官家授学。”

  “多年仕途,臣曾知邓州、襄州、寿州、安州、洪州、青州等地,历任安抚、招讨等使。”

  ……

  苏良看着看着,顿时觉得不对劲了。

  这哪是自罪书。

  简直就是一份自夸书。

  夏竦将其入仕以来的功绩细数了一遍。

  有文治,有武功。

  编修过国史、治理过地方、镇守过边疆……

  且还有举贤之功绩。

  他厚脸称,范仲淹、庞籍、韩琦、宋庠、宋祁兄弟都是他提拔上来的。

  而涉及“自罪”的内容只有两条。

  其一,是对当年宋夏战事中好水川之战进行了解释。

  夏竦称主罪在他,而不在韩琦。

  当时的他,应该据险而守,而非冒进。

  他自知“夏竦何曾耸”的骂语已经无法洗白,故而大方承认了自己的责任,还顺带着将韩琦的过失揽在了自己身上。

  其二,便是夏竦污蔑富弼和石介造反之事。

  正是因此事,使得夏竦在朝堂民间名声下降。

  引得许多人称其为奸邪之臣。

  夏竦的解释是:他绝无私心,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朝廷,只是有好事者,一直诽谤重伤,毁了他的名声,这让他感到很委屈。

  若将这篇文章凝炼成一句话。

  那就是——

  “我,夏竦,这一生,文武兼济,白璧微瑕。”

  苏良看完夏竦的《自罪书》后,忍不住骂道:“这个老狐狸,临死都不忘再折腾折腾!”

  此《自罪书》迅速在民间疯传。

  很多百姓都爱个热闹,并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看完这篇《自罪书》后,有人觉得夏竦受了委屈,有人发现夏竦原来为国为民如此操劳,立下了如此多的功绩。

  一时间。

  夏竦在民间的风评竟变好了许多。

  苏良觉得,夏竦应该是花钱了,不然民间的夸赞声不可能那么多。

  禁中。

  赵祯看过此《自罪书》,都忍不住落泪。

  夏竦乃是他的启蒙之师。

  二人相伴了四十余年,他对夏竦的感情非常特别。

  ……

  八月二十五日。

  夏竦带病回到了枢密院,他称需要收尾一些公事。

  因身体虚弱,他直接将床榻搬到了枢密院。

  此举,引得一些不明缘由的百姓盛赞。

  然,苏良、欧阳修、唐介等人早就看出了夏竦的目的。

  ……

  午后,御史台。

  唐介、欧阳修、苏良三人聚在了一起。

  欧阳修撇嘴道:“无耻!实在是无耻!这哪里是自罪书,分明就是在颠倒黑白,若不是他伪造证据,石守道怎会抑郁而终!”

  欧阳修嫉恶如仇。

  因石介的死,他永远都不会原谅夏竦。

  唐介道:“他不过是为了争一个美谥而已。”

  苏良和欧阳修同时认可地点了点头。

  夏竦先是写“自罪书”,而后又带病去枢密院处理公事,只有一個目的。

  死后欲得美谥。

  对一名士大夫官员而言。

  一生最大的荣耀,不是封侯拜相,而是死后能获得“文正”之谥。

  谥,行之迹也。

  乃是对一名士大夫官员一生的总结和评价,有恶谥、平谥、美谥三种。

  三品以上官员和王公贵族身死后,官家都会赐谥。

  “文正”二字,乃谥之至美,无以复加。

  大宋立国到如今。

  被赐“文正”者,只有三元及第、以计智逐权臣丁谓的名相王曾。

  欧阳修道:“夏竦虽有才干,然为人奸邪,心术不正,最多能得一平谥,若得美谥,我必上奏反对!”

  “我也是。”唐介直接干脆地说道。

  苏良也点了点头。

  若让夏竦得美谥,那对其他有大功绩,有上佳品行的官员就不公平了。

  ……

  入夜,枢密院内。

  夏竦之子夏安期将一份文书,递给了夏竦。

  此乃夏竦的生平行状。

  依照礼制,夏竦死后,其亲属需先将其生平事迹撰写成行状,而后送往太常礼院,由太常礼院先定谥号,待中书核准后,最后才能以天子的名义赐谥号。

  夏竦为了得美谥,选择提前让儿子撰写,而他则是逐字逐句审查。

  “咳咳……咳咳……”

  夏竦看罢,先是咳嗽了半刻,然后才指着文书道:“这里,写的太差了!为父不是有宰执之能,而是大宋宰执,才能莫有高于为父者。记着,夸张了写!”

  “那布衣毕昇都破例以三品官之制,使得朝廷辍朝一日,为父难道……咳咳……咳咳……难道还不值得一个‘文正’的谥号吗?”

  “父亲,我明白了,这就改,这就改!”夏安期有些害怕地说道。

  “咳咳……咳咳……”

  夏竦休息了片刻后,道:“儿啊,若朝廷给为父的谥号非文正,你定要去‘论枉’,多哭,多闹,多讲为父的政绩,明白吗?”

  “是,父亲。”

  在议谥的过程中,首先是礼官确认,而后是宰相确认,最后是官家确认。

  官员有异议,提出反驳,叫做“驳议”;而亲属有异议,提出反对,则被称为“论枉”。

  在夏竦心里,自己的功绩是超过王曾的。

  而他也试探过官家,官家是愿意给予他“文正”美谥的。

  他要提防的不过是那些台谏官而已。

  ……

  九月初二,入夜,秋雨淅沥。

  枢密院内。

  夏竦面无血色,靠在一张躺椅上。

  其手持一杆狼毫笔,在撰写他人生中的最后一篇奏疏。

  一旁。

  除了妻儿外,全都是他的亲信。

  这一刻,无人敢劝夏竦回府。

  夏竦已告知这些人,他死也要死在枢密院的官署内,死在为朝廷写奏疏的过程中。

  为了博良臣之名,他也是拼了。

  片刻后。

  夏竦放下狼毫笔,朝着身边人道:“咳咳……咳咳……在我身死后,立马将此奏疏送给官家。”

  其子夏安期正要接过此份奏疏。

  夏竦却没有松手,两只眼睛直直地望着奏疏。

  在停顿了数息后。

  “噗嗤!”

  一道鲜血喷出,飞溅在奏疏上。

  而后。

  夏竦看向沾着鲜血的奏疏,脸上露出一抹笑容。

  其脑海一歪,闭上了眼睛。

  一旁的御医,查看了一番夏竦的鼻息,无奈摇头道:“夏枢相,薨了!”

  这是夏竦早就为自己安排好的死法。

  死在枢密院官衙的案头,献上最后一份带着鲜血的奏疏。

  这种死法。

  他是大宋朝头一个。

  因平生名声太坏,他迫切地想要得到“文正”之名。

  这是他最后的执念,也是最后一次谋划。

  “爹!爹!”

  “夏公!枢相!”

  ……

  一时间,屋内哭声震天。

  紧接着。

  夏安期将夏竦的死讯告知了外面一直守着的内侍,并将其父最后一份奏疏也交给了内侍。

  ……

  两刻钟后,垂拱殿内。

  赵祯得知了夏竦的死讯。

  他甚是伤感,当即宣布,从明日起,辍朝三日,而他也将在宫中为夏竦穿丧服举哀。

  随后,赵祯打开了带着夏竦血迹的最后一份奏疏。

  此奏疏名为:《论朝政三思疏》。

  夏竦提出了他的三项顾虑。

  其一,当下朝堂众相公皆推举武人任军中正职,为将为帅,此风一起,日后朝堂恐陷于文武之争,他希望官家提前预防,以稳朝堂。

  其二,他认为台谏势大,已到了不得不削弱的程度。唐介、苏良、欧阳修、范镇等人如同一人,对皇权、相权都产生了威胁,他建议,外放部分台谏官,使得台谏莫成一势。

  其三,变法司倚仗皇权,权势已逾两府。他建议,可渐渐卸变法司之权,以免使得变法司独大,操控朝政。

  从赵祯的角度来看,这“三思”皆是苦口婆心之良言,确实值得深思。

  赵祯心中甚是感动,当即赐夏竦太师衔。

  而后任命其子夏安期为经筵官侍读,以彰显朝廷对夏竦的厚待。

  当晚。

  夏竦之死,便传到了汴京百官的耳中。

  官员们各有感概。

  有人喜,有人悲,有人拍手称快,也有人因失去靠山而痛哭流涕。

  苏良听到夏竦的死讯,不由得长叹一口气,道:“唉!夏枢相实有宰相之才,可惜大多才能都用错了地方。”

  欧阳修则是站在庭院内,喃喃道:“守道兄,恶人已去,实乃大宋之幸,全宋变法将会愈加顺利,你可以安息了!”

  (本章完)

  .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在大宋做台谏官,我在大宋做台谏官最新章节,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