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开封府。

  苏良与徐莽得知包拯正在问案,便在后厅等待起来。

  约一盏茶的功夫。

  包拯大步走进后厅,当即命一旁的判官将双方的口供递给了苏良。

  苏良和徐莽看过后,顿时明白了此事的来龙去脉。

  龙羽军士兵吕承安今日午后休假,经过小甜水巷时,听到五名书生正在议论狄青任枢密使之事。

  五名书生称武人掌权,大宋难安。

  还称大宋日后若有内乱,朝堂之乱必起于苏良,武事之乱必起于狄青。

  吕承安作为龙羽军一员,最崇拜的两人便是苏良和狄青。

  其心中愤怒,便与五人理论起来。

  在说不过五人后,忍不住动了手。

  不过,出手也不算重。

  五人只是背部、肚子上挨了几拳,嘴角有些轻微破皮。

  苏良看过口供后,问道:“希仁兄,此案接下来会如何判?”

  包拯捋了捋胡须。

  “当下,还在录证人证词,若与此口供完全相同,吕承安将以斗伤罪,笞四十,承担伤者所有药费,并向伤者道歉。”

  “这……这难道不是互殴吗?”

  “是那五名书生先以恶言相激,为何还要吕承安道歉,不是应双方各自笞四十吗?”苏良不解。

  包拯摇了摇头。

  “那五名书生压根没还手,只有吕承安动了手,不过他们辱骂在先,也有过错,在减罪一等后,才是笞四十。”

  “没还手?完全没还手?”苏良皱起眉头。

  他想了想开封府衙门前的骂语。

  大概明白了。

  很有可能是这五人得知吕承安是武人后,故意激起吕承安动手。

  然后以此事为由头,继续反对狄青任枢密使。

  苏良又道:“希仁兄,有没有可能是这五人故意……”

  苏良还未说完,包拯便点了点头。

  “大概率是。”

  “那五名书生是汴京城有名的书油子,整日不干正事,总是以文人的身份夸夸其谈!”

  “吕承安是吃了不善辩以及不懂大宋法令的亏,若是双方互骂或都动了手,那就是互殴罪了!”

  “但是,而今的情况,主罪在吕承安。”

  “你来时应该也听到外面的声音了,这些书油子,是想要借题发挥,借士兵打人之事,朝着狄枢相身上泼脏水!”

  “这关……关狄枢相何事?”一旁的徐莽忍不住问道。

  苏良无奈地说道:“这些人肯定会说,禁军士兵仗狄枢相之势,当街行凶!”

  此等事情,狄青是否知晓根本不重要。

  重要的是,一旦武人做出违背法令之事,都能朝着狄青担任枢密使后武人逐渐嚣张跋扈,去关联。

  而后,自有官员弹劾狄青。

  包拯点了点头。

  “景明,此事你便不要参与了,因交趾之事,很多书生也想找你的麻烦。明日老夫将会张贴公告,将此事的结果公之于众,并警告那些闹事者,不得借题发挥!”

  苏良撇了撇嘴。

  “希仁兄,这类无赖型书生实在是讨厌,就没有彻底整治他们的办法?”

  包拯无奈一笑。

  “我朝言论自由,那些找茬的书生不过是习惯了文尊武卑的感觉,又因我朝立国之事,所以对武人有偏见,排斥武人,依旧还想将武人踩在脚下而已,大多数书生还是明事理的,这一小部分人掀不起太大风浪!”

  “希望如此吧!”苏良长叹一口气,道:“文武齐心,方能兴国,希望这场风波能够尽快过去。”

  随即,包拯看向徐莽。

  “徐都头,老夫看吕承安为人挺实在,被抓后,一直称自己丢了龙羽军的脸面,受刑之后,你不会将其驱逐出龙羽军吧!”

  “我肯定不愿驱逐,只是龙羽军有军令……”徐莽看向苏良。

  龙羽军的军令乃是苏良制定的。

  按照军令,有与百姓打架斗殴者,立即逐出龙羽军。

  苏良胸膛一挺,道:“我觉得打得甚好,要是被臭骂一顿都不还手,那才是孬种呢!”

  包拯听到此话,脸色变得认真起来。

  “景明,可以不惩罚,但也绝对不可赏,你万万不可在军中说类似‘打得好、要还手’之类的话语,不然只会使得文武之争,越来越激烈。”

  “论打仗,武人在行,但这里是汴京城,那些期待着看狄枢相下台的书生们,坏主意多着呢,武人哪里是他们的对手!”

  包拯深知苏良的脾气,他还真有可能干出这类事情来。

  “明白,这次我们就忍了!”苏良道。

  ……

  片刻后。

  苏良与徐莽离开了开封府。

  马车上。

  苏良想了想,朝着徐莽道:“明日,你早些去开封府,待吕承安受刑完毕,向那五名书生道歉时,后者可能会找麻烦,莫让吕承安掉在他们的话语陷阱里!”

  “另外,吕承安不是休假半日看其城郊的家人吗?你多买些礼品,与他一起去,然后帮我转告他,他没有丢龙羽军的脸!”

  “明白,头儿!”徐莽点头道。

  就在这时。

  苏良突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喊叫声:东华门外唱名者方为好男儿!

  当下。

  此话已成为许多读书人的口头禅。

  而苏良,现在最讨厌的就是这句话。

  此话,俨然就是在挑拨文武对立,助长那些拥有莫名优越感的读书人更加肆无忌惮地排挤、贬低武人。

  苏良攥着拳头。

  “这个韩稚圭(韩琦),真是糊涂,我今晚就修书一封,痛骂他一顿!”

  ……

  当日黄昏,此事还在发酵。

  如苏良预料的那般。

  一些人小题大做,已经将此事牵扯到了狄青的身上。

  他们称,是因狄青任枢密使,武人才有底气嚣张跋扈起来,以后可能会有更多的武人生乱,最后变成大祸患。

  与此同时。

  一些官员也继续呈递奏疏,希望朝廷能免除狄青的枢密使之职。

  赵祯心如明镜,自然不会接受此等建议。

  但是,若此类事情经常发生,恐怕就不一定了。

  ……

  翌日。

  苏良将痛骂韩琦的信件寄了出去,但感觉还是不解恨。

  当即又写了一封。

  他与韩琦私交尚可,根本不惧韩琦因此事与他断交。

  近午时。

  苏良得知官家将那些呈递弹劾狄青奏疏的官员痛骂了一顿后,心情不由得变好了许多。

  就在这时,开封府来人。

  一名衙役告知苏良,龙羽军总教官徐莽在吕承安向那五名书生道歉之时,将五十多名书生暴揍了一顿。

  这次,书生们也都动了手。

  属于互殴。

  但五十多人未曾打过徐莽一人,

  “什么?”苏良几乎要疯。

  一个一打五的就已经闹得朝堂不宁了,现在又出来一个一打五十的。

  “不是只有五名书生吗?怎么……怎么突然冒出来五十多名书生?”苏良问道。

  “其他人都是那五名书生叫来,听吕承安致歉的。”那衙役道。

  “你可知徐都头为何出手?”苏良又问道。

  “似乎是先发生了口角,然后推搡推搡着就打了起来,徐都头下手挺狠的,若不是衙役们相拦,恐怕要出大事!”

  苏良面色铁青,直奔开封府。

  他了解徐莽。

  徐莽非鲁莽之人,一定是那些书生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或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情。

  半个时辰后。

  苏良来到了开封府。

  此刻,开封府府衙院内,五十多名鼻青脸肿的书生正在哀嚎,一旁有大夫正在为他们擦拭伤口。

  苏良大眼一瞧。

  徐莽下手确实比吕承安要狠多了,不过并未有人受重伤。

  依照徐莽的身手。

  将这五十多名只会动嘴的书生徒手杀掉,根本不费吹灰之力。

  ……

  苏良走进公堂内,徐莽和吕承安已将口供录完。

  坐在上面的包拯黑着脸,看到苏良后,示意判官将口供递给他。

  苏良认真看了起来。

  打架事件发生在开封府外。

  吕承安受刑后,在两名衙役的搀扶下,向五名书生道歉。

  但令众人都没有想到的是,五名书生竟然叫来了五十多名书生围观。

  然后。

  两名衙役示意吕承安道歉,而徐莽就站在一旁。

  吕承安道歉时,那五名书生嫌其躬身不够低,不真诚。

  吕承安连续躬身三次,那三名书生还是不满。

  与此同时。

  一名书生骂了一句“有娘生没爹教的狗玩意,道歉的礼仪都不懂!”

  此话一出,徐莽突然怒了,冲上去拽住那名说话者的衣领,让其向吕承安道歉。

  后者不从,然后一群人推搡推搡着,就打了起来。

  徐莽以一单挑五十多人,一旁的衙役们拦都拦不住。

  苏良看完后,瞪眼看向徐莽。

  “徐莽,吕承安冲动,乃是他才不过二十岁,伱发什么疯,不知道此事的影响吗?”苏良张口呵斥道。

  徐莽拱手道:“头儿,我愿接受任何惩罚,此事与吕承安无关。”

  “这是逞英雄的时候吗?”

  “龙羽军乃是天子亲兵,无论何时,都不能如此殴打百姓!此外,你知晓此事对狄枢相的影响有多恶劣吗?”

  苏良走到徐莽身边,一脚踹了过去。

  “嘭!”

  苏良这一脚,使了全力。

  徐莽被踹倒在地上后,立即又站回原处。

  苏良即使拿刀砍了他,他都不会有丝毫反抗。

  苏良不是心疼外面的书生,而是徐莽如此做,肯定会被重罚。

  完全划不来。

  就在苏良准备再踹过去时,吕承安拦了下来。

  “头儿,不是……不是徐都头的错,是我……我从小就没有爹,徐都头忍不了别人骂我是有娘生没爹教的!”

  此话一出,坐在上面的包拯,表情明显一滞。

  苏良也放下了刚刚抬起的脚。

  大堂内顿时安静了下来。

  推己及人。

  若是自己幼时无父,然后再被骂是“有娘生没爹教的狗玩意”,任谁都会愤怒。

  苏良走到徐莽的身旁,拍了拍他的肩膀,道:“辱人父母者,该打,你没做错!”

  苏良看向包拯,拱手道:“包学士,徐莽殴打百姓乃是下官指使,我愿担主责!”

  包拯瞪了苏良一眼。

  “景明,律法面前,本官不会徇私,谁是主责,本官比你更清楚!”

  “来人啊,先将徐莽押入监牢!”

  待徐莽被带走后。

  包拯道:“景明,徐莽打人之事,老夫自会依照大宋律法督办。”

  “徐莽曾是狄枢相的部下,又是你负责的龙羽军总教官,你想一想如何自救,若因此事,连累了你们两個,才是朝廷的巨大损失!”

  “老夫现在就向官家禀明情况,免得有人再乱说!若官家召你,你定要实话实话,现在不是谁救谁的时候,而是不能将此事闹大,明白吗?”

  包拯还是非常理性的。

  “明白。”苏良点了点头。

  ……

  不到一个时辰。

  龙羽军总教官徐莽一人殴打五十多名书生的事情便传播了出去。

  一些不喜苏良和狄青的官员心中大喜。

  两日间,出现了两拨武人殴打文人之事,几乎已经能坐实当下武人已开始居功自傲了。

  众官员纷纷上奏。

  一方面,弹劾禁军将士仗枢密使狄青之势,目无王法,殴打百姓。

  另一方面,弹劾苏良对龙羽军管教无方,应收回其对龙羽军的统领之责,并给予惩处。

  就在苏良思索着如此将此事压制下来的时候。

  狄青上奏了。

  狄青致歉,称自己有罪,没有管好将士,不适合担任枢密使之职,再次请辞。

  苏良知晓这个消息后,差点儿没有被气死。

  狄青在打仗时如天神下凡,甚是威风。

  但在一群文臣的弹劾下,软弱的就像个受气的小媳妇。

  此事,徐莽有错,苏良有统领不当之错。

  但狄青哪有错。

  可是,朝堂官员弹劾最多的就是狄青。

  狄青没有错,但作为一介武官却担任枢密使的狄青却有错。

  无论做什么,都是错。

  狄青认错。

  就是等于承认了武人不如文人。

  这一刻。

  苏良骤然生出一种无力感。

  他已经不想再与那些反对狄青任枢密使的官员去论辩解释了。

  这些人想要的结果。

  是武人在文人面前,永远都要低着头。

  当然。

  并非所有的读书人都这样想,但是有一颗老鼠屎,就能坏一锅汤。

  只要狄青担任枢密使,日后便还会发生类似的事情。

  就在苏良思索着要如何做的时候。

  曾公亮快步走了过来。

  “景明,徐莽打人之事与你无关,你莫做出任何反应,认错不认错都没必要。”

  “官家决定将此事大事化小,徐莽自然逃不了惩罚,但对你与狄汉臣,略加惩戒就可,你觉得怎么样?”

  “不怎么样!狄帅有何错,我有何错,徐莽有何错?”

  “那群狗书生,骂一个幼时失父的人没教养,曾相,你觉得该不该揍?他们就是故意找茬,看不惯朝廷提升武人地位。武人一味忍让,文武对立,迟早要出事儿!”

  曾公亮就知苏良是此类反应。

  “景明,你说的这些,官家和我们几个相公都清楚,但而今不是徐莽着了那几个书生的道儿吗?武人和文人玩心眼,怎么玩得过,你若抓住此事不放,没完没了,正是他们想看到的。”

  苏良的倔脾气来了。

  “文武应平等,我不允许这些文人骑在武人的脖子上!他们都是为我大宋立过军功的,我建议对那些书生严惩,不然以后武人们更加抬不起头来!”

  “一旦严惩,此事将会更乱!你就别再添乱了,擢升武人地位非一朝一夕之事,天下的读书人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耐心些!”

  “等他们适应,咱们的将士都废掉了!”

  苏良想了想,突然眼前一亮,道:“那些人所排斥的并不单单是狄帅任枢密使,而是狄帅任枢密使后,武人地位逐步提升,谁也阻拦不了。”

  “既然如此,我就献一策,让他们死心!即使狄帅被罢了枢密使之职,武人们也不会被文人骑在脖子上!”

  说罢,苏良蘸墨提笔,开始撰写起来。

  曾公亮站在一旁,心情激动。

  自全宋变法以来,苏良所写之策,皆为良策。

  若能一下子提高武人地位,那就从根本上解决了麻烦,文人们再攻击狄青,便没有太大意义了。

  唰!唰!唰!

  笔走龙蛇,苏良的速度非常快。

  不到半个时辰,便一气呵成,写出了一道提升武人地位的策略。

  其名为:兴武策。

  曾公亮朝着未干的墨迹一吹,当即认真看了起来。

  看完后,他有些懵。

  “此策,实为良策,但官家能……能同意吗?”

  苏良这道兴武策,主要有两部分内容。

  其一,在各地州府如兴建州学府学那般,兴建武学院。

  教授武人学习军事谋略、兵书兵法,各项军阵武艺。

  其重心为:谋略为先,武艺次之。

  直白点来讲,武学院就是培养军队将才之地。

  其二,重视武举,新设武状元,武进士,与科举取士并重,使得武举考试登榜者也能在轩外唱名。

  武举制度,起于武周时期,不过最开始都是选拔武艺高超者。

  宋代也有武举,但不受重视,基本都是时而被废,时而恢复,甚至沦为了一些外戚朝着军队塞自家人的途径。

  中武举者,根本没有什么地位。

  苏良之策,乃是要武举与文举并重。

  若此策施行,那武人亦有资格享受轩外唱名的资格。

  武人的地位将迅速擢升。

  以后就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而非“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了。

  “景明,我最欣赏此策的两个地方,其一,你一直在强调文武并重,方可兴国,我赞成这一点。”

  “此外,你将武人之谋略放在武艺之上,强调武人多读书,这才是真正的强兵之策,将有能耐,兵才有能耐,脑子永远比身体更具有杀伤力!”

  “让武人也有资格轩外唱名,老夫想一想都兴奋,若能成,我大宋绝对能超越汉唐!”曾公亮务必激动地说道。

  他虽是文臣,但极为痴迷武事,尤其是兵法韬略。

  (本章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在大宋做台谏官,我在大宋做台谏官最新章节,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