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长史的殷勤招呼下,朱郎中在南阳王府读过了愉快的几日。
郡主一直在闺中养病,不便见人。直至朱郎中即将离去,才露了一回面:“这些日子,本郡主身子不适,未能招呼朱郎中,实在是失礼了。”
朱郎中忙道不敢,心里却暗暗惊艳了一回。
所谓百闻不如一见。这位传闻已久的南阳郡主,等过年才到十三岁。生得乌发雪肤,明眸皓齿,美丽极了。
还在“病中”的南阳郡主,露个面略坐片刻,便咳嗽了几声。另一个秀美可人的少女立刻上前来,一脸关切:“郡主身子还没好,还是早些回寝室歇着吧!”
这就是陈长史的孙女,那个传闻中的陈舍人了。
朝堂里从没有女子当差的先例。不过,郡主要任用女子做舍人,也算不得什么大事。反正吏部是不承认的,既无告身文书,也没有品级。
朱郎中不动声色地想着。就见郡主又咳嗽一声,在陈舍人的搀扶下起身:“朱郎中路途奔波辛苦了。等回了京城,烦请朱郎中在皇上面前禀明我养病一事。想来,皇上也会体恤我年少体弱病中,不宜奔波赶路,不会怪罪于我。”
吃人嘴短,拿人手软。朱郎中这几日好吃好喝,还揣着陈长史送的厚礼,此时自是难以拒绝,拱手应道:“请郡主安心养病,臣回京城复命,一定会如实禀告皇上。”
南阳郡主轻声道谢,在陈舍人的搀扶下回了内室。
陈长史等一众属官恭送钦差一行人离开南阳郡。
半个月后,朱郎中回到京城,先去宫中复命。
躺在病榻上的太康帝,不但没消瘦,反而胖了一圈。每日不停喝各种补品汤药,又不下榻走动,自然就胖起来了。
胖了许多的天子,脸色并不正常,身上散发着病重将死之人特有的腐败臭气。便是寝室里燃着最为昂贵的沉香,也压不住那股难闻的气息。
这位大梁天子,不知还能熬多久。
独揽大权的王丞相,愈来愈嚣张跋扈,也是窥准了天子来日不久欺太子年少必须要倚重自己。
朱郎中心中闪过一连串的念头,恭恭敬敬地行了大礼:“臣见过皇上。”
严格来说,朱郎中不算丞相党。朱郎中一直都是忠于皇上的,也就是所谓的骑墙派。哪边势大就靠哪一边。这也是朝堂大部分官员的常态。
太康帝勉强嗯一声。
龙榻边的太子殿下面上闪过忧色,张口道:“朱郎中请起。”
另一旁的王丞相,淡淡瞥一眼朱郎中:“朱郎中身为钦差,前去南阳郡传旨。为何一个人回来了?”
胆敢当着天子和太子的面斥责一位礼部郎中,可见王丞相权势气焰。
朱郎中心里腹诽不已,面上愈发恭敬:“臣正要向皇上太子殿下还有丞相禀报此事。”
“臣去南阳郡时,郡主正在卧榻养病。是陈长史代郡主接的圣旨。郡主身体虚弱,禁不住路途奔波,臣便先回来复命了。”
寝宫里安静了一会儿。
养病,实在是一个合适的理由。明知姜韶华是在装病,也没办法揭穿。千里迢迢派太医前去,显得小题大做。再到时候姜韶华宣称病好了就是,很容易就能自圆其说。
王丞相面色不愉,不轻不重地说道:“既要养病,那就等病好了再来京城。过一两个月,朱郎中再跑一趟南阳郡吧!”
朱郎中没一口应下,抬头看向床榻上的太康帝。
太康帝现在已很难张口说话,攒了许久的力气,才挤出几个字:“就依丞相所言。”
朱郎中心里叹口气,拱手领命。
他拿的银子,也就够他说这么两句。王丞相如此霸道威风,就连皇上都要听丞相的,南阳郡主何来底气抗衡?
……
太子憋了一肚子闷气,回了东宫后,将郑宸叫了过来:“……国朝诸事繁多,去平州平乱的军队,现在还没什么好消息传来。我为此烦心得吃不好睡不下。王丞相倒好,为了一个王四郎刁难韶华堂妹,实在可恨可恼。”
太子殿下对王丞相颇为不满。一半是因为王丞相太过霸道,他这个太子要处处听丞相的,心里憋屈。另一半,则是因为郑宸一直在私下挑唆煽风。
当然,在太子看来,郑宸这是处处站在他的立场考虑着想。不知不觉中,太子已将郑宸倚为心腹。
郑宸目光闪了一闪,低声道:“我知道殿下心里不痛快。不过,这么一桩小事,实在不值得殿下为此和丞相置气。”
“丞相要宣召南阳郡主来京城,不仅是为了私心,也有正经事情相询。譬如玉米红薯这两种新粮,到底产量如何如何耕种能否推广。只凭奏折和书信,实在说不清楚。还是当面问一问为好。”
这倒也是。
之前王丞相和郑太后安国公掰手腕,推广新粮一事被压了下来。现在王丞相彻底占了上风,便又想起这两样新粮来了。
太子哼了一声:“换了我是韶华堂妹,也不愿来京城受这份窝囊气。”
郑宸淡淡道:“这算什么窝囊。朝廷重提此事,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南阳郡主深明大义,等想明白了,就会来京城了。”
而他,也在等着那一天。
等姜韶华进宫,来到他面前。
所以,他知道王丞相的用意后,强忍着怒气,暗中推动此事进行。不然,郑太后和安国公怎么会一声不吭,太子殿下又怎么会默许?
太子发了一通牢骚后,便将此事搁下,转而和郑宸说起了平州战事:“平州路远,卫将军在路上已经走了一个多月,不知有没有到平州城下。”
郑宸对卫将军的能耐本事颇为认可,张口道:“殿下且放宽心,卫将军能征善战,英卫营又是最精锐的军队,此去平乱,定然马到功成!”
太子叹口气:“但愿如此。”
话音刚落,书房的门就被敲响。
一个小太监匆匆进来禀报:“启禀太子殿下,英卫营送战报进宫了。”
郡主一直在闺中养病,不便见人。直至朱郎中即将离去,才露了一回面:“这些日子,本郡主身子不适,未能招呼朱郎中,实在是失礼了。”
朱郎中忙道不敢,心里却暗暗惊艳了一回。
所谓百闻不如一见。这位传闻已久的南阳郡主,等过年才到十三岁。生得乌发雪肤,明眸皓齿,美丽极了。
还在“病中”的南阳郡主,露个面略坐片刻,便咳嗽了几声。另一个秀美可人的少女立刻上前来,一脸关切:“郡主身子还没好,还是早些回寝室歇着吧!”
这就是陈长史的孙女,那个传闻中的陈舍人了。
朝堂里从没有女子当差的先例。不过,郡主要任用女子做舍人,也算不得什么大事。反正吏部是不承认的,既无告身文书,也没有品级。
朱郎中不动声色地想着。就见郡主又咳嗽一声,在陈舍人的搀扶下起身:“朱郎中路途奔波辛苦了。等回了京城,烦请朱郎中在皇上面前禀明我养病一事。想来,皇上也会体恤我年少体弱病中,不宜奔波赶路,不会怪罪于我。”
吃人嘴短,拿人手软。朱郎中这几日好吃好喝,还揣着陈长史送的厚礼,此时自是难以拒绝,拱手应道:“请郡主安心养病,臣回京城复命,一定会如实禀告皇上。”
南阳郡主轻声道谢,在陈舍人的搀扶下回了内室。
陈长史等一众属官恭送钦差一行人离开南阳郡。
半个月后,朱郎中回到京城,先去宫中复命。
躺在病榻上的太康帝,不但没消瘦,反而胖了一圈。每日不停喝各种补品汤药,又不下榻走动,自然就胖起来了。
胖了许多的天子,脸色并不正常,身上散发着病重将死之人特有的腐败臭气。便是寝室里燃着最为昂贵的沉香,也压不住那股难闻的气息。
这位大梁天子,不知还能熬多久。
独揽大权的王丞相,愈来愈嚣张跋扈,也是窥准了天子来日不久欺太子年少必须要倚重自己。
朱郎中心中闪过一连串的念头,恭恭敬敬地行了大礼:“臣见过皇上。”
严格来说,朱郎中不算丞相党。朱郎中一直都是忠于皇上的,也就是所谓的骑墙派。哪边势大就靠哪一边。这也是朝堂大部分官员的常态。
太康帝勉强嗯一声。
龙榻边的太子殿下面上闪过忧色,张口道:“朱郎中请起。”
另一旁的王丞相,淡淡瞥一眼朱郎中:“朱郎中身为钦差,前去南阳郡传旨。为何一个人回来了?”
胆敢当着天子和太子的面斥责一位礼部郎中,可见王丞相权势气焰。
朱郎中心里腹诽不已,面上愈发恭敬:“臣正要向皇上太子殿下还有丞相禀报此事。”
“臣去南阳郡时,郡主正在卧榻养病。是陈长史代郡主接的圣旨。郡主身体虚弱,禁不住路途奔波,臣便先回来复命了。”
寝宫里安静了一会儿。
养病,实在是一个合适的理由。明知姜韶华是在装病,也没办法揭穿。千里迢迢派太医前去,显得小题大做。再到时候姜韶华宣称病好了就是,很容易就能自圆其说。
王丞相面色不愉,不轻不重地说道:“既要养病,那就等病好了再来京城。过一两个月,朱郎中再跑一趟南阳郡吧!”
朱郎中没一口应下,抬头看向床榻上的太康帝。
太康帝现在已很难张口说话,攒了许久的力气,才挤出几个字:“就依丞相所言。”
朱郎中心里叹口气,拱手领命。
他拿的银子,也就够他说这么两句。王丞相如此霸道威风,就连皇上都要听丞相的,南阳郡主何来底气抗衡?
……
太子憋了一肚子闷气,回了东宫后,将郑宸叫了过来:“……国朝诸事繁多,去平州平乱的军队,现在还没什么好消息传来。我为此烦心得吃不好睡不下。王丞相倒好,为了一个王四郎刁难韶华堂妹,实在可恨可恼。”
太子殿下对王丞相颇为不满。一半是因为王丞相太过霸道,他这个太子要处处听丞相的,心里憋屈。另一半,则是因为郑宸一直在私下挑唆煽风。
当然,在太子看来,郑宸这是处处站在他的立场考虑着想。不知不觉中,太子已将郑宸倚为心腹。
郑宸目光闪了一闪,低声道:“我知道殿下心里不痛快。不过,这么一桩小事,实在不值得殿下为此和丞相置气。”
“丞相要宣召南阳郡主来京城,不仅是为了私心,也有正经事情相询。譬如玉米红薯这两种新粮,到底产量如何如何耕种能否推广。只凭奏折和书信,实在说不清楚。还是当面问一问为好。”
这倒也是。
之前王丞相和郑太后安国公掰手腕,推广新粮一事被压了下来。现在王丞相彻底占了上风,便又想起这两样新粮来了。
太子哼了一声:“换了我是韶华堂妹,也不愿来京城受这份窝囊气。”
郑宸淡淡道:“这算什么窝囊。朝廷重提此事,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南阳郡主深明大义,等想明白了,就会来京城了。”
而他,也在等着那一天。
等姜韶华进宫,来到他面前。
所以,他知道王丞相的用意后,强忍着怒气,暗中推动此事进行。不然,郑太后和安国公怎么会一声不吭,太子殿下又怎么会默许?
太子发了一通牢骚后,便将此事搁下,转而和郑宸说起了平州战事:“平州路远,卫将军在路上已经走了一个多月,不知有没有到平州城下。”
郑宸对卫将军的能耐本事颇为认可,张口道:“殿下且放宽心,卫将军能征善战,英卫营又是最精锐的军队,此去平乱,定然马到功成!”
太子叹口气:“但愿如此。”
话音刚落,书房的门就被敲响。
一个小太监匆匆进来禀报:“启禀太子殿下,英卫营送战报进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