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上午。
飞机降落在虹桥机场,走在舷梯上,周亚丽对着陈凡笑道,“来了上海,这里总没有你的房子了吧。”
陈凡转头看了她一眼,微微一笑,“有啊。不过你要是觉得住得不舒服,也可以继续住宾馆。锦江饭店不错,我在那里住过,楼下餐厅的菜也好吃。”
“有?”
周亚丽瞪大眼睛,惊讶地看着他,“你在上海也有房子?”
她张开双臂划了好大一个圆,“像京城那么大的?”
住宾馆的话她提都没提,住宾馆哪有住老弟家里亲近,何况国内的宾馆又不像美国的酒店那么舒服。
至于饭店的菜好吃,难道还有老弟做的好吃吗?
陈凡摇摇头,笑道,“那没有,就是一栋小洋楼,不大,也就刚好够住。”
周正东走下舷梯,让开路,转过身不解地看着他,“你工作和学习都在江南省城,可是房子却买在京城和上海,怎么不在省城买一套?”
陈凡打了个手势,边往前走、边说道,“在京城和上海买房是因为机缘巧合,正好有房子卖,我又喜欢,就买了。至于省城的房子,目前还在规划设计,是单位宿舍区,顺利的话,今年年底应该就可以入住了吧。”
他笑着耸耸肩,“现在住单位招待所的房间,倒也方便,所以就没想着另外买。”
学校的那间宿舍他已经退了,没办法,找的人太多,根本安静不下来。
赵婉茹闻言不禁失笑,“你真的很适合去美国。可能在你看来,买这么多房子是为了方便、或者喜欢,但是这种行为在美国有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房地产投资’。”
周正东也轻声笑道,“房地产投资在美国很火爆,也是我们周家生意的核心之一。当初刚到美国时趁着地价便宜囤了不少地,后来将靠近城市的一部分土地慢慢开发做住宅或商厦,有的租、有的卖,这么多年下来,已经超过了老本行贸易生意,利润也非常客观。”
现在周家的生意范围很广,但是核心资产就三类,一个是早期趁经济危机地价便宜收购的农场和城区的地皮,再就是老本行贸易生意。
农场还在持续经营,借着靠近大城市的便利,农产品根本不愁卖,在银行风险评估中都属于最顶级的优质资产。
至于其他地皮,随着城市圈的扩大,加上周家也不缺钱,自然而然便介入房地产行业,城市边缘扩大到哪里,他们的房地产便开发到哪里,过得很滋润。
最早的贸易业务反倒被超越,在家族资产中沦为第三序列。
只不过随着周家融入美国社会,早期在国内简单的坐地开店模式,也转变成了现代化的贸易公司,并划分为国际和国内两块,虽说与跨国巨头不能相比,却也实力不俗。
别看现在周家只有一亿美元左右的资产,可只要不乱来,哪怕只是维持不变,这些资产在几十年后也能价值几十、甚至上百亿美元。
在互联网崛起之前,亿万富翁的含金量还是非常高的。
谈到跟自家核心业务有关的内容,周正东自然感兴趣。
说完之后,他又摇摇头,“可惜,国内是分房制度,房地产根本做不起来,要不然等你说的窗口期到来,我倒想进来试试。”
陈凡在一旁轻轻点头,事实上我国的商业地产起步很早,从深圳开拍第一块商业地皮,到80年代下半期政府鼓励商品房的建设和销售。
尤其是海南岛上的第一次炒房、炒地,让全国许多人都认识到房产的投资价值。
可是房地产的真正崛起,还是在宣布结束福利分房政策之后。
福利分房不结束,房地产业根本做不起来。
赵婉茹却有不同意见,“正所谓‘长安居、大不易’,就算是分房,可是当供求关系紧张时,也不可避免会产生经济变化。”
她转头看着陈凡,笑道,“你在卢家湾和云湖的房子也就罢了,在京城和上海的房子,应该是值钱的。而且还有大幅升值的空间。”
周正东缓缓点头,“有道理。”
同时他也在想,要不要进来做几个小项目试试水?规模不大的话,应该不会赔钱。
现在助理还在美国驻京城联络处收集资料,刚好去小本子的飞机是从京城出发、要在上海中转,等明天他坐飞机过来,与自己汇合之后,再把这个任务加上去。
陈凡看了看两人,笑着摇头,“只是自住而已,房价是涨是跌,都没有关系。”
周正东哑然失笑,“也对。”
他是站在生意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外甥如果不想做房地产生意,确实住着房子就行,房价是涨是跌,又有什么关系呢,自己感觉舒适就行。
几人说说笑笑,很快便到了出站口,顺着人流往外走,陈凡扫了两眼,便看见一个青年办事员举着写有“周正东先生”的牌子,视线不断从出站的人群脸上扫过。
在他身后,还有两个干部模样的人。
上前一问,果然是上海安排的陪同人员。
寒暄过后,周正东说了要去外甥家里住,负责对接的陪同干部也没多说,直接同意。
又不是第一次这样,还需要向上级汇报申请。就是可惜了一笔外汇房费。
坐上轿车直奔番禺路,将他们送到地头,陪同干部又例行声明了一下出行纪律,也就是未经同意不许自己乱跑,如果要出去一定要他们的人陪同。
然后留下联系方式,并约好下午两点来接他们、去看望那位仅剩的周家故交,便告辞离开。
陈凡昨天往上海作协打过电话,请他们转告姜丽丽今天自己会回来,所以这时候家里应该有人在,要不然他没钥匙,只能翻墙进去。
为什么不直接往纺院打电话?
因为昨天是星期天啊,学校放假不上课,一般周末的时候,姜丽丽都在家里窝着,不在学校,自然没法接电话。
想到这个,陈凡心里犯起了嘀咕,也不知道能不能找人给家里装一部电话?
改开后上海的第一部私人电话,是JA区住宅公司一位离职职工申请安装的,他辞职之后做了个体户,门店开在宝山区罗店镇,主要业务是承接房屋装修公司和建筑公司的维修、安装辅助等工作。
为了扩大生意,他在1983年5月,向罗店电话局申请安装一部电话,安装费用300块,另外还有每个月20块钱的月租,分机号码自选388,很吉利。
装了电话之后,业务量果然飞速提升,别人都爱找他合作,就因为他家有电话。
当年他一个人的纳税额就占了整个罗店镇全部个体户的三分之一,由此拉开上海个体户争相装电话的热潮,电话局也是积极配合。
而京城的私人电话要稍早一点,在1982年下半年,农丰里小区开通使用一部小交换机,100多户居民陆续用上了家用电话。
(1984年4月20日《北京日报》1版)
不过这还是有单位作用在里面,真正靠个人安装的城市第一部私人电话已不可考,但是就在这篇报道发布后不久、1984年5月23日下午,一位农民来到市电话局营业室,掏出一张2000元的支票,申请给家里安装一部电话。
营业员在给他开的收据上,写下了京城市第一个农民自费安装的电话号码:815059。
这便是京城第一部农民私人电话,安装费用2000块。
比上海贵多了。
不过月租便宜点,只要4块钱。
陈凡琢磨着,回头找谁问一下,看看能不能用私人名义申请,要是不行,就跟巴老商量商量,用单位名义拉一根线过来,等以后再转户头。
没办法,到现在他还不适应写信,有事打电话多好,写信太慢了。
可是要打电话,就只能去附近与电话局合作的小商店,这里的电话机也同时承担接电话的重任,有人打电话过来,负责人要将信息记录好,转交给相应的居民。
这种模式从50年代就已经开始有,起源于京城,然后很快扩散到几个大城市。
执行得怎么样且不说,至少在遇到一个好人的情况下,还是给附近居民提供了不少方便。
当然,再怎么方便也不如家庭电话。
陈凡脑子里算盘打得叮当响,却没耽误抬手按下门铃。
不一会儿,院子里就传来轻快的跑步声,随着吱呀一声,小门被拉开,一张俏脸出现在面前,正是满脸微笑、眼里还放着光的姜丽丽。
她一把抓住陈凡的手,眼睛眨也不眨,却已笑成两弯月牙,“你回来啦。”
还没等她将陈凡拉进门,一个戴着奇怪的帽子(渔夫帽)、长得很漂亮的女生突然出现在陈凡身边,脑袋差点就搁他肩上,还目不转睛地盯着她,眼睛睁得大大的,“哇,好漂亮,老弟,这是你女朋友?”
陈凡握着姜丽丽的手,先走进院子,对着刚走出大门的姜甜甜挥挥手,等老舅一家陆续进来,才干咳一声,“给你们介绍一下哈。”
然后一本正经地指着周正东几人,“这位是我老舅,前几天特意从美国回来看我的。这是舅妈、这是表姐。”
姜丽丽红着脸,赶紧鞠躬问候,“舅舅好、舅妈好、表姐好。”
话音刚落,她便脑子一懵,我是不是叫太早了?现在是不是应该叫叔叔阿姨?
顿时刷的一下羞红了脸,不自觉地侧过身子、扎着脑袋默默躲在陈凡身旁。
陈凡握着她的手,笑着介绍,“这是我对象,姜丽丽,生姜的姜,美丽的丽。”
随后又指了指站在门庭前有点手足无措的姜甜甜,“这是丽丽的姐姐,姜甜甜,甜蜜的甜。”
姜甜甜深吸一口气,迅速调整好心态,轻轻点头,想了想,决定还是跟着妹妹一起叫。
便微微鞠躬,喊道,“舅舅好、舅妈好、表姐好。”
没办法,妹妹都这么叫了,如果她还叫叔叔阿姨,未免显得太生分。
陈凡闻言轻轻干咳一声,“那什么,你叫妹妹就行,她比你小。”
姜甜甜脸色微红,立刻改口,“妹妹好。”
周正东一家人正用探究的目光打量两姐妹,一个娇俏可人、一个落落大方,相貌几乎一模一样,都是难得一见的美人儿。
妹妹自然不用说,一见面就拉着外甥的手,恨不得粘在他身上。
倒是那个姐姐,明面上保持距离,但以周正东阅人无数的眼光,怎么可能没发现有问题。
不过他也没在意,反正又不是自家外甥吃亏,怕什么?
等陈凡介绍完,他便轻轻点头,对着两人笑道,“丽丽好、甜甜好。”
赵婉茹和周亚丽也各自打招呼。
周亚丽还瞪着陈凡,脸上却满是笑意,“老弟,你怎么不提前说一下,我好准备礼物呀。”
随即取下自己的背包翻找,看看什么东西适合做礼物。
姜丽丽也轻轻捏了一下陈凡握着的手,气愤他没有提前跟自己说有舅舅一家人来,让自己出丑丢人。
陈凡则咧着着嘴哈哈一笑,“那什么,忘了。”
什么忘了,就是他不好意思讲。
讲什么?
讲自己金屋藏娇,在上海的房子里还有一个女朋友住着?
那多尴尬!
周亚丽翻了半天,最后翻出来两只小盒子,也没有打开,走过来塞给姜丽丽一只,笑道,“没有准备,这个是我自己用过的,不要嫌弃。”
姜丽丽还想推脱,就被陈凡接过来放在她手里,“都是自家人,给你就拿着。”
被强行塞在手里,姜丽丽只能红着脸说道,“谢谢表姐。”
周亚丽又走到姜甜甜面前,将另一只盒子递给她,“一点小意思,不要嫌弃。”
姜甜甜比刚才还手足无措,本能地看向陈凡。
陈凡抬头笑道,“收着吧。”
姜甜甜顿了两秒,才不好意思接下来,“谢谢。”
随后回过神,赶紧将他们往屋里让,“快请进。”
几人陆续进屋,陈凡给他们分配房间,“舅舅舅妈住一楼,不用爬楼梯。”
随后看向周亚丽,“你就住三楼,空间大,还有一个大露台,够你折腾的。”
周亚丽自然无所谓,“行啊。”
只不过下一秒便将目光投向父母,与两人对视一眼,视线之中笑意流转。
二楼呢?当然是被他们三个占了啊。
周亚丽又瞟了一眼表弟,嘿,看不出你个浓眉大眼的,竟然还这么会玩?!
陈凡看他们的眼神交流,就猜到他们在想什么,只不过没法解释啊。
国内的人一般不会想歪,可美国那边不一样,如果是正统的清教徒家庭的女孩儿,保守得堪比封建时代的大家闺秀,但除此之外,那是一片豪放。
更别说如今的美国,正是嬉皮士、嘻哈、摇滚、朋克等开放文化野蛮生长的时候,玩得好的是文化、玩得不好的就是放纵。
可哪有那么多的文化人?
说到底就是放纵年代,他们在美国,就算自己不玩,但啥玩意没见过、没听过?
那么会这样想,一点都不奇怪。
如果是真的也就罢了,可惜不是啊。
陈凡觉得很委屈,但是也没办法,只能默默拎着行李送进房间,然后带着他们参观。
“这里是客厅,这边的是茶柜,那边是贵妃椅,可以躺着看外面小花园。后面是厨房和卫生间,没什么好看的。
啊?帮忙?
不用不用,丽丽厨艺不错,而且这里有甜甜帮忙就够了,我们去楼上看看。
狗狗狗,跟我走,呐,这里就是二楼啦,三间卧室,嗯,每人一间,都进来看看,对吧,三张床,都不一样。”
在这里拐着弯的解释了一下,也不管他们信不信,继续逛三楼。
“三楼是书房和音乐房,也可以是客房,上面还有个阁楼,全都是书。”
周亚丽顺着楼梯爬上去,看着三角形的阁楼里全是一个个满满当当的书架,不禁有些咋舌,“这里比你在京城那边的书还多啊。”
陈凡看着她顺着楼梯下来,笑道,“这里的书是我自己买的,京城的书除了一小部分旧书,其他的都是张师父找人从书店买回来的,他也不懂,就没敢买多,等我下次过去,有时间的话,再做补充。”
几人在房间里转了两圈,周正东走到钢琴前,揭开琴盖弹了几个音符,好奇地问道,“内地还有施坦威三角钢琴买?多少钱买的?”
陈凡打了个手势,“不贵,两百二十块。”
周正东一听,眼睛都直了,“多少?这么便宜?”
陈凡哈哈笑道,“这个是在旧货店买的,旧货店的定价规则,不管是大牌子还是小牌子,都是按照品类和成色估价,才让我捡了个便宜。”
他又介绍旁边的乐器架,“小提琴80,意大利货、手风琴60,苏联的、吉他30,这些都是进口货,这边是国产乐器,二胡只要10块、古琴50、古筝55,还有琵琶……”
介绍完之后,转过身笑道,“便宜吧,都是在旧货市场买的,如果买新的,价格就要翻上好几倍。”
他说着指向钢琴,“这个就更不知道要翻多少倍,几十、上百倍都有可能。我当时听售货员说有施坦威钢琴,而且只卖220块,想都没想就要了。
为了把这个大家伙弄上三楼,还请人帮忙找来专业工具,费了好大的功夫才吊上来。”
周亚丽看着架子上的乐器,转头看向他,问道,“老弟,这么多的乐器,你都会?”
陈凡笑道,“不会我买干嘛?”
周正东抿着嘴,轻轻点了点头,“你在音乐方面的天赋,比你母亲还要强一些,她只会钢琴,你还会这么多。”
顿了一下,他又说道,“可能也有你父亲的原因,我听说他会小提琴和口风琴,也是个才子,你应该继承了他们的音乐细胞。”
陈凡笑了笑,没有说话。
我谁也没继承,全靠自己努力,从零基础开始学会的。
几人转了一圈,最后纷纷走上露台。
站在露台上眺望远方,没有太多的高楼大厦,只在远处有些十几层高的大楼,也基本上是建于民国时期。
放眼望去,或密或疏、或高或矮的建筑,成片成片地往远处蔓延,伴着夏日的清风、和远处传来的人声,愈发显得这里的幽静。
片刻后,周正东突然笑道,“感觉在这种地方生活也不错,闹中取静,很有生活的气息。”
周亚丽转头看着他,“那你就搬过来呗,也在这里买一栋房子,和老弟做邻居。”
她又转过脸看向陈凡,“老弟,这里还有房子买吗?”
陈凡,“有啊。”
他看着周亚丽说道,“不过不知道外籍能不能买普通居民房,这个还要问一下。”
后世很多人都说,1980年的11月京城诞生了第一座商品楼。据《BJ房地产志》记载:那年“BJ市在团结湖统建的住宅楼房中拨出两栋出售给个人,每建筑平方米售价平均180元。”
然而,严格说来并不是。
我国的第一栋商品楼,是始建于1956年、落成于1958年,坐落在上海余庆路189号的“华侨公寓”。
这座“新中国第一公寓”高8层,建筑面积4284平方米,共有住房35套。
工程总投资额70万,由上海中华企业公司负责兴建。创造了当时众多的第一。
公寓内铺设了进口木地板,安装了暖气片,大楼内部还装有2部电梯。
这些配置都是当时上海普通民居所不可企及。公寓落成以后,由双清楼主专门为大厦题写了“华侨公寓”四个大字。
这座公寓也不对内销售,专供海外华侨。
其实就是为了用高价卖楼、筹集外汇。
但是海外华侨纷纷解囊,哪怕自己不住,知道了这个消息、又有能力的话,也要买一套。而有些华侨则直接买房回国,直至今日,还有许多华侨后人居住在这栋公寓里面。
几年后,1962年,京城缺少外汇,也照猫画虎,兴建了“花园村华侨公寓”售卖。1966年,广州也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华侨住宅区“华侨新村”。
也不知道是墨守成规还是有人发话,反正之后华侨只能买华侨公寓或华侨新村几乎成了一种惯例,反倒普通住宅,极少有人敢卖给华侨和外国人。
现在不管是真的还是开玩笑,周正东他们想在这里买房,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飞机降落在虹桥机场,走在舷梯上,周亚丽对着陈凡笑道,“来了上海,这里总没有你的房子了吧。”
陈凡转头看了她一眼,微微一笑,“有啊。不过你要是觉得住得不舒服,也可以继续住宾馆。锦江饭店不错,我在那里住过,楼下餐厅的菜也好吃。”
“有?”
周亚丽瞪大眼睛,惊讶地看着他,“你在上海也有房子?”
她张开双臂划了好大一个圆,“像京城那么大的?”
住宾馆的话她提都没提,住宾馆哪有住老弟家里亲近,何况国内的宾馆又不像美国的酒店那么舒服。
至于饭店的菜好吃,难道还有老弟做的好吃吗?
陈凡摇摇头,笑道,“那没有,就是一栋小洋楼,不大,也就刚好够住。”
周正东走下舷梯,让开路,转过身不解地看着他,“你工作和学习都在江南省城,可是房子却买在京城和上海,怎么不在省城买一套?”
陈凡打了个手势,边往前走、边说道,“在京城和上海买房是因为机缘巧合,正好有房子卖,我又喜欢,就买了。至于省城的房子,目前还在规划设计,是单位宿舍区,顺利的话,今年年底应该就可以入住了吧。”
他笑着耸耸肩,“现在住单位招待所的房间,倒也方便,所以就没想着另外买。”
学校的那间宿舍他已经退了,没办法,找的人太多,根本安静不下来。
赵婉茹闻言不禁失笑,“你真的很适合去美国。可能在你看来,买这么多房子是为了方便、或者喜欢,但是这种行为在美国有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房地产投资’。”
周正东也轻声笑道,“房地产投资在美国很火爆,也是我们周家生意的核心之一。当初刚到美国时趁着地价便宜囤了不少地,后来将靠近城市的一部分土地慢慢开发做住宅或商厦,有的租、有的卖,这么多年下来,已经超过了老本行贸易生意,利润也非常客观。”
现在周家的生意范围很广,但是核心资产就三类,一个是早期趁经济危机地价便宜收购的农场和城区的地皮,再就是老本行贸易生意。
农场还在持续经营,借着靠近大城市的便利,农产品根本不愁卖,在银行风险评估中都属于最顶级的优质资产。
至于其他地皮,随着城市圈的扩大,加上周家也不缺钱,自然而然便介入房地产行业,城市边缘扩大到哪里,他们的房地产便开发到哪里,过得很滋润。
最早的贸易业务反倒被超越,在家族资产中沦为第三序列。
只不过随着周家融入美国社会,早期在国内简单的坐地开店模式,也转变成了现代化的贸易公司,并划分为国际和国内两块,虽说与跨国巨头不能相比,却也实力不俗。
别看现在周家只有一亿美元左右的资产,可只要不乱来,哪怕只是维持不变,这些资产在几十年后也能价值几十、甚至上百亿美元。
在互联网崛起之前,亿万富翁的含金量还是非常高的。
谈到跟自家核心业务有关的内容,周正东自然感兴趣。
说完之后,他又摇摇头,“可惜,国内是分房制度,房地产根本做不起来,要不然等你说的窗口期到来,我倒想进来试试。”
陈凡在一旁轻轻点头,事实上我国的商业地产起步很早,从深圳开拍第一块商业地皮,到80年代下半期政府鼓励商品房的建设和销售。
尤其是海南岛上的第一次炒房、炒地,让全国许多人都认识到房产的投资价值。
可是房地产的真正崛起,还是在宣布结束福利分房政策之后。
福利分房不结束,房地产业根本做不起来。
赵婉茹却有不同意见,“正所谓‘长安居、大不易’,就算是分房,可是当供求关系紧张时,也不可避免会产生经济变化。”
她转头看着陈凡,笑道,“你在卢家湾和云湖的房子也就罢了,在京城和上海的房子,应该是值钱的。而且还有大幅升值的空间。”
周正东缓缓点头,“有道理。”
同时他也在想,要不要进来做几个小项目试试水?规模不大的话,应该不会赔钱。
现在助理还在美国驻京城联络处收集资料,刚好去小本子的飞机是从京城出发、要在上海中转,等明天他坐飞机过来,与自己汇合之后,再把这个任务加上去。
陈凡看了看两人,笑着摇头,“只是自住而已,房价是涨是跌,都没有关系。”
周正东哑然失笑,“也对。”
他是站在生意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外甥如果不想做房地产生意,确实住着房子就行,房价是涨是跌,又有什么关系呢,自己感觉舒适就行。
几人说说笑笑,很快便到了出站口,顺着人流往外走,陈凡扫了两眼,便看见一个青年办事员举着写有“周正东先生”的牌子,视线不断从出站的人群脸上扫过。
在他身后,还有两个干部模样的人。
上前一问,果然是上海安排的陪同人员。
寒暄过后,周正东说了要去外甥家里住,负责对接的陪同干部也没多说,直接同意。
又不是第一次这样,还需要向上级汇报申请。就是可惜了一笔外汇房费。
坐上轿车直奔番禺路,将他们送到地头,陪同干部又例行声明了一下出行纪律,也就是未经同意不许自己乱跑,如果要出去一定要他们的人陪同。
然后留下联系方式,并约好下午两点来接他们、去看望那位仅剩的周家故交,便告辞离开。
陈凡昨天往上海作协打过电话,请他们转告姜丽丽今天自己会回来,所以这时候家里应该有人在,要不然他没钥匙,只能翻墙进去。
为什么不直接往纺院打电话?
因为昨天是星期天啊,学校放假不上课,一般周末的时候,姜丽丽都在家里窝着,不在学校,自然没法接电话。
想到这个,陈凡心里犯起了嘀咕,也不知道能不能找人给家里装一部电话?
改开后上海的第一部私人电话,是JA区住宅公司一位离职职工申请安装的,他辞职之后做了个体户,门店开在宝山区罗店镇,主要业务是承接房屋装修公司和建筑公司的维修、安装辅助等工作。
为了扩大生意,他在1983年5月,向罗店电话局申请安装一部电话,安装费用300块,另外还有每个月20块钱的月租,分机号码自选388,很吉利。
装了电话之后,业务量果然飞速提升,别人都爱找他合作,就因为他家有电话。
当年他一个人的纳税额就占了整个罗店镇全部个体户的三分之一,由此拉开上海个体户争相装电话的热潮,电话局也是积极配合。
而京城的私人电话要稍早一点,在1982年下半年,农丰里小区开通使用一部小交换机,100多户居民陆续用上了家用电话。
(1984年4月20日《北京日报》1版)
不过这还是有单位作用在里面,真正靠个人安装的城市第一部私人电话已不可考,但是就在这篇报道发布后不久、1984年5月23日下午,一位农民来到市电话局营业室,掏出一张2000元的支票,申请给家里安装一部电话。
营业员在给他开的收据上,写下了京城市第一个农民自费安装的电话号码:815059。
这便是京城第一部农民私人电话,安装费用2000块。
比上海贵多了。
不过月租便宜点,只要4块钱。
陈凡琢磨着,回头找谁问一下,看看能不能用私人名义申请,要是不行,就跟巴老商量商量,用单位名义拉一根线过来,等以后再转户头。
没办法,到现在他还不适应写信,有事打电话多好,写信太慢了。
可是要打电话,就只能去附近与电话局合作的小商店,这里的电话机也同时承担接电话的重任,有人打电话过来,负责人要将信息记录好,转交给相应的居民。
这种模式从50年代就已经开始有,起源于京城,然后很快扩散到几个大城市。
执行得怎么样且不说,至少在遇到一个好人的情况下,还是给附近居民提供了不少方便。
当然,再怎么方便也不如家庭电话。
陈凡脑子里算盘打得叮当响,却没耽误抬手按下门铃。
不一会儿,院子里就传来轻快的跑步声,随着吱呀一声,小门被拉开,一张俏脸出现在面前,正是满脸微笑、眼里还放着光的姜丽丽。
她一把抓住陈凡的手,眼睛眨也不眨,却已笑成两弯月牙,“你回来啦。”
还没等她将陈凡拉进门,一个戴着奇怪的帽子(渔夫帽)、长得很漂亮的女生突然出现在陈凡身边,脑袋差点就搁他肩上,还目不转睛地盯着她,眼睛睁得大大的,“哇,好漂亮,老弟,这是你女朋友?”
陈凡握着姜丽丽的手,先走进院子,对着刚走出大门的姜甜甜挥挥手,等老舅一家陆续进来,才干咳一声,“给你们介绍一下哈。”
然后一本正经地指着周正东几人,“这位是我老舅,前几天特意从美国回来看我的。这是舅妈、这是表姐。”
姜丽丽红着脸,赶紧鞠躬问候,“舅舅好、舅妈好、表姐好。”
话音刚落,她便脑子一懵,我是不是叫太早了?现在是不是应该叫叔叔阿姨?
顿时刷的一下羞红了脸,不自觉地侧过身子、扎着脑袋默默躲在陈凡身旁。
陈凡握着她的手,笑着介绍,“这是我对象,姜丽丽,生姜的姜,美丽的丽。”
随后又指了指站在门庭前有点手足无措的姜甜甜,“这是丽丽的姐姐,姜甜甜,甜蜜的甜。”
姜甜甜深吸一口气,迅速调整好心态,轻轻点头,想了想,决定还是跟着妹妹一起叫。
便微微鞠躬,喊道,“舅舅好、舅妈好、表姐好。”
没办法,妹妹都这么叫了,如果她还叫叔叔阿姨,未免显得太生分。
陈凡闻言轻轻干咳一声,“那什么,你叫妹妹就行,她比你小。”
姜甜甜脸色微红,立刻改口,“妹妹好。”
周正东一家人正用探究的目光打量两姐妹,一个娇俏可人、一个落落大方,相貌几乎一模一样,都是难得一见的美人儿。
妹妹自然不用说,一见面就拉着外甥的手,恨不得粘在他身上。
倒是那个姐姐,明面上保持距离,但以周正东阅人无数的眼光,怎么可能没发现有问题。
不过他也没在意,反正又不是自家外甥吃亏,怕什么?
等陈凡介绍完,他便轻轻点头,对着两人笑道,“丽丽好、甜甜好。”
赵婉茹和周亚丽也各自打招呼。
周亚丽还瞪着陈凡,脸上却满是笑意,“老弟,你怎么不提前说一下,我好准备礼物呀。”
随即取下自己的背包翻找,看看什么东西适合做礼物。
姜丽丽也轻轻捏了一下陈凡握着的手,气愤他没有提前跟自己说有舅舅一家人来,让自己出丑丢人。
陈凡则咧着着嘴哈哈一笑,“那什么,忘了。”
什么忘了,就是他不好意思讲。
讲什么?
讲自己金屋藏娇,在上海的房子里还有一个女朋友住着?
那多尴尬!
周亚丽翻了半天,最后翻出来两只小盒子,也没有打开,走过来塞给姜丽丽一只,笑道,“没有准备,这个是我自己用过的,不要嫌弃。”
姜丽丽还想推脱,就被陈凡接过来放在她手里,“都是自家人,给你就拿着。”
被强行塞在手里,姜丽丽只能红着脸说道,“谢谢表姐。”
周亚丽又走到姜甜甜面前,将另一只盒子递给她,“一点小意思,不要嫌弃。”
姜甜甜比刚才还手足无措,本能地看向陈凡。
陈凡抬头笑道,“收着吧。”
姜甜甜顿了两秒,才不好意思接下来,“谢谢。”
随后回过神,赶紧将他们往屋里让,“快请进。”
几人陆续进屋,陈凡给他们分配房间,“舅舅舅妈住一楼,不用爬楼梯。”
随后看向周亚丽,“你就住三楼,空间大,还有一个大露台,够你折腾的。”
周亚丽自然无所谓,“行啊。”
只不过下一秒便将目光投向父母,与两人对视一眼,视线之中笑意流转。
二楼呢?当然是被他们三个占了啊。
周亚丽又瞟了一眼表弟,嘿,看不出你个浓眉大眼的,竟然还这么会玩?!
陈凡看他们的眼神交流,就猜到他们在想什么,只不过没法解释啊。
国内的人一般不会想歪,可美国那边不一样,如果是正统的清教徒家庭的女孩儿,保守得堪比封建时代的大家闺秀,但除此之外,那是一片豪放。
更别说如今的美国,正是嬉皮士、嘻哈、摇滚、朋克等开放文化野蛮生长的时候,玩得好的是文化、玩得不好的就是放纵。
可哪有那么多的文化人?
说到底就是放纵年代,他们在美国,就算自己不玩,但啥玩意没见过、没听过?
那么会这样想,一点都不奇怪。
如果是真的也就罢了,可惜不是啊。
陈凡觉得很委屈,但是也没办法,只能默默拎着行李送进房间,然后带着他们参观。
“这里是客厅,这边的是茶柜,那边是贵妃椅,可以躺着看外面小花园。后面是厨房和卫生间,没什么好看的。
啊?帮忙?
不用不用,丽丽厨艺不错,而且这里有甜甜帮忙就够了,我们去楼上看看。
狗狗狗,跟我走,呐,这里就是二楼啦,三间卧室,嗯,每人一间,都进来看看,对吧,三张床,都不一样。”
在这里拐着弯的解释了一下,也不管他们信不信,继续逛三楼。
“三楼是书房和音乐房,也可以是客房,上面还有个阁楼,全都是书。”
周亚丽顺着楼梯爬上去,看着三角形的阁楼里全是一个个满满当当的书架,不禁有些咋舌,“这里比你在京城那边的书还多啊。”
陈凡看着她顺着楼梯下来,笑道,“这里的书是我自己买的,京城的书除了一小部分旧书,其他的都是张师父找人从书店买回来的,他也不懂,就没敢买多,等我下次过去,有时间的话,再做补充。”
几人在房间里转了两圈,周正东走到钢琴前,揭开琴盖弹了几个音符,好奇地问道,“内地还有施坦威三角钢琴买?多少钱买的?”
陈凡打了个手势,“不贵,两百二十块。”
周正东一听,眼睛都直了,“多少?这么便宜?”
陈凡哈哈笑道,“这个是在旧货店买的,旧货店的定价规则,不管是大牌子还是小牌子,都是按照品类和成色估价,才让我捡了个便宜。”
他又介绍旁边的乐器架,“小提琴80,意大利货、手风琴60,苏联的、吉他30,这些都是进口货,这边是国产乐器,二胡只要10块、古琴50、古筝55,还有琵琶……”
介绍完之后,转过身笑道,“便宜吧,都是在旧货市场买的,如果买新的,价格就要翻上好几倍。”
他说着指向钢琴,“这个就更不知道要翻多少倍,几十、上百倍都有可能。我当时听售货员说有施坦威钢琴,而且只卖220块,想都没想就要了。
为了把这个大家伙弄上三楼,还请人帮忙找来专业工具,费了好大的功夫才吊上来。”
周亚丽看着架子上的乐器,转头看向他,问道,“老弟,这么多的乐器,你都会?”
陈凡笑道,“不会我买干嘛?”
周正东抿着嘴,轻轻点了点头,“你在音乐方面的天赋,比你母亲还要强一些,她只会钢琴,你还会这么多。”
顿了一下,他又说道,“可能也有你父亲的原因,我听说他会小提琴和口风琴,也是个才子,你应该继承了他们的音乐细胞。”
陈凡笑了笑,没有说话。
我谁也没继承,全靠自己努力,从零基础开始学会的。
几人转了一圈,最后纷纷走上露台。
站在露台上眺望远方,没有太多的高楼大厦,只在远处有些十几层高的大楼,也基本上是建于民国时期。
放眼望去,或密或疏、或高或矮的建筑,成片成片地往远处蔓延,伴着夏日的清风、和远处传来的人声,愈发显得这里的幽静。
片刻后,周正东突然笑道,“感觉在这种地方生活也不错,闹中取静,很有生活的气息。”
周亚丽转头看着他,“那你就搬过来呗,也在这里买一栋房子,和老弟做邻居。”
她又转过脸看向陈凡,“老弟,这里还有房子买吗?”
陈凡,“有啊。”
他看着周亚丽说道,“不过不知道外籍能不能买普通居民房,这个还要问一下。”
后世很多人都说,1980年的11月京城诞生了第一座商品楼。据《BJ房地产志》记载:那年“BJ市在团结湖统建的住宅楼房中拨出两栋出售给个人,每建筑平方米售价平均180元。”
然而,严格说来并不是。
我国的第一栋商品楼,是始建于1956年、落成于1958年,坐落在上海余庆路189号的“华侨公寓”。
这座“新中国第一公寓”高8层,建筑面积4284平方米,共有住房35套。
工程总投资额70万,由上海中华企业公司负责兴建。创造了当时众多的第一。
公寓内铺设了进口木地板,安装了暖气片,大楼内部还装有2部电梯。
这些配置都是当时上海普通民居所不可企及。公寓落成以后,由双清楼主专门为大厦题写了“华侨公寓”四个大字。
这座公寓也不对内销售,专供海外华侨。
其实就是为了用高价卖楼、筹集外汇。
但是海外华侨纷纷解囊,哪怕自己不住,知道了这个消息、又有能力的话,也要买一套。而有些华侨则直接买房回国,直至今日,还有许多华侨后人居住在这栋公寓里面。
几年后,1962年,京城缺少外汇,也照猫画虎,兴建了“花园村华侨公寓”售卖。1966年,广州也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华侨住宅区“华侨新村”。
也不知道是墨守成规还是有人发话,反正之后华侨只能买华侨公寓或华侨新村几乎成了一种惯例,反倒普通住宅,极少有人敢卖给华侨和外国人。
现在不管是真的还是开玩笑,周正东他们想在这里买房,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穿在1977,穿在1977最新章节,穿在1977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穿在1977,穿在1977最新章节,穿在1977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