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场战事朱慎锥极为重视,因为这是他就任监国以来的第一场对外战争。
辽东问题自万历年的萨尔浒之战到如今已有二十多年了,在这段时间中,大明和建奴的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从努尔哈赤到现在的皇太极,大明只保持了很短一段时间的战略优势,这还是在孙承宗时期,其他大部分时期都是处于下风。
大小战数不胜数,明军始终败多胜少,光是主政辽东的重臣先后就换了近十人,至于战死的将领更是不少,辽东军民损失就更不用说了。
每年朝廷花费在辽东的军费多的吓死人,可却始终解决不了辽东问题,更不用谈灭掉建奴收复辽东了。而在前两年又发生了己巳之变,皇太极甚至领兵绕过山海关打到了京畿之地,更引得天下震动。
这一次皇太极突然再次出兵,还打出了救崇祯皇帝水火之中,为大明平定内乱的旗号。虽说这个旗号有些可笑,可眼下大明的政局很是微妙,虽然朱慎锥已控制住了崇祯皇帝,坐上了监国之位,但整个大明对朱慎锥这个监国的认可度并不高,哪怕朝中官员们迫于形势表态,可心里究竟又是怎么想的?朱慎锥很是清楚。
许多人无非就是暂且低头自保罢了,这些人今日可以承认朱慎锥这个监国,改日一旦朱慎锥的监国之位不稳,那么他们绝对是第一个翻脸的。京师如此,更不用说地方上,再加上眼下内乱未平,朱慎锥所要面对的困难可不仅仅只是几件小事。
这次皇太极突然开战,朱慎锥极为重视,要不是他暂时无法离开京师,需要坐镇京师的话,朱慎锥甚至打算亲自领兵和皇太极较量较量呢。
为此朱慎锥派出了王晋武作为领兵大将,并由李佑、胡林、王贵等人协助,此外王海也被朱慎锥派了出去,再加上带走了大半兵力,由此可见此战的重要性。
这一仗所有人都在关注,如果王晋武战败,皇太极和己巳之变时一样再次攻进长城掠夺京畿的话,那么朱慎锥的监国之位必然摇摇欲坠,再也坐不稳了。
可假如这一次能击退皇太极,御敌于长城之外的话,那些蠢蠢欲动的人就绝不敢搞事,朱慎锥也能稳固其地位,真正确立他监国的权威。
所以这一仗不是那么简单的,可以说是决定朱慎锥是否能真正掌控住大明的关键一战。打赢了地位稳固打输了大明内部必然内乱四起,到时候别说监国了,恐怕连性命都不保。
所以这些日子朱慎锥根本顾不上其他,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此战中。遵化、蓟州一带的军情每日来回京师,随时关注变化。
王晋武日夜兼程,赶在皇太极来到之前抵达了遵化,到达遵化后的王晋武片刻都没休息,立即着手布置防线。
遵化、蓟州一线是皇太极上次突破攻入长城的区域,也是这一次作战的重中之重。
从山海关到居庸关一千多公里的长城防线,一百余个关隘,基本都是沿着山形险要之处而设,而蓟州紧邻京师,战略防御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蓟州段城墙的建造标准之高,也是远远强于其他地段的长城,构建大明北方长城防线的九个边镇中,蓟州镇的防御指数无疑是最强的,墙台之坚历来有“独甲于诸镇”之称。
按理说这样的天险之地,如此强镇,皇太极要打进来并不容易,可事实却不是如此,由于万历年辽东战事的爆发,为了解决辽东问题,大明对九边进行了调整,把大量驻扎在蓟州镇的部队调往山海关,支援辽东战场。
天启年,熊廷弼王化贞内斗,经抚之争导致在辽东大败后,辽东的精兵损失巨大,尤其之前的浑河一战,白杆军和浙军全军覆没,更让大明伤筋动骨。
在这种情况下,为确保辽东不失,大明几乎把蓟州镇全搬空了,整个蓟州镇的兵力全部调往了辽东战场,以补充辽东的兵力不足。
大明这样做并非是忽视蓟州镇的防御,那是因为战事的需要,这种抽调蓟州镇支援辽东的做法并没有做错,至少在当时来看是毫无问题的。
一来,辽东惨败兵力不足,如果没足够的兵力驻守一旦山海关被当时的后金攻破,整个辽东不仅全部丢失,更能让后金占据山海关,随时可直接打到关内来。
这样的话大明就彻底失去战场主动了,没了山海关的后果极其严重,天启皇帝这样聪明的人当然要确保山海关,如果山海关没了,蓟州镇根本就没必要存在,所以调蓟州镇出关是必然的。
至于第二个原因也很简单,那是因为林丹汗的缘故。当时的林丹汗和大明算得上是盟友,出于各自的目的,大明和林丹汗联手对抗努尔哈赤,哪怕林丹汗这人总是出尔反尔,在结盟后每次出兵总打着占便宜的小算盘,让大明君臣极为不满。
可话说回来,林丹汗由于当时掌控察哈尔,同努尔哈赤针锋相对,双方是死敌这个事实毫无问题,而蓟州镇以北的长城之外恰恰就是林丹汗的地盘,只要林丹汗在,努尔哈赤只能从辽西走廊一路往山海关打别无他路,所以这种情况下大明抽调蓟州镇的兵力支援辽东战场毫无问题。
但此一时彼一时,当时的情况和后来不一样。尤其是皇太极继位后并没有和努尔哈赤一样只盯着山海关,而是从其他角度考虑问题。皇太极的战略眼光不比努尔哈赤差,甚至更胜一筹,他清楚的知道虽然八旗能打,可大明也不差,哪怕一直在战场上压着大明一头,但大明只要靠着城池和天险关隘作战,再加上拥有精良的火器,他再有本事要想突破辽西走廊拿下山海关也难于登天。
后金本就人不多,皇太极可不像大明有丰厚的家底,整个后金加起来也就几十万人,就算加上掠夺而来的汉人和蒙古人,充其量不过百万而已。
如要拿下辽西走廊打下山海关,八旗的骑射在攻城中派不了多少用处,唯一可以做到的就是拿人命去堆。
八旗兵何等宝贵?皇太极根本就不可能这么做,假如八旗损失过大,甚至大部分因为攻击辽西走廊和山海关战死疆场,那么他皇太极还能坐得稳这个大汗之位么?后金包括现在的大清还可能存在么?
皇太极心里很清楚,这种做法是根本不可取的。所以他的目光转向了蒙古,决定先解决林丹汗的问题,等收复蒙古后再调头和大明开战。
不得不承认皇太极的做法是对的,也是当初努尔哈赤没有考虑到的。果然,在调整战略目标之后,皇太极很快就收获良多,不仅拉拢住了科尔沁、察哈尔的蒙古各部,还直接在察哈尔击败了林丹汗,逼迫林丹汗放弃察哈尔之地朝西遁去,之后林丹汗夺取土默特未果,无奈继续西行,最后在青海感染天花病死,一代枭雄,蒙古人的共主林丹汗就此谢幕,草原的格局为之大变。
驱走林丹汗后,察哈尔一地就成了皇太极的控制区域,如此一来蓟州镇以北的地盘上的人从之前的盟友变成了敌人。
这也是皇太极能不走辽西走廊,在没有拿下山海关的情况下却能突破大明防线,直接攻进大明京畿之地的主要原因。而这一切发生的罪魁祸首不是别人,恰恰就是当年的蓟辽督师袁崇焕,假如不是袁崇焕志大才疏又好大喜功,私下卖了大批粮食包括军械给皇太极,又对皇太极攻击林丹汗坐视不理,眼睁睁看着察哈尔落到皇太极的手中话,怎么可能会有这样恶劣的后果?
所以现在的蓟州镇和空架子没什么区别,哪怕之前有过己巳之变,崇祯皇帝也没重建蓟州镇,更没有在蓟州到遵化一带派重兵驻守。
这件事真要论起来崇祯皇帝也是无奈,他不可能不知道蓟州镇的重要性,更不会不清楚己巳之变的严重后果。所谓亡羊补牢未为晚矣,既然发生了己巳之变,就应该立即堵上这个漏洞,以防这种情况重演。
可问题在于崇祯皇帝没钱,手上能调动的兵力也严重不足,经过他这些年的折腾,大明的税收一降再降,再加上辽东巨大的军费开支加派辽饷导致各地叛乱四起,更产生了严重后果。
现在的大明内忧外患极其严重,甚至进入了恶循环阶段。除了关宁军驻守辽东外,大明九边的边军更被大范围抽调至内地省份围剿高迎祥等义军。崇祯皇帝不是不清楚蓟州镇的问题,而是有着侥幸心理,觉得皇太极再来犯的可能性也许不大,又或觉得抓紧时间先平定叛乱,等内乱解决后再把九边兵力调回去驻守,打一个时间差,拆东墙补西墙。
作为皇帝,把希望寄托于别人身上,甚至做重大决定时不考虑后果,不得不说崇祯皇帝还真是一个“人才”。至于朝中的官员们不是没看出问题,而是看出了问题却不敢劝谏,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崇祯皇帝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这样的帝王手下干活本就艰难,一旦主动提出问题,不仅会给自己招来麻烦,更会因为万一局势的变化导致崇祯皇帝对劝谏者怀恨在心,最终把这口黑锅直接扣到对方的脑袋上去。
辽东问题自万历年的萨尔浒之战到如今已有二十多年了,在这段时间中,大明和建奴的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从努尔哈赤到现在的皇太极,大明只保持了很短一段时间的战略优势,这还是在孙承宗时期,其他大部分时期都是处于下风。
大小战数不胜数,明军始终败多胜少,光是主政辽东的重臣先后就换了近十人,至于战死的将领更是不少,辽东军民损失就更不用说了。
每年朝廷花费在辽东的军费多的吓死人,可却始终解决不了辽东问题,更不用谈灭掉建奴收复辽东了。而在前两年又发生了己巳之变,皇太极甚至领兵绕过山海关打到了京畿之地,更引得天下震动。
这一次皇太极突然再次出兵,还打出了救崇祯皇帝水火之中,为大明平定内乱的旗号。虽说这个旗号有些可笑,可眼下大明的政局很是微妙,虽然朱慎锥已控制住了崇祯皇帝,坐上了监国之位,但整个大明对朱慎锥这个监国的认可度并不高,哪怕朝中官员们迫于形势表态,可心里究竟又是怎么想的?朱慎锥很是清楚。
许多人无非就是暂且低头自保罢了,这些人今日可以承认朱慎锥这个监国,改日一旦朱慎锥的监国之位不稳,那么他们绝对是第一个翻脸的。京师如此,更不用说地方上,再加上眼下内乱未平,朱慎锥所要面对的困难可不仅仅只是几件小事。
这次皇太极突然开战,朱慎锥极为重视,要不是他暂时无法离开京师,需要坐镇京师的话,朱慎锥甚至打算亲自领兵和皇太极较量较量呢。
为此朱慎锥派出了王晋武作为领兵大将,并由李佑、胡林、王贵等人协助,此外王海也被朱慎锥派了出去,再加上带走了大半兵力,由此可见此战的重要性。
这一仗所有人都在关注,如果王晋武战败,皇太极和己巳之变时一样再次攻进长城掠夺京畿的话,那么朱慎锥的监国之位必然摇摇欲坠,再也坐不稳了。
可假如这一次能击退皇太极,御敌于长城之外的话,那些蠢蠢欲动的人就绝不敢搞事,朱慎锥也能稳固其地位,真正确立他监国的权威。
所以这一仗不是那么简单的,可以说是决定朱慎锥是否能真正掌控住大明的关键一战。打赢了地位稳固打输了大明内部必然内乱四起,到时候别说监国了,恐怕连性命都不保。
所以这些日子朱慎锥根本顾不上其他,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此战中。遵化、蓟州一带的军情每日来回京师,随时关注变化。
王晋武日夜兼程,赶在皇太极来到之前抵达了遵化,到达遵化后的王晋武片刻都没休息,立即着手布置防线。
遵化、蓟州一线是皇太极上次突破攻入长城的区域,也是这一次作战的重中之重。
从山海关到居庸关一千多公里的长城防线,一百余个关隘,基本都是沿着山形险要之处而设,而蓟州紧邻京师,战略防御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蓟州段城墙的建造标准之高,也是远远强于其他地段的长城,构建大明北方长城防线的九个边镇中,蓟州镇的防御指数无疑是最强的,墙台之坚历来有“独甲于诸镇”之称。
按理说这样的天险之地,如此强镇,皇太极要打进来并不容易,可事实却不是如此,由于万历年辽东战事的爆发,为了解决辽东问题,大明对九边进行了调整,把大量驻扎在蓟州镇的部队调往山海关,支援辽东战场。
天启年,熊廷弼王化贞内斗,经抚之争导致在辽东大败后,辽东的精兵损失巨大,尤其之前的浑河一战,白杆军和浙军全军覆没,更让大明伤筋动骨。
在这种情况下,为确保辽东不失,大明几乎把蓟州镇全搬空了,整个蓟州镇的兵力全部调往了辽东战场,以补充辽东的兵力不足。
大明这样做并非是忽视蓟州镇的防御,那是因为战事的需要,这种抽调蓟州镇支援辽东的做法并没有做错,至少在当时来看是毫无问题的。
一来,辽东惨败兵力不足,如果没足够的兵力驻守一旦山海关被当时的后金攻破,整个辽东不仅全部丢失,更能让后金占据山海关,随时可直接打到关内来。
这样的话大明就彻底失去战场主动了,没了山海关的后果极其严重,天启皇帝这样聪明的人当然要确保山海关,如果山海关没了,蓟州镇根本就没必要存在,所以调蓟州镇出关是必然的。
至于第二个原因也很简单,那是因为林丹汗的缘故。当时的林丹汗和大明算得上是盟友,出于各自的目的,大明和林丹汗联手对抗努尔哈赤,哪怕林丹汗这人总是出尔反尔,在结盟后每次出兵总打着占便宜的小算盘,让大明君臣极为不满。
可话说回来,林丹汗由于当时掌控察哈尔,同努尔哈赤针锋相对,双方是死敌这个事实毫无问题,而蓟州镇以北的长城之外恰恰就是林丹汗的地盘,只要林丹汗在,努尔哈赤只能从辽西走廊一路往山海关打别无他路,所以这种情况下大明抽调蓟州镇的兵力支援辽东战场毫无问题。
但此一时彼一时,当时的情况和后来不一样。尤其是皇太极继位后并没有和努尔哈赤一样只盯着山海关,而是从其他角度考虑问题。皇太极的战略眼光不比努尔哈赤差,甚至更胜一筹,他清楚的知道虽然八旗能打,可大明也不差,哪怕一直在战场上压着大明一头,但大明只要靠着城池和天险关隘作战,再加上拥有精良的火器,他再有本事要想突破辽西走廊拿下山海关也难于登天。
后金本就人不多,皇太极可不像大明有丰厚的家底,整个后金加起来也就几十万人,就算加上掠夺而来的汉人和蒙古人,充其量不过百万而已。
如要拿下辽西走廊打下山海关,八旗的骑射在攻城中派不了多少用处,唯一可以做到的就是拿人命去堆。
八旗兵何等宝贵?皇太极根本就不可能这么做,假如八旗损失过大,甚至大部分因为攻击辽西走廊和山海关战死疆场,那么他皇太极还能坐得稳这个大汗之位么?后金包括现在的大清还可能存在么?
皇太极心里很清楚,这种做法是根本不可取的。所以他的目光转向了蒙古,决定先解决林丹汗的问题,等收复蒙古后再调头和大明开战。
不得不承认皇太极的做法是对的,也是当初努尔哈赤没有考虑到的。果然,在调整战略目标之后,皇太极很快就收获良多,不仅拉拢住了科尔沁、察哈尔的蒙古各部,还直接在察哈尔击败了林丹汗,逼迫林丹汗放弃察哈尔之地朝西遁去,之后林丹汗夺取土默特未果,无奈继续西行,最后在青海感染天花病死,一代枭雄,蒙古人的共主林丹汗就此谢幕,草原的格局为之大变。
驱走林丹汗后,察哈尔一地就成了皇太极的控制区域,如此一来蓟州镇以北的地盘上的人从之前的盟友变成了敌人。
这也是皇太极能不走辽西走廊,在没有拿下山海关的情况下却能突破大明防线,直接攻进大明京畿之地的主要原因。而这一切发生的罪魁祸首不是别人,恰恰就是当年的蓟辽督师袁崇焕,假如不是袁崇焕志大才疏又好大喜功,私下卖了大批粮食包括军械给皇太极,又对皇太极攻击林丹汗坐视不理,眼睁睁看着察哈尔落到皇太极的手中话,怎么可能会有这样恶劣的后果?
所以现在的蓟州镇和空架子没什么区别,哪怕之前有过己巳之变,崇祯皇帝也没重建蓟州镇,更没有在蓟州到遵化一带派重兵驻守。
这件事真要论起来崇祯皇帝也是无奈,他不可能不知道蓟州镇的重要性,更不会不清楚己巳之变的严重后果。所谓亡羊补牢未为晚矣,既然发生了己巳之变,就应该立即堵上这个漏洞,以防这种情况重演。
可问题在于崇祯皇帝没钱,手上能调动的兵力也严重不足,经过他这些年的折腾,大明的税收一降再降,再加上辽东巨大的军费开支加派辽饷导致各地叛乱四起,更产生了严重后果。
现在的大明内忧外患极其严重,甚至进入了恶循环阶段。除了关宁军驻守辽东外,大明九边的边军更被大范围抽调至内地省份围剿高迎祥等义军。崇祯皇帝不是不清楚蓟州镇的问题,而是有着侥幸心理,觉得皇太极再来犯的可能性也许不大,又或觉得抓紧时间先平定叛乱,等内乱解决后再把九边兵力调回去驻守,打一个时间差,拆东墙补西墙。
作为皇帝,把希望寄托于别人身上,甚至做重大决定时不考虑后果,不得不说崇祯皇帝还真是一个“人才”。至于朝中的官员们不是没看出问题,而是看出了问题却不敢劝谏,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崇祯皇帝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这样的帝王手下干活本就艰难,一旦主动提出问题,不仅会给自己招来麻烦,更会因为万一局势的变化导致崇祯皇帝对劝谏者怀恨在心,最终把这口黑锅直接扣到对方的脑袋上去。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苟在明末当宗室,苟在明末当宗室最新章节,苟在明末当宗室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苟在明末当宗室,苟在明末当宗室最新章节,苟在明末当宗室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