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晋武走后,朱慎锥来到靠墙一边,这里有一副巨大的辽东地图。
负手看着面前的地图,朱慎锥眉头紧皱,认真思索。
辽东的地形复杂,尤其是辽西走廊更是辽东通往关内的要道,如是后世人仅仅看地图的话会奇怪为什么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每次都要硬攻宁锦防线,而不是绕道宁锦和山海关进攻大明。
这个问题其实非常简单,后世的道路情况和现在的完全不同,辽西走廊之所以称为“走廊”那是因为在辽西走廊的西北方向都是群山峻岭,连绵大山的阻拦小股部队翻越或许可以,但要大部队行军根本就没这个可能。而且建奴的八旗都是骑兵部队,战马可没办法爬山,这就直接拦住了建奴绕道的可能。
就算皇太极绕路走蒙古进攻大明也是一样,皇太极必须先从辽东北部走,然后折返向西先进入科尔沁草原,然后再从科尔沁草原一路再向西行接着转向南行,穿过内喀尔喀抵达察哈尔,这才能进攻大明北方长城。
这条路要绕很大一个圈子,就算是骑兵行军也需要很长时间,而且有了之前己巳之变和长城之战后,大明已重新布置了蓟州防线,派兵镇守喜峰口一带,皇太极再想故伎重演已不可能。
这也是皇太极这次进攻锦州的主要原因,上次长城之战无功而返后,皇太极已明白再绕行蒙古进攻大明没了这个可能,非但明军在长城已有准备,还有土默特部在一旁虎视眈眈,这才重新把目标放到了辽西走廊这边。
而且为了拿下锦州,这一次皇太极动用的兵力可不少,又摆出了一副围城打援的姿态,用意非常明显。在这种时候突然仅仅只是派兵增援,以重兵救援锦州不是不能干,但这样干的代价实在太大。
现在的财政问题依旧严重,虽山西的边贸已开,一定程度缓解了朝廷的财政,可整体而言这只不过是杯水车薪罢了。山东那边的海贸还没正式开始呢,就算海贸开始要有获利最快也是明年的事了,眼下朝廷增收的赋税数额并不算高,此外南方各地的赋税尚没缴来京师,就算缴到恐怕也远远不够。
朱慎锥名义上已掌控了大明,可实际上真正掌控的只是大明北地的几个省份,而南方虽也听从中央,但私下的小动作不断,尤其是江南那边对朱慎锥有所非议者更是不少,这些人能为己用的寥寥无几,大部分依旧在旁观或者投机。
大明的赋税重地在南方,可自崇祯年开始因为魏忠贤的倒台实际上南方的赋税已大幅度消减,比天启年间要少了几乎70%以上。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崇祯皇帝不清楚,朱慎锥难道还不知道么?无非就是江南士绅和文官集团对中央的抗衡,再加上他们自身的利益,从而导致了这个结果。
朱慎锥现在对大明的情况很是清楚,他没有大张旗鼓地马上就实施各种措施,或者说强压南方开征商税等等。一来是朱慎锥的根基还不稳固,而且他手中的力量基本在北方,南方一时间伸不过去,没有强大的武力压制,南方士绅和文官集团怎么可能乖乖听话?再说了从这些人手里弄钱简直比杀了他们还难受,必然会造成强烈反弹。
二来南方士绅和文官集团的力量极其庞大,别说在当地了,就连朝堂中都有他们的代言人。其中就包括一直誉为清流的东林党人,另外浙党、楚党等也属于江南一派,他们和东林党虽有政治上的争斗,可在共同利益面前却又有着同盟。
这就和今天温体仁、杨嗣昌的态度一样,这两人虽已投靠了朱慎锥,并被重用,可在文武之争的问题上却站到了同一阵营就是这个原因。
这个问题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这么简单,更不是杀几个人就能改变的,别说现在朱慎锥只是监国,哪怕他是皇帝也是一样,这是大明政治的弊端,近两百年来大明历代皇帝一直都想改变却从未成功过,哪怕天启皇帝动用了魏忠贤这把刀,差一点就把整个东林党彻底铲除,可实际上依旧没能真正做到,因为就算没了东林党,只要士绅和文官集团存在,这种情况同样会继续延续。
刚才和王晋武说过,仅仅只是杀人是不成的,这些人杀光了还会有下一批冒出来,这是阶级问题而非个人原因,是皇权和文官集团包括地方的争斗,无法从根本上改变。
朱慎锥现在所能做的就是通过北方的控制拉拢一批人,然后以北抑南,然后再缓缓图之。眼下来看山西的边贸包括山东即将开始的海贸进行颇有成效,对于南方也施加了一定压力,但这远不够,只有彻底压制住南方士绅包括文官力量,彻底改变格局,朱慎锥才能真正做到掌控天下。
这会是一个很长的时间,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做到的,但现在已有了开头,只要一步步推行下去朱慎锥相信会有成效。
另外,大明的国库空虚,财政困难也是事实,按照陈新甲的建议用他的方式去增援辽东解锦州之围耗费实在太大,而且不光是钱粮的问题,还有兵力调动的问题,现在流寇各部还没彻底清除,这时候调集兵力去辽东战场就算解除了锦州之围又如何呢?
为了锦州一地,却放过中原的流寇,如给这些流寇喘息机会,流寇必然又死灰复燃从而造成心腹大患,而且流寇的破坏力有多大谁心里都清楚。这样一来根本就是得不偿失的结果,如果有选择的话朱慎锥情愿锦州落到皇太极的手上,也不希望中原等地出事,孰轻孰重他还是分得清楚的。
可锦州又不能不救,如果朱慎锥不救锦州,坐观锦州陷落祖大寿投降皇太极的话,对他的威望和地位是极其严重的打击。大明和建奴的战争自万历到如今已经历了四代皇帝,却始终没能解决辽东问题,这已经成了大明的心病,大明文武百官根本不可能坐视辽东再次惨败,甚至锦州丢失的严重后果。
而且一旦朱慎锥这么干了,大明武将群体中必然会产生兔死狐悲的感受,导致已经投靠朱慎锥的各级武将生出二心,这会影响到朱慎锥对大明的掌控包括地位的稳固。
从这点来看辽东要救,锦州也是要救的,哪怕风险再大也要出兵。可按照陈新甲的办法出兵朱慎锥心中又很排斥,这样做的话朝廷很难承受得起,不仅是兵力调动原因,更重要的是大明没钱。
大明真的没钱么?当然不是这样,大明的财富可以说富甲天下,从全世界来看,大明如今的财富依旧占据第一,仅仅是从隆庆开关到如今,全世界流入大明的白银就高达3.53亿两。
这意味着什么?也就是说短短七十多年里,大明通过对外贸易的一项收入每年流入的白银高达500万两之巨,在这个时间段内,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国正是大航海的时代,欧洲诸国通过大航海在海外殖民地获得了大量财富,尤其是西班牙因为占据美洲大陆的墨西哥区域从而有了庞大数额的白银入项,可实际上他们获得财富大部分却流入了大明,通过各种贸易手段用白银从大明换取物资,再运至欧洲进行牟利。
这还仅仅只是海外贸易的白银收入,没包括大明自身经济产生的效益。由此来看,大明其实并不缺钱,但这些钱究竟去了哪里呢?其实答案很简单,这些银子大多都进了文官集团和地方士绅的口袋,而朝廷从中获利数额却是寥寥无几。
就像历史上记载的那样,李自成打进京师后对京中百官进行“拷饷”,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居然弄到了7000万两的巨额财富。由此可见大明的富庶,但这个富庶并不是朝廷富,而是特权阶级的富庶,其中就包括文官集团、士绅集团和勋贵集团。
大明国库的确没银子,就算朱慎锥入京后接管了内库,再加上他手上本有的大量财富,这些银子补贴给整个朝廷也是远远不够的。假如这一次按照陈新甲的建议去救援辽东,至少要支出近一百五十万两的钱粮才够,而这么大一笔支出,就算是朱慎锥自己掏腰包补贴也是得不偿失,更何况西北各省刚刚减免税赋,原本这笔钱就有着大用,如果动用了这笔钱,朱慎锥的手上银子就不足了。
大明经济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情况,问题有着许多。除去地方士绅和文官集团的原因外,还有一个根本问题,这个问题和当初的张居正有关。
张居正是大明以来最大的改革派,因为他的出现导致了后来的新政。而张居正推行新政后,大明财政的确有大幅度的好转,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大明就呈现出了一副蒸蒸日上的景象,而在后世对张居正变法也多有褒奖,甚至有人还提出如果没有张居正的新政,大明根本不可能中兴,更不可能还有后来几十年的延续。
一直以来朱慎锥因为受到后世的影响最初也是这样看待张居正变法的,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执掌了朝政后朱慎锥才发现张居正变法并非都是好事,他的变法表面上的确推动了大明的繁荣,使得大明财政飞速好转,更给朝廷积蓄了大量钱粮,这才使得后来万历皇帝有底气发动三大征,从而造就了大明的强盛。
可问题最大的弊端也造成了现在严重后果,其他的暂且不说,仅仅是张居正变法中折银和废除宝钞的措施影响深远。
负手看着面前的地图,朱慎锥眉头紧皱,认真思索。
辽东的地形复杂,尤其是辽西走廊更是辽东通往关内的要道,如是后世人仅仅看地图的话会奇怪为什么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每次都要硬攻宁锦防线,而不是绕道宁锦和山海关进攻大明。
这个问题其实非常简单,后世的道路情况和现在的完全不同,辽西走廊之所以称为“走廊”那是因为在辽西走廊的西北方向都是群山峻岭,连绵大山的阻拦小股部队翻越或许可以,但要大部队行军根本就没这个可能。而且建奴的八旗都是骑兵部队,战马可没办法爬山,这就直接拦住了建奴绕道的可能。
就算皇太极绕路走蒙古进攻大明也是一样,皇太极必须先从辽东北部走,然后折返向西先进入科尔沁草原,然后再从科尔沁草原一路再向西行接着转向南行,穿过内喀尔喀抵达察哈尔,这才能进攻大明北方长城。
这条路要绕很大一个圈子,就算是骑兵行军也需要很长时间,而且有了之前己巳之变和长城之战后,大明已重新布置了蓟州防线,派兵镇守喜峰口一带,皇太极再想故伎重演已不可能。
这也是皇太极这次进攻锦州的主要原因,上次长城之战无功而返后,皇太极已明白再绕行蒙古进攻大明没了这个可能,非但明军在长城已有准备,还有土默特部在一旁虎视眈眈,这才重新把目标放到了辽西走廊这边。
而且为了拿下锦州,这一次皇太极动用的兵力可不少,又摆出了一副围城打援的姿态,用意非常明显。在这种时候突然仅仅只是派兵增援,以重兵救援锦州不是不能干,但这样干的代价实在太大。
现在的财政问题依旧严重,虽山西的边贸已开,一定程度缓解了朝廷的财政,可整体而言这只不过是杯水车薪罢了。山东那边的海贸还没正式开始呢,就算海贸开始要有获利最快也是明年的事了,眼下朝廷增收的赋税数额并不算高,此外南方各地的赋税尚没缴来京师,就算缴到恐怕也远远不够。
朱慎锥名义上已掌控了大明,可实际上真正掌控的只是大明北地的几个省份,而南方虽也听从中央,但私下的小动作不断,尤其是江南那边对朱慎锥有所非议者更是不少,这些人能为己用的寥寥无几,大部分依旧在旁观或者投机。
大明的赋税重地在南方,可自崇祯年开始因为魏忠贤的倒台实际上南方的赋税已大幅度消减,比天启年间要少了几乎70%以上。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崇祯皇帝不清楚,朱慎锥难道还不知道么?无非就是江南士绅和文官集团对中央的抗衡,再加上他们自身的利益,从而导致了这个结果。
朱慎锥现在对大明的情况很是清楚,他没有大张旗鼓地马上就实施各种措施,或者说强压南方开征商税等等。一来是朱慎锥的根基还不稳固,而且他手中的力量基本在北方,南方一时间伸不过去,没有强大的武力压制,南方士绅和文官集团怎么可能乖乖听话?再说了从这些人手里弄钱简直比杀了他们还难受,必然会造成强烈反弹。
二来南方士绅和文官集团的力量极其庞大,别说在当地了,就连朝堂中都有他们的代言人。其中就包括一直誉为清流的东林党人,另外浙党、楚党等也属于江南一派,他们和东林党虽有政治上的争斗,可在共同利益面前却又有着同盟。
这就和今天温体仁、杨嗣昌的态度一样,这两人虽已投靠了朱慎锥,并被重用,可在文武之争的问题上却站到了同一阵营就是这个原因。
这个问题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这么简单,更不是杀几个人就能改变的,别说现在朱慎锥只是监国,哪怕他是皇帝也是一样,这是大明政治的弊端,近两百年来大明历代皇帝一直都想改变却从未成功过,哪怕天启皇帝动用了魏忠贤这把刀,差一点就把整个东林党彻底铲除,可实际上依旧没能真正做到,因为就算没了东林党,只要士绅和文官集团存在,这种情况同样会继续延续。
刚才和王晋武说过,仅仅只是杀人是不成的,这些人杀光了还会有下一批冒出来,这是阶级问题而非个人原因,是皇权和文官集团包括地方的争斗,无法从根本上改变。
朱慎锥现在所能做的就是通过北方的控制拉拢一批人,然后以北抑南,然后再缓缓图之。眼下来看山西的边贸包括山东即将开始的海贸进行颇有成效,对于南方也施加了一定压力,但这远不够,只有彻底压制住南方士绅包括文官力量,彻底改变格局,朱慎锥才能真正做到掌控天下。
这会是一个很长的时间,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做到的,但现在已有了开头,只要一步步推行下去朱慎锥相信会有成效。
另外,大明的国库空虚,财政困难也是事实,按照陈新甲的建议用他的方式去增援辽东解锦州之围耗费实在太大,而且不光是钱粮的问题,还有兵力调动的问题,现在流寇各部还没彻底清除,这时候调集兵力去辽东战场就算解除了锦州之围又如何呢?
为了锦州一地,却放过中原的流寇,如给这些流寇喘息机会,流寇必然又死灰复燃从而造成心腹大患,而且流寇的破坏力有多大谁心里都清楚。这样一来根本就是得不偿失的结果,如果有选择的话朱慎锥情愿锦州落到皇太极的手上,也不希望中原等地出事,孰轻孰重他还是分得清楚的。
可锦州又不能不救,如果朱慎锥不救锦州,坐观锦州陷落祖大寿投降皇太极的话,对他的威望和地位是极其严重的打击。大明和建奴的战争自万历到如今已经历了四代皇帝,却始终没能解决辽东问题,这已经成了大明的心病,大明文武百官根本不可能坐视辽东再次惨败,甚至锦州丢失的严重后果。
而且一旦朱慎锥这么干了,大明武将群体中必然会产生兔死狐悲的感受,导致已经投靠朱慎锥的各级武将生出二心,这会影响到朱慎锥对大明的掌控包括地位的稳固。
从这点来看辽东要救,锦州也是要救的,哪怕风险再大也要出兵。可按照陈新甲的办法出兵朱慎锥心中又很排斥,这样做的话朝廷很难承受得起,不仅是兵力调动原因,更重要的是大明没钱。
大明真的没钱么?当然不是这样,大明的财富可以说富甲天下,从全世界来看,大明如今的财富依旧占据第一,仅仅是从隆庆开关到如今,全世界流入大明的白银就高达3.53亿两。
这意味着什么?也就是说短短七十多年里,大明通过对外贸易的一项收入每年流入的白银高达500万两之巨,在这个时间段内,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国正是大航海的时代,欧洲诸国通过大航海在海外殖民地获得了大量财富,尤其是西班牙因为占据美洲大陆的墨西哥区域从而有了庞大数额的白银入项,可实际上他们获得财富大部分却流入了大明,通过各种贸易手段用白银从大明换取物资,再运至欧洲进行牟利。
这还仅仅只是海外贸易的白银收入,没包括大明自身经济产生的效益。由此来看,大明其实并不缺钱,但这些钱究竟去了哪里呢?其实答案很简单,这些银子大多都进了文官集团和地方士绅的口袋,而朝廷从中获利数额却是寥寥无几。
就像历史上记载的那样,李自成打进京师后对京中百官进行“拷饷”,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居然弄到了7000万两的巨额财富。由此可见大明的富庶,但这个富庶并不是朝廷富,而是特权阶级的富庶,其中就包括文官集团、士绅集团和勋贵集团。
大明国库的确没银子,就算朱慎锥入京后接管了内库,再加上他手上本有的大量财富,这些银子补贴给整个朝廷也是远远不够的。假如这一次按照陈新甲的建议去救援辽东,至少要支出近一百五十万两的钱粮才够,而这么大一笔支出,就算是朱慎锥自己掏腰包补贴也是得不偿失,更何况西北各省刚刚减免税赋,原本这笔钱就有着大用,如果动用了这笔钱,朱慎锥的手上银子就不足了。
大明经济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情况,问题有着许多。除去地方士绅和文官集团的原因外,还有一个根本问题,这个问题和当初的张居正有关。
张居正是大明以来最大的改革派,因为他的出现导致了后来的新政。而张居正推行新政后,大明财政的确有大幅度的好转,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大明就呈现出了一副蒸蒸日上的景象,而在后世对张居正变法也多有褒奖,甚至有人还提出如果没有张居正的新政,大明根本不可能中兴,更不可能还有后来几十年的延续。
一直以来朱慎锥因为受到后世的影响最初也是这样看待张居正变法的,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执掌了朝政后朱慎锥才发现张居正变法并非都是好事,他的变法表面上的确推动了大明的繁荣,使得大明财政飞速好转,更给朝廷积蓄了大量钱粮,这才使得后来万历皇帝有底气发动三大征,从而造就了大明的强盛。
可问题最大的弊端也造成了现在严重后果,其他的暂且不说,仅仅是张居正变法中折银和废除宝钞的措施影响深远。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苟在明末当宗室,苟在明末当宗室最新章节,苟在明末当宗室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苟在明末当宗室,苟在明末当宗室最新章节,苟在明末当宗室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