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大人,依你看黄大人这词儿,可入得境界?“胡滢扭过脸问道。
杨峥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也不顾众人沉思之余,继续道:“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句出自北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虽然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悲壮,毫无纤柔颓靡。黄大人以为如何?”
黄淮闻言微微楞了一下,随即一叹道:“我不如也?“
胡滢也暗暗嘀咕了声道:“这第一境界倒也别致,黄大人这词儿婉转有余,却少了对人生的迷茫,孤独而不知前路几何的疑问,这第一境界是达不到了?“
“那第二境界如何?“这时杨溥听得好奇,忍不住问道。
杨峥继续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语出北宋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此一境:词人所忧“春愁”,不外是“相思”二字。词行至此,可知满怀愁绪之所以挥之不去,正是因为他不仅不想摆脱这“春愁”的纠缠,甚至心甘情愿为“春愁”所折磨,即使渐渐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决不后悔。
投影至人生,第二境界乃有了目标,在追逐的道路上,求之不得之后形容消瘦而却继续追逐无怨无悔。“
杨溥将黄淮的词儿默默叨念了一遍,又将自己今日所作的诗词也回味了一遍,自问没达到这个境界,便沉默不语。
“那第三种境界呢?“这次是黄淮亲自问了声,对于杨峥这境界说,他还是第一次听,不过细细听来,觉得也不无道理,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虽“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的确有些独特?
杨峥继续道:“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语出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此一境:寻觅千百次,竟然是在灯火冷落之处发现了那人。人们都在尽情的狂欢,陶醉在热闹场中,可是她却在热闹外。灯火写得愈热闹,则愈显“那人”的清高,人写得愈忘情,愈见“那人”于世间的不同境地,更是在诗人心中的不同境地。
此一境界表明立志追逐的,在足够的积累后,量变成为质变,不经意间已追逐到了。此三种境界,莫不是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自然与理想熔于一炉,“景”与“情”交融成一体。下官认为,这是上等的艺术境界,只有大诗人才能创造出这种“意与境浑”的境界。
若屯田之《八声甘州》,东坡之《水调歌头》,则伫兴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调论也。”并引牛峤等词,称为“专作情语而绝妙者”。他认为,伫兴之作,写情语,写景物,只要真切不隔,有境界,便是好词。黄大人这词儿,虽不符合上面三等境界,但写情语,写景物,且真切流露,如诉家常,便是一首难得好词儿?“
黄淮本对自己这首词儿寄托的希望极高,可听了杨峥提出的三种境界,莫不是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自己这词儿确如杨峥所言,意境虽有,却是少了大境界,虽也算得上一手好词,但与大诗人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的境界还是有些差距。
黄淮本就是豁达开朗之人,细细品味了一番,越发觉得杨峥这境界不简单,”境界”所要求的正与以形象反映现实的艺术规律相通;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既要有轻视外物之意,又要有重视外物之意,这与作家必须深入生活,又要高出生活的创作要求相一致。杨峥的“境界”说具体地,明确地揭示出艺术境界内在的特殊矛盾,说明了文艺的本质特征。与前人相比,这是一个新的贡献。
文学批评史上,那种只重“言志”“抒情”的论点,偏执一端;那种只重形象,画面的论点,偏执另一端。虽有些道理,但不免是千篇一律,反而是杨峥的这种景多无限,情也说不尽的“境界“给人一种从未有过的新鲜之感,他本对杨峥的欣赏,多来自他写了两篇状元文章,北京危机之时,力挫鞑子一万骑兵,如今再听到他这番别处一格的论述,不免轻轻一叹道:”果然是英雄出少年,看来我们是老了?“语气并没有英雄迟暮的味道,反而多了几分喜悦。
杨峥急忙谦虚的道:“黄大人说笑了,这不过是下官胡言乱语的话儿,当不得真的?“
黄淮摆了摆手道:“杨大人此言差矣,诗关乎世教,其来尚矣!孔子删定三百篇,以及太师所采,上自宗庙朝廷之雅颂,下至里巷之歌谣,所以扶植纲常,淑正人心,裨益理道,其致一也。
去古即远,风俗日漓,诗之为教,愈趋愈下,甚至以之为谈笑谐谑、流连光景之具。间有杰然而出,力以追复古道为事,虽音节时有不同,其与世教无所戾者,……(黄子贞)一发于诗,词取达意,不规规于藻馈。音节冲和雅淡,不为哇淫;所载之事,率皆日用之常、伦理之正。
凿凿然,如菽栗之充饥,如布帛之致暖,讽之者,皆道以感发兴起,岂非关于世教而有得于古昔诗人之遗意者乎?“
杨峥一听满口之乎者也,登时头大,可细细诵读几遍,连估带猜,倒也明白了个大概,黄淮看样子比较喜欢大诗人杜甫,在这篇序文中认为作为世教、追复古道之具的诗歌,应当达意即可,音节冲和雅淡,所载之事限于日常之具。主张诗歌创作关乎世教,主冲和雅淡的风格,这种看法的确有几分高明!“
众人纷纷叫好,杨峥也是由衷的佩服,点头附和,唯独杨士奇面上有些难看。
其实不难理解,这是三篇关于诗词的理论见解,根据序中所言,江阴朱善继、朱善庆兄弟因杨士奇的嘱托,刊刻了明单复注释本杜诗,又得到虞集注本,杨士奇因为之序。当时文炳杨士奇,十分推崇杜诗,从而确立了杜甫诗歌在明代永乐以后诗坛的崇高地位。
这篇序的用意是驳斥所谓虞集注杜律为舍本而求末的观点,否认创作古体诗歌为复古的唯一途径,从而把杜甫的律诗提高到诗学范本的地位,由此,也可以透射出明代诗歌复古的基本思想,诗愈变愈下,复古应当以写古诗,追寻古意为准,这可以说是一大推步,但杨士奇如今是内阁大学士,当朝一品的官儿,碍于他的身份,这些话儿倒也无人敢说,黄淮这么直白的说出来,让杨士奇面上一热,看了黄淮一眼,低头不语。
桌上的气氛立即变得有些尴尬,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没开口说话,黄淮一副坦然的模样,越发让杨士奇有几分气恼,可他毕竟是有气度的人,细细一想之下,黄淮的这番话儿倒也有几分道理,不过他也没觉得自己有什么错,他偶然间得到杜甫诗的元代注本,以授江阴朱善庆兄弟刻之,并在友人间传播杜诗。杜甫诗歌得到推崇的主要原因是其诗“忠君爱国之意,常拳拳于声嗟气叹之中。”
而这正是所谓“得夫性情之正者”,再者,杜诗诸体兼擅,无体不工,律切精深,沉郁顿挫,被世尊为“诗圣“,对诗人来说,的确有莫大的帮助,不过黄淮的话儿,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所以他只是看了黄淮一眼,并没有不服的味道。
眼看桌上气氛有些压抑,胡滢有心想调节下气氛,眼珠子一转,忽的呵呵一笑道:“今日是来喝酒的,说这些干什么,诗词写得好不好,后人自有评价!我们就不用操心了?”
杨峥哪里不知道王滢的心思,忙接口道:“胡大人所言极是,诗词好不好,我们都没有评说的权力,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不是好的诗词,后人自有公论!“
^^^^^^^^^^^^^^^^^^^^^^^^^^^^^^^^^^^^^^^^^^^^^^^^
第三更了,有些晚了,请见谅!
!!
杨峥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也不顾众人沉思之余,继续道:“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句出自北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虽然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悲壮,毫无纤柔颓靡。黄大人以为如何?”
黄淮闻言微微楞了一下,随即一叹道:“我不如也?“
胡滢也暗暗嘀咕了声道:“这第一境界倒也别致,黄大人这词儿婉转有余,却少了对人生的迷茫,孤独而不知前路几何的疑问,这第一境界是达不到了?“
“那第二境界如何?“这时杨溥听得好奇,忍不住问道。
杨峥继续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语出北宋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此一境:词人所忧“春愁”,不外是“相思”二字。词行至此,可知满怀愁绪之所以挥之不去,正是因为他不仅不想摆脱这“春愁”的纠缠,甚至心甘情愿为“春愁”所折磨,即使渐渐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决不后悔。
投影至人生,第二境界乃有了目标,在追逐的道路上,求之不得之后形容消瘦而却继续追逐无怨无悔。“
杨溥将黄淮的词儿默默叨念了一遍,又将自己今日所作的诗词也回味了一遍,自问没达到这个境界,便沉默不语。
“那第三种境界呢?“这次是黄淮亲自问了声,对于杨峥这境界说,他还是第一次听,不过细细听来,觉得也不无道理,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虽“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的确有些独特?
杨峥继续道:“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语出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此一境:寻觅千百次,竟然是在灯火冷落之处发现了那人。人们都在尽情的狂欢,陶醉在热闹场中,可是她却在热闹外。灯火写得愈热闹,则愈显“那人”的清高,人写得愈忘情,愈见“那人”于世间的不同境地,更是在诗人心中的不同境地。
此一境界表明立志追逐的,在足够的积累后,量变成为质变,不经意间已追逐到了。此三种境界,莫不是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自然与理想熔于一炉,“景”与“情”交融成一体。下官认为,这是上等的艺术境界,只有大诗人才能创造出这种“意与境浑”的境界。
若屯田之《八声甘州》,东坡之《水调歌头》,则伫兴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调论也。”并引牛峤等词,称为“专作情语而绝妙者”。他认为,伫兴之作,写情语,写景物,只要真切不隔,有境界,便是好词。黄大人这词儿,虽不符合上面三等境界,但写情语,写景物,且真切流露,如诉家常,便是一首难得好词儿?“
黄淮本对自己这首词儿寄托的希望极高,可听了杨峥提出的三种境界,莫不是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自己这词儿确如杨峥所言,意境虽有,却是少了大境界,虽也算得上一手好词,但与大诗人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的境界还是有些差距。
黄淮本就是豁达开朗之人,细细品味了一番,越发觉得杨峥这境界不简单,”境界”所要求的正与以形象反映现实的艺术规律相通;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既要有轻视外物之意,又要有重视外物之意,这与作家必须深入生活,又要高出生活的创作要求相一致。杨峥的“境界”说具体地,明确地揭示出艺术境界内在的特殊矛盾,说明了文艺的本质特征。与前人相比,这是一个新的贡献。
文学批评史上,那种只重“言志”“抒情”的论点,偏执一端;那种只重形象,画面的论点,偏执另一端。虽有些道理,但不免是千篇一律,反而是杨峥的这种景多无限,情也说不尽的“境界“给人一种从未有过的新鲜之感,他本对杨峥的欣赏,多来自他写了两篇状元文章,北京危机之时,力挫鞑子一万骑兵,如今再听到他这番别处一格的论述,不免轻轻一叹道:”果然是英雄出少年,看来我们是老了?“语气并没有英雄迟暮的味道,反而多了几分喜悦。
杨峥急忙谦虚的道:“黄大人说笑了,这不过是下官胡言乱语的话儿,当不得真的?“
黄淮摆了摆手道:“杨大人此言差矣,诗关乎世教,其来尚矣!孔子删定三百篇,以及太师所采,上自宗庙朝廷之雅颂,下至里巷之歌谣,所以扶植纲常,淑正人心,裨益理道,其致一也。
去古即远,风俗日漓,诗之为教,愈趋愈下,甚至以之为谈笑谐谑、流连光景之具。间有杰然而出,力以追复古道为事,虽音节时有不同,其与世教无所戾者,……(黄子贞)一发于诗,词取达意,不规规于藻馈。音节冲和雅淡,不为哇淫;所载之事,率皆日用之常、伦理之正。
凿凿然,如菽栗之充饥,如布帛之致暖,讽之者,皆道以感发兴起,岂非关于世教而有得于古昔诗人之遗意者乎?“
杨峥一听满口之乎者也,登时头大,可细细诵读几遍,连估带猜,倒也明白了个大概,黄淮看样子比较喜欢大诗人杜甫,在这篇序文中认为作为世教、追复古道之具的诗歌,应当达意即可,音节冲和雅淡,所载之事限于日常之具。主张诗歌创作关乎世教,主冲和雅淡的风格,这种看法的确有几分高明!“
众人纷纷叫好,杨峥也是由衷的佩服,点头附和,唯独杨士奇面上有些难看。
其实不难理解,这是三篇关于诗词的理论见解,根据序中所言,江阴朱善继、朱善庆兄弟因杨士奇的嘱托,刊刻了明单复注释本杜诗,又得到虞集注本,杨士奇因为之序。当时文炳杨士奇,十分推崇杜诗,从而确立了杜甫诗歌在明代永乐以后诗坛的崇高地位。
这篇序的用意是驳斥所谓虞集注杜律为舍本而求末的观点,否认创作古体诗歌为复古的唯一途径,从而把杜甫的律诗提高到诗学范本的地位,由此,也可以透射出明代诗歌复古的基本思想,诗愈变愈下,复古应当以写古诗,追寻古意为准,这可以说是一大推步,但杨士奇如今是内阁大学士,当朝一品的官儿,碍于他的身份,这些话儿倒也无人敢说,黄淮这么直白的说出来,让杨士奇面上一热,看了黄淮一眼,低头不语。
桌上的气氛立即变得有些尴尬,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没开口说话,黄淮一副坦然的模样,越发让杨士奇有几分气恼,可他毕竟是有气度的人,细细一想之下,黄淮的这番话儿倒也有几分道理,不过他也没觉得自己有什么错,他偶然间得到杜甫诗的元代注本,以授江阴朱善庆兄弟刻之,并在友人间传播杜诗。杜甫诗歌得到推崇的主要原因是其诗“忠君爱国之意,常拳拳于声嗟气叹之中。”
而这正是所谓“得夫性情之正者”,再者,杜诗诸体兼擅,无体不工,律切精深,沉郁顿挫,被世尊为“诗圣“,对诗人来说,的确有莫大的帮助,不过黄淮的话儿,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所以他只是看了黄淮一眼,并没有不服的味道。
眼看桌上气氛有些压抑,胡滢有心想调节下气氛,眼珠子一转,忽的呵呵一笑道:“今日是来喝酒的,说这些干什么,诗词写得好不好,后人自有评价!我们就不用操心了?”
杨峥哪里不知道王滢的心思,忙接口道:“胡大人所言极是,诗词好不好,我们都没有评说的权力,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不是好的诗词,后人自有公论!“
^^^^^^^^^^^^^^^^^^^^^^^^^^^^^^^^^^^^^^^^^^^^^^^^
第三更了,有些晚了,请见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