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这事儿倒也并不是什么大事,主要是朝廷对于是否再一次下西洋争论不休,从二月打算的下西洋的壮举一直没落下来,争争吵吵,竟过了大半年,还落到实处,这让一心想再一次去下西洋的郑和焦急不已,不得已将自己多年珍藏的礼物,一次又一次厚着老脸去求当朝廷的大官儿给自己说几句话儿,这事儿从三月就一直在进行,礼物到是送了不少,话儿却没见有人说,这下郑和坐不住了,不得一次一次的厚着脸皮去送礼的官员府上,开始人家还能那几句话儿打发他,到后来去了多,干脆闭门不见,大半年来,偌大的京城,这一个六十岁的老人,竟跑了个遍,下西洋的事儿仍没落实下来,让郑和顿生万念俱灰之感。
这就在这个时候,杨峥回朝的消息传遍了整个北京城,紧跟着杨峥升为吏部侍郎的消息也传到了郑和的府上,这个消息,让这个失望了大半年的老人心里忽然涌出一股希望了,他还记得当年大报恩寺的那个晚上,两人秉烛夜谈的情景,让他心思开始活动开了,但两人毕竟是五年没见面,如今的杨峥还是不是当年的杨峥,他不得而知,所以才让郑恩来带着礼物来了。
听着郑恩来叙说着这大半年重重,杨峥眼里竟有些湿润,他似乎看到了一个年过半百,须发皆白的为了心头的理想,一次一次怀抱着礼物,敲开一扇又一扇的木门,然后一次一又一次带着失望走出,可即便如此,这个老人的后背依旧是那么笔直,步伐仍是那么锵锵有力,眼神还是那么炯炯光彩,那份对实现梦想的雄心依旧在,他就是大明独一无二的郑和,一个开船大明航海时代的郑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郑和。
梦想人人都有,然而并非人人都有去实现梦想的勇气,郑和无疑是有这个勇气,一个人有了去实现梦想的勇气,自己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帮他一把呢。
“大人……?“郑恩来将杨峥双眼湿润,有些惊讶。
杨峥摆了摆手道:“郑大人,你回去告诉郑公公,当年杨某说的话儿没有一天忘记,请他老人家保重身子,做好下西洋的准备?“
“杨大人……“郑恩来声音有些呜咽,这大半年来他陪着郑和敲开了无数次的大门,但似这般肯定的话儿,还是头一次,大半年的委屈,仿佛在此刻即将宣泄出来一般。
杨峥拍了拍他的肩膀道:“孟夫人老人家都说了,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次的经历,权当是一种人生的历练好了,只要我们心中的梦想不灭,还有什么困难是客服不了的呢?“
郑恩来重重的应了声,转身去了,奇怪的是杨峥没有给他任何的承诺,但杨峥说的话儿,他无比的相信,他相信这个年轻人答应他父亲的事情,就一定能做得到。
郑恩来的到来对于杨峥来说是个意外,他没想到郑和的第七次的西洋之行,竟走的如此艰难,敬重郑和的同时,也不免为大明即将放弃海洋感到痛惜。
从前世他得知,大明从郑和第七次西洋之行后,鉴于国力不支,国内放弃下西洋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加上郑和死后,后继无人,朱瞻基也放弃了下西洋,后来的孝宗、世宗都有下西洋的心思,莫不是被这些声音所淹没,西洋之行终大明一朝,再也没有人提起过,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悲哀。
从公元一四零五至一四三三年这段短暂的时间,大明太监郑和所指挥的宝船船队,七次英雄式的远航,遍及了中国海与印度洋,从台湾到波斯湾,并远及中国人心目中的黄金国--非洲。虽然中国从阿拉伯商人那里得知欧洲的存在,但并不想去那里。欧洲这个「远西」之地,所能提供的只有羊毛和酒,对他们来说,缺乏吸引力。在这三十年之中,外国的货品、药物与地理知识,以空前的速度输入中国;相对地,中国也在整个印度洋上伸展了政治空间和影响力。当时世界的一半已经在中国的掌握之中,加上一支无敌的海军,如果中国想要的话,另外一半并不难成为中国的势力范围。在欧洲大冒险、大扩张时代来临之前的一百年,中国有机会成为世界的殖民强权,甚至可以超过日后的日不落的帝国英国。
但在如此强大的实力,绝佳的机会,甚至最可能的成为最大殖民地国家的时候,但大明没这么做。
在宝船最后一次航行后不久,随着郑和的死,明宣宗以下西洋是劳民伤财之举,下令严禁出海航行,并停止了所有远洋帆船的建造与修缮工作。违反禁令的商人和水手都被处死。在一百年间,举世无双的海军,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反而使倭寇在中国沿海一带肆虐。中国在对外大扩张时代之后,紧接着的是绝对闭关自守的时期。十五世纪初,中国这个世界科技的领导者,很快地离开了世界历史的舞台。就在同时,正在萌芽的国际贸易和刚开始的工业革命,把西方世界推向了现代。
当公元一四九八年,达伽马(和他那支由三艘破帆船组成的船队,在前往印度的途中,绕过好望角,于东非登陆时,当地的居民向他们夸示精致镶边的刺绣青丝帽。非洲人嘲笑葡萄牙人所拿出的小玩艺儿--小珠子、铃铛、珊瑚项链、洗脸盆--而且似乎不认为他们的小船有什么了不起。村中的长老说,在很久以前,曾经有白色的「鬼」,穿着丝绸,驾着大船,到访他们的海岸。然而,却没有人知道这些人是谁,也不晓得他们来自何方。宝船就这样从世界的意识中被遗忘了。
郑和与达伽马到达非洲的时间相差了八十年。或许有人想知道:如果他们相遇,会发生什么事呢?了解大明帝国海军超凡的力量,达伽马以他八十五英尺到一百英尺长的小船,敢不敢继续穿越印度洋呢?见过葡萄牙的破船,中国舰队指挥官会不会想在前进的途中踩扁那些挡路的蜗牛,以阻止欧洲人打开一条东西贸易的通路呢?这个问题,旁人自不能给他回答,甚至是在这个时代,也无人给他回答,唯有他自己去慢慢体会,他如今想的,大明朝无论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对郑和下西洋反对的意见,最大,看似也是最有力的,便是下西洋是劳民伤财之举,其耗费国力太大,却没有经济上的回报,得不偿失,难以持久支撑下去,必须停止才算是为国为民之举,在这样的国家大义上,便是皇帝再想下西洋,也得掂量掂量,后来的孝宗、世宗莫不是如此,而他想的,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让大明的第七次西洋之行,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当然了,这是一个大胆的想法,毕竟就眼前的情况来,除了有乃祖之风的朱瞻基想尝试一下万国来朝的感觉,有下西洋的心思外,再就是户部有一部分支持的声音,便没有任何人支持的声音,否则以郑和的人品,地位,三朝老臣的威望,也不会花了半年的功夫,敲开整个北京城文武大官的大门,都得到下西洋的结果,而自己不过是一个三品的吏部侍郎,这官儿说大,上面还有更大的,说小下面还有更小的,看着不错,但真要做事儿,未必能做得成,所以郑和来找他,其实并不算明智之举,但有一件事郑和是做对了,那就是整个大明,唯独他知道,郑和的宝船还有第七次之行,这就是他的优势,能不能化不利为有利,就看接下来怎么做了。
所谓事在人为,眼前的局面虽不利,但只要有了突破口,就大有可为,只是这突破口什么时来,他不是诸葛亮,没那个算无遗策的本事,但从前世的记载上看,也该是这个时候了。
接下来的几日他虽偶尔通过高航的口,关注那座神秘城池的动静,但更多的还是将心思放在研究下西洋的事情上,务必在他所认为的突破口到来之前,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西洋道路来。
等他重新关注朝廷大事的时候,平静的局面再一次打破,竟成了西洋之行的最佳突破口,这是他始料未及的事情。
这事儿还需从皇帝朱瞻基说起,朱瞻基自登基以来,就一直勤勤恳恳,算得上是励精图治,平日里连自己的生辰也都是简单的过一下,为了是给户部减少些开支,如今的大明朝,经过自己五年的励精图治,加上洪武一朝,永乐一朝留下还算殷实的底子,尤其是永乐一朝,先是迁都北京,然后五次北进蒙古,南征安南,令郑和下西洋宣扬国威致万邦来朝,此举显现了明朝蓬勃前进的不已之势。
^^^^^^^^^^^^^^^^^^^^^^^^^^^^^^^^^^^^^^^^^^^^^^^
第二更送上,请围观,请订阅!
这就在这个时候,杨峥回朝的消息传遍了整个北京城,紧跟着杨峥升为吏部侍郎的消息也传到了郑和的府上,这个消息,让这个失望了大半年的老人心里忽然涌出一股希望了,他还记得当年大报恩寺的那个晚上,两人秉烛夜谈的情景,让他心思开始活动开了,但两人毕竟是五年没见面,如今的杨峥还是不是当年的杨峥,他不得而知,所以才让郑恩来带着礼物来了。
听着郑恩来叙说着这大半年重重,杨峥眼里竟有些湿润,他似乎看到了一个年过半百,须发皆白的为了心头的理想,一次一次怀抱着礼物,敲开一扇又一扇的木门,然后一次一又一次带着失望走出,可即便如此,这个老人的后背依旧是那么笔直,步伐仍是那么锵锵有力,眼神还是那么炯炯光彩,那份对实现梦想的雄心依旧在,他就是大明独一无二的郑和,一个开船大明航海时代的郑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郑和。
梦想人人都有,然而并非人人都有去实现梦想的勇气,郑和无疑是有这个勇气,一个人有了去实现梦想的勇气,自己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帮他一把呢。
“大人……?“郑恩来将杨峥双眼湿润,有些惊讶。
杨峥摆了摆手道:“郑大人,你回去告诉郑公公,当年杨某说的话儿没有一天忘记,请他老人家保重身子,做好下西洋的准备?“
“杨大人……“郑恩来声音有些呜咽,这大半年来他陪着郑和敲开了无数次的大门,但似这般肯定的话儿,还是头一次,大半年的委屈,仿佛在此刻即将宣泄出来一般。
杨峥拍了拍他的肩膀道:“孟夫人老人家都说了,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次的经历,权当是一种人生的历练好了,只要我们心中的梦想不灭,还有什么困难是客服不了的呢?“
郑恩来重重的应了声,转身去了,奇怪的是杨峥没有给他任何的承诺,但杨峥说的话儿,他无比的相信,他相信这个年轻人答应他父亲的事情,就一定能做得到。
郑恩来的到来对于杨峥来说是个意外,他没想到郑和的第七次的西洋之行,竟走的如此艰难,敬重郑和的同时,也不免为大明即将放弃海洋感到痛惜。
从前世他得知,大明从郑和第七次西洋之行后,鉴于国力不支,国内放弃下西洋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加上郑和死后,后继无人,朱瞻基也放弃了下西洋,后来的孝宗、世宗都有下西洋的心思,莫不是被这些声音所淹没,西洋之行终大明一朝,再也没有人提起过,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悲哀。
从公元一四零五至一四三三年这段短暂的时间,大明太监郑和所指挥的宝船船队,七次英雄式的远航,遍及了中国海与印度洋,从台湾到波斯湾,并远及中国人心目中的黄金国--非洲。虽然中国从阿拉伯商人那里得知欧洲的存在,但并不想去那里。欧洲这个「远西」之地,所能提供的只有羊毛和酒,对他们来说,缺乏吸引力。在这三十年之中,外国的货品、药物与地理知识,以空前的速度输入中国;相对地,中国也在整个印度洋上伸展了政治空间和影响力。当时世界的一半已经在中国的掌握之中,加上一支无敌的海军,如果中国想要的话,另外一半并不难成为中国的势力范围。在欧洲大冒险、大扩张时代来临之前的一百年,中国有机会成为世界的殖民强权,甚至可以超过日后的日不落的帝国英国。
但在如此强大的实力,绝佳的机会,甚至最可能的成为最大殖民地国家的时候,但大明没这么做。
在宝船最后一次航行后不久,随着郑和的死,明宣宗以下西洋是劳民伤财之举,下令严禁出海航行,并停止了所有远洋帆船的建造与修缮工作。违反禁令的商人和水手都被处死。在一百年间,举世无双的海军,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反而使倭寇在中国沿海一带肆虐。中国在对外大扩张时代之后,紧接着的是绝对闭关自守的时期。十五世纪初,中国这个世界科技的领导者,很快地离开了世界历史的舞台。就在同时,正在萌芽的国际贸易和刚开始的工业革命,把西方世界推向了现代。
当公元一四九八年,达伽马(和他那支由三艘破帆船组成的船队,在前往印度的途中,绕过好望角,于东非登陆时,当地的居民向他们夸示精致镶边的刺绣青丝帽。非洲人嘲笑葡萄牙人所拿出的小玩艺儿--小珠子、铃铛、珊瑚项链、洗脸盆--而且似乎不认为他们的小船有什么了不起。村中的长老说,在很久以前,曾经有白色的「鬼」,穿着丝绸,驾着大船,到访他们的海岸。然而,却没有人知道这些人是谁,也不晓得他们来自何方。宝船就这样从世界的意识中被遗忘了。
郑和与达伽马到达非洲的时间相差了八十年。或许有人想知道:如果他们相遇,会发生什么事呢?了解大明帝国海军超凡的力量,达伽马以他八十五英尺到一百英尺长的小船,敢不敢继续穿越印度洋呢?见过葡萄牙的破船,中国舰队指挥官会不会想在前进的途中踩扁那些挡路的蜗牛,以阻止欧洲人打开一条东西贸易的通路呢?这个问题,旁人自不能给他回答,甚至是在这个时代,也无人给他回答,唯有他自己去慢慢体会,他如今想的,大明朝无论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对郑和下西洋反对的意见,最大,看似也是最有力的,便是下西洋是劳民伤财之举,其耗费国力太大,却没有经济上的回报,得不偿失,难以持久支撑下去,必须停止才算是为国为民之举,在这样的国家大义上,便是皇帝再想下西洋,也得掂量掂量,后来的孝宗、世宗莫不是如此,而他想的,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让大明的第七次西洋之行,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当然了,这是一个大胆的想法,毕竟就眼前的情况来,除了有乃祖之风的朱瞻基想尝试一下万国来朝的感觉,有下西洋的心思外,再就是户部有一部分支持的声音,便没有任何人支持的声音,否则以郑和的人品,地位,三朝老臣的威望,也不会花了半年的功夫,敲开整个北京城文武大官的大门,都得到下西洋的结果,而自己不过是一个三品的吏部侍郎,这官儿说大,上面还有更大的,说小下面还有更小的,看着不错,但真要做事儿,未必能做得成,所以郑和来找他,其实并不算明智之举,但有一件事郑和是做对了,那就是整个大明,唯独他知道,郑和的宝船还有第七次之行,这就是他的优势,能不能化不利为有利,就看接下来怎么做了。
所谓事在人为,眼前的局面虽不利,但只要有了突破口,就大有可为,只是这突破口什么时来,他不是诸葛亮,没那个算无遗策的本事,但从前世的记载上看,也该是这个时候了。
接下来的几日他虽偶尔通过高航的口,关注那座神秘城池的动静,但更多的还是将心思放在研究下西洋的事情上,务必在他所认为的突破口到来之前,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西洋道路来。
等他重新关注朝廷大事的时候,平静的局面再一次打破,竟成了西洋之行的最佳突破口,这是他始料未及的事情。
这事儿还需从皇帝朱瞻基说起,朱瞻基自登基以来,就一直勤勤恳恳,算得上是励精图治,平日里连自己的生辰也都是简单的过一下,为了是给户部减少些开支,如今的大明朝,经过自己五年的励精图治,加上洪武一朝,永乐一朝留下还算殷实的底子,尤其是永乐一朝,先是迁都北京,然后五次北进蒙古,南征安南,令郑和下西洋宣扬国威致万邦来朝,此举显现了明朝蓬勃前进的不已之势。
^^^^^^^^^^^^^^^^^^^^^^^^^^^^^^^^^^^^^^^^^^^^^^^
第二更送上,请围观,请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