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制,设科之法,士自起家应童子试,必有籍,籍有儒、官、民、医、匠之属,分别流品,以试于郡,即不得他郡试。加之朝廷原则上不承认在原籍所在地以外的地方应试,更有严格的“冒籍之禁”。因此,外寓人员参与科考一不能遗弃原籍,二往往要徒劳往返,去百里千里外赴考。因商人没有户籍,所以科举时只能走附籍的路子科考,每年的科考为了子孙,他们不得不花大把的银子,将自己的户籍投充军户中的校尉、力士等,以此来逃避商人身份获取相应的权利,麻烦还容易出事,非但如此,因没有户籍,大多数不得不户籍落在了外地,可毕竟原籍不在此地,日后返回原籍,反遭到指责,“谓其言语不相通,面貌不相习,又无产业可考”,因此故乡人“群以冒籍攻击之”。不可谓不凄惨。
因种种的弊端,从永乐末年,就有不少提出建立商人户籍问题,以便于商人子弟参加科举,可这事儿却一直无人理会,这也是广大商人心头一道无法抹去的痛处,平日了没少为这事儿费神。
如今,杨峥提出“商籍”这算给了商人梦寐以求的尊严,比起上交商业税,这个利益无疑是巨大的,一旦有了商籍,经商而留居其地,其子孙户籍得以附於行商之省分,这样一来,商家子孙不必再为上进、科考而徒劳奔波,而广大商人也不会因没了户籍而自卑,这个利益不可谓不大,以至于众人没回过神来。
好一会儿吴县令才迟疑道:“给商人定下户籍,的确足以让他们心动,但这事儿怕是不容易办,我朝人户各有定籍,不得随意变乱,大人迫于形势,不得不为之,可朝廷未必答应?”
杨峥一笑道:“只怕未必?”说完随手从书桌上拿起一道圣旨来,当着众人的面缓缓打了开来。
众人处于好奇,齐齐看了过去,但见圣旨明确表明设定商籍的指令,那一道皇帝印章十分明显。
看罢,众人又是惊讶,又是欢喜,吴县令道:“大人是如何做到的?”
“大人是早有准备啊?”况钟笑着道。
杨峥倒也没否认,事实上他的确早有准备,从他着手商业税便动了这个心思,大明从洪武时商人虽多有压制,但随着永乐后期,天下承平,郑和下西洋的缘故,商业得到了大发展,加上国家长期基本处于安定环境,因此生齿渐繁,户口分合、流移,有脱籍,更有附寄籍者,全国户籍(除民籍户较稳定外)发生了很大变化。明初所定军、匠诸籍,多虚尺籍,其子孙“或耕,或商,或读,或吏,不复知有先世之业”在这种情况下,商业成为人们热衷的选择,因此户口流向商者为多。
在众多的商业之中,明代盐商和历代盐商一样,依然是商人中得利最巨的一类。但他们在财富方面获得巨大成功以后,得到的只是锦衣玉食以及奢侈的物质生活,为了要光耀门庭、提高社会地位,他们寻找的唯一出路是跻身官场。于是他们热衷于科举,希望科举能使商贾改变身份,并为商人子弟入仕提供最佳机会,因这种努力,对于商人获取商籍的呼声也越来越大,杨峥相信就算没有自己的出现,随着商业的发展,商业力量壮大,这个设定迟早会走上历史舞台,而自己在不合时宜的情况下,提出了商业税,势必引起商人的不满,为了平复这种不满,最佳的法子,便是让他们获取更大的好处,而对于商人而言,缺的不是银子,而是身份地位的承认,因此,劝说朝廷设定“商籍”是最佳的好处,有了商籍两淮、两浙的盐商及其子弟,不必再为上进、科考而徒劳奔波,同时又确保了国家对盐税的征课,甚至增额,真所谓“庶商籍广而世无迁业,赋有常经也,“商籍”既方便于商家,也有利于朝廷,可谓是一举两得。
“这下商人可没什么好说的,朝廷设定了商籍,那便是承认了他们的身份,重重好处,不可言喻了,只要不是傻子,都知道给如何取舍?“松江县令笑着道。
窗外的动静越来越大,众人因有了解决之法,所以少了那份紧张,因此谁也没当一回事,仿佛门外的动静还不够大似的。
眼看着时候差不多了,况钟笑道:“大人既有制胜法宝,也不必拖下去了,再闹下去也不好看,我看这告示还是贴出去吧?”
杨峥颔了颔首道:“我正有此意,只是民情太大,本官又是这次商业税的倡议人,这会儿出去,不被人吃了才怪呢?”
众人一愣,随即哈哈大笑不止。
况钟笑着道:“大人既有顾虑,这事儿就交给卑职吧?”说完从杨峥手中接过朝廷指令,昂首挺胸走了出去。
门外的众人在沈家的煽动下,就差冲入巡抚衙门了,此时听得脚步声,愤怒的人群有开始破口大骂起来,隐隐还看到不少棍棒相较,这次沈家为了凑成这次讨伐杨峥的声势,没少下血本,可同时又怕人数太多,无法约束,引起抢掠平民等事件,给朝廷以口实,于是作了周密的部署。出发前,所有人当着玄都观的神像发誓:此行动为公义,私人不取一钱。六月初六,行动开始,群众分为六队,每队一个领头者手持芭蕉扇做指挥,走在队列前头。后面的人穿白衣短衫,手执棍棒,此时被他一番闪动,声势不可谓不壮。
况钟虽胆大心细,但也是头一次面对这种情况,看着舞动的棍棒,辱骂的腔调,那一张张愤怒扭曲的脸,饶是他自问一身正气,也忍不住头皮发麻。咬了咬牙走了上前大声道:“诸位请静一静?”
众人正在气头上,按说谁也不会停下来,但况钟以清官名动苏州城,百姓敬如神,这一声呼喊,竟让喧闹的众人都停了下来,将近千百双目光齐刷刷看了过来,况钟微微定了定神,将手中的圣旨轻轻一抖,面对众人大声念叨:“告天下商贾,据江南巡抚杨峥曰,淮扬、长芦等盐场行盐商人子弟俱附籍应试,取有额例,惟两浙商籍子弟岁科所取不过二、三人而止,浙地濒海,最迩煮贩,十倍他所,取数若少则遗珠可惜,回籍应试则阻隔为忧,伏乞圣慈广作人之化,悯旅寄之劳,勅令在浙行盐商人子弟,凡岁科提学使者按临取士,照杭州府、仁和、钱塘三学之数另占籍贯立额存例,庶商籍广而世无迁,业赋有常经矣。奉旨:该部议奏。部议覆允札行提学道牌行运使,编立商籍,录送考取入学。特告知天下?”
况钟声音洪亮,这一道圣旨念得锵锵有力,众人先有些不明白,但明白人毕竟还是有的,好一会儿才听得一人颤抖着声音道:“况大人你是说朝廷给我们商人设了商籍?”
那人的声音并不大,但场上寂静一片,谁也没说话,因此这一声询问却是人人听得清清楚楚,数千双目光再看况钟时眼里涌出了期盼。
况钟呵呵一笑道:“不错,朝廷给你们设了商籍,以后你们的子孙科举用不着去千里之外了,只要在本地好好做买卖,按时上交朝廷定下的商业税,就可以在本地读书科举了?”
“交,我们交税?”人群里不知谁喊了声道。
“对,我们愿意交税?”众人齐声呼喊。
“对,我们愿意,我们愿意交?”沉浸在喜悦中的众人当明白这一切都是真的时候,开始疯狂的叫嚷起来,身为商人拥有商籍是数百年的来无数商人的愿望,没想到今日竟成了现实,如何让他们不喜,比起拥有商籍那点商业税又算得了什么,百姓尚且能给得起,他们难道比百姓的日子还凄惨,交,一定交。
刚刚还气势汹汹的众人,早已忘记了今日来的目的,每个人脸上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自信,他们大声欢呼,奔走相告,似要将这个天下的好消息告知所有人。
与众人的相比,沈老爷子的面色有些难看,他苦心制造了这一切,其目的就是借助小商小贩对商业税的不满,煽动他们的不满的情绪,从而达到混乱苏州的目的,一来算是给徐家一个交代,二来也是给自己自己找回面子,却没想到对方竟只用了一道圣旨便让自己辛辛苦苦的制造的声势就此奔溃,他心有不甘,可看着渐渐散去的商家,却又无能为力,许久才叹了声:“老夫又败了?”
“爹爹,我们就这么算了?”沈公子嘀咕道。
沈老爷子瞪了他一眼,低声道:“你我还能怎么着,没了他们的支持,你我那什么与巡抚衙门斗?”
沈公子虽有些不服,可心知沈老爷子说的是实话,民不与官斗这是自古的道理,没了商人的支援,沈家纵然是苏州第一家,可与巡抚衙门比起来无疑是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
最快更新无错阅读,请访问 请收藏本站阅读最新!
因种种的弊端,从永乐末年,就有不少提出建立商人户籍问题,以便于商人子弟参加科举,可这事儿却一直无人理会,这也是广大商人心头一道无法抹去的痛处,平日了没少为这事儿费神。
如今,杨峥提出“商籍”这算给了商人梦寐以求的尊严,比起上交商业税,这个利益无疑是巨大的,一旦有了商籍,经商而留居其地,其子孙户籍得以附於行商之省分,这样一来,商家子孙不必再为上进、科考而徒劳奔波,而广大商人也不会因没了户籍而自卑,这个利益不可谓不大,以至于众人没回过神来。
好一会儿吴县令才迟疑道:“给商人定下户籍,的确足以让他们心动,但这事儿怕是不容易办,我朝人户各有定籍,不得随意变乱,大人迫于形势,不得不为之,可朝廷未必答应?”
杨峥一笑道:“只怕未必?”说完随手从书桌上拿起一道圣旨来,当着众人的面缓缓打了开来。
众人处于好奇,齐齐看了过去,但见圣旨明确表明设定商籍的指令,那一道皇帝印章十分明显。
看罢,众人又是惊讶,又是欢喜,吴县令道:“大人是如何做到的?”
“大人是早有准备啊?”况钟笑着道。
杨峥倒也没否认,事实上他的确早有准备,从他着手商业税便动了这个心思,大明从洪武时商人虽多有压制,但随着永乐后期,天下承平,郑和下西洋的缘故,商业得到了大发展,加上国家长期基本处于安定环境,因此生齿渐繁,户口分合、流移,有脱籍,更有附寄籍者,全国户籍(除民籍户较稳定外)发生了很大变化。明初所定军、匠诸籍,多虚尺籍,其子孙“或耕,或商,或读,或吏,不复知有先世之业”在这种情况下,商业成为人们热衷的选择,因此户口流向商者为多。
在众多的商业之中,明代盐商和历代盐商一样,依然是商人中得利最巨的一类。但他们在财富方面获得巨大成功以后,得到的只是锦衣玉食以及奢侈的物质生活,为了要光耀门庭、提高社会地位,他们寻找的唯一出路是跻身官场。于是他们热衷于科举,希望科举能使商贾改变身份,并为商人子弟入仕提供最佳机会,因这种努力,对于商人获取商籍的呼声也越来越大,杨峥相信就算没有自己的出现,随着商业的发展,商业力量壮大,这个设定迟早会走上历史舞台,而自己在不合时宜的情况下,提出了商业税,势必引起商人的不满,为了平复这种不满,最佳的法子,便是让他们获取更大的好处,而对于商人而言,缺的不是银子,而是身份地位的承认,因此,劝说朝廷设定“商籍”是最佳的好处,有了商籍两淮、两浙的盐商及其子弟,不必再为上进、科考而徒劳奔波,同时又确保了国家对盐税的征课,甚至增额,真所谓“庶商籍广而世无迁业,赋有常经也,“商籍”既方便于商家,也有利于朝廷,可谓是一举两得。
“这下商人可没什么好说的,朝廷设定了商籍,那便是承认了他们的身份,重重好处,不可言喻了,只要不是傻子,都知道给如何取舍?“松江县令笑着道。
窗外的动静越来越大,众人因有了解决之法,所以少了那份紧张,因此谁也没当一回事,仿佛门外的动静还不够大似的。
眼看着时候差不多了,况钟笑道:“大人既有制胜法宝,也不必拖下去了,再闹下去也不好看,我看这告示还是贴出去吧?”
杨峥颔了颔首道:“我正有此意,只是民情太大,本官又是这次商业税的倡议人,这会儿出去,不被人吃了才怪呢?”
众人一愣,随即哈哈大笑不止。
况钟笑着道:“大人既有顾虑,这事儿就交给卑职吧?”说完从杨峥手中接过朝廷指令,昂首挺胸走了出去。
门外的众人在沈家的煽动下,就差冲入巡抚衙门了,此时听得脚步声,愤怒的人群有开始破口大骂起来,隐隐还看到不少棍棒相较,这次沈家为了凑成这次讨伐杨峥的声势,没少下血本,可同时又怕人数太多,无法约束,引起抢掠平民等事件,给朝廷以口实,于是作了周密的部署。出发前,所有人当着玄都观的神像发誓:此行动为公义,私人不取一钱。六月初六,行动开始,群众分为六队,每队一个领头者手持芭蕉扇做指挥,走在队列前头。后面的人穿白衣短衫,手执棍棒,此时被他一番闪动,声势不可谓不壮。
况钟虽胆大心细,但也是头一次面对这种情况,看着舞动的棍棒,辱骂的腔调,那一张张愤怒扭曲的脸,饶是他自问一身正气,也忍不住头皮发麻。咬了咬牙走了上前大声道:“诸位请静一静?”
众人正在气头上,按说谁也不会停下来,但况钟以清官名动苏州城,百姓敬如神,这一声呼喊,竟让喧闹的众人都停了下来,将近千百双目光齐刷刷看了过来,况钟微微定了定神,将手中的圣旨轻轻一抖,面对众人大声念叨:“告天下商贾,据江南巡抚杨峥曰,淮扬、长芦等盐场行盐商人子弟俱附籍应试,取有额例,惟两浙商籍子弟岁科所取不过二、三人而止,浙地濒海,最迩煮贩,十倍他所,取数若少则遗珠可惜,回籍应试则阻隔为忧,伏乞圣慈广作人之化,悯旅寄之劳,勅令在浙行盐商人子弟,凡岁科提学使者按临取士,照杭州府、仁和、钱塘三学之数另占籍贯立额存例,庶商籍广而世无迁,业赋有常经矣。奉旨:该部议奏。部议覆允札行提学道牌行运使,编立商籍,录送考取入学。特告知天下?”
况钟声音洪亮,这一道圣旨念得锵锵有力,众人先有些不明白,但明白人毕竟还是有的,好一会儿才听得一人颤抖着声音道:“况大人你是说朝廷给我们商人设了商籍?”
那人的声音并不大,但场上寂静一片,谁也没说话,因此这一声询问却是人人听得清清楚楚,数千双目光再看况钟时眼里涌出了期盼。
况钟呵呵一笑道:“不错,朝廷给你们设了商籍,以后你们的子孙科举用不着去千里之外了,只要在本地好好做买卖,按时上交朝廷定下的商业税,就可以在本地读书科举了?”
“交,我们交税?”人群里不知谁喊了声道。
“对,我们愿意交税?”众人齐声呼喊。
“对,我们愿意,我们愿意交?”沉浸在喜悦中的众人当明白这一切都是真的时候,开始疯狂的叫嚷起来,身为商人拥有商籍是数百年的来无数商人的愿望,没想到今日竟成了现实,如何让他们不喜,比起拥有商籍那点商业税又算得了什么,百姓尚且能给得起,他们难道比百姓的日子还凄惨,交,一定交。
刚刚还气势汹汹的众人,早已忘记了今日来的目的,每个人脸上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自信,他们大声欢呼,奔走相告,似要将这个天下的好消息告知所有人。
与众人的相比,沈老爷子的面色有些难看,他苦心制造了这一切,其目的就是借助小商小贩对商业税的不满,煽动他们的不满的情绪,从而达到混乱苏州的目的,一来算是给徐家一个交代,二来也是给自己自己找回面子,却没想到对方竟只用了一道圣旨便让自己辛辛苦苦的制造的声势就此奔溃,他心有不甘,可看着渐渐散去的商家,却又无能为力,许久才叹了声:“老夫又败了?”
“爹爹,我们就这么算了?”沈公子嘀咕道。
沈老爷子瞪了他一眼,低声道:“你我还能怎么着,没了他们的支持,你我那什么与巡抚衙门斗?”
沈公子虽有些不服,可心知沈老爷子说的是实话,民不与官斗这是自古的道理,没了商人的支援,沈家纵然是苏州第一家,可与巡抚衙门比起来无疑是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
最快更新无错阅读,请访问 请收藏本站阅读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