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扑中文 )
金一笑道:“我这么说自有我的道理,昔年大将军达(徐达)之蹙(cu,追逼)元帝(元顺帝)于开平也,缺其围一角,使逸去。常开平(常遇春)怒亡大功。大将军言:“是虽夷狄,然尝久帝天下。吾主上又何加焉?将裂地而封之乎,抑遂甘心也?既皆不可,则纵之固便。”开平且未然。及归报,上亦不罪。”这段话虽听着别扭,但张翼还是听明白了,就是说当年徐达领兵攻打大都的时候,大军已将大都团团围住,准备对元顺帝来个瓮中捉鳖,却不想中山王徐达,将包围圈故意漏一个口子,故意放走了元顺帝。
这事儿让开平王常遇春愤怒了,因为白白丢失了活捉元朝皇帝的大功劳,徐达却不慌不忙地解释他的动机:“元朝末代皇帝虽然只不过一介夷狄,但好歹也曾经是我们的皇上,管理中原那么久,是合法的统治者,怎么也要给点面子吧。如果真的逮住他,我们的老大朱元璋该怎么处理他呢?对于这个前任皇帝,难道封一块地盘给他?还是把他杀了才甘心?我觉得两者都不好,还不如把他放了最好。”
常遇春很不认同徐达的做法,班师回朝后向朱元璋打了小报告,却不想朱元璋早有指示,把他赶到塞外就行了。弄得常遇春有气说不出。
这事儿在大明也不是什么秘密,后世修书的时候,明史就有记载,说是明军进攻北京前夕,大将军徐达曾对朱元璋说:“臣虑进师之日,恐其(顺帝)北奔,将贻患于后,必发师追之“朱元璋却说:“不必穷追之,但其出塞之后,即固守疆围,防其侵扰耳“
徐达是明朝第一明将,如果他在顺帝北逃之后立刻追击,一定可以将残元歼灭,然而朱元璋却回答说:把他赶到塞外就行了。
对此《元史》里也有证据,“元顺帝本纪”里就交代:朱元璋鉴于元顺帝弃城而去的合作态度,认为他“知顺天命,退避而去”,勉强算是实现了元朝明朝的和平交接,鉴于此,因此封其为“顺帝”。而在元朝那边,元顺帝被称为“元惠宗”。但这毕竟是官家的文字,寻常百姓并不知晓,在洪武,永乐的时候,知道这事儿的人还不多,永乐后文人地位大大增高,一些在官场上不得志的文人墨客,士大夫在退出了朝堂之后,难免写点文字,加之朝廷也没有明确的限制这些说话,一些文人墨客加上自己的猜测,运用些史料就把这事儿写得神乎其神,其中有明人徐祯卿的《剪胜野闻》,据称:“徐太傅追元顺帝,将及之,忽传令颁师。常遇春不知所出,大怒,驰归告帝曰:‘达反矣,追兵及顺帝而已之,其谋不可逆也。’太傅度遇春归,必有变,乃留兵镇北平而自引军归,驻舟江浦,仗剑入谒。帝时方盛怒,宿戒阍吏曰:‘达入,慎毋从之。’达既入。未见帝,自疑有变,乃拔剑斩阍吏,夺关而出。帝阴使人释其罪,令内谒,达不允。于是帝出大庭往视于舟中,达因进曰:‘达有异图,肯在今日?虽曰晚矣,然吾临江鞠旅,亦能抚有江淮,顾弗为尔。且吾之不擒元帝,亦筹之熟矣,彼虽微也,亦尝南御中国,我执以归,将曷治焉?天命在上,已知之矣,顾达何人,敢以自外?’帝重感悟,结誓而还,遂修好如故。”
大才子冯梦龙干脆将这事儿写成了自己里,说是按元顺帝在七月二十八日明军攻克通州的当晚,就带着元军主力仓皇撤离了大都。故八月初二日,徐达“分兵为左中右三路”向大都进军时,并未遇见强力的抵抗,只有少量军队在垂死反抗。明军从大都齐化门“填壕登城而入”,非常顺利地攻克了大都。但在追击元顺帝的问题上,引发来了后人对徐达是否放走元顺帝的争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有一种说法,徐达在攻克大都(即北平)后,可以马上追击已逃匿的元顺帝,而徐达却命令收兵,不让常遇春等人继续追击,等于是放走了元顺帝。”经过这些文人墨客的渲染,这事儿不管是文武百官知晓,就是寻常百姓也知之甚详,只不过百姓心里善良,认为这是洪武爷心地仁慈,不忍心做出杀君之事加以赞扬。
这当然是表面想象,以朱元璋千古帝王仁慈之心固然有,但鞑子却从不是心慈手软之人,之所以这么无非是表明了自己对蒙古的态度而已。
关于这点态度朱棣也没有否认,在编修的《明实录》就记载朱元璋于洪武七年(将在应昌之役被俘虏的“元主嫡孙买的里八剌”遣返回蒙古。朱元璋甚至还扬言要遣返在应昌之役被俘虏的元皇后,《明太祖实录》记载了朱元璋的相关言论:“上谓省臣日:'朕见前代帝王革命之际,获其后妃,往往不以礼遇,欺孤虐寡,非盛德所为,朕甚不取。今元脱忽思后在此,北狄但知食肉饮酪,且不耐暑,其饮食居第,务适其宜。若其欲归,当遣还沙漠。'”所谓的元朝皇后“脱忽思”,并不是元顺帝的皇后,而是元明宗的皇后,此时已经落入明军之手。还有,北元的第三任大汗脱古思贴木儿,曾经归降明朝,后来亦被朱元璋遣返回蒙古,这件事记载在明成祖给蒙古可汗本雅失里的一封信里:“我皇考太祖高皇帝,于元氏之子孙,存恤保全,尤所加厚。有来归者,皆令北还。如遣妥古思贴木儿还,后为可汗,统率其兵,承其宗祀,此南北之人所共知也。态度虽暧昧,但明眼人一听,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还有这事?”这事儿张翼倒也听说过,只是他一个粗人,对这种传说只是听听过过瘾,并不当真,此时听金一笑说得一本正经,不免感到有些不可思议。
“是有这事儿!“朱勇点了点头接过话头道:“当日我也听父亲说过,说我朝洪武爷在获元后妃孙子不行献俘礼及元宗室皆封以官,此我太祖忠厚之道,兴灭继绝之仁,度越前代者,特意放走了他们,后来,在祭祀历代帝王时,洪武爷用手指着元世祖的画像说:“痴达子,痴达子!汝何人,入主中国,可谓幸矣。今不革去者,以尔亦一代之王。朕今天命人归,奄有天下,于汝子孙不加杀戮,但驱还北。则朕之待胜国亦可谓有恩矣!汝何恨耶?毋再啼哭!”其中“于汝子孙不加杀戮,但驱还北”。就是说他老人家不杀蒙古子孙,只希望他们知趣返回大漠就算了。” 猫扑中文
金一笑道:“我这么说自有我的道理,昔年大将军达(徐达)之蹙(cu,追逼)元帝(元顺帝)于开平也,缺其围一角,使逸去。常开平(常遇春)怒亡大功。大将军言:“是虽夷狄,然尝久帝天下。吾主上又何加焉?将裂地而封之乎,抑遂甘心也?既皆不可,则纵之固便。”开平且未然。及归报,上亦不罪。”这段话虽听着别扭,但张翼还是听明白了,就是说当年徐达领兵攻打大都的时候,大军已将大都团团围住,准备对元顺帝来个瓮中捉鳖,却不想中山王徐达,将包围圈故意漏一个口子,故意放走了元顺帝。
这事儿让开平王常遇春愤怒了,因为白白丢失了活捉元朝皇帝的大功劳,徐达却不慌不忙地解释他的动机:“元朝末代皇帝虽然只不过一介夷狄,但好歹也曾经是我们的皇上,管理中原那么久,是合法的统治者,怎么也要给点面子吧。如果真的逮住他,我们的老大朱元璋该怎么处理他呢?对于这个前任皇帝,难道封一块地盘给他?还是把他杀了才甘心?我觉得两者都不好,还不如把他放了最好。”
常遇春很不认同徐达的做法,班师回朝后向朱元璋打了小报告,却不想朱元璋早有指示,把他赶到塞外就行了。弄得常遇春有气说不出。
这事儿在大明也不是什么秘密,后世修书的时候,明史就有记载,说是明军进攻北京前夕,大将军徐达曾对朱元璋说:“臣虑进师之日,恐其(顺帝)北奔,将贻患于后,必发师追之“朱元璋却说:“不必穷追之,但其出塞之后,即固守疆围,防其侵扰耳“
徐达是明朝第一明将,如果他在顺帝北逃之后立刻追击,一定可以将残元歼灭,然而朱元璋却回答说:把他赶到塞外就行了。
对此《元史》里也有证据,“元顺帝本纪”里就交代:朱元璋鉴于元顺帝弃城而去的合作态度,认为他“知顺天命,退避而去”,勉强算是实现了元朝明朝的和平交接,鉴于此,因此封其为“顺帝”。而在元朝那边,元顺帝被称为“元惠宗”。但这毕竟是官家的文字,寻常百姓并不知晓,在洪武,永乐的时候,知道这事儿的人还不多,永乐后文人地位大大增高,一些在官场上不得志的文人墨客,士大夫在退出了朝堂之后,难免写点文字,加之朝廷也没有明确的限制这些说话,一些文人墨客加上自己的猜测,运用些史料就把这事儿写得神乎其神,其中有明人徐祯卿的《剪胜野闻》,据称:“徐太傅追元顺帝,将及之,忽传令颁师。常遇春不知所出,大怒,驰归告帝曰:‘达反矣,追兵及顺帝而已之,其谋不可逆也。’太傅度遇春归,必有变,乃留兵镇北平而自引军归,驻舟江浦,仗剑入谒。帝时方盛怒,宿戒阍吏曰:‘达入,慎毋从之。’达既入。未见帝,自疑有变,乃拔剑斩阍吏,夺关而出。帝阴使人释其罪,令内谒,达不允。于是帝出大庭往视于舟中,达因进曰:‘达有异图,肯在今日?虽曰晚矣,然吾临江鞠旅,亦能抚有江淮,顾弗为尔。且吾之不擒元帝,亦筹之熟矣,彼虽微也,亦尝南御中国,我执以归,将曷治焉?天命在上,已知之矣,顾达何人,敢以自外?’帝重感悟,结誓而还,遂修好如故。”
大才子冯梦龙干脆将这事儿写成了自己里,说是按元顺帝在七月二十八日明军攻克通州的当晚,就带着元军主力仓皇撤离了大都。故八月初二日,徐达“分兵为左中右三路”向大都进军时,并未遇见强力的抵抗,只有少量军队在垂死反抗。明军从大都齐化门“填壕登城而入”,非常顺利地攻克了大都。但在追击元顺帝的问题上,引发来了后人对徐达是否放走元顺帝的争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有一种说法,徐达在攻克大都(即北平)后,可以马上追击已逃匿的元顺帝,而徐达却命令收兵,不让常遇春等人继续追击,等于是放走了元顺帝。”经过这些文人墨客的渲染,这事儿不管是文武百官知晓,就是寻常百姓也知之甚详,只不过百姓心里善良,认为这是洪武爷心地仁慈,不忍心做出杀君之事加以赞扬。
这当然是表面想象,以朱元璋千古帝王仁慈之心固然有,但鞑子却从不是心慈手软之人,之所以这么无非是表明了自己对蒙古的态度而已。
关于这点态度朱棣也没有否认,在编修的《明实录》就记载朱元璋于洪武七年(将在应昌之役被俘虏的“元主嫡孙买的里八剌”遣返回蒙古。朱元璋甚至还扬言要遣返在应昌之役被俘虏的元皇后,《明太祖实录》记载了朱元璋的相关言论:“上谓省臣日:'朕见前代帝王革命之际,获其后妃,往往不以礼遇,欺孤虐寡,非盛德所为,朕甚不取。今元脱忽思后在此,北狄但知食肉饮酪,且不耐暑,其饮食居第,务适其宜。若其欲归,当遣还沙漠。'”所谓的元朝皇后“脱忽思”,并不是元顺帝的皇后,而是元明宗的皇后,此时已经落入明军之手。还有,北元的第三任大汗脱古思贴木儿,曾经归降明朝,后来亦被朱元璋遣返回蒙古,这件事记载在明成祖给蒙古可汗本雅失里的一封信里:“我皇考太祖高皇帝,于元氏之子孙,存恤保全,尤所加厚。有来归者,皆令北还。如遣妥古思贴木儿还,后为可汗,统率其兵,承其宗祀,此南北之人所共知也。态度虽暧昧,但明眼人一听,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还有这事?”这事儿张翼倒也听说过,只是他一个粗人,对这种传说只是听听过过瘾,并不当真,此时听金一笑说得一本正经,不免感到有些不可思议。
“是有这事儿!“朱勇点了点头接过话头道:“当日我也听父亲说过,说我朝洪武爷在获元后妃孙子不行献俘礼及元宗室皆封以官,此我太祖忠厚之道,兴灭继绝之仁,度越前代者,特意放走了他们,后来,在祭祀历代帝王时,洪武爷用手指着元世祖的画像说:“痴达子,痴达子!汝何人,入主中国,可谓幸矣。今不革去者,以尔亦一代之王。朕今天命人归,奄有天下,于汝子孙不加杀戮,但驱还北。则朕之待胜国亦可谓有恩矣!汝何恨耶?毋再啼哭!”其中“于汝子孙不加杀戮,但驱还北”。就是说他老人家不杀蒙古子孙,只希望他们知趣返回大漠就算了。” 猫扑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