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同一时间,河南、山西的豪门地主也愤怒地来到内阁抗议,认为于谦胆大妄为,不堪重用,朝廷当以罢黜,一时声势浩大,好在于谦的人缘倒也不差,曾经的好友都察院的顾佐为其辩解,加上江西、河南、山西的不少官员觉得上司无辜被劾、为他在地上工作成果被人无端质疑而鸣冤道:“作为科道官,居然敢留任因为考察被罢黜的官员,这可有先例吗?莫不是纲纪都要乱掉了!于大人的官声都很好,素有清介君子之名,实乃为国为民的好官。
杨士奇作为首辅,不可能不面对这些奏折,本着不得罪人的原则,杨士奇并不想将处分拟得过重,只是责备了于谦两句,这事儿就这么过了,有了内阁的态度,于谦做事越发毫无顾忌,先是亲到河南开封一带黄河沿岸视察,发动农民在秋后增筑沿河大堤,更在堤岸两旁种树以巩固堤基,每五里设立一个窝铺,派专人巡守,负责督率吏卒,随时修缮河防。对于刑狱,也多悉心从事,民间有冤狱枉屈的事,人人得直接到巡抚衙门申诉,几乎是全面能手,弄得河南的一干官员坐立不安的很,非但如此,又在山西、河南各县,将交通大道,筑高路基。旁边多开壕堑,多植槐柳等树。路旁或三里、或五里、开凿一井,大行爱民之举,这种保百姓,得罪豪门的事情,自然引起了更多的豪门地主的不满,经过他们的资助的官员得他们指示,疯狂的弹劾。
眼看次次弹劾无果,一些不甘心的官儿干脆将矛头对象了杨士奇,也不知那个大胆的官儿匿名写了一份《请诛贼臣疏》,奏折上大骂杨士奇为盗权窃柄,误国殃民,其天下之第一大贼乎!“这一番大骂立即引起了不少官员的响应,纷纷上奏折弹劾,骂得最狠的无一例外是来自江西、山西、河南,说什么太祖高皇帝亲见宰相专权之祸,遂诏天下罢中书丞相而立五府九卿,分理庶政,殿阁之臣惟备顾问、视制草,不得平章国事。故载诸祖训,有曰,以后子孙作皇帝时,臣下有建言设立丞相者,本人凌迟,全家处死。此其为圣子神孙计至深远也。及杨士奇为辅臣,俨然以丞相自居,挟皇上之权,侵百司之事,凡府部每事之题覆,其初惟先呈稿而后敢行。及今则先面禀而后敢起稿。杨士奇之直房,百官奔走如市。府部堂司,杨差人络绎不绝。事无大小,惟杨士奇主张。一或少违,显祸立见。及至失事,又谢罪于人。虽以前丞相之专恣,未有如斯之甚者。是杨士奇虽无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权;有丞相之权,又无丞相之干系。以故各官之升迁,未及谢恩,先拜谢杨士奇。盖惟知事权出于嵩,惟知畏惧奉承于杨士奇而已。此坏祖宗之成法,此乃大罪也,这一番诛心之言,差点没把杨士奇活活吓死,急忙上奏辩解,总算当今圣上不糊涂,这事儿才算是就此作罢。
但经过这一事,杨士奇在对待于谦的问题上虽说一如既往的支持,但在触碰祖宗法度的事情上留有余地,这并非是害怕,而是避免再度引起言官的弹劾,弄得朝廷不得安宁,身为首辅比谁都清楚,一个盛世的王朝,最需要的是什么。
经过这件大事,于谦倒也多了几分聪颖,在处理问题上,手段就老道了许多,如上江西、河南灾荒之后,疾疫流行。于谦设立“惠民药局”,救治各地农民的疾病。农民自然感戴于谦,当时流行着这样的歌谣:“凶年饥岁贫无粟,处处人民皆枵腹。儿女卖与富家翁,一男止换六斗谷。春来只有四斗粮,兼粞夹糠煮薄粥。夫妻共食一月余,面渐(左兀右王)羸皮搭骨。引领看看作饿莩,**耗于无泪哭。忽闻巡抚到此邦,开仓赈济饥与荒。示民出粟自捐俸,谆谆复谕富贤良。幸蒙尚义诸耆俊,贷资输谷到官仓。大家小户皆得食,顷然面色生荣光。鳏寡孤独俱有养,医药调理救灾伤。赵父杜母今复见,天遣恩官拯二方。这些歌谣经过百姓之口传了出来,那些地方豪门想要弹劾,也难以下口,本着这个经验,从宣德八年到宣德十年两年来,京城再无本分奏折,这可喜坏了杨士奇,没少当着皇帝的面为其说些好话。
本以为等到自己致仕后,于谦会一直这么老实,却不想刚安静了两年,于谦就来一个大的,相较与两年前的各种小打小闹的动作,这次就结结实实的天怒人怨了。
因这次来自税粮和徭役方面的改革,这种改革无疑是从那些豪门大户的口中夺食了,尤其是江西,这个包含南昌府、广信府、饶州府、南康府、九江府、瑞州府、袁州府、临江府、抚州府、建昌府、吉安府、赣州府、南安府。1个散州,宁州。设77县的大省份绝对算是文化上的另类,自唐至清,江西考中进士1.05万人,占全国10.67%,其中状元48人。宋代多有一门数进士的情形,如王安石、曾巩、刘恕、孔文仲等一门三进士;洪迈一门四进士;婺源潘钰及子孙“一门十进士”;乐安流坑董氏家族一门同科五进士,时号“五桂”。铅山更有“隔河两宰相,百里三状元,一门九进士”之说。明代常常是一科包揽一甲(状元、榜眼、探花),或是占据前十名的大多数。建文二年庚辰科一甲进士和永乐二年甲申科前七名进士均为吉安人,连续二科的三鼎甲均被吉安一府夺得,在中国科举史上空前绝后。江西人任宰相28位、副宰相62位,二十四史立传者500余人。这个数目恐怖的吓人,到了大明这种风气一直延续了下去,明初就有“朝士半江西”的说法,从永乐到崇祯,共有阁臣一百六十四人,按他们的乡籍分布,是这样的:浙江:二十七人;江苏:二十二人;江西:二十二人;河北:十七人;山东:十三人;湖广(湖北、湖南):十二人(其中湖北九人、湖南三人);福建:十一人;河南:十人;四川:十人;安徽:五人;广东:五人;山西:五人;广西:二人;陕西:二人;云南:一人。 [本章结束]
杨士奇作为首辅,不可能不面对这些奏折,本着不得罪人的原则,杨士奇并不想将处分拟得过重,只是责备了于谦两句,这事儿就这么过了,有了内阁的态度,于谦做事越发毫无顾忌,先是亲到河南开封一带黄河沿岸视察,发动农民在秋后增筑沿河大堤,更在堤岸两旁种树以巩固堤基,每五里设立一个窝铺,派专人巡守,负责督率吏卒,随时修缮河防。对于刑狱,也多悉心从事,民间有冤狱枉屈的事,人人得直接到巡抚衙门申诉,几乎是全面能手,弄得河南的一干官员坐立不安的很,非但如此,又在山西、河南各县,将交通大道,筑高路基。旁边多开壕堑,多植槐柳等树。路旁或三里、或五里、开凿一井,大行爱民之举,这种保百姓,得罪豪门的事情,自然引起了更多的豪门地主的不满,经过他们的资助的官员得他们指示,疯狂的弹劾。
眼看次次弹劾无果,一些不甘心的官儿干脆将矛头对象了杨士奇,也不知那个大胆的官儿匿名写了一份《请诛贼臣疏》,奏折上大骂杨士奇为盗权窃柄,误国殃民,其天下之第一大贼乎!“这一番大骂立即引起了不少官员的响应,纷纷上奏折弹劾,骂得最狠的无一例外是来自江西、山西、河南,说什么太祖高皇帝亲见宰相专权之祸,遂诏天下罢中书丞相而立五府九卿,分理庶政,殿阁之臣惟备顾问、视制草,不得平章国事。故载诸祖训,有曰,以后子孙作皇帝时,臣下有建言设立丞相者,本人凌迟,全家处死。此其为圣子神孙计至深远也。及杨士奇为辅臣,俨然以丞相自居,挟皇上之权,侵百司之事,凡府部每事之题覆,其初惟先呈稿而后敢行。及今则先面禀而后敢起稿。杨士奇之直房,百官奔走如市。府部堂司,杨差人络绎不绝。事无大小,惟杨士奇主张。一或少违,显祸立见。及至失事,又谢罪于人。虽以前丞相之专恣,未有如斯之甚者。是杨士奇虽无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权;有丞相之权,又无丞相之干系。以故各官之升迁,未及谢恩,先拜谢杨士奇。盖惟知事权出于嵩,惟知畏惧奉承于杨士奇而已。此坏祖宗之成法,此乃大罪也,这一番诛心之言,差点没把杨士奇活活吓死,急忙上奏辩解,总算当今圣上不糊涂,这事儿才算是就此作罢。
但经过这一事,杨士奇在对待于谦的问题上虽说一如既往的支持,但在触碰祖宗法度的事情上留有余地,这并非是害怕,而是避免再度引起言官的弹劾,弄得朝廷不得安宁,身为首辅比谁都清楚,一个盛世的王朝,最需要的是什么。
经过这件大事,于谦倒也多了几分聪颖,在处理问题上,手段就老道了许多,如上江西、河南灾荒之后,疾疫流行。于谦设立“惠民药局”,救治各地农民的疾病。农民自然感戴于谦,当时流行着这样的歌谣:“凶年饥岁贫无粟,处处人民皆枵腹。儿女卖与富家翁,一男止换六斗谷。春来只有四斗粮,兼粞夹糠煮薄粥。夫妻共食一月余,面渐(左兀右王)羸皮搭骨。引领看看作饿莩,**耗于无泪哭。忽闻巡抚到此邦,开仓赈济饥与荒。示民出粟自捐俸,谆谆复谕富贤良。幸蒙尚义诸耆俊,贷资输谷到官仓。大家小户皆得食,顷然面色生荣光。鳏寡孤独俱有养,医药调理救灾伤。赵父杜母今复见,天遣恩官拯二方。这些歌谣经过百姓之口传了出来,那些地方豪门想要弹劾,也难以下口,本着这个经验,从宣德八年到宣德十年两年来,京城再无本分奏折,这可喜坏了杨士奇,没少当着皇帝的面为其说些好话。
本以为等到自己致仕后,于谦会一直这么老实,却不想刚安静了两年,于谦就来一个大的,相较与两年前的各种小打小闹的动作,这次就结结实实的天怒人怨了。
因这次来自税粮和徭役方面的改革,这种改革无疑是从那些豪门大户的口中夺食了,尤其是江西,这个包含南昌府、广信府、饶州府、南康府、九江府、瑞州府、袁州府、临江府、抚州府、建昌府、吉安府、赣州府、南安府。1个散州,宁州。设77县的大省份绝对算是文化上的另类,自唐至清,江西考中进士1.05万人,占全国10.67%,其中状元48人。宋代多有一门数进士的情形,如王安石、曾巩、刘恕、孔文仲等一门三进士;洪迈一门四进士;婺源潘钰及子孙“一门十进士”;乐安流坑董氏家族一门同科五进士,时号“五桂”。铅山更有“隔河两宰相,百里三状元,一门九进士”之说。明代常常是一科包揽一甲(状元、榜眼、探花),或是占据前十名的大多数。建文二年庚辰科一甲进士和永乐二年甲申科前七名进士均为吉安人,连续二科的三鼎甲均被吉安一府夺得,在中国科举史上空前绝后。江西人任宰相28位、副宰相62位,二十四史立传者500余人。这个数目恐怖的吓人,到了大明这种风气一直延续了下去,明初就有“朝士半江西”的说法,从永乐到崇祯,共有阁臣一百六十四人,按他们的乡籍分布,是这样的:浙江:二十七人;江苏:二十二人;江西:二十二人;河北:十七人;山东:十三人;湖广(湖北、湖南):十二人(其中湖北九人、湖南三人);福建:十一人;河南:十人;四川:十人;安徽:五人;广东:五人;山西:五人;广西:二人;陕西:二人;云南:一人。 [本章结束]